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154

第154章 温水煮青蛙

“卢大人,调整铜钱,提升盐价利弊得失如何?”薛仲安问道卢希彭,心中迅速做着盘算。

“回殿下,铜钱价若贵,则银贱,铜钱兑白银则多,以前倘若十贯铜钱兑一两白银,现在只需八贯。但随之而来的将是货物价格的回落,尤其是各地农事逐渐回稳,铜钱早晚要调整,在于早晚而已。

至于盐价,盐价涨,则百业皆涨,若是涨的慢一些,倒也尚可。但陛下要弥补去年盐政损失,怕是不只是上涨一星半点。因此涨的过快,铜钱将更贱。

但今年夏秋两季农事企稳,又有利于货物价格回落,故而本官以为,无论盐价怎么涨,货物价格仍然会回落,只是早一些,晚一些而已。

陛下只许了盐价半年的上提,显然是有意避免其他货物回落过快,冲击盐政。同时在夏收后调整官兑,是为在此之前谋取更多铜钱,以充实国库。因此盐价、官兑调整,对国库较为有利。”

“那地方上呢?”

薛仲安又问,这时朱惟钧接话说:

“地方上得分南北看,尤其是江南与江淮。对江南而言本没有影响,但怀王在江南折腾,就有影响。夏收之前官兑不变,将严重伤及江南各州县富商,但若是在夏收之前调整官兑,又将伤及忽喇或是朝廷,故而最早只能定在夏收之后。

至于淮北,盐价上提对盐商们自然是有利的,朝廷也能藉此增加更多盐税。

同时夏收之后官兑调整后,铜钱贵,盐商们可能趁势过江兑换白银,对怀王在江南的势头有所压制,但夏收之前恐怕无能为力了。”

“也就是说,夏收之前,只能任凭怀王在江南肆虐?”

“恐怕是的殿下。”

朱惟钧肯定道,卢希彭心生一计接话说:

“除非能说动盐商先过江,顶住怀王在江南兴风作浪,然后拖到夏收后,局势能有好转。”

“但如此一来,江淮可能被怀王有机可乘。”

朱惟钧担心道,卢希彭不以为然:

“论财力,江淮盐商在江南之上。江南之富,富在金银,金银根本仍在铜钱与市场,谁人主宰了市场,谁人坐断财路。沈云卿在兰陵如此,蔡生廉在秀州如此,我等亦可往。

江淮盐商只需三成财力输往江南,便能稳定局面,待等夏收后,铜钱行市看涨,可藉此兑换白银,抽空江南财力,怀王能耐我何。”

卢希彭说到了根子上,上层经济的根本仍在基础市场,黄金白银的流通和兑换,依靠的是商品流通,而商品流通的主要货币仍然是铜钱,因此控制了中下级市场,就等于卡住了黄金白银的流通。

蔡生廉白银多,依然得从中下级市场入手,当丧失了中下级市场的控制,就无法再继续兴风作浪。

但蔡生廉的秀州模式,与沈云卿的兰陵模式有天壤之别。

蔡生廉模式霸占了秀州多数赚钱的行业,沈云卿则以金融为平台,个别重点产业为抓手,农业为稳定器,通过金融平台提供资金,扶持培养兰陵的各行各业,让各行各业自行适应经济环境,谋求生存和发展。

相比于蔡生廉的独霸,兰陵的行业发展更为健康,更具活力,并且无形中建立起更为合理,而对整个市场都为有利的宽松经济规则。

蔡生廉的独霸和垄断,只是为了赚钱而赚钱。

不可否认农耕时代的早期技术对生产力提高,对市场开发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尤其是当大家生产技术大抵想当时,谁的规模大,谁最终取得压倒性力量。

但沈云卿的变异,从某种程度上带来了超时代的理念,哪怕是理念的转换,都足以改变整个市场的行为模式,给市场注入强大的活力。

市场的盈利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活力,而是一个整天只能赚钱的机器,出问题是早晚的。

因为一台机器本身不具备造血的的功能,当丧失了活力,就丧失了自我修正和迭代进步的机会。

卢希彭的观点最终说服了朱惟钧,在两人看来,江淮盐商的财力远在江南之上,即便只抽出三成的财力,联合江南的富商,足以给予怀王势力以沉重打击。

薛仲安迅速权衡可利弊,最终决定采纳卢希彭的建议:

“那依卢大人所见,官兑多少为宜?”

“本官与朱大人粗略盘算后,以为定在一两兑五贯九百文,至六百三百文之间为宜,至于最终如何定价,还应该看夏收的时局。”

“可现在是七贯两百文啊,涨这么多,会否太大了?”

