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47

第147章 举起杀头刀

王曦照将告示贴出后的第三天,海通各县立马有了反应。

倒不是应征的盐户踊跃报名反响如何强烈,而是各县县令强烈反对此种作法。

原因是各县公田所剩无多,无力安置六七万的盐工,要求王曦照撤回。王曦照以年前皇帝颁诏,安置盐工为由,拒不撤回,于是各县县令就跟王曦照杠上了。

而与此同时,消息迅速传到了江淮道道府,江淮道节度使兼杨州刺史汪晨贵耳中。

汪晨贵本来是不急的,安置盐工和推行盐政都是户部的烂摊子,但盐铁使孔叙曾,合着扬州城里的盐商们坐不住了。

这天夜里,江淮盐铁使孔叙曾赶到汪晨贵府邸商议海通之事:

“汪大人,王曦照在海通罔顾民意倒行逆施,汪大人作为一道节度使,缘何视若无睹。”

孔叙曾质问道,汪晨贵不温不火说:

“去年陛下连颁两道圣旨,责成本官与地方尽速恢复盐产,安置盐工,王曦照奉旨办差,难道要本官忤逆陛下旨意,去参王曦照不成。”

“可陛下不也让大人恢复盐产,重整江淮盐政,现如今王曦照遣散盐工,如此岂非危及江山社稷,动摇国本!”

“孔大人,此话危言耸听了吧。如今秀州、钱塘晒盐之法大获成功,江淮各地加以效法便可,如何能动摇国本。况且说秀州、钱塘晒盐后盐价依然如此,赚的比以前更多,缴税也更多,难道朝廷多赚了钱款,也危及江山社稷?这是何道理。”

“汪大人啊,这可是几十万的盐户,江淮道上哪里还有公田可供安置盐工,那可是几百万亩地呀。汪大人作为本道节度使,当为百姓着想啊。”

“那按孔大人的意思,陛下的旨意就可以置若罔闻了吗!”

汪晨贵厉声质问,口气多有不快。孔叙曾虽有惧意,仍旧硬着头皮说:

“江淮已无公田可供安置盐户,王曦照分明是空口白话,倘若无法兑现,势必激起民愤,到时若逼反了盐工,这罪,下官可担不起。”

“那就由他王曦照担,到时本官参他就是了。”

汪晨贵直截了当,江淮的摊子再烂,先倒霉的也是孔叙曾,即便王曦照在海通搞砸了,也只是海通一州,其他沿海各州均在抵制朝廷安置盐工,推广晒盐的政策。

即便海通出了事,也是那他王曦照顶罪,汪晨贵大不了罢免节度使,回京述职听用,有怀王保着,这个屎盆子怎么也扣不到他头上。

但孔叙曾就不同了,他是江淮道上的盐铁使,上头顶着户部的缸,下边踩着盐商的雷,王曦照无论在海通怎么搞,最后倒霉的都是孔叙曾,搞成了孔叙曾得罪不起盐商,搞砸了,孔叙曾难逃牵连。

将孔叙曾打发走人,汪晨贵不免心烦意乱。

海通的情况他是知道的,要说海通的耕地比扬州更多,那是做梦,公田就更少。

但要王曦照挤出几万亩公田,兴许还拿得出来,但要拿几十万亩,海通那个地方地主兴许比自耕农还多,哪里能有这么多地。

左右思考着江淮局势,汪晨贵越发感到蹊跷。正值犹疑不定之际,汪晨贵的管家进屋来说:

“老爷,怀王差人捎的信到了。”

“哦,快拿来我看。”

管家递来怀王密函,汪晨贵细看之下如拨云见日茅塞顿开。

“原来如此,我说局势怎会如此别扭,原来还有这么一出。”

“老爷,怀王信中如何说。”

“密不可言。明日,让人带话给扬州的盐商,午时在衙门公堂,本官要问政于他们。”

“老爷,这盐道上的事咱们可说了不算呐,怎现在又要召集盐商问政,这不是自找没趣吗。”

汪晨贵冷冷一笑说:

“呵呵,现在是问,今后可就是审了!明日天一亮,着人去办。”

“老朽明白了。”

翌日午时前后,州府衙门后堂盐商齐聚。

之所以短时内有这么多盐商涌入扬州,并不是日子过不下去,来扬州鸣冤诉苦告刁状。

两淮的盐商都有这么特点,不靠海边都住内地,其中以扬州、徐州,也就是今天的徐州附近为据点。

因为内地的土地质量更好,人口更多,市场更发达,水运漕运繁忙,有利于市场的贸易。

相反沿海煮盐州郡,人口始终围绕煮盐开展,尽管人均GDP还凑活,但是效率低下的煮盐活动,将人力都束缚在了盐锅里,经济成分单一,人口发展不起来,经济市场相对弱小,难以承载盐商资本的发展。

