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不允许人们带有攻击性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种攻击性能量会受到抑制并形成压力,这时这种能量就需要找到一个发泄渠道,要么以极端暴力的方式爆发,要么以精神疾病的症状显现出来。
袁绍深感挫折,一股怒火无处发泄,便起念要与曹操决战。他点起五十余万大军,要往官渡进发。
吃啥都赶不上热乎的!
后来江东孙策身死,将大权交给兄弟孙权。袁绍派人前去结连,却被曹操抢先一步,封孙权为讨虏将军。
最近比较烦,比较烦……袁绍最近心情很不顺,颜良、文丑两员大将被关羽杀死,而刘备说要劝关羽来归,却找了个理由开溜了,让袁绍鸡飞蛋打,两手空空。
尽管这一理论受到了质疑,但从我们很多人的个体体验中,却还是能体会到弗洛伊德这个判断的合理之处。
嘿嘿,我是玉皇大帝,谁敢惹我!
我受够了!
袁绍手握重兵,当然用不着强行压制自己的愤怒情绪,他出兵攻击曹操,除了政治上的考量,也是一种最好的心理发泄。
但第一谋士田丰没有摸透袁绍的心理,就又来阻止袁绍出兵了,理由还是老一套。
天时未到,如果妄然兴兵,必有大祸。
主公兴仁义之师,田丰却出不利之语!
袁绍对曹操的一口恶气,全发泄到了田丰身上,田丰被下了大狱。
等我破了曹操,回来再砍你的头!
一向与田丰不合的逢纪马上利用起这个机会。
田丰此言是对袁绍负责的态度,本无恶意,但逢纪的这句话却把田丰的目的来了个乾坤大逆转。
袁曹两人阵前相见,别有一番感慨。这两人少年时曾一同飞鹰走犬,青年时曾一同讨伐董卓。
如今,两人都已步入中年,却开始了面对面的刀兵相见。
逢纪、审配这一伙胜出。但随即,这一大帮人又开始内斗,这其中最积极的就是审配,他借奉袁绍命令去后方筹备粮草之机迅速开始了行动。
袁绍大怒,将沮授囚禁在军中,待破曹后,与田丰一并问罪。至此,田沮一派彻底失势。
我军不如曹军勇猛,但曹军粮草不如我军充足。所以,我军应该缓缓长守,曹军断粮就不战自退了。
3 个,4……个!
沮授的意见是对的,但不吻合袁绍此刻的心境。每个人在付诸行动之后,不管先前的决策是否正确,在一定的期间内都会坚持下去的。这是一致性的体现。
大军行至阳武,田丰的“亲密战友”沮授又按捺不住了。
曹操自觉占据了道义之先,率先责问。
我在天子面前保奏你为大将军,你为什么数次要背叛造反?
袁绍也知道要将道义抓在自己手上,血诏之事也就成了最好的反击理由。
你名义上是汉相,实际上是个汉贼!
罪恶弥天,比王莽、董卓还不如,怎么敢诬陷别人造反?
我奉诏讨贼,你还敢胡言乱语?我就是奉衣带诏征讨你这奸贼的!
话不投机,两军展开大战,曹兵一时不敌,退往官渡。
袁绍军逼近官渡下寨。两军相持数月,曹营粮草将尽。
曹操尽起兵马,许都必然空虚。如果我们分兵奔袭许都,许都唾手可得。那时,我们就可以奉迎天子,昭告天下,曹操被我们首尾夹击,必然束手可擒。现在曹操粮食已尽,正是分兵攻击的大好时机。
许攸虽然足智多谋,却一向贪财好货,年少时也是曹操的浪荡玩伴。许攸看了信,认得是曹操亲笔所写,如获至宝,立即来见袁绍。
曹操急忙派使者往许昌,让留守的荀彧等人尽快筹粮,但使者却被袁兵擒获。袁兵搜到了曹操的求救信,来见袁绍的谋士许攸。
曹操诡计多端,这封信一定是他的诱敌之计。
不可轻举妄动。
许攸自以为这一条妙策一定能够让袁绍极为欣喜,但没想到袁绍却直摇头。
为什么袁绍会做出这样的判断?实际上,关于粮草的问题正在向沮授的预言发展。可是,袁绍早已经否定了沮授的意见,并将他在军中锁禁。
审配的信先是说了运粮之事,后面很大的篇幅却是说许攸在冀州时大肆收受贿赂,又指使子侄们胡乱课税征粮,据为己有。还说已经将许攸的子侄们捉拿下狱,俱已招认。
袁绍先前的这一做法,导致了内心对信息的选择性吸收。
他倾向于听到与沮授所言相悖的信息,而不是与沮授所言相符的信息。从而,他更愿意相信曹操故意使诈,而不相信曹操是真的断粮了。
袁绍听许攸的论调像极了沮授,本来就不高兴,如今见了审配的信,勃然大怒!
