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朝后,言官们、文官们追着女帝去“讲理”,林毅贤、张祥拉着沈云卿来到无人处询问公债的来龙去脉。
“这以朝廷的名义举债补国库的窟窿,民间能买账吗?”林毅贤问。
“所以从今往后,朝廷举债不再是为了补国库的窟窿,而是朝廷借了钱,搞经营谋发展,造更多的机器,建更多的新船,生产更多的东西,修更多的路,治更多的水,让钱变成盈利的营生。
如朝廷把钱借来,去治淮河大水,五年十年之后,淮河两岸便能多出数千万亩绝好的良田,这些良田朝廷再分给百姓种地,既能安置养活更多百姓,同时朝廷又能征收田赋,这笔岁入不就能用来偿还朝廷借款了吗。”
“哦……原来如此。”
这时张祥又问:
“那朝廷借钱去搞经营,岂不是与民间争利?”
“那就搞民间没有的营生。民间财阀图的是眼前利益,朝廷得要图长远,朝廷兴修水利,兴修道路桥梁,虽然明看着没有收益,但正如当年宁阳水库,如果沈某不花费巨资建造水库,兰陵岂能有今日的昌盛。
如果没有沈某当年趁着可汗拓宽挖深宁阳河道,又哪里来的风调雨顺连年丰收。
要致富,就得先修路,修桥,修水利,有了道路桥梁与水利,朝廷才能稳定民情,民情稳定,农产增加,随之而来的商业、作坊也会生意兴隆,到时候朝廷的岁入就足可抵偿借款,而朝廷经营所得利润,还能用于建设。
如此周而复始,往后大可以不借、少借,将公债变成朝廷的应急手段,用于对外征战,对内应对天灾的工具。”
“海郡王所言令人眼界大开,若能变之为现实,定是一场大治之世。”
钱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谁用,怎么用。
如果由户部提出举公债,由户部经营,就是打死了文武百官,也不能同意。
因为户部就不是一个经营资本的衙门,相反是个永远也填不完的窟窿,前科劣迹斑斑,已经丧失了政治信用。
而沈云卿多年来业绩斐然,在商业、技术、政治、军事、经济、资本领域硕果累累,都是能摆上台面的成果,有着高效的执行力和经济信誉。
所以同一件事,不同人去办,就可能发生不同的结果。
早朝结束不久,朝廷要发公债的消息迅速扩散,中午时已经传到刘岩镜耳中,闻讯消息之初不禁有些发蒙。
“什么什么,朝廷要公开举债!”
“是的父亲,据李大人的确切消息,朝廷今后起,不再由各部与宗亲向民间借款,而是改由朝廷每年定期向民间借款,同时给予借款利息。”刘仁举飞快说道,事态的发展显然也超出了他的意料。
“那二殿下那里怎么说?”
“二殿下已经进宫了,但不会反对。”
“那可知道此事由谁推动?”
“据说是海郡王。”
听到海郡王三字,刘岩镜突然一声冷笑:
“呵呵,呵哈哈……”
刘仁举、刘文莫很是不解,刘文莫就问:
“爹,如此大事,有何可笑?”
“若是他人提议此事,就给爹一倍的好处,爹也不会买账。现在既然由沈云卿提议,还得到了户部与吏部支持,朝廷的举债绝无问题。”
“这是为何?”
“沈云卿既然敢做,他定有把握。现如今的沈云卿,已经不是十二年前的那个秀才,他现在是把朝廷的天下当成了自家的生意在做买卖。他不是一个吃亏的主,由于他出面经营朝廷举债,哪有赔本的道理。”
刘岩镜从来不相信朝廷,他只相信自己的政治眼光和政治直觉,他看到的事实就是沈云卿飞黄腾达的背后,是沈云卿的商业天赋和商业技术在支撑所有的收益,而不是政治手腕和政治干预。
一个拥有商业天赋和技术垄断,同时又加持政治手腕等到皇帝支持的一个人,他的商业收益完全要比只有政治手腕的官僚系统更保险。
因为官僚系统要牟利,只能通过政治干预和迫害广大老百姓两条路可走,收益来源虽然稳固,但收益的渠道窄,而且还是引发王朝动荡的祸根。
“爹既然认定海郡王有利可图,可眼下朝廷连开三禁,咱家恐怕力不从心吧。”
刘仁举担心道,刘岩镜笑着说:
“金戋寺暂且不去管他,我等先从工部机械与公债着手,拿到现成的才是正道。你去给李义清传个话,让他约沈云卿前来密谈。”
“是。”
刘岩镜已经敏锐察觉到,当前搞实业要比投资银行更保险,不是因为刘岩镜有经济战略眼光,而是经验让他相信目前更适合发展实业。
首先他自己在淮北染布,享受着沈云卿的染料和定色剂的优惠,在淮北站住了脚跟,这两年没少赚钱。
其次是民需商品永远有市场,经济再怎么不景气,只要社会稳定,老百姓总要消费。
其三是刘岩镜自己经营着规模还算可以的钱庄,但是跟河南、河北、神都、关中地区比起来,还是差了一些。日后完全可以继续通过自己的钱庄效仿金戋寺模式经营,没必要把钱变成质押品,交给朝廷经营。
其四是沈云卿这些年的发家史,本质上是把当年百通利票号的铜钱通过实业和商业市场给盘活了,而且到现在还在受益。
