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王曦照谈妥协议,翌日,沈云卿分派人手前往各县调查土地,使用配置的试剂,以确定土地盐碱值。
与此同时,王曦照陆续召集了盐商和炉户,就安置和协议进行磋商。
一月底,由宁阳转来张祥的急件,内容是女帝昭告天下,征集能工巧匠破解乌兹曼火器原理,连同信函随附有几张图纸。
此前工部派人进驻宁阳水库,沈云卿进行了简单培训,传授了简易的平面三坐标机械制图法,其中一批人员陆续调回工部,随附的几张图纸,正是他们所绘。
水准还欠火候,但比起之前沿用的绘形图,已经上了两个当次。
乍看图纸,沈云卿不免吃了一惊,出人意料应验了此前猜测,他的出现,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扭曲甚至影响了当下时空的进程,乌兹曼人(阿拉伯)的火器并没有按剧本套路走。
图纸共有五张三套,绘制有三种火器,两种是火枪,一种投掷爆炸雷。
第一种火枪继续沿用了枪口装填的前膛枪装填,但是使用了纸质弹筒,并出现了成熟的枪托和后发火门。
纸质弹筒是将火药包裹在浸润过硝石水干透的硝纸内,以提高弹筒的可燃性,最后装入弹丸密封,像极了过年放的大号霸王炮仗。
同时弹筒做成一头略大,一头略小,小头先塞入枪口,大头略比枪口粗,然后用通条压入枪管内。
如此装填能让火药、弹丸一起填入枪管,交大的一头堵住了枪口,增强了密闭性,同时防止弹丸滑出,还增加了装弹的便利性。
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发火结构。
从结构上看,既非火绳枪,也不是燧发枪,是利用一根直径标准化,固定在击发板簧的上火棒,火棒一头固定在板簧前端,直径半寸的锡瓶,瓶内装有粘稠的不明褐色液体。
液体通过火棒渗透,点燃后可不断提供燃料,从而避免了火绳枪的弊端。
同时为便于更换燃料瓶,每个战士携带有数个锡瓶,三十粒以上的火棒,和一个装有燃料的小水囊,水囊内装有一斤左右的燃料。
发射时扣动扳机,机括自动松脱板簧,板簧上的火棒带火的一头压入右侧的火门,由此点燃枪膛中的纸质弹筒,板簧上的火棒同时起到闭锁火门的作用,以增加气密性。
关键技术就出在这根火棒和不明粘稠液体。
首先,火棒得具有较强的韧性和硬度,其次得要燃烧缓慢,因为火棒的长度约一个半厘米,保存在布口袋内,如果是易碎品,极容易被行军、作战乃至休息时被压碎。
同时必须保持长时间的燃烧,还得抗风,才能可靠作战,否则不足以替代火绳,因此原理上依然是一种漫烧导火索。
其二是不明粘稠液体,具有渗透性和燃烧时间长等特点,而且还不容易被扑灭。从工部的测试结果来看,一般的小雨都很难扑灭火棒燃料。
其三,枪管的加工采用了某种机械化的卷板,将一块不到一毫米的铁皮,卷了两圈半,使之管壁厚度达到了两毫米可能还多,制成长管后,最后用四段铁箍箍死。
而不是传统的铜件铸造加工,重量奇大,壁厚惊人,口径巨大,精度奇差。
难处就在于以工部现在的技术能力,无法生产这种薄皮卷板。同时似乎是使用了某种卷机械板机,兵部购入的这批火枪口径惊人的一致,公差误差不超过半毫米,如此又保证了纸壳弹药的通用性。
由于采用火种直接刺破发射药发火,理论上而言,不考虑天气因素,发火效率远高于早期燧发枪,弹、药一体的纸质弹药,使得发射效率高于燧发枪,可靠性也更强。
第二种火枪无疑是最具脑洞大开的,在卷板枪管基础之上,结合了弗朗机的后膛装填。
弗朗机是一种母铳与若干子铳结合的火器。
母铳尾部有个锥孔,子铳开口有个锥度,将子铳的锥口插入母铳的锥孔,最后用一块椎板插入子铳与母铳尾部的卡槽,将其闭锁,然后点燃发射。
如此可实现后膛快速发射,理论上子铳越多,可实现不间断的连续发射。
但是弗朗机有个致命问题,就是铸造。
铸造无法保证炮管、枪管的膛压,同时精度、通用性很差,由于是铸造,大小弗朗机的重量、壁厚、尺寸都很惊人,无法实现单兵的普及化使用。
但乌兹曼人的铁板卷管,却实现了枪膛管壁厚度、枪口口径和重量的基本平衡,于是当枪管重量可控,膛压和弹药通用性得到保障。
乌兹曼的后膛装填火枪,利用了一根长度一寸半的子铳卷管,一头让铁匠敲扁烧红锻实,一头带有锥度,并用油布封口,起到雨水密封,用时正好插入母管尾部,密封母铳的作用。
