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6103500000035

第35章 主题二 课堂评价中的不良倾向

在传统教育模式中,因为“知识本位”和“学科中心主义”的不良影响,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被严重异化为“工具性”,视学习为单纯的灌输过程、接受过程,视学生为盛装知识的容器等等。这些不甚科学的教育价值取向也直接反映到教学的评价活动中,并产生了更为负面的影响,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点:

1.评价重甄别、轻发展

在传统的课堂评价中,只注重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简单化为是与否、优与差;而轻视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智力的发展、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体验、价值观的形成。其中,部分教师只关心优等生,歧视中差生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

2.评价重结果,轻过程

有人常说:“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传统评价极其片面地停留在对知识的呈现、再现这一单纯的形式上,轻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机、策略及能力问题,全是唯分数论,以成绩取人等等。

3.评价主体单一

传统的评价者就只是教师,学生则仅是被评价者、被测试者,在传统的课堂上,是教师权威的展示舞台,学生只被视为听众、受众,当然在评价上也只有被评的身份,可能有时会有部分教师主动地要求学生“提问”“提意见”,但这一形式背后的实质仍然是教师预设好了的,先入为主的预定答案,学生不过在教师的“导演”中人云亦云。

4.评价标准单一

传统的教学,可高度概括为“标准答案式”的教学,即教师按标准答案教,学生按标准答案学,评价按标准答案考,以致离开了标准答案,任何教学活动都会瘫痪,而现在我们都知道,教师与学生都具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性,特别是认知风格的差异性,在评价标准过于单一的情况下,忽略了个体的差异性,无异于扼杀学习和创造的天性,事实上,牛顿、爱迪生、爱因斯坦、达尔文等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例子,即在传统、苛刻、死板的考试评价中,这些为人类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人都是不合格的。

5.评价内容单一

传统的评价一般局限在书本上,只重视学科知识,轻视学生综合素质、教师综合素质以及教学活动本身;注重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严格的学科逻辑体系的掌握,而忽略了学生已有的相关生活经验与学习经验,也忽略了教师已有的教学经验与知识储备,更忽略了对相关教学活动自身的评价与考核。凡涉及到课堂评价,大多不敢越雷池一步,为了书本的形而上的评价满天飞。例如,语文教学课上,必须让学生明白某句话、某个词甚至某个标点符号所代表的意义。其实,一作家说过,当他在创作时,自己也未曾料想到某句话、某个字竟有如此神奇的意义,相反,对同一事物是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述的。

6.评价方式单一

重量化、重语言文字,轻定性、轻“以学生发展为本”。由于上述原因,传统的课堂评价在要求上有点吹毛求疵,即过分强调形式的完整,逻辑的完整,并导致过分专注于书面或口头的语言表达形式,也即离开了“考试”、分数,似乎谈不上任何“有意义”的评价。因此,才有众多的“高分低能”,甚至“思品”得高分而道行极其不佳的例子。在“新课改”活动中,也不难听到一些政治课教师大叹“难教”,其一是因为政治课不纳入“中考”计分了,其二则是一些新版的教科书形同练习册,教师们再也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逻辑严整、体系完备”的“教书”感觉。

总之,由于传统习惯的根深蒂固,课堂评价中主体单一、目的单一、方式方法单一、标准单一、内容单一的定量化、甄别化、淘汰化的现象还相当普遍,现代教育所倡导的质性、发展性、阐释性、过程性等评价方式还有待大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