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互动”的观点是“合作学习”的基本理念。合作学习在20世纪7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我国也开始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策略之一,被人们誉为“近十几年来最重要和最成功的教学改革”。而合作学习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互动观”,研究者普遍认为:课堂中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由此可见,互动是课堂教学是否获得成功的关键性评价指标。所谓“互动观”即指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一种教学观。
要在课堂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就必须对传统的教学观进行深刻的反思,这样才能够跳出传统教学观,站在一个更高、更新的角度来理解现代教学互动观深刻的内涵以及它全新的理念,从而才能够为在课堂中真正实践它创造条件。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执行教案的过程,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中的教师角色应发生如下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在工业社会封闭式教育中,教师是知识的输出者。由于教师被定位在学校这个“围墙”内,作为知识的拥有者和唯一源泉——教师向知识的需求者——学生输出知识活动,教师必然承担着把人类一代代传承下来的知识通过输出的方式继续传承下去的职责,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就是教师“单向输出”和学生“被动接收”的关系。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侧重对“经”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因此教学的重点要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感的熏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可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2)由教师重“教”向学生重“学”转变。新课程倡导,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也应以关注学生学习的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传统教学中教师的讲是教师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的主体性也就渐渐丧失。显然,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的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过多的讲解,分析和说明比比皆是,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教师仍然把自己作为教学的中心,担心学生读不懂课文。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化。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把教学的重点放在过程,放在揭示知识形成的规律上,让学生通过感官——概括——应用的思维过程去发现真理,掌握规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掌握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重视过程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揭示知识的发生过程,暴露知识的思维过程。从而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既长知识,又长才干。
(4)由统一性的教育者转变为真正意义上的因材施教者。课堂教学不应该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该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预设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直接经验和弹性灵活的成分,不能让活人围着死的教材转。要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超越既定目标的要求。布鲁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得知,在新课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播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的特点为:(1)积极的旁观者。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学生在进行自主地观察实际或讨论时,教师并不是清闲的,要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中的各种情况,考虑下一步如何指导学生学习。(2)给学生以心灵上的支持,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教师的基本作用是创造出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气氛。在实验或讨论出错时,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安全感的学习气氛,使他们乐于行动,继续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在课堂上,促进者应更像是学生的朋友和知己,是学生最可信赖的心理支持源。(3)由单向信息交流向综合信息交流。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必定是信息流通的最佳过程。一般有以下四种主要的信息交流形式:以讲授法为主的单向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以讨论法为主的三向交流方式,师生之间互相问答;以探究——研讨为主的综合交流方式,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4)由居高临下转向“平等中的首席”。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惯犯,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
在信息时代,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师生之间知识的传递不再是生产者和被加工产品的关系,而是综合信息交流和互动的过程,教师要抛弃那种整体划一的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正视学生的独特性,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发展。
现代教学互动观与传统教学观相比,在形式上更多样,在内容上更丰富,在理念上更先进。因为它是在对传统教学观反思和批判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现代教学互动观认为教学活动是一种复合活动