审配、许攸等人本是一伙的,由于田沮一派失势,共同敌人的消失,也就开始了新一轮的内斗。审配趁许攸出征之际,就在后方搞许攸的小动作。
你这个滥行匹夫,背着我干了这么多坏事,今天竟然还有脸在我面前献计献策!
许攸非常着急,正在想方设法要说服袁绍。
为袁绍镇守后方的审配的信就在此刻送到。
你一向与曹阿瞒交好,是不是故意替他来行这诈粮之计?我本想砍了你的脑袋,又担心别人说我不能容人,暂且先把这颗脑袋寄存在你脖子上,快给我滚出去!
袁绍的这个处置明显有问题。如果认为许攸该杀,就一刀砍了他。这世上最多多出一个冤死鬼。但将他一顿怒斥,却又放过了他,等于是养虎遗患,最终让这世上多出了几十万冤死鬼。
许攸本是一片好心,没想到却被袁绍当头一盆冷水,还差点丢了脑袋,许攸当机立断,带着几个心腹之人,径直往曹营而去。
将近曹营,巡夜曹兵将许攸拿住。曹操刚刚解衣,正要歇息,听说许攸来了,连鞋子也来不及穿,光着脚丫就冲出营帐,前去迎接……心理感悟:有敌人不见得是坏事,没敌人不见得是好事。
我是你们曹丞相的老朋友,你们快去通报,就说是南阳许攸来了!
曹操为什么如此激动?
曹操是一个嗅觉极为敏锐的人,善于捕捉到蛛丝马迹的细节背后隐藏的重大秘密。
在两军相持的敏感时刻,许攸突然深夜来访,背后必定隐藏着巨大的秘密,而这秘密也许就会对这场战争的胜负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曹操连鞋也来不及穿,就冲到帐外迎接许攸。
当年他行刺董卓不成,逃亡时在中牟县被陈宫抓获,收押在牢里。到了晚上,陈宫将曹操从牢中提出,在后院再次审问。就这么一个小小的举措,就让曹操意识到自己的活命机会来了。
公乃汉相,吾乃布衣,公何谦逊如此?
某有眼如盲,屈身袁绍,言不听,计不从,今特弃之,来见故人。丞相无疑焉?
公乃操故友,岂敢以名爵相上下乎!
曹操对许攸深深一拜。
子远远来,吾事济矣!
吾素知公信义之士,有何所疑?愿闻子远破绍之计。
若袁绍用子远之言,吾等皆死无葬身之地矣。袁绍势大,不可当之。愿教我破绍之策。
吾教袁绍差拨轻骑乘虚袭许都,首尾相攻。
非也。有半年耳。
吾真心相待,汝何相欺也?
子远勿嗔,尚容实诉:
军中粮实可支三月耳。
世人皆言孟德奸雄,今果然也。
岂不闻兵不厌诈。
丞相军粮尚有几何?
可支一年。
曹操与许攸的这一段心理交锋精彩异常。首先,曹操虽然知道许攸很可能带来自己迫切需要的好消息,但大敌当前,绝不容有任何闪失。所以,曹操一方面对许攸以最隆重的礼节待之,另一方面却不肯袒露自己的底牌,而是反复试探,直到将许攸的底线探测明白为止。
子远既念旧交而来,愿赐教诲。
许攸以获使之事相告。
此书何人作也?
休得如此!
汝粮尽绝!
军中止有此月之粮。
何以知之?
何处得之?