同时沿海地区的盐碱地更为集中,农耕时代耕地意味着人口,当可耕种土地不足以承载更多人口,经济自然发展不起来。

盐商们为谋取资本的循环,就需要更大的市场兼容资本的流通,这时扬州、徐州地处内陆,人口众多,耕地质量更加,同时为盐的交易提供了市场环境,带动了地方发展,势必成为经营经济据点的首选。

再者,扬州又是道府治所所在,便利了与官府打交道,缩短了信息流转的延迟时间。

各路盐商齐聚府衙,尚不知汪晨贵召集众人所为何事,窃窃私语间,扬州最大的盐商万志清问到盐铁使孔叙曾:

“孔大人,汪大人召集各位前来,究竟所谓何事啊。”

孔叙曾摇头说:

“尚不可知,等汪大人来了再说吧。”

孔叙曾昨晚已是找过汪晨贵,昨晚发生的事,显然不可能睡一个晚上就天翻地覆,孔叙曾只担心汪晨贵耍什么花样。

人到齐后坐等了一刻多种,汪晨贵才姗姗来迟,他压了压手示意众人说:

“本官公务缠身来迟一步,还望诸位海涵呐。”

汪晨贵话音落下,众人无不附和一二,显然这是客套话,没人会真在意坐等多久。

待汪晨贵落座,孔叙曾起身说:

“汪大人,昨晚下官所提众位盐商之事,不知大人可有定论。”

“不忙,本官今日正要提及此事,在此之前,本官另有他事告知诸位,孔大人先坐。”

孔叙曾原本是想给汪晨贵难看,不曾想反被汪晨贵三言两语给摁了回去,只好作罢,暂观动静。

待孔叙曾坐回椅上,汪晨贵徐徐说:

“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呢,是为三件事,这其一,孔大人也说了,事关盐政,此事可暂放一边,待会儿本官再做赘述,现在说说另两桩。

其一,想必诸位都知道,去年江南开禁水泥后,各地水泥坊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这才大半年工夫,江南陆续开办水泥坊二十余处,还供不应求。

本官今日得到消息,江淮水泥开禁在即,在座诸位都是我江淮数一数二的富豪,不知可有对此有意者?”

话音落下,坐下众人议论纷纷,大盐商万志清抢先问:

“汪大人,江南水泥供不应求是不假,但要得朝廷授许,得要三万两白银,这不免太贵了吧。

我江淮志士与江南富商相去甚远,江南富商重白银而轻铜钱,我江淮志士多铜钱而少白银,若人人都掏三万两白银,只怕有些力不从心呐。”

万志清一席话深得一众盐商响应,盐商林奇坤说:

“万员外所言极是,我们这些盐商,盐里来泥里去,都是跟盐打交道,不像江南的富商,捧着的金饭碗,卖的是绫罗绸缎,要金有金,要银有银,江淮虽然富裕,但缺的就是金银绸缎,三万两白银,太贵了。”

这时盐商竹庭沛接话说:

“不错,三万两白银太贵了,水泥卖的是铜钱,咱们掏的是真金白银,卖盐又赚不来银子,这买卖开在江淮路上,说什么也是赔的。”

众人说来说去就一句话,花三万两白银办一张“水泥生产销售许可证”太贵。

也对,就是搁现代,也忒贵。折合购买力,这得要上几千万人民币。但朝廷看中的正是这些个亿万富豪不缺这几千万,所以汪晨贵又说了:

“诸位的难处本官能理解,所以,此番朝廷授许条件有所放宽,但凡有意开办水泥坊者,可以粮田为资,冲抵银款,价格就按民间田价冲抵。

现在一亩绝好的上等田,值十六七石稻米,现在江淮的米价贵,一石九百五十文,十七石也就是十六贯,白银兑铜钱现在官价是一兑七贯二百文,约合二两二钱银。

如果恢复到往年三十文、三十五文一斗的价钱,恐怕一亩地也就值一两多银。

三万两白银,现在在江淮能买一万五六千亩绝好的上等田,诸位都是我扬州的豪户,银子不凑手,地总该不缺吧。”

此时一旁坐着的孔叙曾隐隐明白过味儿来,他说:

“汪大人,此事可有朝廷的公文?”

“暂无,待等几日,公文便到,孔大人有何指教?”

“下官担心,若非朝廷明授,怕是不妥吧。”

“孔大人放心,本官今日所谈并非公事,有些事情说比不说的好,免得到时讹传官府私相授受,这样不好。”

“是是,下官明白了。”

孔叙曾再被汪晨贵弹压,心里反而更开始担心汪晨贵另有算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