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29

第129章 偷税漏税

饭局在平静中悄然结束,临走时周启还不忘送到馆外,目送沈家父子离去。

待到李义清也回了县衙,周启来到周晟房中与他说:

“三弟,沈云卿此人你以为如何。”

昨日被沈云卿一番点拨,周晟对周启已有警惕,他说:

“此人就认钱,其他的倒还好说话。”

“我看未必。”

周启摇了摇头,周晟很是惊讶,忙问说:

“二哥怎会如此认为。”

“我看此人有大才,可堪重用。但听闻此人却无意为官,只想着发财,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那二哥的意思是?”

“嗨唉……他这等爱财如命之人,怕是难登朝堂,那些官吏不会与之为伍。另外,听说他还有一表兄,今年高中探花,可有此事。”

“有此事,二哥不是想延揽此人吧。”

周晟试探问道,周启摇了摇头:

“还是安分守己些好,免得被母后斥责我等结党营私。今日时辰也不早了,三弟你也早些歇息,明日还要再巡宁阳。”

“那好,二哥请。”

待周启离去,周晟随手关上屋门,仔细回味着刚才的谈话,隐隐嗅出些味道,却揣摩不透周启刚才说这番话,到底是何心态。

翌日,二周继续在宁阳考察,李义清继续陪同,先是去了宁阳水库。

昨晚周启说沈云卿建造水库,对周围农户征收每亩每季半斗的水费,靠着水库坐地收钱,这种说法并不确切。

水库建成后,干旱时节能调节周边河道的水量,可在正常年份的作用不是很大,但是对水库以西三十里的偏院荒地,的供水量是大幅增加的。

那里是宁阳县属地的外围地区,河道密度低,保水量也低,开垦严重不足,至今还没能清淤修缮,打通水网,不利于土地的利用。

但水库建起来后,西部外围的供水增加,老百姓就能在既有的河道两边开荒,待等数年后形成移民村,吸引了外地农民聚居在此,再在当地清淤拓宽河道打通水网。

不仅能就近利用劳力,已经成形的基础农村经济,有利于设施建成后的利用,并迅速由点线形成面效应,对周边的荒地形成辐射效应。

而水库收取的水费,最终还用于地方建设,且是直接进入了沈云卿的口袋,而不是进入州郡,尽管中间有征税环节,但大头仍然落入了沈云卿手里,而不是给层层贪墨。

当投资被合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最后带来的经济回报是长期而稳定的。对于当下的政治环境和法律体系,这种模式无疑最稳妥的办法。

同时资金在不断流动,不断扩张增殖,如果朝廷贸然抄他沈云卿的家,如此庞大的经济链条被打断,结果只能是地方经济的轰然倒塌,最终会像糯米诺骨牌一样,波及与沈家有关的一切环节。

不过水利建设不能一蹴而就,首先这不是做慈善,仍然得着眼于财力力所能及的范围能,搞一些简单的基础设施。

尤其是当下劳动力成本低,建设要求仅限于疏浚和拓宽,而且最近年三干旱,极大的方便了河道的疏浚。

其次是见效快,又能链接入经济循环,产生收益,这就有赖于合理的规划和资本运作。

其三也是最重要的,计划性和制度化。

首期的投资限于资金规模,只是解决难点问题,日后每年合理的投资建设形成的制度化,才是保证建设不断扩大的根本。

最后,私人做基础设施投资,本质不同于官方投资着眼于更大的盘面,沈云卿投资是为了更好的赚钱,有些地方能做,有些地方他知道该去做,但私人资本不会去干亏本的生意,因此他不会去做,这是私人资本的局限性。

有朝一日财力雄厚,倒是不妨做一些着眼于大局的战略性工程,但眼下根本是不切实际的,而且技术上也难以实现。

眼下水库交由工部水工管理,藉此吸取经验,收集数据,总结得失,沈云卿定期去坝上检查坝体,进行蓄水承压测试,以确定坝体的安全。

毕竟是单纯的水泥堆积,如不是水坝跨度小,单纯的水泥堆积的坝体,无疑是豆腐渣工程。因此工部派遣的水工,都让他们住在较为安全的山上,而不在坝上。

巡视中途,沈云卿渐发现周启此人长相未必精明,甚至传言其平日庸庸碌碌,但他很会抓重点。

其他人参观水坝先问造价,周启会问能供多少水,安不安全。其他人问亩产最高多少,周启却问最低多少。

细节中方见魔鬼,周启无疑是掩盖了躯壳里的那个魔鬼。

二周在宁阳逗留了三天,由于周启的种种不动声色的举动,沈云卿丝毫不敢大意,遂缄口不谈宁阳成外的书院,并暗示了全衡、周晟也莫要提此事。

至于李义清,他知道沈家在宁阳县城外办起了书院,但并不知道书院的性质和人员成分,只知道是书院,而且也不从事任何经济活动,整天都在书院里。

由于没有经济利害关系,李义清倒是没有多舌。

离开宁阳之前,周晟亲赴沈宅做了一次深谈,还是钱的事。

“你应该知道,珍珠是不能算在明账上的,若不能算在明账上,孤此行还有何意义。”

“殿下就真在乎那点虚名?”