“七王之乱前,一两才兑四贯五六百文,为应付开支,与吐银纳旧,朝廷大量铸币,致使铜钱陡增。经过最近七八年流转,多数都流入富商之手,百姓所得甚少。

此番调整官兑之前,正好可将盐商手中铜钱兑出,以补民间,再由民间流回国库,如此可暂解国库告急。

至于盐价,本官以为,三百文以上较为合适,再高,百姓将吃不起盐,还将影响卖盐。若是低了,难以让盐商南下。”

盐涨价把盐商铜钱引入了江南,导致江南铜钱暴增,官兑一旦公布,盐商势必疯狂兑白银,大量铜钱流入钱庄、票号、市场,由此补充市场铜钱存量。

市场货币增加,将刺激经济运转,同时江南富商爱金银,是必要将手头的铜钱花出去,想办法再兑成白银,又加快了铜钱的释放。

因此江南会出现铜钱升值,但实际又因为铜钱增多,吸引外来货物进入江南,产生经济增值,税收增加,从而流入国库。当然,实际因为贪官污吏,最终能进国库的有多少很难说。

同时朝廷税收的增加,届时偿还的借款也将因为铜钱升值得到的利差,而变相增加还款能力。

所以明面上看起来,夏收后调整汇率,对盐商而言是双赢局面。盐商能赚得白银,并进入江南市场,而朝廷也能得到新增税收。

但关键就出在这个盐价上,三百文奔上的价格是沈云卿给户部算死了的。

盐商现在从盐铁司拿盐的价格是一百五十到一百八十文左右,当然,实际上煮盐的所有成本才二三十文,盐商只赚七八十文钱。

如果只涨二三十文,跟没涨没两样,同时还要冒着资本南下死磕的风险。

所以得张一倍,三百文奔上。让盐商觉得即便南下过江死磕,输了钱,至少攻城略地占了底盘,赔也是赔江南的钱。

只要盐商的钱南下,江淮的市场资金势必向南流动,理论上江淮的资本市场会出现资金短缺,但盐商是个庞大势力,卢希彭说的无不道理,盐商的其实要比江南的绸商、钱庄、茶商更有“钱”。

丝绸、钱庄、茶叶的服务对象毕竟是中小市场,茶叶的产量很低,对大多数平头百姓而言可有可无,甚至自家门口种上几颗,都不用买。

但盐不一样,盐是大众产品,是暴利行业,一年四季不愁销路,所以盐商的资本雄厚,哪怕是出动三成财力南下,联合江南富商,足以跟怀王正面过招,同时还有余力巩固江淮的盘面。

可问题就在,盐商过年前给皇帝借走了好几百万贯铜钱,几十万两白银,前几日汪晨贵又放出风,江淮水泥开禁,如此又稀释一批资本。

如此时过江,江淮盐商能调动的账面资金将急剧减少,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套死在江南。

这个时候再后院失火,盐商还不连本带利给吐出来。

可话说卢希彭、朱惟钧都是人精,这能看不出来?

其实人要是进入了某种境界,往往真能自己把自己给骗住,尤其是温水煮青蛙,关键不在于水多深,而在于这个火候和火源的位置。

有人温水煮青蛙,青蛙搁水里,就隔着一层铁锅皮在那儿煮,青蛙脚底下就是热源,那还不立马跳走。

但是如果在锅的外围放把火,把青蛙搁水中间,等到水给烧热了,青蛙也熟透了,因为离着热源远,青蛙感觉不到。

眼下这把火烧在江南,锅却在江淮,高明就高明在沈云卿扇风,皇帝点火,盐商和江南财商的一堆青蛙在那儿蹦跶,还蒙在鼓里。

盐商这伙青蛙原本在锅里,但是离着火还远,江南这堆青蛙就在火上烤,但是离着锅还远,原本都要不至于要命,现在江淮这口锅,连水带青蛙自己游过了江,最终谁蹦跶掉进这口锅里,谁倒霉。

……

三月间江淮阴雨绵绵,春汛如期而至,淮河又开始涨水,张祥与沈云卿组织的船队,沿着淮河收拢愿意走的灾民,往来于淮河与通州之间,陆续接走了小两万人。

消息报到扬州刺史府,节度使兼杨州刺史汪晨贵匪夷所思,由于提前知道张祥在海通,并向转运使借船,汪晨贵闻讯后,遂即赶赴海通找张祥询问详情。

“张大人,淮河两岸的村民可是你让人接来的?”

“是本官令人接的人,汪大人不是为此事前来质问本官吧。”

“不敢,只是这迁民之事动摇地方根本,汪某乃江淮节度使,即便地方州县不过问,汪某也要过问。”

“汪大人,自淮河洪泛至今已有六年,淮河两岸灾民数十万,至今仍有三十余万百姓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朝廷每年需为此耗费赈灾钱粮数十万计,非但无法安置灾民,反靡费国帑任其糜烂,汪大人身为江淮道的父母官,此等情形着实不应该呀。”

“张大人水工出身,应该知道淮河十年九涝,淮河岸边灾民三年前已经安置,地方州县皆授有公田,怎奈何年年洪涝年年歉收,百姓难以耕作,朝廷应从速拨款整修淮河治理水患,如此方能一劳永逸解除淮河水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