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宇宙时空
61286100000006

第6章 世界现行公历的来龙去脉

历法是根据天体运行的周期来安排的。以月亮圆缺为主要依据的叫“阴历”,以地球绕太阳公转为主要依据的叫“阳历”。

阳历,最早起源于埃及。对埃及人来说,一年中最重要的莫过于尼罗河的泛滥,它不仅是埃及的经济命脉,而且对埃及的政治和社会制度也有很深的影响。为了及时做好耕种的准备工作,确定河水泛滥的开始时间格外重要。而河水泛滥的间隔,正好同一个太阳年基本相符。这样,埃及人就放弃了依靠月相确定年月的做法,而采用了一年365天的历法。太阳年不是365天的整数,每年约有1/4天的误差。

罗马是古代一个强大的帝国,可是,它最早的历法却很混乱。古罗马最初用的是太阴历,一年中只有10个月,共304天,到了公元前713年,因受到古希腊的启发,才将“太阴历”改为“努马历”。这种古历增加了2个月。古罗马人认为双数是不吉的,因此有忌讳,每个月的天数都是单数:1、3、5、8四个月,每月为31天,而2、4、6、7、9、10、11七个月,每月为29天,12月只有27天,特别短。努马历一年只有354天,比实际年长365天少了11天多。

古罗马人使用了“努马历”后,就糊涂地过了两个多世纪。直到公元前509年时,罗马政府才规定每隔4年要加进两个闰月年来调整差数。这是历法上的改进,应该是件好事。可是,当年编制历书的是一些愚昧的僧侣,他们对耕种农活,农事节气不感兴趣,只是从宗教和政治上考虑,随心所欲地增减闰月,把历法搞得更乱啦!

过了400多年,努马历已落后于实际天象的太阳历80多天,因此春秋难分,寒暑颠倒。难怪后世作家这样讽喻地说:“罗马人在战场上常打胜仗,可是他们却说不清哪一天打了胜仗。”

公元前45年,罗马的统治者儒略·凯撒对历法进行了研究,认为埃及使用的历法简明实用,于是下令根据埃及历法对罗马历法进行改革。在埃及天文学家苏西金斯的帮助下,把古罗马历变成了纯粹的太阳历。经过长期的研究,公元前46年,凯撒颁行了新历——儒略历。

新的历法规定,每年设12个月,共365天。今后每隔3年设置一个“闰年”,多加的一天放在原来的12月(儒略历的2月)的后面,冬至后的10天,作为儒略历的开始,即把原来努马历中的11月1日改为1月1日——“元旦”,把努马历的月序顺次推迟2个月。

这样改革后的儒略历,变成了以太阳为准的太阳历,彻底结束过去历法的混乱局面,因此凯撒改历是有很大功绩的。但是,在改历中他却塞进了自己的私货,把七月的名字改为儒略。儒略历是当今世界通用的“公历”的最早雏形。

公元前44年,儒略历颁行后两年,儒略·凯撒被刺杀而死,时年58岁。凯撒的义子,18岁的渥大维赶回罗马,登上了权力的宝座,忙于清除政权,巩固统治地位。

儒略历实施不久,那些昏庸的僧侣把历法中规定的“每隔3年”当作“每3年”闰年一次。当这个错误被发现时,已经过去了36年。这样,在36年中,原来只应当有9个闰年,实际上却有12个闰年;前42年,原来只应当有9个闰年,实际上却过了12个闰年。

于是,罗马的统治者渥大维进行了一次较大的历法改革,决定从公元前8年到公元4年的12年中,不再设置闰年,这样正好扣除了过去多出的3个闰日(当年中的2月30日)。从公元8年开始恢复每4年置闰年的办法。

在渥大维统治时期,罗马进入了和平繁荣的黄金时代。公元前31年,罗马共和国改为罗马帝国。不久,元老院特地授予渥大维一个光荣称号:“奥古斯都”,它的意思是:“神圣”和“祖国之父”。

渥大维恢复了儒略历置闰的办法,却仿效凯撒的做法,下令把自己出生的8月份改称为“奥古斯都”(Augustus)。在原来的儒略历中,8月是小月,为30天,渥大维为了要显示自己同凯撒一样尊贵,于是又将8月改为大月31天,就同凯撒并驾齐驱了。这样,9月、11月就从大月的地位降为小月,而10月、12月升为大月。问题来了,经过这么一改,一年就多出了一天,应该扣除一天才行。他就从2月中减去一天,当年的2月是处决犯人的月份,谁也不喜欢。从此2月份只剩下28天,闰年也只有29天了,2月30日也只是在历史上才有的日期。

儒略历每4年一闰,因此不是每年有2月29日,只有逢闰年的这一年才有。这在世界上曾引起不少有趣的事。世界上那些在2月29日诞生的人,要每隔4年才能庆祝自己的生日。70年代,电子表风行世界,那时表上没有2月29日这一天。每碰到闰年,闰日那天,表上显示了3月1日,29日轻易地溜走了。电子表只有除去干电池,停摆后才能得以调整日期。

不过,也有人喜欢闰年。2月份多了一天,商店和工厂的老板就可以多赚一笔钱。欧洲的习俗是,闰日是青年向恋人求婚的吉日,这一天使许多有情人结成了美满的姻缘。

儒略历是比较准确的历法。经过几百年的施行,逐渐得到人们广泛的承认。公元325年,尼西亚会议正式把儒略历作为基督教世界的历法,并以此为根据计算基督教节日的日期,并规定春分日必须是3月21日。

儒略历还没有同天文周期完全吻合,平均每个历制年,比太阳年长约12分钟,即每128年便多出一天。

到13世纪时,差额已达8天,当年的天文学家向教会指出,历法需要改革。可是,这个改历问题却使教会为难了整整3个世纪,都没有解决。

到了16世纪,改历问题才有了端倪。意大利的医生兼天文学家李利厄斯花了10年时间研究出了新历,他在1576年将改革方案提交罗马教廷,经过许多学者(有天文学家、数学家,还有一些僧侣)讨论,终于获得教皇格里戈里十三世批准。

1582年2月24日,格里戈里发布改历的命令:从1582年10月15日起,所有基督教徒必须使用新历——格里历。这就是今天世界各国通行的“公历”。

公历是以一个“回归年”作为单位的。计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为了使用方便,就将365天定为一年,这就是“平年”。

回归年比平年多5小时48分46秒,这样积上4年就有23小时15分4秒,约等于一天。所以每4年就要闰一天,这一天放在2月份,成为29天,这样,那一年就有366天,叫做“闰年”。

但是,4年中累积起来的时间,经过4年闰一天后,就多闰了44分56秒,400年以后就会使历年比回归年的时间多上3天。因此,在400年中应少闰3次。它规定:一个平年是365天,闰年是366天;凡是公元纪年数能被4除尽的是闰年;对于每世纪的第一年,虽能被4除尽,但不能被400整除的仍不作闰年。如1600~2000年间400年中,1700、1800、1900年等,就不算闰年;而1600、2000年就是闰年。这样,在每400年中,原来该闰100次,减少了3次,共有97次闰年。

用这种办法补救以后,每隔3000年,还有一天之差,就只要在3200年中减少一个闰年就行了。

在改历时,在1582年中扣除已提前的10天,即把这年10月4日(星期四)的第2天(本应是10月5日),改为10月15日(星期五)。这样一来,格里历再次同太阳年相符,春分再次回到了3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