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初中物理优秀教师说课经典案例
6095700000032

第32章 《摩擦力》说课稿二

赣榆县实验中学汪维红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摩擦力》一节位于苏科版教材第八章《力》的第三节内容,该节内容突出了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教材中安排提出问题、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环节,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充分体现了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的精神。通过学习摩擦力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的具体应用,提高了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大小之间的关系;

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

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实验探究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容易理解和掌握,所以本节课重在培养学生在探究能力和让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

二、教法

通过体验摩擦力的存在后让学生猜想,并引导他们设计实验方案和动手探究,从实验得出的数据中分析,从而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接触表面的粗糙程度之间的关系。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教法有:提问法、谈话法、分组讨论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等。

三、学法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现代教育更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故确定本节课的主要学法是实验探究法和讨论归纳法。

四、教学程序设计

(一)创设情境,游戏引入

上课前先做一个拔河游戏,请两名力量悬殊较大的同学(如小个子女生和大个子男生)拔河,让他们用我事先准备好的一端抹了肥皂水的粗导线拔河并把有肥皂水的那端给大个子男生,其他学生本来以为是大个子男生获胜而结果却相反。

通过这个实验让学生明白摩擦力的重要性,而且通过这个实验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学习目标上,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新课学习

1、提出问题

先请学生把手心朝下平放在书上,动手一起做几个实验

(1).手平放在书上,书保持不动,使手在书上运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2).手平放在书上,用力推或拉书,但手保持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

(3).手平放在书上,保持手不动,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动的力;进而引入摩擦力的定义及种类。并进一步指出,在静摩擦、滑动摩擦、滚动摩擦中,滑动摩擦是初中学习的重点,自然提出滑动摩擦的大小和那些因素有关的问题。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并提出合理的猜想。

2.猜想

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尽可能让学生提出更多的猜想,同时要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会这样想?”在各种猜想列出后师生共同分析,逐一排除,得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是否与接触表面积的大小有关?

3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那种猜想是正确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请几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比如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设计出正确的探究方案。为了提高课堂的效率和实验的积极性,每小组商量选择一个自己组最想研究的猜想进行探究。

4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学生注意弹簧测力计一定要匀速拉动,此时木块受到的摩擦力的大小才等于测力计的示数;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巡视各实验小组,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实验结束后,让各组派代表上台投影记录的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以此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分析归纳的能力。无论学生的实验数据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

5、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观察书中图8-23中的几个有关摩擦的现象中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分别通过哪些方法来改变的?,对于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回答,同时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归纳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标理念,培养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当堂反馈:多媒体出示相关的习题以巩固这节课的内容。

<四>.作业设计:(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