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研究
6100000000049

第49章 主要参考文献

1.李玉环,陈志恒:《中日能源:从竞争走向合作》,载《东北亚论坛》,2004(11)。

2.陈凤英,赵宏图:《全球能源大棋局》,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

3.廖新华,李玉华:《卢武铉的能源战略》,载《当代世界》,2005(1)。

4.卢岩,王蕴:《东北亚能源合作及韩国在其中的作用》,载《亚太经济》,2005(3)。

5.韩立华:《保障东北亚地区能源安全必须走多边合作之路》,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5(6)。

6.田春生:《俄罗斯东北亚地区能源战略与中国的选择》,载《太平洋学报》,2005(6)。

7.戚文海,赵传君:《东北亚经贸合作全方位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8.王伟军:《试析日本的国际能源战略》,载《世界经济研究》,2006(3)。

9.朱显平,李田籽:《东北亚区域能源合作研究》,载《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3)。

10.刁秀华,周轶赢:《俄罗斯与东北亚地区的能源合作》,载《东北亚论坛》,2006(7)。

11.裴军:《日本出台国家能源新战略》,载《中国贸易报》,2006-06-15.

12.匡梅:《中国能源新战略探讨》,载《统计与决策》,2006(7)。

13.王郦久:《俄罗斯领跑“全球能源安全”》,载《瞭望新闻周刊》,2006(7)。

14.U。S。Direct Investment Abraod:Detail of Historical-Cost Position and Related Capital and Income Flows(various dates)。

15.任晓:《从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4)。

16.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17.张业亮:《布什政府对朝政策与朝核危机》,载《美国研究》,2004(1)。

18.王传剑:《从历史角度看美国对朝鲜半岛政策的实质》,载《文史哲》,2004(2)。

19.陈扬:《利益与协调之间:朝核问题与中美关系》,载《国际观察》,2005(1)。

20.石源华:《“六方会谈”机制化:东北亚安全合作的努力方向》,载《国际观察》,2005(2)。

21.时永明:《朝核问题六方会谈的现实与未来》,载《和平与发展季刊》,2005(4)。

22.魏玲:《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建设——以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为例》,载《外交评论》,2006(2)。

23.刘世龙:《日美韩合作与朝核问题》,载《日本学刊》,2006(2)。

24.郭宪纲:《韩美同盟寻求新定位》,载《国际问题研究》,2006(3)。

25.张琏瑰:《朝鲜半岛问题四题》,载《世界知识》,2006(14)。

26.D。C。: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various dates。

27.[美]RobertJ。Art:《美国大战略》,郭树勇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8.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 Statistical Abstract of the United States, Washington。

29.U。S。Department of Commerce, Bureau of the Census, Survey of Current Business。

30.Basic Petroleum DataBook, Vol。 21,No。3(August2001),Sec。9,Table3,Washington, D。C。:American Petroleum Institute。

31.TheInternational Institute for Strategic Studies(IISS),The Military Balance2000-2001,Oxford:IISS/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Table26.

32.陈东晓:《布什政府亚太政策的调整》,载《现代国际关系》,2005(9)。

33.Larry M。Wortzel, Planning for the Future:The RoleofU。S。Forcesin Northeast Asian Security,

34.靳希民:《国防安全与安全战略》,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0.

35.袁鹏:《美国对俄战略析论——依据、目标、框架、变化》,载《现代国际关系》,2006(1)。

36.朴键一:《东北亚安全合作机制与双边关系》,“东北亚安全机制”国际研讨会演讲。

37.巴殿君,满海峰:《论东北亚安全机制的建立》,载《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38.Branch HansG。,Threats Challenges, Vulner abilities and Riskin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Security, Publication SeriesofUNU-EHS,2005.

39.Longeran, Steve, GECHS Scientific Committee,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HumanSecurity,孙成权,林海,曲建升译,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0.VellingaPier, HerbNasia,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cience Plan,孙成权,林海,曲建升译,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41.刘燕华等:《全球环境变化与中国国家安全》,载《地球科学进展》,2006(4)。

42.赵光瑞:《东北亚区域环境问题的制度探源与解决对策》,载《东北亚论坛》,2003(9)。

43.洪大用:《社会变迁与环境问题——当代中国环境问题的社会学阐释》,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4.汪永成,马敬仁:《公共产品供给行为:模式与启示》,载《江西社会科学》,1999(2)。

45.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46.时殷弘:《东亚的“安区两难”与出路》,载《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6)。

47.元东郁:《中、日、韩三国对外环境政策与东北亚环境合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2(3)。

48.[冰岛]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吴经邦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49.苏长河:《全球公共物品与国际合作:一种制度的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0.金熙德:《中国的东北亚研究》,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1.

