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衣上酒痕诗中字
6045000000022

第22章 清声不远行人去 一世荒城伴夜砧 (1)

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这是水轻轻打在石头上的声音;世人那得知幽径,遥向青峰礼磬声,这是禅光临的声音。磬的声音因为那一声清脆,那一声绵长的回音,而能于人间的侧耳中,以一声秋磬发孤烟,一声疏磬过寒水,当玉磬敲时清夜分,老龙吟断碧天云,猛虎亦如猛虎轻嗅蔷薇般听经金磬动,而人间,以这一声轻响,引来万物的轰鸣,有了水声、风声、雨声和人间的声音……

欧阳修夜里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悚然听之,说:“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于是让童子出门看,童子回答:“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童子的回答很美,诗人迷了路,唯见烟山万万层,而童子抬眼指归处,月挂一轮灯。

明代那个写了《天工开物》的宋应星亦有语:“气本浑沦之物,分寸之间,亦具生声之理,然而不能自为生……冲之有声焉,飞矢是也;界之有声焉,跃鞭是也;振之有声焉,弹弦是也;辟之有声焉,裂缯是也。”

意思是空气自不能生声,乃因有形之物冲击空气使其振动而发声。他说的是科学,我听见的却是诗情。

这个“声在树间”的声的繁体字是聲,“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磬是古代乐器,用石或玉雕成,悬于架上,击之而鸣,所以其甲骨文是 ,一个人手持小槌轻轻地击响一声磬。然后下面加个耳,就演变成耳听到磬声,其甲骨文为 。

清声不远行人去一世荒城伴夜砧窗灯林霭里,闻磬水声中,这是水轻轻打在石头上的声音;世人那得知幽径,遥向青峰礼磬声,这是禅光临的声音。磬的声音因为那一声清脆,那一声绵长的回音,而能于人间的侧耳中,以一声秋磬发孤烟,一声疏磬过寒水,当玉磬敲时清夜分,老龙吟断碧天云,猛虎亦如猛虎轻嗅蔷薇般听经金磬动,而人间,以这一声轻响,引来万物的轰鸣,有了水声、风声、雨声和人间的声音……

《幽梦影》说:“水之为声,有四:有瀑布声,有流泉声,有滩声,有沟浍声。风之为声,有三:有松涛声,有秋叶声,有波浪声。雨之为声,有二:有梧叶荷叶上声,有承檐溜竹筒中声。”

水之为声,清亮处如磬度落花潭,激烈处如十面埋伏琵琶声,浪打浪的地方是一层层叠帛声。

而风声,瑟瑟处是箫声欲尽月色苦,悠扬处如笛声依约芦花里,轰烈的地方则马上琵琶行万里。

雨声,当雨打芭蕉处,破我一床蝴蝶梦,输他双枕鸳鸯睡,而当风回雨定芭蕉湿,一滴时时入昼禅,当暴雨捶过万叶处,棹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

大自然的声音,是天赐予的声音,所以中国有词天籁,单单来送给这天地万物的声音。

天籁,虽然是个没多少画意的形声字,但这个字所带给人的想象是那般幽远,籁是指从孔穴中发出的声音,所以就有了人籁,意思是人口吹奏出的声音,地籁是风吹孔穴发出的声音,万籁是大地万物的声响,唐朝祭祀时会说:“气调四序,风和万籁;祚祚(zuò):赐福。我明德,时雍道泰。”

天籁看字意让人想象这是天的声音,所以让人有几分敬畏,仿佛带来上帝的启示一般,所以有诗人语“夜动霜林惊落叶,晓闻天籁发清机”。

实际上天籁的意思就是大自然各种声音的统称,出于《庄子?齐物论》:“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如果你能听得到人的声音却不一定能听得到地的声音,如果你能听得到地的声音,你却不一定能听得到天的声音。

庄子接下来作出了解释——那地籁是“夫大块噫气,其名为风。是唯无作,作则万窍怒呺呺(háo):古通“号”,吼。,而独不闻之翏翏(liù):远远袭来的风声。翏乎?山林之畏佳,大木百围之窍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枅枅(jī):柱子上的支承大梁的方木,此根据上下文解释为方孔。,似圈,似臼,似洼者,似污者;激者,(hè):盛烈的样子。者,叱者,吸者,叫者,(háo):古同“号”,号哭。者,宎宎(yǎo):风吹入孔穴中发出的声音。者,咬者,前者唱于,而随者唱喁喁(yóng):随声附和,如“~~相和”。,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大地也会呼吸,其吐出来的气就是风。这个风,不发作则已,一发作,就“万窍怒呺”,让那千万个孔洞一起怒吼。这大地之气遇所不平,才会击之成声,所以你是不可能单独听到风远远袭来之声的。

