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10

第110章 出盐

岩滩有两个意思,一是当地海滩有岩礁,二是当地沿海有早年海水倒灌形成盐碱地,由于当地乱石较多,耕地开发效率低,因此几乎没有农业。

前番沈云卿考察了整个秀州沿海,只有岩滩的开发成本最低。岩滩纵深内的七八里地是盐碱形成的硬质土,密度高,但脆性大,便于土地平整。

其次,长期的海水倒灌,让地下形成盐晶和碱,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减缓水的渗透。

其三,海水倒灌并非全无好处,制取海盐正需要海水,只要加以利用,改善地貌引导海水,能减少相当多的工程量。

得益于前期的考察和规划,留守在岩滩驻扎的工部土工按计划完成了施工方案,民工抵达第二天,开始动工挖掘盐池,青条砖和水泥等工程原料,源源不断从汤县用骡马大车运往工地。

与此同时,顾温在秀州的募工活动不出意料的并不顺利,蔡生廉一口气招募了三万多人的盐工,又下了“封工”令,外人想在秀州招工,比登天还难。

而且蔡生廉的盐已经上市,秀州打响了盐市的第一枪。

这天,沈云卿抵达汤县的第六天,岩滩的一举一动无时无刻不在牵动着蔡生廉敏感的神经,管家陈平汇报着最近的消息和动静。

“老爷,沈云卿在岩滩又是挖坑,又是夯土,还运去了青条砖和水泥,零星盖起了一些屋舍,但唯独就没有煮盐的铁锅和草料木柴,他不会是想等房舍修起来之后,再开始熬盐吧。”

“岩滩离着汤县虽然不远,但走也得走半日,他在秀州没有根,几百上前号人吃喝拉撒,总得有地方安置,许是他要先修房在煮盐。

眼下秀州的没人去应工,他就是带来了铁锅,也没人给他煮盐,我琢磨着,他要么从兰陵带人过来,要么在暗中活动,活络那些不识相的。

我问你,顾温在各县募工,招到了多少人?”

“不多,才一百来人,还都是街上的外乡流民和叫花子。之前咱们担心这些流民和叫花子都是外乡人,靠不住,所以没让招,都是用的秀州本地人,即便把外乡的流民和叫花子都招了,也就七八百人。”

“但还是不能不防着,尤其是清扬镇的苗家,跟沈家有来往,你派人去盯着,如果沈云卿派人私底下活络,立即报我。另外,找些人混进沈云卿的人中,给我日夜监视。”

“明白了老爷。”

秀州本是个经济发达地区,流民叫花子其实很少,临近的兰陵、钱塘大都如此,江南的流民大都是从江北淮南洪泛区来逃难的,过去两年间,江淮道恢复生产,各地州府组织遣返,流民数量大幅锐减。

但也还有各种各样原因,留在江南继续讨生活,追根溯源不难发现,这些流民都是失地和在老家欠债不敢回的农民。

就在顾温组织流民抵达岩滩不久,沈云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这些个流民都拖家带口,少的两三个,多的七八个,整个一大家子。

“顾管家,秀州忙活了这么久,就招了这些?”

顾温两手一摊为难说:

“秀州各县无人敢于应招,来的都是外乡的流民。”

“这不行,这些流民都拖家带口,兴许身上还带病带虱子,你赶紧去让人回宁阳,弄十石肥皂和大人小孩女人的成衣过来,再从秀州当地找几个郎中,不,干脆一并从宁阳请。我琢磨着秀州农民不敢来,当地郎中兴许也能不敢来。”

“那我立即差人回去。”

非是沈云卿人群歧视,这些个流民和叫花子吃的都是百家饭,这年头也没卫生观念,能吃的什么都吃,谁也不知道有没有病。

吩咐了顾温,沈云卿回到岩石滩继续督工。

海水引上岸,还不能直接晒,得先沉淀一天,让杂质和比重大的矿物沉淀,第二天引入盐池。

因此挖掘盐池前,得先挖引水渠道和沉淀池,沉淀池与盐池以水道相连,将沉淀后的海水引入高度更低的晒盐池。

盐池在八月下旬初见成效,此时兰陵的青条砖和水泥仍在源源不断运来,沈云卿半道上心念电转,干脆把兰陵的流民、叫花子,有劳动能力的全招来,拖家带口的家眷暂时安顿宁阳。

待等盐场竣工,腾出人手建房,再把流民家眷接来岩滩安顿,向内陆开垦土地,形成制盐和农垦,在秀州打下一个根,留待日后对付蔡生廉。

这两年沈云卿发现个问题,“山头”在封建王朝却是很重要,在这个个人意志占上峰,法律体系作为君主意志工具的时代,你光有钱没用,你有势力没钱,钱总会有的,但你没势力,你的钱未必是你的。

蔡生廉是个极端典型案例,一个人的影响力能干涉整个地方的行政,这与后世的地方性有组织经济黑社会,在本质上已经没有区别。

沈云卿忙着搞工程的同时,高彭贵接连来了三封告急信,蔡生廉的盐冲进金陵,盐价一夜跌了五十多文,金陵刺史肖炳光急的都快跳玄武湖。

其实还不光金陵,兰陵整个都沦陷了,李义清火速去钱塘借盐来卖,还一个劲儿的给沈云卿催命。

这件事上刘岩镜最定心,首先他不经营盐市,其次他的业务跟盐也没交集,其三他做的是金融,盐是民生商品,跌价对金融行业反而有好处。

老百姓手头钱多了,就能腾挪更多的钱买其他商品,其他商户赚了钱,不免要跟钱庄打交道,所以刘岩镜是得利的,他甚至希望沈云卿开不了锅,把李义清连同户部盐铁司都给得罪了。

就在各方博弈来开帷幕的同时,蔡生廉最先得到了一个坏消息,沈云卿出盐了。

“什么啊,出盐了,他哪儿来的盐!”

“晒,晒出来的。”陈平飞快说道,就连他自己也不信。

“什么,晒出来的。”蔡生廉似乎想到了什么,这个常识他还是知道的,但问题是从来没人做啊。他旋即又问:“怎么晒的?”

“过去二十多天挖了好些个坑,铺上了青条砖,就把海水引池子里,然后任凭风吹日晒,四五天就能出盐,还贼娘的省人力,一个人一天能弄好几石的盐。”

“那海水怎不流回海里,怎不渗地下。”

“这小的就不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