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年四月,袁楷朔成功复原当年毁于大火的酒精内燃机。
看到实物后,沈云卿终于明白为什么要双缸,因为功率不够,设计落后,五十度烧酒热能不足,以至于单缸无法完成两冲程循环复位。
如果增大缸径,又会因为活塞过重停摆,因为设计不合理,而中度酒精燃料动能产生的气体压缩力不足,金属切削加工工艺落后,只能靠钳工加工,加之没有完善标准化和高精密量具,导致密封性奇差,经常会因为漏气而停摆,所以只能用双缸。
双缸增大了燃烧室体积和空气压缩力,在漏气率不变的情况下,功率有所增加,停摆现象大幅减少,甚至没有。
沈云卿再改用纯酒精后,内燃机功率明显增加,但漏气也更严重,沈云卿甚至担心会不会爆炸。而且要命的是,由于没有火花塞和电启动装置,需要人工点火。
由于这个东西太超前,造出来后工部的一帮子官员围着琢磨了好几天,都没想出能干什么。
原因也很简单,没有其他配套的及技术基础和市场应用,东西太超前,相关需要配套的使用环境配套不起来,而且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实用和可靠性。
更要命的是这玩意儿喝的是酒,酒在眼下又是用粮食酿造的,加之酒精分子碳链短,热值少,在技术瓶颈制约下,早期酒精内燃机的功率低的感人,加之当下加工技术制约,设计不合理,这东西就是个粮耗子,中看不中用。
不过并不妨碍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为日后内燃机做一些基础预研。
与酒精内燃机复原工作的同时进行的还有车、铣、刨、磨、钻、镗金属切削机床的研制生产。
十二台样车于六月中旬陆续下线,由于缺乏电机、动力源和螺纹结构,主轴仍只能依赖畜力或风力、水利,带动皮带轮传动,由于没有螺纹丝杠,走刀甚至还得靠手摇齿轮条,连续摇上几分钟,就得手抽筋。
由于缺乏广泛通用机械标准,样车下线后沈云卿就发现,零件缺乏通用互换性和标准化,关键是量具不够精密,量具种类也不够丰富。
有鉴于此,与工部沟通后,说通了林毅贤、张祥二人,组织人力,先在内部初步订立机械标准,生产精密量具,同时开始研制螺纹,一月后第一根梯形螺纹丝杆制成。
当然,你使唤人家办事,没有经费显然是不行的。
工部每年的拨款大都用于工程项目,内部设备一直都是木质结构的木工机,更新换代修修补补,倒也耗费不了几个钱,但现在搞出几个大铁坨坨,砸进去的都是真金白银,这笔从总得有人掏,现在又要搞“修书”,这笔钱还得你出。
同年七月,工部再次改良的收割车大获成功,得益于金属切削养机,便利了结构加工,改善了结构性能,滚珠轴承的使用,大幅增加了回转结构寿命。
两匹健马牵引,日割达二十余亩,还不累人,耕牛牵引日收十二至十四亩,效率明显不如两匹马拉。
尽管性能与效果取得空前成功,由于仍然缺乏金属切削机床,一台畜力收割车的成本,仍然居高不下。可见过于先进的技术和理念,没有基础技术的支撑,很难降低生产成本,得到推广。
有鉴于缺乏动力设备,沈云卿开始着手考虑推动蒸汽机设计与制造,先解决问题,待等人才培养初具规模,日后一切都会水到渠成。
不过这件事也给了他提了个醒,工部大量“作践”铁器,变成铁坨坨,却让户部大为不满。尚书施君亦连续打了几个小报告,痛诉工部靡费国帑作践税赋。
因为铁产量每年就那么多,一台机床床身对生铁的消耗动则就是小一吨,两三吨是最为普遍常见的,重则得要七八吨,甚至十几吨,上几十吨的大机床也多如牛毛。
