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代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人。青年时即有文名,被荐为东平学正,后任监察御史,因直言敢谏,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而免官。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后辞官归隐,屡召不赴。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出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积劳成疾,死于官舍。他是元代著名散曲家,亦能诗、文、赋。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云庄类稿》。
“原文”
绰然亭西三四里,有双山曰标①。各广四十亩,童无树林。东西并峙,皆青石叠矗,势陂陀可步而上。按《舆图经》无其名,盖土人以旁无他山,惟此若标可望,故以名之。其居东者,上有洞如屋,可避风雨。
泰定甲子三月,命童携酒肴,偕馆客清江谕仁本登焉。始有小劳,既戾其上,神超气逸,身欲羽飞。环视众山,手若可即。其联岩属巘,盛于东南,而微杀于西北。诸支流之水,萦络交碧,练横绳引,析而复合。盖郊外可登眺者,莫此胜焉!
尝欲构亭其上,时杖履往来,以豁心目,因仍未暇。既而坐洞屋中,出觞更酌,咏古人闲适之诗,如陶、谢、韦、柳②者数篇,其清欢雅思,悠悠而集,若世若形,两忘其所恃。加以烟岚坌涌,相与冥合,窅乎不知余之为山,而山之为余也!
于是,仁本举酒相属曰:“乐也哉,公之游乎,殆不可以无记!”遂书而贻之。
“注释”
①双山:东西两山,相距里余,当时都称标山。现东边的叫凤凰山,西边的仍叫标山,在今山东省济南市北郊。
②陶:指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谢:指南朝山水诗人诱导灵运。韦:指唐代山水诗人韦应物。柳:指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他以山水游记著称,也写过一些山水诗。
“赏析”
本文写于作者历经仕途坎坷、辞官归隐后的第三年,充分表现了他恣情山水、以隐居为乐的情怀,也暗含着对元朝政治的不满。本文在写作上的最大特点是把写景记游和抒发感情紧密结合在一起,其中又以抒情为主。开头介招标山的位置、山形山色和名称来由及其特点,谈不上有什么奇特秀美的景致。然而作者却对它情有独钟,在一种闲适恬淡的心情下,带上酒菜,偕同得意门生前往登山。一登上山顶,就立即获得一种神气超逸、飘然欲仙的感受;然后由情及景,描绘出一幅众山联立、群水萦绕的山水图画,从而感叹标山之胜,就在于可以登高眺望,以豁心目。接着写洞中野宴,师生对饮诵诗。古代著名诗人那些优游山水、吟咏性情的诗篇,使作者又获得一种清欢雅思时隐时现的特殊感受;接着又由情及景,描绘出云雾蒸腾、山色隐现的景象,使主观情境和客观景境融为一体,达到了一种庄生梦蝶、物我合一的境界,一切世事的烦扰,人生的辛酸,全然得到超脱。
全文篇幅短小,章法严谨,格调清新明快,文笔干净利落,在元代文学中,不愧为一篇优秀的山水游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