公元208年刘表病卒,刘琮抢先自立为荆州牧,曹操统率二十万大军,挥师南下,直取荆州。执掌权势的蔡氏及外戚庸碌无为,刘琮惊惶之余,遣使投降。曹军至宛,大军压境,移驻樊城的刘备方得知消息,已处被动局面,慌忙率众南辙,准备退保江陵。诸葛亮劝刘备袭击刘琮,夺取荆州兵马,抵抗曹操,刘备不忍心下手。曹军在当阳长坂坡追及打败刘备,刘备仅余数十骑得免于难,仓惶逃跑,通向江陵的道路已被曹军截断,只得改道汉津,途中先后同关羽的水军,刘琦的部队会合,退至夏口。喘息未定,曹操又将东下,刘备失势,危在旦夕。当此之时,诸葛亮出使东吴。
诸葛亮见孙权后,便敏锐地察觉到孙权内心的矛盾:一方面他不愿拱手让出父兄打下的江东六郡,向曹操俯首称臣;另一方面又担心敌不过曹操。针对孙权这种矛盾心理,诸葛亮说:
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
诸葛亮这番话,有明有暗,有虚有实,有正面分析,有当头棒喝,每一句话都拨动着孙权的心弦。首先诸葛亮并举孙权与刘备,说他们一个据有江东,一个收兵汉南都是当代的第一流英雄人物。如果把诸葛亮这些话仅仅理解为在夸赞二人,那就错了,实际上诸葛亮在向孙权暗示,孙刘联合是有基础的。此为诸葛亮谈话中的明与暗。接着,诸葛亮又指出了刘备失败的原因,是因为曹操吞并了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基本平定了北方,既壮大了力量,又少了后顾之忧,刘备力量与之相比过于弱小,无法与之抗衡。此为谈话中的正面分析。谈完刘备,该谈孙权了。诸葛亮为孙权指出了两条路:一条是与曹操断绝关系,以江东吴越之众与曹操抗衡。一条是放下兵器,收起铠甲,向曹操屈膝称臣。当然,诸葛亮的本意只让孙权走第一条路,所以他指出的所谓两条路,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是正面的劝说,后者是反意激将。最后,诸葛亮一记当头棒喝,向孙权提出了警告:像您这样表面服从曹操,而内心却犹豫观望,情况如此紧急却仍不作决断,灾祸马上就要临头了!
诸葛亮这一番话,强烈地震撼着孙权的情感,也极大地刺激了孙权的自尊心。他毕竟是一个27岁的热血男儿,劝降的话他听了不少,但从来没有这样使人如坐针毡的尖锐表达。此刻他在想:给我指两条路,让我选?还是先看看你们的主公吧!他在当阳大败,飘零于江夏,其境况与我相比,简直异于天壤。为什么不给他两条路去选择呢?想到这里,孙权便后唇相讥,问道:如果像您所说,那你们刘将军为什么不去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料定孙权会有此问,便不慌不忙地回答说:将军知道田横吧?他只不过是齐国这个诸侯国的一名壮士,都还能坚守大义宁死不受屈辱,而我们刘将军乃皇族后裔,英名盖世,众人仰慕,如水归大海,怎能受此之辱?他是个有高远志向的人,如果大事不成,那是天意如此,他自己是绝不会向曹操投降的。
诸葛亮这样说,意在启迪和激励孙权。
果然,孙权勃然激动起来:那我也不能拿着整个吴国以及十万雄兵,去受别人的控制。我的抗曹决心已定!我知道,除了刘将军,没有别的人敢于正面抗击曹操。不过,你们刚吃完败仗,怎能低御曹操那样强大的敌人啊!
尽管孙权语气激昂,诸葛亮却从中听出了孙权内心的傲慢与恐惧。孙权对与刘备结盟的态度是傲慢的,他虽口头上承认刘备的抗曹是坚决的,但实际却认为经过长坂失败,刘备已无力抗曹操。要抗曹就得依附我孙权,因为我手里有10万大兵啊!孙权要把联盟关系变为依附关系,这一点,诸葛亮是体会到了。同时,诸葛亮也感到了孙权对曹操仍心有余悸。他知道,孙权号称的10万雄兵,是一个夸大了的数字。孙权究竟有多大家底,他自己最清楚,但有一点诸葛亮可以肯定,如果真的与曹操打起来,孙权恐怕连5万兵众也难以拿出。有时候,一个人内心的虚弱与恐惧,往往需要措词上的强硬与夸大来掩饰的。
针对孙权的傲慢,诸葛亮说:不错,我军是在当阳的长坂受到挫折,但抗曹的实力依然存在。现今,陆续归队的战士加上关羽的水军还有精锐甲兵一万人,刘琦招集的江夏郡战士也不下一万人。诸葛亮说出的这两万多兵马,既是在介绍实力,也是要求平等联合的资本。
针对孙权对曹操的恐惧心理,诸葛亮列举了曹军的三大弱点:第一,曹操之众,远来疲敝,听说追击我军时,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说’必蹶上将军‘.曹军远来疲敝,又违背了兵法的基本原则,已经播下了失败的种子。第二,曹操东下江东,必然要与我进行水战。而曹操兵马,多为北方人。
北方之人,不习水战。第三,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这肯定会影响曹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最后,诸葛亮正式向孙权提出联合的建议,并规划出这种联盟所将导致的后果。他说:如今,您如果确实能派遣猛将统领数万雄兵,与我们刘将军同心协力,那么肯定能将曹操击败。曹操失败以后,肯定要退回北方,孙、刘的势力就会强盛,鼎足分立的形势就会形成。成败之机,就在今日!