十二台样机,消耗生熟铁近三十二吨,其中一台龙门刨,就投进去了六吨,所以不增加铁产、钢产能,低成本普及生产根本没有可能。
此外材料牌号也是问题,由于缺乏金相实验和理化分析,主要还是没有人才,沈云卿分身乏术,短时内无法系统化标准化生产,归根到底还是缺乏人才资源和机械标准。
除此以上种种,开采设施技术低下,也制约了铁矿开采和生产,这些又需要配套整个体系的健全,无法一蹴而就。
至当年秋,全国再现丰收,粮价大幅下跌回落,江南米价最低跌倒了二十三文每斗,国力渐有复苏。
十一月初,巴蜀传来消息,伪户部尚书吕明武病猝,西南等地民不聊生,收复四川的机会日渐临近。
吕明武的死,无疑消除了朝廷心头大患,反王周照宁其实并不可怕,真正有威胁的是伪户部尚书吕明武的经济运作能力和川兵的善战,吕明武一死,反叛政权无疑天塌了一半,奔溃只是时间问题。
隆元十五年基本太平,朝廷的远洋船队划入金戋寺经营,于当年九月起航南下,同时派出船只登陆夷洲,将朱公成等人弄来的木材运回北方。
为了此番远洋,沈云卿从隆元十四年七月开始准备,尤其是从广州招募精通南洲百夷外语人才,结果却不尽如人意。
符合要求的岐民屈指可数,精通海外语言的多数都是外商及其随从,极少数能说外语的国内人才也不是出类拔萃,而鸿胪寺的转译更倾向于忽喇、肃汝、丹韩、濒国、西域及波兹津、乌兹曼,对东南亚诸邦长期忽视。
隆元十六年年初,西域都护武卫忠奉旨回朝,拜上将军。说是上将军,其实是养老。
武卫忠征讨西域平定至今整十年,此番调回朝中,一则是为罗哈诺、波兹津交战,波兹津方面有些顶不住,女帝担心卷入战争,调其回国询问方略,准备应变。
其二是武卫忠在西域影响力太大,择机调动回朝,改派他人是惯例措施,削弱其影响。
最后,武卫忠戍边十年,今年五十八岁,这个年纪虽然不算大,但作为朝廷大员表率,养老善终是国家的责任,同时也能彰显女帝抚恤功勋的仁厚。
上将军虽然官衔一品,但没有实权,充其量是荣誉称号。
罗哈诺与波兹津开战至今已有两年,由于欧洲联军在中东的失败和萎缩,乌兹曼帝国胜利在望,波兹津主力长期驻扎在西线,东线的边境安全长期依赖岐帝国西域都护府震慑。
如今罗哈诺南下,打了波兹津一个措手不及,如顶不住,不排除波兹津再度向岐帝国求援。如此无异于雪上加霜,让东亚局势更加恶化。
丝绸走廊关乎岐帝国经济安全,如不出兵,无论谁最终取胜,都无法吞并对方,因此罗哈诺无力鲸吞波兹津,波兹津也无力横扫罗哈诺。
所以如果波兹津输掉战争,作为报复,势必要抬高关税,但不会切断贸易路线,因为经济代价太大,同时还会得罪坐地开路收税的乌兹曼帝国。
同时罗哈赢得战争,有可能与忽喇握手言和,向西域渗透,借机对岐帝国用兵,瓜分贸易线路。
如果波兹津反击成功,结果会更糟,不仅会抬高关税作为报复,同时也会渗透西域,甚至与岐帝国翻脸,这一点比罗哈诺更加危险。
到时候周边强邻挨个得罪一遍,难以想象局势将会恶化至何种地步。
四月,首台蒸汽动力样机试车成功,经过三月测试和修改,新增两个型号,同年八月开始小批量生产,首批将用于生产大型锻压、冲压、切削机床、起重、鼓风、水泥粉碎。
隆元十六年秋,同月沈云卿携周雪琳、独孤玥回海通封地视察,主要还是惠贵妃段莹玉责备女婿经营不利,吵着要去海通视察。
其实哪是沈云卿经营不利,比起三年前,如今的海通已经翻天覆地,办起养殖场数十处,粮食加工厂、饲料厂五处,酿酒、染料、皮革、纺纱、织布、油脂、果林、副食品行业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两江地区最大的牲口家禽基地,和副食品集散地。