就在刘岩镜谋划的同时,公孙行、周启、周玉凝先后到了御书房,为的正是发行公债。
许殷良已经替吏部做了决定,却不是公孙行的意思,公孙行获悉消息后仍不放心,要来问个清楚。
周启保留意见不反对,他很清楚自己反对也没用,只能招来女帝的不悦。
倒是周玉凝的态度耐人寻味,态度最积极的要属她,顾虑最多的也属她。
“母亲,朝廷公开举债虽说解了朝廷燃眉之急,可日后的名声怕是不好听,女儿以为陈尚书(礼部尚书陈锦檀)所言还是有些道理的。”
“都是书生见识。母后当然也要脸面,但不能解决朝廷的困窘,又有何用,朝天还有什么脸面可言。退一步说,如果朝廷解决了问题,脸面长在朝廷的脸上,不长在书生的嘴皮子上,朝廷日子好过,天下百姓的日子就好过,谁的脸上都好过。”
“母后所言极是,都是女儿思虑不周。”
“这也怪不得你,为娘自小就宠着你,登记之后无暇教导于你,也没给你聘个好先生,都是为娘的疏忽。如今朝廷气象大变,文武百官尚且不解朝廷用意,更何况是你一个女子。”
“让母后取笑了呢。”
说着,周玉凝端起茶盏给女帝递去,接着又说:
“朝廷如今诸事繁杂,母后何不让二弟多为母后分忧。”
这时周启说:
“母后让我会同刑部重审律法已有数月,忙的焦头烂额不可开交。倒是皇姐置身事外不问世事,落得个清闲,何不为母后分忧。”
“为娘只令你与刑部重审律法,如此小事竟也让你捉襟见肘,今后要为娘如何放心。”女帝略感失望,但仅仅是嘴上的态度,真实态度也许并非如此。
“都是儿臣寡闻少识,让母后失望了。”
“唉……罢了,这也怪不得你,如今朝廷正逢千古未有之大变,为娘尚且力不从心,更何况是你。”
这时周凝玉说:
“母后说的极是,朝廷这么大的担子,百官们尚且喘不过气来,启弟哪里能顾得过来。而且自海郡王入主神都以来,连推新政举措,着实让人眼花缭乱。”
“皇姐说的是,海郡王有雄才伟略治世之能,我等自愧不如。”
姐弟二人很是默契,话影还是落到了沈云卿头上。这时怀王也说:
“陛下,由朝廷收敛各部与宗室借款转为公债之举虽然能平息民间对朝廷质疑,但将公债全权交由金戋寺打理,臣还是觉得不妥。”
“哦,兄长觉得何处不妥?”
“金戋寺如今已非朝廷一家所有,而是广邀天下财商参股,虽说朝廷占股过半,仍有全权处置大权,但毕竟民间已经深度介入金戋寺,而公债却是朝廷举债,归根到底是朝廷的钱,只不过是借来而已。将朝廷的借债交给金戋寺经营,民间是否也可过问公债钱款,这一点恐怕得要慎重。”
“那兄长的意思是?”
“应该另立财政之外的衙署监管,以明确公债的经营不受民间裹挟。”
“哦……”
为了介入金戋寺,怀王还是给自己找到了一个空子。
金戋寺目前由内司府负责监管,日后则由户部参与,内司府继续监管,但转来转去,还都是财政体系内部的监管。
户部是财政体系,内司府是皇帝私人财政,金戋寺是商业金融体系,三家都有密切的利益关系,让体制内监管体制内,皇帝觉得合适理论上就合适。但现在怀王做话题说,那就不合适。
公孙行的言外之意就是,想要在财政体系之外,重新介入一股与财政没有关系的官僚体系,进入金戋寺监督运营,美其名曰防止民间干涉朝廷资本运营,影响天下大计。
女帝轻轻应了一声,没立即表态,她其实也在考虑这个问题,但介入的官僚体系得能让沈云卿接受,同时还要对公孙芸惠自己有利,所以不能露出声色。
略作思考片刻她说:
“眼下正修税法,律法也在重审,既然户部已经参与,不妨让刑部担任监察一职。”
听到这里,公孙行不乐意了,他忙说:
“陛下,刑部主张刑律民法,这怕是不合适吧。”
公孙行的言外之意显然是要吏部介入,这一点女帝心知肚明,但她能装不清楚。
“那就由刑部下新置审计司,专司金戋寺审计。”
“可刑部官员不善理财,怕是不妥。”
“可由吏部借调,兄长意下如何?”
“任凭陛下调遣。”
“审计”是沈云卿创立金戋寺设立的内部部门,用于对各地金戋寺分号的财务审计和检查,眼下还没有“审计”这个衙门和官职,但是户部有类似财务审计的郎中和员外郎负责财务审计。
刑部自古以来主管刑罚和民典,职能相当于近现代的司法部,而大理寺、御史台相当于检察院,涉及到实际的操作程序,司法部只管立法和司法解释,检察院、法院、公安系统负责侦办。
女帝现在把朝廷的商业审计权交给刑部,既是有意抬升司法部门的地位,便于日后当成工具,而刑部与户部、吏部在权限和官场派系有着完全的切割,几乎无法相互干涉。
同时也刑部的介入能降低沈云卿的警惕心,而且在用人上向公孙行妥协,允许吏部派员挂在刑部名下任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