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484

第484章 决战(14)

下午,土部来人领取装备,一万件短刀、长枪迅速装备起土部的乌合之众。

这些刀枪,并非岐军制式装备,都是缴获自腊婆军的装备,此外弓和弩不能给他们。

相较于冷兵器和手榴弹,其实弓和弩对岐军的威胁更大,正如丛林作战,狙击手的威胁比飞机大炮大得多,是一样的道理。

当晚,西去第一批斥候陆续返回,耶山以西的地形初见端倪。

“郡王,据斥候来报,耶山以西都是丛林,人迹罕至没有任何小路。”

“人迹罕至的好啊,此前本王还在担心,阿杉贵可能在附近驻扎兵马警戒,现在看来是多虑了。以目前我军方位与耶山河谷走向判断,阿杉贵所部应在我军西南方四十至六十里左右,我军怎么走,也得走两天多,土部可能更快。”

“只是这深山老林的,单凭判断猜测,恐怕不能确定阿杉贵所在。”

黄志龙担心道,沈云卿说:

“但凡作战,必争渠地。阿杉贵虽然不是良将,但腊婆毕竟是其老巢,比我等熟稔,他定会选在有利于自己的地形布阵,而且阿杉贵与赵禹不合,他不会全力出兵,因此一定会选在较为有利的地形。

沿途所有地形,只有我军西南四十至六十范围之内,对其最为有利。此外,阿杉贵也不能离开金瓯大营太远,太远了他也担心土部或是我军偷袭。”

潮瓯之战一来,最大的经验就是腊婆内部其实最弱得很,甭看腊婆敢于向岐帝国开战,实则是外强中干色厉内荏,当然,岐帝国衰弱也给了腊婆敢于开战的底气。

腊婆各族尽管名义上尊赵氏为王,其实并非一团和气。赵氏为保持内部的相对团结,始终采取大吃小,赢家通吃的权力手腕,拉拢较大的部族,灭绝或兼并较小的部族。

从而实现腊婆国内的相对稳定局面,同时还能发展腊婆族自己。

这种拉着一边打一边的手段虽然是明智之举,但不可能没有任何弊端和副作用。

如果是体量绝对的大国玩这种分而治之拉着一边打一边的手腕,问题还不大,因为小国永远是不可能和帝国扳手腕的,大型帝国出于战争成本的目的,才会这么做。

而小角色和小角色之间使用这种手段,那就很有问题。

腊婆七族中,腊婆族占半数不到,其他六族占剩下半数多,腊婆族人口并不占优势,更别说绝对优势。

当国内其他小部族消灭的超不多,剩下较大的六族人口即便单个部族,人口也得几十万,相互之间又有联姻和利益关系,赵氏为代表的腊婆族,再想玩分而治之就很困难,因为无法取得绝对力量的主导,相反贸然发动,可能被其他部族反咬。

由于形成政治僵局,同时国内发展到一定程度,一定会出现经济和社会问题,国内的蛋糕不能做大,还在缩小,也不能重新分配,必然得要对外转移焦点。

但问题就在,赵氏玩的这一套,其他部族心知肚明,因此自始至终都防着赵氏故伎重演,许多事情上并不积极。

阿杉贵就是典型案例,因此集中兵力优先打击赵禹、黎孔部,利用的正是阿杉贵有很大概率不会全力以赴,从而保证了岐军的战略环境相对安全。

同理,正由于阿杉贵不会全力以赴,那他现在部署的位置,应该对其最为有利,同时进退自如的环境。

“黄将军,即刻召集全部通译与夷兵头目,来我帐中参会。”

“遵命。”