这是撒谎者的微妙心理的必然性外化。撒谎大都会让人在潜意识中感到羞耻,从而,在潜意识的作用下,撒谎者很少提及自己。很少用“我”、“吾”、“我的”、“我们”、“吾等”等这些指代自身的词语。在许攸问及军粮情况之前,曹操一共说了5句话,每句话里都有一个指代自身的词,分别是吾、操、吾、吾等、我(见上文黑体字部分)。但在许攸揭破曹操已经断粮的真相之前,曹操也说了5句话,但却没有用一个指代自身的词。
当然,能够像曹操这样面不改色,大撒其谎,在屡屡被揭破之后,仍然坚持将撒谎进行到底,也确实需要极为良好的心理素质。尽管从面部表情上无法轻易判断出曹操是否在撒谎,但从他的话语用词中却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
很多人将曹操的行为视为狡诈之举,其实不然。若非在关键时刻如此谨小慎微,曹操怎么可能笑到最后,赢到最后。
这一问一答,基本上就确保了许攸可以留在曹营,但许攸所图的是既要立住脚,又要得到重用。那么,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得到重用呢?
好重啊我信!我是真心的许攸的做法是先发制人,先说了前来投奔的理由,这样直截了当,反倒显得他内心坦荡,绝无诈降之意。曹操只能顺着他的问话回答说自己不会怀疑。
许攸和曹操虽是少年时的密友,但大战之中,贸然从敌对阵营来投,换了谁也不可能完全地相信他。所以,许攸要想在曹营立足,首先要取信于曹操。
那么,许攸又为什么要借着信息不对称的优势,对曹操反复逼问,终于逼得曹操亲口承认断粮的事实呢?
曹操前后的两段话语正是一个典型的例证。我们还可以用许攸的话语从另一个角度来加以验证。
许攸说的都是真话,所以,他在话语中用了吾、某、吾、吾等指代自身的词语,前后并无明显的反差。
曹操大喜。次日,曹操亲自挑选五千人马,扮成袁军模样,准备去乌巢烧粮。张辽等大将得知后,立即赶来劝阻。
许攸还特别提出,如果乌巢守军询问,就说是大将蒋奇奉令前来护粮。谎言要想成真,关键要注重细节。如果许攸不是对袁营情况了若指掌,是不可能编出完美无缺的谎言的。
袁绍的粮草全部囤积在乌巢。由大将淳于琼把守,此人好酒贪杯,只要遴选精兵,诈称袁军前来助守,就能将乌巢之粮全部烧毁。这样,袁绍大军必然败退。
二人经过这一番惊心动魄的心理较量,终于把手言欢。曹操真诚地向许攸请教破袁之策。
只有逼曹操吐露真言,许攸再说出自己的釜底抽薪之计,才能尽显其对于战争胜负的不可替代性。正是在这种心理的推动下,许攸才一再揭破曹操的谎言。
心理感悟:唯一不会撒谎的只有潜意识。
就这样,袁绍的粮草被曹操一把火烧光!
官渡之战也就迎来了最为关键的转折点!
开呀!上天佑我!
曹操的这段话很有意思。他先是把许攸来投归结为天败袁绍。“天命”已经成了曹操最为重要的精神支柱。面对强大的袁绍,曹操依然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就是缘于此。
非也。昨夜许攸一来,我就知道是天败袁绍也。现在我军粮尽,如果不用许攸之计,那我们只能困守此地了。如果许攸有诈,为什么会安心留下来呢?他不要命了吗?
乌巢是袁绍的屯粮之地,怎么会不重兵把守?丞相当心,不要中了许攸的诡计?
曹操将军中断粮一事藏在心中,连张辽等心腹大将也不透露。这是为了防止军心涣散。但此事是不能隐瞒很久的。曹操也就只能采用许攸之计了。
虽说曹操是孤注一掷了,但既然有“天命”,那还怕什么?
