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永远不会忘记1946年的复活节。
那时,父亲已过世5年,家里其余的兄弟姐妹已离家自立门户,只有16岁的达莲娜、14岁的我和12岁的欧茜与母亲相依为命,尽管妈妈要供养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生活极其俭朴,但我们的小屋里每天都有歌声和笑声。
复活节的前一个月,教堂里的牧师号召所有教友都积攒一点钱,好在复活节时捐给穷人。他说,这是我们帮助那些同样身为上帝的孩子,却为现实生活所累的人们的一个实在的做法。
一回到家,我们便热烈地讨论详细的攒钱计划。
妈妈建议接下来的这个月,我们去买50磅土豆作为一个月的口粮,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省下20美元。不过,她保证每天都给我们做出不同口味的土豆,比如煎土豆、烤土豆、土豆泥、土豆饼……哇,我的口水都流出来了!
然后,我们又想方设法节省其他开支,例如,尽量少开电灯,甚至不听收音机。达莲娜提出她尽可能出去找一些帮别人打扫房间和院子的活。而我和欧茜则可以帮人看孩子。
后来,我们甚至做起了小买卖。妈妈花上15美分买来一些线圈,我们将其加工成壶柄拿到市场上去卖,竟然还赚了20美元。我们的生活在那个月变得忙忙碌碌。然而,每当大家围坐在一起,一分一厘地数着辛辛苦苦攒下的钱时,所有的疲乏与奔波之苦就被巨大的成就感扫荡得一干二净。在寂静的夜里,坐在黑暗中,我们凝视天空中的星星,想象着那是一张张舒心的笑脸,想象着穷人接到捐款后的喜悦。
我们教区共有80多个教友,如果每家都捐一点钱,那该能帮助多少穷人呀!每个周日,牧师都会在弥撒中为穷人祈福,并提醒大家应该将上帝的爱无私地与他人分享。
眼看复活节一天天地近了,我们开始兴奋得睡不着觉。我们已经攒下了70美元,这是多大的一笔数目啊!这个复活节,我们将没有新衣服穿,可这又有什么呢?我们一心想着捐款的神圣时刻早些到来。
复活节那天早上,上帝似乎有意考验我们,一场倾盆大雨企图将我们堵在室内。我们没有伞,但还是冲进大雨中,奔跑了足有一公里才赶到教堂。我们身上的衣服被淋得透湿,但我们用塑料袋包起来的70美元却干干爽爽!
教堂里的孩子们开始小声议论,有的还拿手指着我们的旧衣服“嗤嗤”地笑。这时,妈妈走到我们并排,用她那温暖柔软的手牵住我和欧茜。望着她挺直的腰板和从容的微笑,我捏紧了手里的70美元。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真是无比的富有。
募捐开始了,妈妈分给我们三个孩子每人一张20美元的钞票,然后自己拿着一张10美元的纸钞率先投入募捐盆,接着,达莲娜、我、欧茜都郑重地投了自己的一份。
回家的路上,我们高声唱着歌曲。雨后的天空,天高云阔。我们的喜悦在午餐时达到了高潮。妈妈为我们准备了丰盛的复活节午餐——炸土豆和复活节煮鸡蛋。大吃一顿后,我们坐在屋里聊天,聊那些收到捐款的穷孩子也可以吃上鸡蛋,也可以上学,也可以和我们一样高声歌唱……
一阵敲门声打断了我们的谈话,妈妈走过去开门,原来是牧师。牧师笑着和我们打招呼:“晦,孩子们!看来你们的复活节过得不错呀!”
“是的,神父!”我们的心因为爱而异常欢快。牧师在门口和妈妈说了一句话,并递给她一个信封,然后便离开了。
妈妈走进屋时,我们纷纷猜测信封里是否装着哪个哥哥姐姐的问候信。然而,我发现妈妈的脸上掠过一丝难过的神情,她一句话不说,打开信封,一叠纸滑落在桌上。那是几张纸钞——3张20美元,一张10美元以及17张1美元!