诸葛亮这番纵横捭阖、辞旨畅达的议论,使孙权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刺激,从未有过的清醒,从未有过的明白,从未有过的信心。
诸葛亮甘心追随刘备,以微弱的力量与强大的曹军交锋,即使只剩下一郡之地,仅存2万兵众,也不屈服于曹操。然而与孙权初见,便让他按兵束甲,北面降曹,孙权感到自尊心受到莫大刺激。
诸葛亮的一番宏论,使孙权从犹豫徘徊中猛醒,使他清醒地认识到,要生存只有抗曹,犹豫是没有出路的。不是在犹豫中投降,就是在犹豫中灭亡。
诸葛亮一番宏论,使孙权对敌我双方的优劣长短有如云开雾散般的明白。以前,他只看到自己兵微将寡的短处,没有看到吴越之众谙于水战的长处;只看到曹操兵多势盛的优势,没看到他面临许多困难的劣势。如今,他确有茅塞顿开,恍然大悟之感。
诸葛亮的江东之行,使孙权有了战胜曹操的信心。以前,他很怀疑刘备集团的力量,特别是刘备长坂之败以后,孙权甚至对其有些轻视,所以,他对鲁肃的建议反应并不积极。如今见了诸葛亮,不仅那恢宏的议论,那卓越的见识,那精辟的分析使他折服,而且诸葛亮的风采、人格、气质也使他对刘备集团刮目相看。刘备识才、爱才、得才果然名不虚传,他手下人才济济,不也是一种实力的表现么!与他们携手联合,还怕打不败曹操吗?
孙权决定与刘备联合了。
诸葛亮的江东之行成功了。
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天才的外交能力;诸葛亮的成功,在于他对时局正确的分析。
联盟总是双方的事情,其中有一方总会因利益重大而急于联盟,在这种情况下,急于联盟,一方不可因为事急而主动去要求联盟,那样,会被另一方,视为求己。因此,最好的办法是,敲一敲对方的痛处,让他知道自己目前的处境,认识联盟必要,从内心中萌发出联盟的要求,当双方的思想有共同后,任何一方的借事联盟都会被视为顺理成章。可以这样讲,联盟虽然是利益共享,但如果方法不当,联盟则会转化为乞求,共享则会变成恩赐。
诸葛亮这种知人论事的才能,与兵法上的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也正相通。
而对于对象的心理走向的准确判断,无疑是一种智能、智慧,至于具体的言行,则属智谋了。
3.借人之力,巧妙解危
诸葛亮利用曹操四周力量对曹操的牵制,使曹军不敢轻举妄动,最后收到兵不动而利可全的效果。兵法上讲究借势,诸葛亮特此运用得炉火纯青,自然流畅。这是一种高瞻远瞩,总揽全局之后的智谋。
曹操在许昌杀了马腾后忽人报说:刘备调练军马,收拾器械,将欲取川。操惊说:若刘备收川,则羽翼成矣。将何以图之?言未毕,阶下一人进言说:某有一计,使刘备、孙权不能相顾,江南、西川皆丞相。
献策的人,是治书侍御史陈群,字长文。曹操问道:陈长文有何良策?陈群回答说:今刘备、孙权结为唇齿,若刘备欲取西川,丞相可命上将提兵,会合淝之众,径取江南,则孙权必求救于刘备;备意在西川,必无心救权;权无救则力乏兵衰,江东之地,必为丞相所得。
--若得江东,则荆州一鼓可平也;荆州既平,然后徐图西川;天下定矣。操说:长文之言,正合吾意。即时起大兵三十万,径下江南;令合淝张辽;准备粮草,以为供给。
早有侦探报知告权。孙权聚众将商议。张昭说:可差人往鲁子敬处,教急发书到荆州,使玄德同力拒曹。子敬有恩于玄德,其言必从;且玄德既为东吴之婿,亦义不容辞。若玄德来相助,江南可无患矣。权从其言,即遣人谕鲁肃,使求救于玄德。肃领命,随即修书使人送玄德。玄德看了书中之意,留使者于馆舍,差人往南郡请诸葛亮。诸葛亮到荆州,玄德将鲁肃书与诸葛亮看毕,诸葛亮说:也不消动江南之兵,也不必动荆州之兵,自使曹操不敢正觑东南。
便回书与鲁肃,教:高忱无忧。若但有北兵侵犯,皇叔自有退兵之策。使者去了,玄德问说:今操起三十万大军,会合淝之众,一拥而来,先生有何妙计,可以退之?诸葛亮说:操平生所虑者,乃西凉之兵也。今操杀马腾,其子马超,现统西凉之众,必切齿操贼。主公可作一书,往结马超,使超兴兵入关,则操又何暇下江南乎?玄德大喜,即时作书,遣一心腹人,径往西凉州投下。
