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就是典型案例,唐朝采取财政分散政策,地方财政与朝廷税收就地拆账,而不需要像宋朝那样统一运往汴梁再做分配。
唐朝财政政策的好处是地方经济自主权较大,搞一些项目建设也很容易,同时避免了国都沦陷,财富集中国都被一锅端的尴尬和憋屈。
因此安史之乱,唐朝能站稳脚跟继续周旋,其财政分散政策功不可没,各地正是由于财政充裕,地方富裕,才有钱有粮征募勤王大军去救李。
但弊端也很显而易见,这些个粮食、金银财宝都囤在地方上,名义上是朝廷的,实际上中央王朝权力一旦衰退,这些东西就不是朝廷的。
唐朝中后期的地方藩镇割据的祸,就是安史之乱留下的。
名义上唐朝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实际上助长了各道的军阀势力。这些个勤王军的总数比李家军更多,中央王朝势力迅速衰退,一旦山头和团团伙伙拉起来,背后都是利益团伙,皇帝说散,能是轻易散伙的吗。
唐朝中后期的尴尬,其实还是安史之乱留下的问题,只不过是从一个问题,发展成另一个问题。
搁当下,也是这个问题。地方上的国有资产既是朝廷的,也是地方资产。
振州虽然是个穷乡僻壤,没有强势的富豪与权贵,但当地官权利本身就是一方势力。
岐军从振州调粮,此番定是要调空,而对于振州这么个人口稀少的州郡,调空全部的官粮仓储,就等于过去十年二十年的积蓄都打了水漂。
加之当下有“囤”的毛病,屯粮其实比囤钱更重要,因此岐军调走的振州官粮,振州得要花费十几年才能慢慢积累回本。
郝仁此来了解振州调粮应该不是主要目的,因为无论什么结果,都是军中调粮,只要马文修不造反,他调粮都没问题,所以此来是为了振州的经济好处。
岐军从腊婆运回的货物,除了奢侈品与精贵高级原料运往神都外,其余部分会经由雷州半岛,由船帮运往广州和江南、河南、河北,其中小部分作为船帮的酬劳,大头由朝廷在各地变现,充入金戋寺用于军事开销,由此就带来战争经济红利。
所以本来就姥姥不疼舅舅不爱的雷州,一下成了海洋明珠,雷州刺史也从正四品下,升到了正四品中。
反倒是这次出粮救急的振州啥经济好处都没有,到头来一场空,郝仁这个刺史显然没法儿向地方上交代,尤其是下边的官吏。
振州基本上就是清水州,没啥油水可捞,但不是说没有贪污。现在储粮都调空,那肯定是连贪污的温床也没了。
就好比硕鼠,只有挨着仓库才能养肥,现在仓库没了,去喝西北风去。
所以郝仁此来,就是再想要一些畜力好处,用于地方经济建设。
尤其是振州正大力发展甘蔗,需要毁林种甘蔗,由此产生大量木料,尤其是花梨木,是中原颇受欢迎的木料,有了大象,木料搬运比以往更为省力,效率也更高。
而且振州产香蕉、菠萝等大量野生水果,大象食性也杂,对粮食消耗少,水果就很能解决问题,于是大象迅速成为振州独有稀缺重型劳动力。
当地的木材交易迅速飙升,官府衙门开始转型从事木材生意,所以问题又回到经济问题。
振州人少,经济潜力有限,官府要盈利,就只能从老百姓之外的地方获利,因为再怎么盘剥,当地人口就那么多,农产品既运不出去,外地也有,没竞争力,所以当地没油水。
现在整个岭南道沿海受惠于战争红利,一个个坐地发财,振州显然也想。
而且多半是产生了错觉,沈云卿把大象弄振州去,似乎是暗示海郡王有意照拂振州。否则这么稀缺的动物资源能搁在振州,就那象鼻子两旁的一对象牙,也抵得上千金万斤。
其实吧,那是振州地方官想多了。
把大象搁海南,那是海南气候比较合适大象生存,即便是广东,其实也没海南岛合适。
其次是广东其实也有大象,但已经绝迹,加之又是陆地内陆,大象贸然弄去广州,万一撒疯跑林子里去,日后没办法控制。
几十头大象今年生养一小撮小象,明年生养一小撮,这十年二十年下来就能发展成几百头,而且当下自然环境好,广东人口又少,大象种群发展没有任何障碍。
这要是二十年后发展出几百上千头,没有枪炮这玩意儿,要解决野生大象,那简直是灾难。
所以把大象暂时圈养海南岛,是防止大象撒疯跑了,反正再怎么跑,也是跑在岛内,再怎么扩张种群,也是在岛内。
至于放在振州,那是振州近,而且有五指山挡着,象群充其量也就是在五指山以南撒野,不至于扩张到全岛。除非大象会游泳,涉海游去雷州半岛。
郝仁张嘴就要大象,当真大象是大路货,想弄就弄。
