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6100000000038

第38章 东北亚能源安全与合作的评析

通过本书第7.4部分对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现状的综述,我们不难发现,双边能源合作是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的主要形式,三边或者多边合作机制尚未形成。而且在合作伙伴方面,绝大多数合作发生在油气输出国(俄罗斯)和油气输入国(中国、日本、韩国)之间,而油气输入国之间几乎没有开展能源合作,甚至可以说油气输入国之间为了获得油气输出国的油气资源而进行的竞争愈演愈烈。简而言之,目前在东北亚形成了以俄罗斯为能源供给一方,其他能源需求国为另一方的多个双边合作相互竞争的格局。本书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现阶段东北亚各国能源合作的现状进行分析。

东北亚双边能源合作发展的动因

1.中、日、韩三国为了维护本国的能源安全,实现能源进口的多元化,纷纷加快了与区域内能源大国俄罗斯的合作

俄罗斯是世界上油气储量巨大、开发能力较强的国家,是世界主要的能源生产国和出口国。目前,东北亚地区是世界能源需求增加的主要地区,能源需求总量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正逐渐提高。有资料显示,东北亚地区的能源需求在世界能源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重约为20%。在东北亚地区,中、日、韩三国的能源需求最多,约占该地区能源需求总量的98%以上。因此,俄罗斯近年来对国外投资者租让自然资源开采权的政策引起了中、日、韩三个东北亚国能源需求大国的极大兴趣。俄罗斯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油气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很大,且该地区靠近能源需求大国日本、中国和韩国。对中、日、韩等国来说,从俄远东地区进口能源距离短、成本低,而且相对稳定,是能源进口多元化的较佳选择。中日韩三国都希望能够通过与俄罗斯的合作降低各自对区域外能源进口的依存度,减少从区域外进口能源的运输风险,维护本国的能源供给安全。于是,中俄、日俄、韩俄双边能源合作蓬勃发展。

2.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了区域内能源需求大国间的能源合作,加剧了各个大国之间的能源竞争

首先,东北亚地区曾是东西方全面“冷战”、局部“热战”的主要地区之一,“冷战”思维在该地区至今依然有一定的市场。尽管中日两国在1998年11月底宣布了建立“致力于和平与发展的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但是日本的一些政要仍然抱着“冷战”思维不放,不断抛出“中国威胁论”。他们认为中国的崛起就是对日本的威胁,因此一有机会便试图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对石油的需求在加速膨胀。建设“安大线”对中国石油供给和经济发展的保障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日本政府在没有进行任何前期投资与技术论证的情况下,不惜一掷千金,力挺“安纳线”的行为更多地体现了日本遏制中国的政治意图。

其次,东北亚地区就某些岛屿的主权归属问题、海域划界问题产生了一些争端,制约了各国间能源合作的发展。日俄之间围绕库页岛的纷争、韩日之间围绕独(竹)岛的纷争、中日之间围绕钓鱼岛的纷争此起彼伏。日本右翼势力以及日本政府在领土和海域划界等问题上频频出手,致使日本与邻国关系的全面降温。

最后,日本如何看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对亚洲各国,尤其是对东北亚国家的侵略战争和所犯下的罪行问题已成为影响中、日、韩三国加强能源合作的重要障碍。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始终没有像德国那样对战争问题有彻底的反省和真诚的悔过。近年来,常因为日本的历史教科书隐瞒甚至篡改日本的战争罪行,以及政府要员、国会议员参拜靖国神社等事件引起东北亚其他国家的愤怒和抗议,致使中日、韩日、朝日关系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严重影响了各国的能源合作。

3.俄罗斯能源战略的政治、经济双重考虑对能源需求国间的合作产生不利影响

尽管中俄之间的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推进,人员交往日益频繁,但中俄两国是疆土相邻的大国,是所谓的天然地缘战略对手。俄罗斯的对华政策始终有所保留,这就造成俄罗斯在中俄能源合作的重大决策方面,如远东油气管道走向等问题上具有摇摆性。俄始终有一部分人抱有“中国威胁论”的观念,他们对快速发展、正崛起的中国存在疑虑,认为中国政府所拥有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想获得俄罗斯石油公司的控股权,除了表面上的经济目的之外,还有更深层次的政治目的。然而与中国相比,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对俄罗斯的地缘战略威胁较小,且在资源和能源上两国具有明显的互补性,因此俄罗斯希望加强与日本的能源合作。一方面,俄罗斯可以借助日本大量的资金和先进的技术推动远东地区的开发,另一方面,也可以遏制中国在东北亚地区的势力扩大。近年来,日俄两国从民间交流到高层首脑互访,从经济援助到区域合作开发,从石油勘探到军事合作,国家关系迅速升温,这其中所折射出的政治、外交因素很值得关注。“安大线”的改道,“泰纳线”的浮出凸现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意图,推进了日俄之间稳定的战略合作关系的发展,但是却动摇了中俄两国间的互信基础,损害了区域各国之间的合作氛围,继而对中日和中俄关系的发展产生影响,这显然不利于区域能源合作的顺利开展。

