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6100000000023

第23章 和平解决两次朝鲜核危机会谈评析

迄今为止,朝鲜核问题经历了两次大危机。每当战争的阴云密布朝鲜半岛,就会在中国和国际社会的积极斡旋下出现倡导对话、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的新的会谈机制。美朝会谈、中美朝三方会谈、中美朝韩四方会谈,应运而生,在朝核危机的各个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为维护东北亚的和平与稳定做出贡献。尽管这三种会谈因其各自的局限性在历史舞台上昙花一现,但是这三种会谈开创了和平解决朝核危机的会谈机制,为其后召开的六方会谈奠定了制度基础。

美朝会谈

1.美朝会谈的过程与成果

在20世纪90年代初,朝核问题得到一个相对软着陆式的解决,朝鲜半岛局势一度缓和。1991年年底,美国撤走了部署在韩国的陆基与海基战术核武器。1991年12月31日,朝韩双方在板门店签署了《关于朝鲜半岛无核化共同宣言》。双方在宣言中同意和平利用核能,不拥有、生产、引进、接受、部署、储存和使用核武器。1992年1月7日,韩国国防部宣布,取消当年与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随后朝鲜于1月30日在维也纳同国际原子能机构签订了核安全协定,并同意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调查。然而仅仅几个月后,美国和韩国就对国际原子能机构1992年5月到1993年2月期间的6次不定期的核调查的调查结果提出疑问。美朝关系恶化,第一次朝核危机爆发。在此背景下,三次美朝会谈出炉,在缓解朝核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1993年6月2日,美朝第一次正式会谈在纽约举行,美国助理国务卿加卢奇和朝鲜第一副外相姜锡柱参加了此次会谈。两国代表团“在坦率和诚挚的气氛中”进行了7个小时的会谈。6月11日,双方发表了朝美关系史上第一个联合声明。联合声明中保证不使用包括核武器在内的武力和以武力相威胁,保证朝鲜半岛的无核化,支持朝鲜半岛和平统一。同时,朝鲜宣布暂不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朝鲜此前宣布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决定在其生效前一天被暂停。美朝双方第一次会谈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在很大程度上缓和了朝鲜半岛的紧张局势。

(2)1993年7月14日至19日,美朝双方在瑞士日内瓦举行了第二次高级会谈。朝鲜方面提出将现有的石墨减速反应堆改为轻水反应堆,并要求美国以无息贷款方式提供两座轻水反应堆,作为回应,朝鲜将放弃核开发计划,尽快与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对话,完全履行保障协定的义务,但不接受特别检查。美方则表示支持朝鲜引进轻水反应堆,并愿意同朝鲜一起探讨向朝鲜提供轻水反应堆的方法。一时间,朝鲜半岛局势柳暗花明。

(3)树欲静而风不止。美朝第三次正式会谈因双方在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结果上出现严重对立而搁浅。1994年3月,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团在对朝鲜进行核检之后认为,朝鲜干预了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工作,使他们已无法判断朝鲜核反应堆生产的钚是否已移作他用。美国随即取消了原定在此后举行的美朝高级会谈。朝鲜立即表示退出国际原子能机构,并拒绝再次接受核检,半岛核问题再次到了一触即发的边缘。1994年6月15日,为避免战争爆发,美国前总统卡特前往朝鲜就此次核危机进行斡旋。1994年6月22日,克林顿宣布美朝将进行第三轮会谈。1994年7月8日,美朝第三轮会谈在日内瓦刚刚开始,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去世,双方于是决定暂时中止谈判。1994年8月5日至12日,美朝在日内瓦重新举行第三轮会谈,并于13日发表联合声明:美国准备做出安排,以提供轻水反应堆来取代朝鲜的石墨减速反应堆;朝鲜将冻结其反应堆的建设,放弃核处理,并封闭放射化学实验室。同年9月23日至10月21日,美朝继续在日内瓦举行会谈,双方签署了关于半岛核问题《朝核问题框架协议》(以下简称《框架协议》),打破了朝鲜核问题的僵局。该《框架协议》也成为日后致力于和平解决朝核问题的各种会谈模式的谈判基础。