“孤当然不在乎,但孤在乎今后的封地。”

听到这里,沈云卿明白了,他说:

“你不是想封在兰陵吧。”

“你不是想出海吗,我若是封在河南沿海或是河北沿海,出海也就顺理成章了。”

“哦……”沈云卿一声怪叹,下刻说:“我明白了,殿下就是想攥着沈某这颗摇钱树,好发财是吧。”

“你不是说要坐断财路为朝廷所用吗,以眼下局势,你把盐政搞得鸡飞狗跳,户部岂能同意开海禁。”

周晟跟全衡这三天其实一直在琢磨着,怎么能满足沈云卿的要求,同时还得套住这个聚宝盆。于是一合计,主意还得打在沈云卿表妹高若萱身上。

只有把封地这个公司开在沿海,周晟就能利用特权搞海上贸易。

沈云卿思考了片刻,也觉得周晟的主意不错,要是能把封地按在沿海,确实有不可多得的便利。

首先,周晟可以打着孝敬皇帝的名义,绕开户部和海禁的政令,以皇室的名义去远洋,这个官司打到哪里,都还是朝廷在经营。

其次,周晟买船比沈云卿买船方便,还有折扣,单纯以民间商人去买船,朝廷未必肯卖,都防着你去做海盗。

其三,以周晟的名义出海,皇室是不需要交税的,没有盘剥,利润大得多。当然,最后肯定要被周晟盘剥。

最后,政策持续性强,只要岐帝国一天不倒,周晟可预期的寿命至少六十岁以上,其子女还能维系一代的感情,那就是五十年,五十年时间足够他沈云卿经营一班事业,这是他最看重的。

当然,有好处自然有弊端。

这么大桩生意落在人家地皮上,少不了要收“保护费”,按着周晟的意思,他还指望你的远洋贸易支撑他的雄心壮志,所以你挣的钱,还得去投资他的政治活动,这又存在不确定因素。

空气沉寂了许久,不见沈云卿开口,周晟有些着急,他说:

“你到底是同意还是不同意?”

“那就五万两白银,铜钱不变,不能再多了,再多我可就周转不开了。”

“那就是七万两白银,三十万贯铜钱。”

周晟话刚出口,沈云卿险些眼前拉黑:

“只五万两白银,不是两万加五万,你可别搞错了。”

“那你把话说清楚呀。”

周晟连说带笑,沈云卿气不过,他说:

“你们这些龙子龙孙,当真以为我们商人的钱好挣呢,都是几代人几辈子积蓄的家底。秀州的蔡生廉也算是东南第一财主,若是没有两百年的船帮,他岂能有今天。

而搞垮一个巨商,只需几个月几年,害惨的却是地方。这次江南借款,还不知道几时能还上,一旦不能及时还上,不知道多少商人要倾家荡产。”

“你所言孤也知道,但这不是没办法的办法吗。”

“必须想办法绕开户部,重新征税,打破户部坐断财税的弊端。”

“这怕是不容易,母后内司府开禁盐政,尚未见效,若是绕开户部征税,户部不会答应,且还得加重百姓负担,得不偿失。”

“那就征不会加重百姓负担的税,同时户部也能同意。”

沈云卿提议道,周晟却不看好,他说:

“天下岂有这等奇闻。”

“事是死的,人是活的,这个世道不是一成不变,变中有道。此事待我谋划谋划,兴许明年可见转机。”

“你此话当真?”

“还不好说,等明年再说吧。”

沈云卿吊足了周晟的胃口,其实他也不确定,能否绕开户部征税。

户部也就是财政部、工商局、地税局、国土资源部,全国除了皇室的产业,所有的税都进户部的账目,所以在周晟名下经营产业,确实是逃避户部征税的办法,但却不可能惠及多数人。

翌日,周启、周晟二人离开宁阳,前往兰陵的润县,李义清继续陪同前往。沈云卿着手运出银两与铜钱,交由全衡代为运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