4.美国因素的影响

东北亚地区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美日、美韩同盟至今仍是美国维持其在东北亚地区经济、政治、军事事务主导权的两个支柱。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油气资源在一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意义日益凸现,成为国家间争夺的焦点。美国为了维护其在东北亚区域的既得利益,必然会关注东北亚区域内的能源合作。一方面,美国以积极的姿态参与俄罗斯的能源勘探与开发,如萨哈林油气开发项目,确保自己不能被排除在东北亚能源合作之外;另一方面,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和全球最大的石油生产投资国,美国可以充分利用其在全球金融产业的超强控制力,进一步增加对东北亚能源合作的影响力,实现其在该地区经济、政治利益的双丰收。美国是日本反对“安大线”的幕后支持者。美国暗中帮助日本等国家与中国争夺油气资源,试图通过控制能源的手段,延缓中国的崛起,抑制中国在东北亚区域合作中日益强大的影响力。其中,“泰纳线”的出台起到了一石二鸟的功效。一方面,它损害了中俄之间的信任,动摇了中俄在该地区能源合作的基础,使美国实现了牵制中国和俄罗斯的目的;另一方面,阻止中国从俄罗斯远东地区获取石油可以迫使中国更多地选择从中东地区和非洲国家进口石油,将中国的石油运输通道置于美国势力范围控制之内,增加对中国遏制的砝码。从某种意义上说,东北亚石油需求大国间的能源合作难以为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美国依托日本、韩国遏制中国、俄罗斯的东北亚区域战略。

东北亚双边能源合作的局限性

1.东北亚大国在强化双边能源合作的过程中过度竞争,制约了区域能源合作的进程

东北亚各国在能源合作方面所持的观念基本上还是传统的“零和博弈”观念,即一国所得即为另一国所失。因此,东北亚各国在考虑能源合作问题时,更多关注的是其他国家的“相对获益”,而不是自身的“绝对获益”。随着东北亚经济的崛起,由于中、日、韩等国在能源消费结构、进口来源、能源战略方面的趋同,各国在如何获取油气资源方面必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如何在油气资源的竞争中占据有利的地位成为各国开展区域能源合作最优先的战略考虑。为了获取这种有利的地位,各国不惜代价,甚至进行恶性竞争。日本为争取在中日石油管道竞争中的主动权,对俄频频施展金元外交,承诺将在石油天然气项目投资80亿美元的基础上,再投入75亿美元来协助俄罗斯开发东西伯利亚地区的新油田,并对“安纳线”进行全额融资。对此中国也毫不示弱,承诺负担原本由双方平分的建设费。这无疑提高了双方未来进口石油的成本和价格,双方都要承担巨大的经济损失。俄罗斯这个地理上相对较近的国家对韩国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韩国也期待着在该地区激烈的竞争中分得一杯羹,将俄罗斯变为其油气资源的稳定的供应国。由于中、日、韩三国都把俄罗斯作为未来主要的能源合作伙伴,都具备与其开展能源合作的实力,都想在进口俄罗斯油气资源方面实现本国利益的最大化,因而三国的竞争愈演愈烈,相应的三国之间的能源合作也每况愈下。各国围绕俄罗斯远东油气管线展开的外交博弈,在东北亚所起的更多的是消极作用,不仅使业已达成的油气管线协议一拖再拖,同时也极大地影响了区域内各国的友好关系,严重地制约了区域能源合作的进程。

2.东北亚双边能源合作使东北亚各国极易受到世界石油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威胁区域内各国的能源安全

近年来,世界油价持续走高并且价格波动较大。对于中日韩等石油需求国来说,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石油价格的上涨可以引起通货膨胀和经济衰退,并破坏国际收支平衡。目前,东北亚各国都采取单打独斗的能源外交战略,东北亚地区油气进口国之间,尚未建立有效的油气合作机制,所以各方一直未能就维持公平合理的油价问题形成合作机制,对国际油价波动的影响力很低。如果各方能够摒弃地缘政治战略思想指导下的恶意竞争,共同参与俄罗斯等油气出口国的资源勘探开发,就可以通过取得“股权油”来共同决定油气价格,增强对世界市场油价的控制力,降低油价波动给各国带来的损失。

对于区域内的油气资源大国俄罗斯来说,国际石油价格的频繁变化必将引起俄罗斯经济的频繁波动,不利于其长期稳定的发展。能源工业是俄罗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支柱产业,能源出口是俄罗斯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点。俄罗斯每年的石油收入约占其财政收入的40%左右,占出口创汇的50%,因此一旦油价下跌,就会引起俄罗斯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甚至影响到国内社会和政局的稳定。

3.东北亚各国受到“亚洲溢价”的影响

出于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的考虑,中东产油国以不同的价格向不同地区销售石油。从1992年起,与中东地区出口到欧美的原油价格相比,石油出口国向亚洲出口的石油价格就出现“亚洲溢价”的现象,每桶石油的亚洲价格要高出欧美价格1~1.5美元。这种不平等的价格严重冲击了东北亚石油市场,给东北亚各石油进口国带来了严重的损失。“亚洲溢价”可以从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找到解释。从政治角度分析,中东国家的政治经济实力相对弱小,有赖于美国和欧洲的军事援助,以维护动荡格局下的地区安全;从经济角度分析,欧美市场和亚洲市场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不同,对中东原油的需求弹性以及对中东原油价格的承受能力也不一样。亚洲主要石油进口国对中东原油的依赖程度很高,据估计,中东石油在各国进口石油中的比例为:中国大约为50%,日本大约为80%,韩国大约为75%。相比之下,美国和欧洲的原油来源较分散,特别是美国有来自南美、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原油作为主力的油源,欧洲有来自俄罗斯的原油作为稳定的油源。为了保证自产原油在欧美市场的竞争力,中东国家必然要在价格上做出让步;而对于亚洲原油市场来说,中东原油处于相对的垄断地位,中东产油国在定价问题上有主导权。应该说,中日韩三国在世界能源格局中有很重要的位置,它们分别是世界第二、第三和第七大石油消费国,但是中日韩三方却没有通过加强合作来维护自己的利益,三方在能源问题上的恶性争夺此起彼伏,极大地削弱了三国与中东国家议价的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