深山老林之处,有棵百人才能围起来的大树,大树上有很多孔穴,似鼻,似口,似耳,似方孔,似圆圈,似臼窝,似深洼,似小水坑,风经过这些孔洞就会发出不同的声音,有激烈的,有盛大的,有高高呵斥的声音,也有低低呼吸的声音,有大声叫唤的,有号啕大哭的,有风入洞口的呼啸,有轻声的细语;还有在前面唱而后面喁喁相和的声音,清风徐徐就有小小的和声,长风呼啸便有大的反响,当暴风来袭,它填满了所有的孔穴后就会出现暴风雨来临之前的平静。

风吹到万物之上,万物回应出热烈的生命声响,那植物种子开拆、那花朵开苞、那落花犹如坠楼人的“啪啪”声音,亦是惊天动地的一个个小小个体上生与死的声音。

对于人籁,庄子说,地籁是众窍出声,而人籁“则比竹是已”,就像从不同的竹管里发出声音,用声音的抑扬顿挫奏出自己的喜哀。

人间最大的惊喜之声,其实是婴儿呱呱落地的声音,闻呱呱之声而知人的出生,而知人间将又有一人荷锄行在花开的陌上,与万物共飨生命的盛宴。

而天籁——庄子说:“夫吹万不同,而使其自已也,咸其自取,怒者其谁邪?”吹来的气,作用于万物之上,形成不同的万物,就让万物有了自己的形态,至于要形成什么样的事物,那就要看各自的造化了。

可是这个吹气的被庄子称为天籁的又是谁呢?庄子提出了这个问题却没有回答。《碧岩录》里有禅师语:“声前一句,千圣莫传。未曾亲觐,如隔大千。”这个声前一句如何的问题是千万年来人类纠缠不得的结果,而中国的文明就统统把这个问题扔到了大道之上。

寥寥石窗外,天籁动衣巾,这是大自然与人相和的声音,它存在于你听见的时候,也存在于你没听见的地方,但是,它将因为你听见的时候而如花朵绽放在你的身前,它为你而美,你因之而成诗,所以就有了人间很多声音的故事。

比如中国的老百姓很喜欢听那鸡犬之声,那意味有人家。所以,夜行寻路的诗人徐凝沿着远远的犬吠之声寻找夜宿的人家——“五粒松深溪水清,众山摇落月偏明;西林静夜重来宿,暗记人家犬吠声。”

诗人褚载拂晓听到鸡鸣,便早早从驿站里起来赶路:“贪路贪名须早发,枕前无计暂裴回;才闻鸡唱呼童起,已有铃声过驿来;衣湿乍惊沾雾露,马行仍未见尘埃;朝朝陌上侵星去,待得酬身了便回。”

这是中国人在有钟表之前几千年来每一天的开始和结束时听到的声音,闻鸡晨起舞,听犬而知有归人。

陶渊明发现的桃花源,其实不过也就是一鸡犬相闻之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所以,这鸡鸣犬吠之地,便成为诗人们向往的归乡。

皇甫冉送人回去的地方是这样的——“从来无检束,只欲老烟霞;鸡犬声相应,深山有几家。”刘禹锡心中的桃源之地,也是这般的“鸡声犬声遥相闻,晓光葱笼开五云;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而白居易心灵的家园便只需“但有鸡犬声,不闻车马喧;时倾一尊酒,坐望东南山;稚侄初学步,牵衣戏我前……”

中国文明的理想很大,大到一唱雄鸡天下白;中国文明的理想很小,小到犬吠疏篱明月上,邻翁携酒到茅堂。而这样的鸡犬相闻之地,便在中国的人间里草静云和一径斜,人间有路入仙家。

人间有很多声音之美,因为有诗人听见了,听见了那些声音也就成了诗。

比如诗人听见了那鸟声的旖旎,而好鸟声长睡眼开,好茶擎乳坐莓苔。连不是诗人的李世民见到的春天也是从那第一声鸟鸣开始——“寒随穷律变,春逐鸟声开;初风飘带柳,晚雪间花梅;碧林青旧竹,绿沼翠新苔;芝田初雁去,绮树巧莺来。”

当这鸟声鸣过二月三月时,花发亦千山万山里,即使檐前花落春深后,谷里依旧莺啼日暮时,到了落夜的时分,一院落花无客醉,半窗残月依旧有莺啼。

若如王维般入得山间,也会听到那被明月惊醒的鸟鸣声,有诗云:“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这一声声鸟的鸣语,让诗人的心都如尘埃落定地静下来,静在落花芳草处,亦静到万壑千峰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