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陛下的CEO
60541100000095

第95章 明月谈(2)

仔细思考了片刻,沈云卿小心说道:

“回圣人,草民以为,当务之急朝廷应先厘清三件事,眼下局面尚有转还余地,待厘清这三件事后,再解决三件事,朝廷危机可解。”

“哪三件事为先,哪三件事为后,你倒是说说。”

“其一,盐利。铁本非暴利,而在于铁能用于兵器,故而朝廷管禁。而盐乃暴利,而天下之盐多数出于江淮,江南、河南占少许,故而需破盐政暴利。

盐利破除,则江淮、江南官场必生嫌隙,因为维系贪官墨吏无非是利,而唯有盐利可将整个江淮、江南串联起来。”

“那你可知道,江淮、江南盐利半数落入官宦之手,寡人屡查不绝,根源便在朝堂,你如何解此困顿。”

“草民以为,倘若饼只有这么大的话,那么价钱自然会很高,且先来者先得,后来者无食而分,故而不如把饼做大,把价钱拉下来,而后圣人趁虚而入,可一战定乾坤,盐利可破。”

言犹未了,周晟不解问:

“何为把饼做大?”

“既是让盐多起来,价钱降下来,让老百姓能吃更多盐,生意大了,到时便看谁的价钱低,谁自然能得利。”

“你说的倒容易,两淮、江南盐场各有势力范围,靡费人力数十万,如何能把价钱降下来。”

欧阳羽嗤之以鼻,女帝也说:

“你倒是说,如何能把盐价降下来。”

“回陛下,眼下的盐来源大致分两种,一是井盐,多在巴蜀,且产量较少不足用,故而反王周照宁需从两淮获取盐,其二是煮盐,江淮为重,江南、河南为辅,但煮盐需耗费大量人力,因而成本多在人力。

草民建议建造海边盐场,以太阳晒盐,令其自干,如此无需大量人力,又可得大量白盐,价钱还微不足道。”

“呵呵。”女帝冷冷一笑说:“你当寡人是三岁小儿,能如此被你愚弄,那海水如何能引入岸上,即便上了岸上,岂不渗入地下。”

“回圣人,是的。所以需要事先挖掘大量高低错落的盐池,设立水阀亦或是水门,涨潮时打开水门放入海水,退潮时关闭水阀,不令海水外流。

此外盐池需用石板或水泥筑底,如此开始会有渗漏,但此后盐粒天长日久渗入地下变成盐霜,便会堵住漏洞,如此晒盐之法可成。”

公孙芸惠半信半疑,遂即问道张祥说:

“张先生,此法你以为如何?”

“回圣人,日晒水干乃是常理,自古不得其用,是技力所不及。如今若能为人所用,不失为安邦定国之策。”

“既如此,不妨一试。但盐铁乃归户部盐铁司管辖,张先生,此事如何解。”

“回圣人,以江淮盐务不利为由开小禁,授许江南私人制盐,私人贩盐,由圣人内司府监管,如此可绕过户部。倘若是户部反对,陛下许诺只开小禁,而户部不知晒盐之法,待到盐池建成,户部悔之晚矣。”

煮盐需要耗费人力种草、收草、砍柴、运柴、挑海水、运海盐,占用人力巨大,大量人力从事非耕种性质的经济生活,等于占用了农业劳动人口,需要大量消耗粮食,煮盐的成本就来自于此。

地方上为压低成本,就只能剥削盐工,抬高盐价,结果形成恶性循环,盐工逃亡,市场消费萎缩,越是这样,贪官墨吏收入越少,越少就越压榨,结果只能是蛋糕越做越小,但分赃的人越来越多,个人分到的好处也就越来越少,最后恶性循环,直到逼反了盐工。

而自古两淮是中国食盐的主要来源地,也是弊案重灾区,但话说全国哪里煮盐不好,非要在两淮地区,所以这就不得不说人口分布、市场定位以及耕地质量。

眼下中国人口重点分布在关中、京畿、河南、河北、江淮、江南、巴蜀七道,人口占比达七成,广州、福建、海南、广西、贵州、江西、海南开发尚不完善,人口少,所以对盐的需求远不如北方。

