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历代游记
6176300000025

第25章 百丈山记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仲晦,号晦庵、遯翁,别称紫阳,自号“云谷老人”,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省)人,侨居建阳(今属福建省)。绍兴年间进士,曾任秘阁修撰、焕章阁待制等职。谥号文,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从事教育50余年,广注经籍,对经学、史学、文学等都有贡献。他是宋代著名的理学集大成者,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理学体系;他又是一个文学家,为文强调穷理致用。所写山水旅游诗文,清新流畅,又多富哲理性。一生著述甚丰,有《曝书亭集》、《朱文公文集》等。

“原文”

登百丈山①三里许,右俯绝壑,左控②垂崖,叠石为磴,十余级乃得度。山之胜盖自此始。

循磴而东,即得小涧,石梁跨于其上。皆苍藤古木,虽盛夏亭午无暑气;水皆清澈,自高淙下③,其声溅溅然。度石梁,循两崖,曲折而上,得山门,小屋三间,不能容十许人。然前瞰涧水,后临石池,风来两峡间,终日不绝。门内跨池又为石梁,度而北,蹑石梯数级入庵。庵才老屋数间,卑庳④迫隘,无足观,独其西阁为胜。水自西谷中循石罅奔射出阁下,南与东谷水并注池中,自池而出,乃为前所谓小涧者;阁据其上流,当水石峻激相搏处,最为可玩。乃壁⑤其后,无所睹。独夜卧其上,则枕席之下,终夕潺潺,久而益悲,为可爱耳。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石台,下临峭岸,深昧险绝。于林薄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山西南缺,前揖芦山,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皆历历在眼。日薄西山,余光横照,紫翠重叠,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来往,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台东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余与刘充父、平父、吕叔敬、表弟徐周宾游之。既皆赋诗以纪其胜,余又叙次其详如此。而最其可观者,石磴、小涧、山门、石台、西阁、瀑布也,因各别为小诗以识其处,呈同游诸君,又以告夫欲往而未能者。

“注释”

①百丈山,在福建建阳县东北。

②控:临。

③淙下:发出淙淙的水声流下来。

④卑庳:低矮。

⑤壁:筑壁。

“赏析”

这是一篇优美的游记散文。在构思上,这篇游记很有特点,做到了笔墨集中,重点突出。

作者对百丈山优美的景物,诸如涧水、瀑布、远山、日光和云雾等等,描写得既细致又准确。作者在对百丈山各景点逐一进行描写的同时,对于特点尤为突出的更加集中展开细写,特别是写出了作者独特的感受,使这些景物仿佛有了灵性,读后难以忘怀。如对“西阁”的描写,水从西阁下流过,石峻水激相互搏击,最值得观赏。尤其是夜间,独卧阁上,潺潺的流水声,就在枕席之下,夜深人静,悲从中来……这感受是奇特的。再如写百丈山早晨的云海,无数山峰在云海中时隐时现,如飘飞而来浮游而去,“或涌或没,顷刻万变”,真是将云海中的山峰写活了。

整篇文章首尾相应,一气呵成。作者运用朴实简约、鲜明生动的语言,把各种景物、景象描写得细致准确,生动逼真,引人入胜,表现出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驾驭语言的功力。读这篇游记,能提高我们对山水景物的欣赏能力,进一步增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