此行耶山随行各种语言翻译两百三十多人,绝大多数都是过去七八月间从海外招募的翻译,基本能应付多数夷兵的沟通问题。

沈云卿计划战争结束后,尽快开办翻译学校,同时向夷兵所在的部落,视情况派遣海外教育驻点,解决语言障碍和沟通问题。

这些个夷兵背后的部落都没有文字,只有说的,没有写的,翻译这种专业职业显然不能只靠口传,但是为夷兵部落创造文字也不现实。

一两个部落创造文字问题不大,这满世界的部落都操不同的语言,都没文字,这就不可能给他们创造文字。

唯一的办法是尽快培养口头翻译,然后以口头翻译为平台,向海外部落反输中原文化,让部落中一部分的人能说中原话,只有这样,才能一劳永逸解决沟通问题。

同时随着文化输出,经济输出,商品输出,又能极大的推动影响力扩展,从而无需武力,就能迅速收揽部落的人心。

当然,武力还是要的,但能用柔性措施取得的效果,武力可以作为保留措施。

土部虽然人多,但素质与潮瓯各部没什么两样,装备可能比潮瓯各部更差,基本不具备正规军作战的素质、纪律,与腊婆军根本没有硬碰硬的能力,纯粹靠人多和突然性。

此战虽然已经取得决胜把握,但土部如果死伤惨重,也可能带来后续政治问题。

如狮子大开口,也可能因为战争的惨烈,怀疑岐军的指挥能力,甚至怀疑是岐军有意用土部与腊婆军血拼,充当炮灰,以检验土部临阵倒戈的忠诚度。

总而言之,土部心里会不满。

当然,土部死伤越惨重,日后自然能减少其叛乱的基础和威胁,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但削弱土部的手段多的就是,未必要以赤裸裸的手段解决,完全可用其他柔性措施。

而且收编土部之后,大可以留着他们的民力精锐,向西、向北收复其他部落,从而为岐军所用,这也是最有利的一面。

因此如果能以最小伤亡代价取得空前胜利,不仅能减少土部伤亡,同时也能彰显岐军用兵如神的军威,从而良性震慑土部,令其心生敬畏,同时还得感谢岐军的用兵如神,减少了他们的伤亡。

有鉴于此,袭击阿杉贵光靠土部还不行,还得出动夷兵助战。

一来增加兵力胜算,二来阿杉贵的兵其实不多,战场规模不会很大,夷兵撒出去能控制得住。三来夷兵经过半年多的调教,正面结阵作战虽然不行,但要打丛林战、山地战,各自为战的模式很适应。

当晚后半夜,第二波岐军斥候陆续返回,传回西南四十五里阿杉贵部的消息。

按说眼下无论白天还是夜间都不可能发现四十五里外的情况,白天有大雾,有丛林屏障,视野度几乎为零,望远镜也白搭。夜间大雾虽然散去,但有丛林遮蔽,也看不见夜间的篝火。

但潮瓯开战以来,岐军总结了腊婆军、夷兵和岐军的侦查经验,以及沈云卿自身认知的经验,总结出了一套丛林侦查和生存的技能,还编成了小书,经过数月的培训和普及,斥候能掌握更多的生存和观察技能。

由于视野的屏蔽,无法进行肉眼观察,但斥候听见了密集的伐木声。

当然,斧子砍树的声音自然是听不见的,但是大树倒下的声音那是能传播很远距离。

斥候大致在距离阿杉贵营地二十多里处听到了密集大树倒下产生的撞击声,由此推测出阿杉贵可能在耶山西南四十五里。

由于是大军宿营,单纯依靠捡拾自然掉落柴火,无法保障几千上万人的燃料需求,势必要就地获取更大量的燃料,伐木是必然之举。

人一多,每天需要伐倒的大树也就多,加之野外人静,声音传播也就更容易。

细节之中出魔鬼,同样也决定成败。

当然,大树要倒想要不发出声响,那也不可能,即便是科技发达的现代社会,也没这技术。关键还在认知和留意,如果没有意识到大树发出的声响背后的逻辑因素,自然也就不可能想到是大军燃料需求。

翌日,大雾已久,沈云卿穿越索桥抵达耶山河谷以西,满眼都是红木。

“好啊,好啊……”

黄志龙听着不解,忙是询问:

“郡王,如此大雾,究竟好在何处。”

“此地遍地黄金,乃是风水宝地。”

“可末将没看到有金山银山。”

“本王说的是这些木材,都是一等一的极品木料。”

耶山河谷以西由于地处原始森林深处,人为开发度为零,自然环境极好,参天大树遮天蔽日,三人合抱的红木、楠木遍地都是,五人合抱甚至七八人合抱的红木也不在少数,这要是搁现代,一颗就得好几千万。

“黄将军,另外三条索桥修建进度如何。”

“启禀郡王,今日上午就能完成。”

“很好,现在可去差人将喀昆、纳拉图、毕虚桐三人请来耶山西侧,准备出兵。”

“是。”

岐军另在第一条索桥南北两侧修了三条索桥,一条仍按第一条索桥的规模架设,另外两条做加固处理,使用双编缆绳,以便于通行较轻的军需。

同时沈云卿还在考虑,日后得在这里修建一处铁索桥,用以开发耶山。

辰时三刻,喀昆、纳拉图、毕虚桐三人赶到耶山西侧,但心里人人一头雾水。

此前喀昆对耶山地形重复勘察数次,并没发现什么秘密小径,现在岐军一道,天上掉下个秘密小路,反而更加相信岐军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