江淮位于中原之侧腹,距离中原更近,且漕运发达,这就注定了江淮比地处渤海的河南道、河北道更有煮盐的优势,而四川有井盐,能满足最低的需求,因此两淮煮盐的规模占到全国百分之七十以上,江南排第二。

此外河南、江南的耕地多,质量好,而河南人口众多,又是中原腹地,是手工业的中心,农业、手工业生产力发达。而江南一年两季稻米,丝绸、茶叶、油料等特产丰富,因此河南、河北、江南都有自己的生产资源禀赋。

而两淮地区,是盐碱地的重灾区,所以耕地质量差,同时淮河是比长江、黄河水患更为严重的流域,其在过去五千年中的洪泛数量,比长江、黄河加起来还多,导致两淮地区的农业生产并不稳定。

所以古语有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其原因,正是两淮地区的盐碱地造成的农业问题。

加之两淮地区夹在农业、生产禀赋较强的河南道、江南道之间,而两淮地区有没太多的生产禀赋,因此两淮地区的经济收益很差。

因此把盐搁在江淮地区生产,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两淮地区与河南、江南的经济和生产力不平衡,得以让河南、河北、山东、江淮、江南等地形成共同市场,否则江淮地区就会成为华东地区的经济黑洞,给朝廷带来巨大的财政负担。

同时盐业集中于其他富裕省份,更容易制造经济上的割据,不利于朝廷的利益平衡和治国。

张祥的主意颇是剑走偏锋,以开禁的名义,发放许可,让民间私人参与制取食盐,但开禁仅限于江南,将两淮剔除在外,如此江南官场的阻力荡然无存,两淮急红眼也插不上手。

如此将矛盾转嫁给了户部,户部在两淮、江南各有利益侧重,内部山头林立,江南官场高兴的,两淮未必高兴得起来。

但是新开禁的盐务归皇帝内司府管,又间接把盐利收入女帝手中。

这其中又有一个悖论,既开禁的规模以人计,相同技术条件下,谁人多,谁资本大,谁得利最多,因为户部默认的是煮盐,而煮盐需要大量人力,而晒盐却不需要。

在开禁许可证有限的情况下,可用人力基本耗尽,新生的盐商(高级炉户)就无法足额开工,因此难以跟官府争利。

如此户部的阻力也小得多,即便皇帝要捞私房钱,只要名额不过分,户部不会驳皇帝的面子。

实在不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让新盐商一面给皇帝孝敬,一面给地方孝敬,阴阳两本账,皇帝耐我何。

可户部和盐铁使们压根不知道,这次皇帝坏的很,不用人不用柴,光靠摊在地上晒,不光人少省钱省力,价格还贼便宜,一旦晒盐上市,全国的盐市也就垮了。

全国盐市垮了,打断了贪官墨吏的暴利来源,已经形成的经济产业链条势必受到冲击,既得利益内部的内在矛盾,将迅速升级为公开冲突。

【注:关于晒盐和煮盐,古人不比现代人笨,早在唐朝中国就已经摒弃了煮盐,大范围开始晒盐,至于为何明朝开始大开历史倒车,其中原因复杂,请看此后分解】

当然,还有一种可能,谁动了他们奶酪,他们跟你拼命,所以沈云卿只想出主意,不想当这个出头鸟。

但皇帝却不怎么想,她说:

“寡人看,此法甚好。沈云卿,此议既然由你提出,不妨也有你去办如何。”

“圣人,这万一有人狗急跳墙痛下黑手,草民岂不冤枉。”

“有寡人给你撑腰,你有何惧。此议本为你所提,着令他人去办,寡人岂能放心,若是不成,寡人到时拿你问罪,你还想抵赖吗。”

“不,草民不敢,可,可此事乃是得罪整个江南之事,草民日后还得要在江南混,这不不妥吧。”

“你既献上水泥制取之法,又舍身护驾晟儿,现如今又献镔铁之法,寡人说什么也该赏你,不是吗。”