2.美朝会谈的评析

1994年美朝双方签署的《框架协议》成功地化解了第一次朝鲜核危机,稳定了朝鲜半岛的局势,给东北亚各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应该说这三次美朝会谈取得了积极的成果,是成功的,最终使一场安全问题的危机通过美朝之间双边的和平谈判与对话得到了解决。然而《框架协议》终究是一笔交易,是美朝妥协的产物,即美国用经济补偿换取朝鲜弃核。如果双方都信守承诺,将有助于解决朝核问题。但是《框架协议》基本上没有被执行,美朝会谈的成果形同虚设,并且成为第二次朝核危机的导火索,最终美朝双边会谈模式不得不带着遗憾离开历史舞台。

(1)美国的政策主张。

一方面,《框架协议》的签订是基于美国朝野对当时朝鲜形势的错误估计,缺乏和平解决朝鲜问题的诚意。1994年7月8日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去世,而且1995年和1996年的洪涝灾害加剧了朝鲜的经济困难。据统计,1995年的洪灾摧毁了朝鲜1/4的农田,粮食减产150万吨。1996年夏的洪灾尽管没有前一年严重,但淹没了约1/5的农田,造成120万~150万吨粮食的损失。1997年朝鲜又遭受严重干旱,根据联合国世界粮食署的统计,粮食减产累计达230万吨。在美国看来,政治灵魂人物的逝世以及随后因为天灾引起的严重的经济困难使得朝鲜的最终崩溃指日可待。为防止朝鲜因经济的持续恶化而对韩国进行军事攻击,进而威胁美国利益,美国开始调整对朝政策,实行了“软着陆”政策:在加强同朝鲜的对话的同时,同意帮助朝鲜修建轻水反应堆,填补朝鲜的电力缺口。然而,朝鲜政权并没有如美国所愿发生更迭,金正日在守孝3年之后,于1997年10月当选朝鲜劳动党总书记,朝鲜政权也逐渐稳固。此种情况之下,美国开始担心KEDO为朝鲜兴建两座轻水反应堆后,可能被设法利用提炼为核武器用的核裂变材料,威胁到美国的安全。事实上,美国始终怀疑朝鲜在发展浓缩铀计划,不断质疑国际原子能机构对朝鲜的核查结果,挑起美朝双方的争端,使美朝关系恶化。在此种情况下,美国并不情愿认真履行协议,更不会与朝鲜发生政治关系。

另一方面,美国国内强硬派的斥责之声不绝于耳。他们认为克林顿太过软弱,为换取朝鲜放弃核计划,使美国不得不对朝鲜承担巨额的资金支持和能源支持,这让朝鲜占尽便宜,鬼使神差地帮助朝鲜顺利渡过难关。于是美国国会在反对派的推动下,对履行协议所需资金设置财政障碍,使得原本应在2003年以前就要完成的轻水反应堆的援建直到1999年8月才进入正式建设阶段,轻水炉已不能按原计划完成。核框架协议终成一纸空文,美朝关系面临新的变局。

(2)中、俄、日、韩等国的政策主张。

当时中、俄、日、韩对朝鲜问题的政策主张使得弱小的朝鲜深陷孤立,不得不时时独自承担美国毁约的风险,不得不紧握“核牌”这根最后的救命稻草。

①中国的政策主张。首先,第一次朝鲜核危机中,中国秉承改革开放后“韬光养晦”的总体外交战略路线,在一些地区敏感问题上不愿出头,防止给周边国家留下争当主导地区事务大国的外交印象。在这种外交理念的束缚下,中国奉行“不介入”政策,认为朝核问题主要应该在美朝双边框架下解决。其次,在第一次朝核危机进程中,由于中美双方关系冷淡,无法建立良好的互信互动机制。1989年的政治风波后,美国对中国实行了孤立和制裁政策。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又在人权、贸易、军售等一系列事件中与中国发生冲突。1995年的李登辉访美事件与1996年3月美国航空母舰在中国台湾海峡出现的事件让中美关系跌入低谷。由于克林顿政府首任任期内对华政策较浓的强硬色彩,中国不愿为了美国的利益而“火中取栗”,从而使地区局势向着符合美国利益的方向发展。最后,中国在此阶段更多关注的是其国内的经济发展。为了给国内经济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中国政府改变了“冷战”时期“向朝鲜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与韩国建交。这给朝鲜带来了巨大的政治冲击,使朝鲜感觉到处境危急,孤立无援。