因此,理论上子铳弹药具备了密封和快速装填的特征。
击发时使用握把处的杠杆压杆,在握紧枪托的同时,枪机内顶出压块,将子铳卷管顶入母铳压紧。
同时沿用了第一种火棒击发结构,将弹药点燃后射出,刺穿封口油布。
由于后坐力的缘故,发射后子铳受到冲击,自动与母铳脱落,松开杠杆压杆,子铳卷管自动脱落,极少出现压力过紧而卡住,即便卡住,再用通条捅下来也就是了。
此种弗朗机枪最大的优点是暴雨天气下,火种仍然可以持续点燃,同时子弹药相对密封,保存于皮革子弹包内,且可以预装,因此大雨天气下依然有较高的发火率,但缺点是精度奇差,更多用于霰弹发射。
同时子铳携带数量多,每个士兵平均携带十五到二十发的弹药,负重大大,而子铳弹药的装填需要一个过程,因此只能预装子铳弹药,战时对预装填依赖性大,一旦子铳打光,将面临无法装填的窘境,因此与第一种火枪组合编队使用。
一般而言,膛滑枪的持续对峙射击需要四十到六十发以上的弹药基数,因为精度差,距离远,二十发的弹药量,显然是太少了。
当然,受到理念和技术制约,这无可厚非,如果是用于围城或长期守备,子铳弹药理论上有多少能预装多少,只要能实现批量规模化生产,驻扎状态下的弹药供应趋于无限,只要你来得及装。
尽管以上两种火器具备了改变战争模式的条件,但在火炮和线列、队列术出现之前,仍不具备颠覆传统作战模式的基础。
滑膛枪的缺点仍是精度与可靠性,尤其是前膛枪,单纯依靠聪明才智,解决技术跨代问题,无法根本上解决技术性障碍。
阿拉伯人的技术,充其量是将当下的技术条件,发挥出超水准的层面,但仍然无法克服关键性的技术门槛。
因此滑膛枪在线列步兵线(排排站枪毙)出现之前,传统的冷兵器格杀,仍有规避和战胜的可能。
其二,在榴霰弹、破片杀伤弹出现之前,早期火炮的意义在于发射实心弹丸攻破城墙,而不是拿着实心弹丸怼人。当然,也可以往炮膛内装填几百颗小弹丸,当大口径的霰弹喷子用。
但低的可怜命中精度,和无法越顶发射的弊端,注定只能在己方队列之前面敌发射,这也意味着己方步兵已经崩溃,发射喷子等同于最后的抗争。
甚至在沈云卿看来,这种喷子的威力甚至抵不过两床渗水的棉被。
因此缺乏火炮与严密的队列,无法让以上两种火器发挥出改变战争形态的潜力。
但第三件投掷,可谓从根本上颠覆了现有的守城模式,让战争一跃进入二十世纪初。
这是一件披着铁壳,却用上了拉弦的黑火药手榴弹。
由于是理念和技术的制约,火管用的是陶管,优点是避免了金属管的批量加工技术,因为当下应该还不具备批量大规模加工小直径金属管的技术。
但陶管的弊端是容易折断,经不起磕碰。当然,也能用木管或纸管,但木管、纸管在加工后久置容易受潮,导致火管失效,经不住久存。
尽管不清此种拉弦结构的化学成分,但其原理与拉弦手榴弹一样,都是利用摩擦产生的热量,引燃燃点低的磷化物,继而点燃延迟导火索。
朝廷此番广募民间能工巧匠,正是为破解火枪制造和拉弦火管的成分原理。
沈云卿揣摩许久,至始至终认为乌兹曼(阿拉伯)的工匠再精巧,在蒸汽动力、加工机床出现之前,也只能以现在既有的技术和认知,去生产在今人看来匪夷所思的超前产品。
因此火枪卷管的制造工艺,一定是建立在当下普遍技术基础之上,而不是什么先进技术,但同时又能耐满足几千几万人的使用规模。
至于拉弦火管原理,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早期的技术很多并非是系统化研究的成果,更多是偶然的发现,甚至许多偶然的发现,如昙花一现,未曾在历史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而消失,未能被后人所知道。
因此不排除拉弦火管技术的出现,是偶然发现,继而被用于军事目的。
但无论怎么说,拉弦手榴弹的出现,无疑将改变现在的战争规则,尤其将给守城方带来巨大的战术优势,尚且还不知道这种拉弦手榴弹在中东到底普及到了什么程度,技术是否已经扩散。
张祥写信过来,显然是工部无法制造火枪和拉弦火管,向天下问计。
海通的摊子刚刚铺开,沈云卿无暇顾及张祥,遂不打算去神都,只写了去了一封信,制作了几枚拉弦的木柄,安全起见没装黑火药,装填了发烟粉末,让人捎给张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