公孙芸惠口气强硬,果断沉下了脸给以颜色。

那意思很明白,你沈云卿“心甘情愿”献出了专利,又救了我干儿子,我如果太小气,不免让人指指点点。所以赏你盐利这么大的生意,合情合理合法。

更重要的是,水泥专利开放,户部有利可图,作为利益交换,盐利开禁阻力更小,你不干也得干。

“现在说说第二件事吧,盐利之外,还有何利可图。”

“回圣人,当属良种。”

“此法怎说。”

“眼下缺粮之势渐露苗头,短期内尚且不能缓解,但也不至于酿成天下饥荒,故而当用五到十年时间培育一代良种,提高田亩产力,如此一可降粮价,二可稳人心,其三,粮价又干系土地。

地主、豪强、巨商兼并土地日益严重,而他们兼并土地之目的在于粮,因为粮价可以不断涨,而朝廷又不断铸钱,如此粮价只涨不跌,故而有利可图。

因此只有让粮价下跌,地主、豪强、巨商囤积再多的土地,也得种出粮食,但粮食多了价格太贱,又卖不出去,届时土地变成了搁手货。地主豪强巨商便无利可图,无利可图土地便只能荒芜,因为雇人种地更不划算。

到时圣人再顺势而为,以地主豪强巨富囤积良田,荒废土地为由,强行回购。到那时,粮价低,土地也便宜,如此能迅速解决土地兼并收归朝廷。待到时机成熟,再推土地新政,土地危机可自解。”

“嗯,此议有理,寡人深以为然。但如何能得良种,提增产力?”

“选种、育种、肥田、杂种。当下技力尚未精纯,故而当以选种、育种为先,待到日后时机成熟,可兴办工坊炼肥料,如此双管齐下,十年之内必有结果。”

“哦,肥料也可炼,寡人倒是第一次听说。”

“是的圣人,天下万物皆可化,肥料亦是如此,这人畜粪料便是人所化,人力亦可将天地万物化为肥料,故而名曰化肥。

但此事需得持之以恒,故而草民不得不提第三件事。”

“说,第三件事与第二件事有何干系。”

“回圣人,草民以为,圣人当务之急应当革新用人,一切以实干为准,谁人实干,谁能可堪大用。

但以眼下朝局,圣人若起用新人,各方势必掣肘,故而草民建议另起炉灶。从朝廷工匠与圣人信得过的太学生中,女官也可以,遴选一批干才,草民可传授他们草民所学与匠技,如此不断往复循环,十年之内如草民者可数以千百计。”

“你此言当真?”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若要重振我朝神威,革新吏治,推行用人之法,乃是当务之急。”

公孙芸惠很是满意,点了点头与欧阳羽说:

“欧阳,此事你与张先生尽速去办。”

“奴婢领旨。”

吩咐清楚,女帝又问:

“那后三件事是哪三件?”

“回圣人,前三件事乃治标,后三件事方能治本。因此盐利破局之后,陛下当整饬商场,既要让商贾有利可图,同时又得将其利用起来,心甘情愿为朝廷效力,因此需得新的法度加以约束。

其二,重整土地,当年所定之土地律法如今已有过时,当推陈出新保障民之根本,土地整饬,又关乎兵员,故而当一并重塑兵备之事。

其三便是教化为本,圣人当广推教化,由朝廷在天下广办学堂,并改革科举,尤其是应当重视匠术,为有如此,天下之力方能为圣人所用。

但此三件事需得在前三件事成功基础之上,如若顺利,此方略五年可见初效,财政将全面好转,十年可见小成,二十年内再现盛世。不知圣人可否满意。”

话音落下,空气一片沉寂,周晟、欧阳、张祥三人默然不语,目光紧紧注视着女帝的神色,时间一刹那仿佛凝固,空气沉闷而压抑。

良久,女帝极为平静说道:

“朕给你两年,两年之内江南局势若无好转,朕拿你是问。”

“草民领旨。”

“好了,朕累了,欧阳,上岸。”

“是,圣人。”

此时沈云卿松了口气,他知道女帝选择走一步看一步,这总比什么都不做的强,至少现在她有选择,而在今天之前,可供她选择的策略被局限在了历史时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