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中介这三个动态因素以信息为载体的互动过程。它不是那种视教学为教师把信息传递给学生的单向型过程,也不仅仅是师生之间相互作用(即师生双边活动)获得信息的过程。而应该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师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是一种复合活动。它具有多向性,强调多边互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把自己作为课堂中普通一员参与共同活动,共同掌握知识,不再充当唯一的信息源。
2.明确生生互动在现代教学互动观中的关键作用
受传统教学观的影响,人们往往把师生之间的关系视为教学中唯一重要的关系,师生互动受到普遍提倡和采用,而生生互动却始终未受到重视,甚至还认为生生互动只会给课堂带来消极影响和破坏力量,不利于教师控制整个课堂进程。正因为有这种错误观念存在,所以更应突出生生互动的关键性作用。其实生生互动是现代教学互动观实现的关键,也是有其心理学和教育学依据的。
首先,生生互动立足于学生发展,与师生互动相比,地位更为重要。我国基础教育课堂价值观从原来的单一地传递教科书上现成的知识,转为培养能在当代社会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一代新人。“主动、健康发展”体现了课堂中学生的主体性,这要求我们改传统的“独白式”教育为“对话式”教育,把教育看成是一种人际交往。从这一角度来看,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总是伴随学生整个学习生涯,而师生之间的交往相对于生生交往则少之又少。实际上,教师的一切课堂行为,都发生在学生这一群体环境之中。在课堂上,学生之间的交往比任何其他因素对学生学习成绩、社会化和发展的影响都更强有力。
其次,生生互动过程也是满足个体内部需要的过程。生生互动就是将教学建立在满足学生心理需要的基础之上,使教学活动带有浓厚的情感色彩。通过生生互动可以实现互教互学,相互取长补短,共同提高,这不但有助于学生发展良好的个性,而且能形成和谐的课堂气氛,增强集体凝聚力,从而使学生感到集体的友爱,满足了自己归属的需要。同时,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倾听他人意见,也能发现自己的局限性,从而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成功的动机和抱负水平。当自己的观点被群体认同和肯定时,心中充满成功的喜悦,也满足了自己被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因此,我们必须把生生互动作为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一种十分重要的互动方式来加以科学利用,这对我们正确认识教学的本质,减轻教师的负担,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增进教学效果有很重要的意义。
3.理解师师互动对教师自身综合素质提高的影响
师师互动是课堂教学互动向课外的延伸,它在整个课堂教学中处于一种前导地位,是整个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首先,我们所倡导的集体备课,这是一种典型的师师互动形式。因为不同教师在知识结构、智慧水平、思维方式、认知风格上均存在着很大差异,即使是教授同一课题的教师,他们在难重点的确定、方法的选择、过程设计上均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也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通过教师与教师间就教学内容的互动,教师间可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实现思维、智慧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使原有的观念更加科学和完善,有利于达成教学目标。
其次,生生互动有一个很大的特色就是开放性,学生在这种开放的课堂情境中,思维开阔,大胆,会提出各种新颖独特的问题,甚至有时会“异想天开”。教师要想成功驾驭整个课堂,常感力不从心。因此同学科教师间,不同学科教师间必须进行更多的交流与合作,共同研究学生和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这种师师互动能促使教师不断学习本专业的新知识、新技术,还能接触到更多的相关学科的知识,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4.创设有利于实施课堂互动的外部情境
制约课堂互动实现的外部因素很多,作为学校和教师,应努力创造有利于课堂互动的条件,使课堂互动朝更科学的方向发展,而不是流于一种形式。
(1)加大师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没有先进理念的教师绝不可能有先进的教学行为。因此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应加大师资培训力度,努力使培训经常化、校本化。同时,不要让培训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分析上,而应拓宽到对先进教育理论和理念的学习、对现代教育改革的思考、对中外教育的比较这一层面上来,在学习、思考、对比中获得知识、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新型的教学观、学生观、教师观,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科学素养。只有具有这种先进理念的教师才能对当前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也才可能自觉地投身到基础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去,为缺乏“人气”的中国教育注入“活力”。
(2)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开放的教育氛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互动开展的必要前提。学生创造性的发展要求有一个相互信任、相互尊重、和谐民主的心理环境,因此教师要转变角色,由知识的权威转为平等的参与者和合作者;由课堂的管制者转为课堂的组织、引导和促进者;由课堂的表演者转为学生表演的发动者等。教师要把自己融入学生群体之中,成为其中一员。在这种新型师生关系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是共同解决问题的朋友,以师爱营造民主、和谐、积极、开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勇于创新,激发学生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动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潜在的创新才能。
实现课堂教学互动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它没有一个固定的教学模式,具体教学形式多样。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借鉴国外课堂互动教学的先进经验,同时结合自己对现代教学互动观的科学认识,在课堂教学中加以创造性地应用,使课堂真正互动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