②俄罗斯的政策主张。1990年9月30日,苏韩正式建交,这标志着苏联对朝鲜半岛的政策发生了亲韩远朝的根本性变化。1992年11月叶利钦首次访问韩国,签署了《俄韩关系基础条约》。1994年6月韩国总统金泳三回访俄罗斯,双方宣布建立“建设性互补伙伴关系”。为表示合作诚意,推动俄韩关系的发展,俄罗斯在许多国际事务上表示理解和支持韩国的立场,如支持韩国在朝鲜核问题上的立场、终止向朝鲜提供武器及零部件、敦促朝鲜履行《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义务并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核查等。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991—1994年间,除了1992年1月俄总统特使、外交部副部长罗高寿访问了朝鲜外,双方高层往来基本停止。1993年俄又宣布放弃1961年签署的《苏朝友好合作互助条约》中承诺的对朝鲜安全的无条件保障义务,由此俄朝军事同盟名存实亡。失去俄的安全保护,朝鲜只能孤注一掷,在《框架协议》的执行过程中,不得利益决不罢手。

③日、韩的政策主张。日韩在第一次朝核危机中与美国加强合作,三方联合对朝施压。1994年6月4日,美日韩在华盛顿紧急磋商制裁朝鲜事宜。此时在制裁朝鲜的问题上,美韩比日本态度强硬。经过三方磋商,同月6日,日本政府决定研究在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经济制裁决议情况下的对应措施,并且要在宪法范围内采取最大限度的措施来支持制裁。据日本外务省透露,日曾向美表态,拟在实施制裁时停止从日本向朝鲜汇款。美日韩三方的合作趋势扩大了美朝双方原本就不在一个层次上的综合实力的差距,坚定了朝鲜紧握“核牌”的决心。在美国执行《框架协议》不力的情况下,为自己日后的生存与发展赢得国际空间。

四方会谈

1.四方会谈的产生与发展

在达成《框架协议》后,美朝关系有所缓和。自1996年以来,美国不断地指控朝鲜扩散和发展远程导弹,并将此议题和《框架协议》挂钩谈判。在美方执行协议不力的情况下,朝方也不愿全面停止对导弹和核领域的研发,两国关系再度恶化。为了应对当前和以后的突发事件,1996年4月,美国总统克林顿访问韩国,美、韩共同提出举行美、中、韩、朝“四方会谈”的建议。韩美双方指出,“四方会谈”的目的是签署实现朝鲜半岛永久和平的协定,并就缓和紧张措施等问题广泛地进行协商。朝鲜对此没有回应,但是也没有拒绝。针对韩美提出“四方会谈”的建议,中国方面则迅速做出了反应。1996年4月18日,中国政府表示,“理解包括朝鲜在内的有关各方希望建立半岛和平机制的愿望,同时也注意到了韩美提出的‘四方会谈’建议。根据形势的发展建立和平机制取代停战协定,有利于半岛的和平与稳定”。1997年7月,中国同意参加四方会谈并且劝告朝鲜接受四方会谈,同时表示愿意在建立半岛和平机制过程中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实现半岛长期和平与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1997年12月,中朝美韩第一次四方会谈在日内瓦举行,各方同意在四方会谈框架内讨论建立朝鲜半岛新的和平机制以取代停战机制,一项新的和平机制在四方的努力下正式启动。至1999年8月,四方在日内瓦共举行了6次会议。1999年8月在第六次会议结束后,“四方会谈”无果而终。