但是这些产业投资周期长,资金回笼慢,重点是利润薄,所以看着不赚钱,其实也不赚钱。比起来在神都的产业利润,海通的农业经济产值也就稍显逊色的多。
隆元十六年年中至隆元十七年三月风平浪静,静的不免产生错觉。期间东亚局势悄然起变,濒国内战结束,岛国迎来细川时代,继续维持与岐帝国藩属关系,纳贡朝见。
同期南方腊婆国王赵晋勇病逝,其子赵越登基称王,竟破天荒的派出使团向天朝纳贡朝见。
由于历史原因,腊婆与岐朝关系长期紧张,时有战端,两国基本是老死不相往来,但海上贸易仍然频繁,并未受此波及,经济因素很大程度上也维持了和平局面,因为腊婆需要岐帝国的铁、船只、布匹、手工艺品,而腊婆的香料却不及东南亚诸国,整体上严重依赖岐帝国。
而与此同时,两江商帮渐从当年风波缓过劲来,但形势已今非昔比。
刘岩镜成功突围,不仅在江南做大,还在江淮做大,形成南北呼应。
蔡生廉由于当年怀王投资金戋寺,未能乘势过江大举扫荡,江淮市场根基薄弱,但江东市场其占三成之多,形成金陵、兰陵、秀州三足鼎立之势。
为抵御蔡生廉、刘岩镜咄咄逼人的攻势,肖炳光在金陵撺掇高彭贵,联合茶商、绸商、布商、盐商联合抵制蔡、刘二人,“财霸”格局日渐成形。
至于盐商,林奇坤事件后,盐工团体在晒盐推广下危害日渐消除,而今盐铁司式微,户部垮台后至今没见有起色,盐商集团忙于应付江南商帮围攻,势力比之当年大幅收缩。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金戋寺欺软怕硬,专挑软柿子下手。
当年风波,虽然波及两江,江南损失要比江北更大,但江南却不是全都一网打尽,蔡生廉、刘岩镜和金陵官商是最大受益者。而且江南产业丰富,丝绸更是软黄金,资本回笼快。
相反,江北最大产业是盐,盐商又因为林奇坤事件,集体被削弱,加之晒盐推广,此消彼长之下,江北市场沦为诸侯混战的试炼场。
河南商人、江南商人、金戋寺、江淮盐商,各路神仙在此争夺地盘大打出手,最后倒霉的是盐商。
而金戋寺又来的缺德,盐商和江南商帮虽然都是户部的地盘,两江风波之前倒也没怎么样,两江风波之后,江淮盐商就成了小娘养的。
根据女帝的精神和指示,金戋寺优先恢复赚钱行业,根据这一要求,金戋寺大量给江南商帮贷款,因为江南产业多,其中又以丝绸为赚钱大户,不给政策就是天理不容,所以江南商帮经济恢复比盐商快得多。
盐商虽然也在推广晒盐,市场在扩大,消费在增加,盐价虽然在下跌,但整体的利润不减反增。但盐卖的再多,也没丝绸、布匹、茶叶来的赚钱。
而且要命的是,江南也有三家盐商,虽然限制产能,但是江东这块最大的市场却被三家给霸占,进不去。
此外遣散盐户不仅削弱盐商,要命的在于沈云卿转眼将其变成虎屯营,在江淮集中屯田,合理田间管理,大量使用耕牛,高粱种植面迅速增加,致使高粱价格大幅下跌。
同期米价、麦价由于丰收处于历史同期最低,而高粱价格却更低。
由于盐碱地尽数收归内司府直接管辖,江淮又是推广高粱的重点地区,沈云卿在海通办起粮食厂后,主持设计生产了磨面机,今年更是率先垂范,上了两台蒸汽动力机,磨面的速度不要太快。
大量生产廉价高粱粉,口感大幅改善,加之价格低,沈云卿大量搞倾销,打击粮商和地主的种粮积极性。由此逼破产了一大批依附盐商的小地主,金戋寺再去收他们的地。
多重打击之下,盐商一蹶不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