且不说这帮子削尖脑袋的官儿不知道大象的危害,就当下的条件,去捉大象都很成为问题。
岐军的大象还是腊婆军从涅佛罗缴获的战利品和雇佣兵,纯粹是意外收获,赵禹军中应该还有一些,但已经不多,十几二十头。
而成年大象即便能被捉住,也无法被驯化,只有生养小象之后,才能加以驯化。
岐军缴获的大象都是涅佛罗驯化象,纯粹是白得的便宜。再要有,那是比等天还难。只能去涅佛罗,或者云南、缅甸去弄。
郝仁与振州的那些个官吏没这方面的认知,显然是有些想当然。
摸清郝仁的真实意图,沈云卿好言与他说:
“郝大人,非是本王驳你情面,这大象本是马总管缴获所得,来之不易。而且腊婆本就不产大象,故而也无处可弄,还望郝大人见谅。”
“下官能理解,既然大象没有大象,不知海郡王能否卖些水牛给本州,也好给百姓增添些劳力。”
“这倒无妨,本王即刻修书一封去信海通,郝大人可差人前往之。”
“多谢海郡王眷顾振州百姓,下官感激不尽。”
“郝大人言重了,振州乃我朝偏远州郡,平日难入朝廷视野,若非本王南下,这振州恐怕不知猴年马月能被朝廷上心,眼下既然本王在此,力所能及之处,总要帮衬一些的。”
甭看中原王朝幅员辽阔国力雄厚,其实经济的主要来源是核心的中原省份,如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江淮、江南、两湖、四川巴蜀,广南的广州一带也算。
同时由于历史原因,黄河两岸人口占百分之六七十以上,直到南宋才有所扭转。因此这些个省份,是朝廷重点发展和投资经营的地方。
同时农耕文明时期的技术制约,也决定了中原王朝必须优先经营中央集权身边的土地,否则太远了,通信和交通跟不上,越是远离中央王朝的地区,中央王朝的基层执政能力越差,管束越松散。
如果远离中央王朝的地方经济发达,人口众多,生产力巨大,中央王朝其实反而开始担心会不会分庭抗礼割据地方。
于是就有了历朝历代天下政治、经济上的必争之地,如金陵南京,杭州浙北,两湖地区,四川巴蜀,都能轻易的形成割据势力。
究其原因,就是中原王朝为更好的管理天下和稳定边疆,又必须在原理朝廷核心地区之外,建立次一级经济、文化、生产力中心,从而由这些次一级的经济文化生产力中心向周边辐射。
但农业形态的王朝,其没有快速通行与物流的加持,再怎么发展,偏远外围地区的州县永远不会首先成为王朝的主要焦点。
像振州这样的最南端州县,一任刺史能从上任做到离休,也很常见,说来还是铁饭碗,根本原因就是这种小地方,没经济规模,没生产力,没什么文化节点,人口又少,只要地方官吏不是穷凶极恶,朝廷多半二三十年都不会过问。
所以要朝廷给这种小地方以政策上的关照,甚至财政倾斜,那是根本不可能,因为朝廷的视野看不到。
此番若非岐军南征,沈云卿路过振州,郝仁压根搭不上顺风船。这次既然搭上了,这位显然是给自己治下搞点经济红利,给自己留下些政绩。
诸如郝仁这等偏远地区的官吏,基本上是朝廷筛选剩下的残次品给“发配”到了地方,所以基本没啥上升空间,因此上任之后多半发展出两种形态。
一种是既然没有被提拔的空间,干脆让自己过得好一些,形成贪官污吏。
第二种是青史留名型,想着造福地方,而是出名,给地方留下些政绩工程,纵然朝廷看不上,也不看,至少地方留下烙印,能青史留名。诸如这位郝仁,基本属于这一类型。
其索要大象未果,改口索要水牛,显然是从海通想廉价购入水牛,往振州填入畜力劳动力,如此能增加耕作效率,降低劳动强度,而腾挪的人力去伐木,开荒,种甘蔗,卖木材。
而且振州人口少,填入的畜力劳动力能立竿见影带来生产力提增的效果。
而振州是偏远州县,耕牛保有量并不多,朝廷重点的产量区都在江南、两湖、黄河流域,因此耕牛在这些地区的保有量高。
沈云卿在海通养牛后,重点的销售地区是江南、两湖的水稻种植区,因为水稻良种亩产见效快,而北方多用旱牛耕作小麦与豆类,因此对水牛需求不是很大。
金戋寺农业投资项目首要保障粮食生产,水牛被大量销往江南、两湖,纵然养殖基地种群再大,但也顶不住需求量大,同时价格还低,只面向农民阶层,根本是供不应求。
振州天高皇帝远,政策上分配不到配额,要弄耕牛,就只能从岭南道或者外省购入,但价格比海通水牛贵的太多,当地老百姓收入低,购买水牛很是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