2.四方会谈的评析

以在朝鲜半岛建立和平机制和缓和当前紧张局势为主旨的四方会谈的举行标志着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的努力已经迈出了从无到有的第一步,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四方会谈首次实现了东北亚多边安全合作,为日后各方迅速进行三方会谈和建立六方会谈机制,化解第二次朝核危机起到了基础性作用。

克林顿政府将“安全、经济、民主”视为美国安全战略的三大支柱,力图在市场经济开放的支持下,建立美主导的世界秩序。因此,克林顿政府强调对外接触交往,在与国外继续进行接触交往的过程中发挥领导作用,四方会谈就是这种战略思想的明显表现。美国发起并主导的四方会谈为美对朝的接触政策的施展创造了很好的机遇。保持对朝的接触政策就可以增强朝鲜对美国的依赖,从而使美国可以对其施加更大的影响。同时,邀请中韩参加四方会谈可以阻止其在朝核问题中被边缘化的趋势,这符合美国力图将朝鲜半岛相关利益各方聚合在一起对朝鲜施加压力的目的。但是从推动“四方会谈”的过程来看,朝鲜方面的政策和态度始终是影响会谈能否取得进展的关键。朝鲜清楚,只有改善朝美关系,才能克服目前的经济困难,摆脱外交孤立的状态。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朝鲜出于种种考虑一直坚持与美国进行双边会谈,希望在双边框架内与美国签订和平条约,扭转其在朝鲜半岛的劣势,巩固现有政权的稳定。四方会谈的模式显然并非朝鲜所愿,朝鲜参加四方会谈也只是希望保持与美国的接触,防止局势的恶化。因此四方会谈不能消除美朝之间的巨大分歧,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美朝所关注的问题,最终,四方会谈在举行了6次会议之后因朝鲜的拒绝参加无果而终。

三方会谈

1.三方会谈的产生与发展

当2002年10月第二次朝核危机发生时,朝鲜仍然试图寻求以双边谈判的模式来解决问题,采用退出《不扩散核武器条约》的激烈做法来对美国施压,希望美国能像1994年那样与朝鲜展开谈判。然而2001年布什入主白宫后基本否定了克林顿政府对朝的接触政策,转而对朝鲜实施遏制与敌视的政策,并且拒绝与朝鲜开展双边谈判。美国奉行的强硬路线使朝核问题陷入僵局。面对不断升级的危机,包括中国在内的周边国家普遍感到忧虑,殷切地希望危机得到和平解决。因此,中国政府主动表示愿意在北京主持朝核问题的国际对话,分别向美国和朝鲜展开说服、劝和工作,促成了朝鲜核危机后美朝首次正式接触——北京三方会谈。2003年4月23日至25日,中、朝、美三方在北京举行了三方会谈。这是朝核危机发生以来,朝、美这两个最主要的当事国的官方代表在正式场合举行的首次会晤。朝鲜在会谈中提出同时消除美朝安全疑虑的一揽子解决方案,要求美国做出回应。而美国政府在朝核问题上总体一直比较强硬,要求朝鲜以“可验证、不可逆”的方法全面取消核武器的开发及相关计划。由于双方立场悬殊,北京三方会谈未能取得预期效果。

2.三方会谈的评析

这次的北京三方会谈虽然没有取得实质性成果,但其意义仍非常重大。它为陷入僵局的朝核问题带来了一丝曙光,为和平解决这一问题开了一个好头,也为以后的六方会谈奠定了基础。但这种模式遇到了三个问题:一是美朝双方积怨太深,相互难以沟通。二是虽然韩国和日本都反对朝鲜有核化,但却不赞成美国的强硬态度,而主张用和平手段解决朝核问题。将韩国和日本拒之门外,看似综合了美朝双方的立场,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的国际力量,不利于朝核问题的和平解决。同时日韩两国也因为被排除在多边会谈之外,无法在朝核问题上发挥主导作用而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三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综合国力显著提高,但是现阶段中国还不具备制约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的实力。三方会谈在很大程度上只能被视为是中国为美朝双方坐下来谈判营造了一个机遇。在这种情况下,三方会谈的模式难以继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