再说袁绍闻报乌巢有失,急忙召集文武商议。大将张郃提出要与高览一起赶去乌巢救援。
谋士郭图却否 定了他的意见。
曹操去乌巢劫粮。
大寨空虚,可以用围魏救赵之计,直攻曹操的大本营。
曹操用兵多算,他劫粮之时肯定会在大寨留好伏兵。
张郃的判断完全正确。但他的话语权没法与郭图抗衡。袁绍决定派张郃、高览引兵去攻曹操的大营,另派大将蒋奇去救援乌巢。
蒋奇半路上被曹操斩杀,曹操又命人伪报袁绍,说蒋奇护粮成功。但随即大批败兵逃回,袁绍这才知道乌巢已经不保。
张郃、高览去攻曹操营寨,正好落入埋伏,大败。郭图得知后,怕二人回来后对自己不利,急忙向袁绍进谗言。
张郃、高览早有降曹之心,今日见将军落败,心中欣喜。
郭图又派人到前方找到张郃、高览。主公要杀你们,就等你们回来下手。
郭图这样做,表面上看,是为了掩盖自己的判断失误。实际上,这和袁绍的作风有关。
袁绍不是一个愿意承担责任的领导,失败的时候,一定会杀一两个相关者。郭图深知这一点,这样做就是为了保住自己的命。
张郃、高览被郭图的假消息一逼,走投无路,只好向曹操投降。
袁绍军心涣散,曹操大败袁军。这就是军事史上“以少胜多”的典型案例——官渡之战。
通敌信件从外部来说,袁绍虽败,但其实力仍有一定残余。这时要防止他卷土重来。从而,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而不是急着给自己树立更多的对立面。
曹操考虑的是,杀掉这些人不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好的影响。但如果宽恕这些人,则是一种巨大的施惠。本该遭到报复的人会因为得到宽恕而感激涕零,加倍效忠。曹操也能因此获得良好的名声。
这是从内部而论的。
以袁绍之强大,连我也没有信心一定能自我保全,又怎么能够怪他们不够坚定呢?还是把这些信全部烧掉吧!
按照军法,这些人的背叛行为是要杀头的。所以,谋士荀攸建议曹操,对这些人要一一查对出姓名,全部杀掉。
曹操搜检战利品时却发现了一大捆书信。这些信是曹操在许都以及军中的部下写给袁绍的暗通示好之信。
企业效益折线图企业效益折线图外表的吸引力对于取得他人好感的作用,不论古今,都广泛地存在。
袁绍有三子成人,老大袁谭、老二袁熙和老三袁尚。按照常规,接班人是要立长子的。但老三袁尚形貌俊伟,颇有英雄之气。
因此,袁绍特别喜欢袁尚。
袁绍的实力远胜曹操。下属也对他忠心耿耿。田丰、沮授、许攸都提出过非常英明的建议,袁绍哪怕采用了其中一条,都可以轻松胜过曹操。有一大帮实力智力出众的下属,却不能好好任用,这就是袁绍之所以失败的地方。
袁绍与曹操的对决,看似是因为乌巢之变,但从本质上来说,在管理下属、任用下属上的差距决定了谁是最后的胜利者。
官渡之后,袁绍还有二三十万人,实力仍不容小看。只可惜,他的思维还是一片混乱,在立谁为接班人的问题上再度将组织推向了分裂。
2008年8月,美国总统大选正在进行之中,《华尔街日报》突然报道了一条令人惊讶的消息:候选人奥巴马可能因为身体太过健美而失去一部分选民。
这个身材标准的瘦子会真心喜欢我们吗?
其理由是,美国选民中有66%的人身体超重,有32%的人属于肥胖。
但另一份报纸《巴尔的摩太阳报》立即反驳说,这是无稽之谈。在连续多届总统选举中,最后获胜的一方往往是容貌更为俊朗、身材更为标准的候选人。
比如肯尼迪、克林顿、布什以及最后也真的加入这一行列的奥巴马。
美国著名的学者尼尔·波曼甚至对三类总统候选人宣判了“死刑”:
胖子、秃子以及外表经过美容后仍然无法有较大改观的人。
普林斯顿大学的亚历山大·托多洛夫发表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脸部特征在人们的政治生涯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托多洛夫让学生们观看几组黑白的头部特写照片,照片上的人分别是2000年、2002年和2004年美国参议员选举中的胜出者与落选者。
托多洛夫请学生们针对每组照片指出其中的哪一个人更能胜任参议员。最后,学生们的选择跟实际选举结果的吻合程度竟然高达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