就在那一刻,我还没来得及问出一句“为什么”,一个突如其来而又朦朦胧胧的念头迅速划过我的脑际:我们是穷人!我们是穷人!
这句话一出现,就在我脑子里跳个没完,如利刃般刮着我的神经!
一直以来,我都为“穷人”而难过,因为他们没有我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兄弟姐妹,不像我们这样有说有笑。虽然我们家没有全套的银餐具,吃饭时妈妈把仅有的几只银质刀叉奖给当天最乖的孩子,但我们却视之为一种极大的乐趣。虽然我一直都知道我们家没有鲍勃家的银烛台,没有玛丽家的留声机,但我从没意识到自己属于穷人的行列!可在那个复活节,我知道了我们是穷人,因为牧师为我们送来了捐给穷人的钱。在他的眼里,也许在很多人的眼里,我们一直就是穷人!我这才注意到我的旧衣服,我的破鞋子,我的小屋子,所有目之所及都在告诉我一个残酷的事实:我们是穷人!我心里生出一种从未有过的羞辱感。想起今天在教堂里那么多人对我们指指点点,我决定再也不去教堂了。
对了,还有学校!虽然在九年级100多名学生中,我的成绩数一数二,但现在我怀疑所有同学看我的眼光中,怜悯和同情占了多数,我恨不得立即退学,反正我已完成了法定的8年义务教育。
接下来的一整个星期,我们默默地上学、放学,想尽办法从同学们眼中消失,彼此也不愿交谈……
终于熬到周六,妈妈郑重地询问我们该如何处置那笔钱,看着那个刺眼的信封,我们茫然无语。穷人该怎么花钱,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从未认为自己是穷人。然而,无论如何,我们是不愿去做周日的弥撒了,但妈妈坚持要去。
我们故意在教堂后面一个角落坐下,所有的程序此时都显得漫长而难捱。最后,牧师讲话,他提到在非洲有一些贫穷却虔诚的教友顶着烈日盖教堂,却因资金短缺,教堂的顶部迟迟不能完工。他说,只要100美元我们就可以帮助他们盖一个漂亮的教堂顶了。
突然,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我看见达莲娜冲我微笑,递给我那个装着87美元的信封,妈妈也在一旁鼓励地看着我。我突然明白了什么,接过信封,牵起欧茜一起走向圣坛。欧茜郑重地将信封投进了募捐盒。
募捐结束后,牧师清理了所有的捐款,最后他兴奋地宣布,捐款超过了100美元。他说没有料到在我们这个小教堂一下子筹到这么一大笔捐款,他肯定在座的人中一定有富人。
我们就是牧师所说的富人了?我们就是他所说的“富人”!
一瞬间,我的心快要跳出嗓子眼了——牧师承认我们并不贫穷!
从那天开始,我知道我们都有一颗富裕的心。
酷评 要有富人意识
考察中外富人的文化行为可以看出,中国的许多富人只用财富界定自己的地位,缺少道德意识和社会责任。因此,就没有任何精神传统来进行制约。
综观历史,在17世纪以后,欧洲的一些平民新贵通过经营实业成为富人。到18世纪中期,英国的平民新贵在经济上举足轻重,他们拼命展示自己的财富是如何比贵族的权力更加有益于社会,最终向社会证明:他们代表的新阶级,比贵族更高贵,对社会更有益。
他们用自己勤奋和简朴证明自己不仅有财富,还有道德的目标。这种节制、负责的上流文化,特别是在一些新教国家,逐渐演化成了统治文化,主宰着现代上流社会和中产阶级的道德。于是,在许多发达国家,富人自己花钱小心翼翼,但给社会捐款则争先恐后。
在美国社会,人们谈一个体面的富人,很少谈他或她住什么房子、怎么花钱。人们谈论的,是这些人都捐了什么。
中国一直没有贵族阶层,以官为贵。敛财斗富,在古时的官场上日甚一日。如今的一些富人,不但继承了这种斗富的劣根性,攀比的对象还是国外的大款。其实,越是瞄准国际的奢侈标准斗富,自己就越成了文明的上流社会的贱民。
中国有富人,却缺少富人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