51.Alexander Wendt, Social Theory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9.

52.[美]亚历山大·温特:《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秦亚青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53.刘兴华:《地区认同与东亚地区主义》,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5)。

54.张海滨:《东北亚合作的回顾与展望》,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2)。

55.郭延军:《新地区主义浪潮下的东北亚安全合作》,载《理论学习》,2003(9)。

56.徐进,李鲍:《东北亚地区安全机制的前景》,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8)。

57.江西元:《朝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合作框架前景》,载《东北亚论坛》,2003(4)。

58.任晓:《从集体安全到合作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4)。

59.王晓波:《建立东北亚安全机制:机遇与原则》,载《东疆学刊》,2001(4)。

60.刘配锋:《地区安全机制比较:东南亚和东北亚》,载《东南亚研究》,2001(4)。

61.罗援:《两种安全观念两种安全模式——东亚地区安全合作的现状与展望》,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3)。

62.夏立平:《朝鲜半岛的和平统一进程与东北亚安全机制》,载《国际观察》,2002(5)。

63.陈寒溪:《多边主义与亚太安全合作》,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2)。

64.朱听昌,李鹏飞:《试论“冷战”后安全合作的思维与模式》,载《当代亚太》,2003(9)。

65.杨伯江,季志业,傅梦孜,林立民,马俊威,戚宝良:《东北亚安全机制:现实与前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4(4)。

66.郭树勇:《大国和平崛起研究的逻辑起点》,载《大国》,2004(1)。

67.朱立群:《制度化安全合作与权力的自我约束》,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

68.周王启:《安全观、安全机制和“冷战”后亚太的地区安全》,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2)。

69.俞晓秋:《欧亚多边安全机制之比较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9(6)。

70.李华:《“停战机制”困境及其出路——“冷战”后朝鲜半岛安全机制探析》,载《国际论坛》,2004(1)。

71.王红芳:《危机孕育出的合作——析非传统安全对东亚地区合作的推动》,载《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72.尹桂云:《合作安全:亚太地区可行的安全模式选择》,载《当代亚太》,1999(4)。

73.杨丹志:《东亚安全困境及其出路》,载《现代国际关系》,2003(3)。

74.桑晓昊,郭延军:《新地区主义对东亚安全的影响》,载《理论学刊》,2004(9)。

75.王公龙:《多变主义与东亚的安全困境》,载《当代亚太》,2002(10)。

76.黄永光:《多边主义与东亚安全秩序》,载《太平洋学报》,2001(3)。

77.陈须隆:《国际安全机制:定义与分类》,载《国际政治研究》,2000(1)。

78.亦平:《安全概念、安全机制、安全战略》,载《国际资料信息》,1999(3)。

79.陈峰君:《亚太安全析论》,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4.

80.[美]罗伯特·基欧汉:《霸权之后:世界政治经济中的合作与纷争》,苏长河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81.[美]肯尼思·华尔兹:《国际政治理论》,信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82.王家福:《国际战略学》,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

83.俞正梁:《大国战略研究:未来世界的美、俄、日、欧(盟)和中国》,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84.海运:《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政治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5.友谊:《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军事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6.姜毅:《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外交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7.许新:《叶利钦时代的俄罗斯·经济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88.俄罗斯外交与国防委员会:《俄罗斯战略:总统的议事日程》,冯玉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89.[俄]阿巴尔金:《俄罗斯发展前景预测:2015年最佳方案》,周绍珩,陈云卿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90.[俄]叶夫根尼·普里马科夫:《大政治年代》,焦广田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91.[哈萨克斯坦]卡·托卡耶夫:《哈萨克斯坦:从中亚到世界》,肖军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92.[美]兹比格纽·布热津斯基:《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中国国际问题研究所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93.[美]保罗·肯尼迪:《没有永久的霸权》,劳垅等译,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

94.[美]丹尼尔·耶金,约瑟夫·斯坦尼斯罗:《制高点:重建现代世界的政府与市场之争》,段宏等译,北京,外文出版社,2000.

95.[美]罗伯特·A。斯卡拉皮诺:《亚洲及其前途:向各主要强国提出的问题》,辛耀文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96.伊楚:《中俄经贸关系现状及前景》,载《俄罗斯中亚东欧市场》,2003(1)。

97.张晶:《中俄经贸合作发展新阶段对策研究》,载《东欧中亚市场研究》,2002(9)。

98.雷家骕:《国家经济安全导论》,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