在魏蜀吴之间,力量最强的是魏国,为了保持三国对峙下去,诸葛亮一贯的策略是吴蜀联盟,共同抗曹。尽管吴蜀之间因荆州和周瑜之事产生了一些不和,但事临曹兵时,双方都能够抛弃前嫌,以各自的生存利益为重联合抗曹,这也是蜀吴能够存在下去的根本原因。利用马超力量,一方面是机缘巧合,不该曹操南下,另一方面诸葛亮利用了曹操四周力量上对曹军的牵制,使曹军不敢轻举妄动,在解除自己危急的时候,便于取西川。这种借力解围的策略,在三国各军的交锋中经常被使用。
每个人都生存在一定的关系中,同时,也为各人的关系所制约。在人与人之间的联盟和对峙中,实力的直接较量是最低级的形式,最为高级的是自己能够在对手或盟友身上发现制约他人的几个关键因素,在时势逆转时,有力牵动,最后收到兵不动而利可全的效果。当然,借力解围能否成功,关键还是在于对于各方的观察能否有一双慧眼--智者的眼光。
4.西取益州,占有地利
欲站稳脚跟,唯占据益州,诸葛亮高屋建瓴,三分天下宏图大展。
益州之地,地广物丰,它包括今四川及云南、贵州等省的部分地区,占据益州,刘备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一个天赐良机竟然落到刘备和诸葛亮手里。这一年,领益州牧的刘璋听说曹操将要征伐当时占据汉中(今陕西西南)的张鲁,心里很紧张,汉中一失,益州也就很危险了。这时,他手下的两员大将张松和法正就劝他道:不如将占据荆州的刘备请来攻打张鲁,占领汉中,这样就可以增强抵抗曹操的力量了。表面看来,赤壁一战,刘备与曹操已势不两立,刘备领兵抗曹,较之张鲁,当然力量大得多,但刘璋是一个见识浅薄、懦弱无能的人,对待事物只能观其表而不能透其里。刘备在东汉末年的历史舞台上可谓一个风云人物,在天时、地利、人和三要素中。他早已占了两项,即天时与人和。东汉末年,天下大乱,这恰好给了刘备施展其抱负的历史舞台,此为天时;赤壁之战后,刘备手下已拥有一大批文臣武将,且皆刘备的患难兄弟,如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此人和也。这样,刘备欲成霸王之业,所缺少的正是地利一项。恰在此时,刘璋却主动要求刘备进川,这无异于拱手送给刘备一个天府之国,补其地利。刘璋此举正所谓是引狼入室、自取灭亡.当他派法正前往荆州去请刘备时,诸葛亮闻知大喜过望,即刻促使刘备与谋士庞统先领万人大军入蜀,名说援助刘璋,实则待机而动。刘备率军一到涪城(今四川绵阳)即受到刘璋的亲自迎接。这时刘备面临两种选择:一是听取刘璋手下张松、法正的建议,立即突袭刘璋,取而代之;二是应刘璋之请,北上出击张鲁。由于两种选择对刘备都不利,因此他两者都未实行。他始终按诸葛亮的意图行事,先按兵不动,以观其变。他把军队驻扎于葭萌关(今四川广元)一带,边观察边做一些笼络人心的事情。第二年,即公元212年,远在蜀地的刘备听说曹操又出兵进攻孙权,便欲东归救吴。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就已与孙权缔结了姻亲(孙权将自己的亲妹妹嫁给了刘备),由此结成了孙刘联盟。刘备急欲增援孙权并向刘璋借兵,没想到刘璋竟不允,这使刘备非常难堪。正在刘备欲去欲留之际,突然时局发生了变故,原来张松暗通刘备之事被其哥哥张肃知道了,于是张肃向刘璋告发了此事,随即,张松被杀,刘璋与刘备的关系骤然恶化起来。事已至此,刘备也就不必再隐瞒了,迫于形势,刘备就正式开始了夺取益州的军事行动。论实力,刘璋不是刘备的对手,不久,刘璋的大多数将领都投降了刘备。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攻打雒城(今四川广汉北)战斗中,刘备的主要谋士庞统不幸阵亡,这使刘备顿感实力不济。为此,刘备遣人回荆州急调诸葛亮、张飞、赵云等率部入蜀,让关羽留守荆州。诸葛亮见时机已到,马上统率大部军队入川,协助刘备迅速攻下雒城,于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夏拥重兵直逼成都城下,围城数十日后,刘璋迫于形势只得开城投降。刘备占据益州后,自领益州牧,诸葛亮被拜为军师将军,兼益州太守,至此,诸葛亮在隆中对中提出的跨有荆、益的目标终于实现了,三国鼎立中的蜀汉国的雏形直到此时才真正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