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6176800000022

第22章 文化事业(7)

二、在实践中摸索方法,明晰工作思路

我们通过在全区各县的考察,根据项目在不同地区的流传情况和各地文化馆的实际运作能力等因素综合考虑,主要着手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对全区濒危民间艺人进行调查登记

2007年1月,“保护中心”下发了《关于上报“濒危民间艺人调查表”的通知》,2007年5月,收回近百份各县上报的调查表,对濒危民间艺人的基本状况做了统计。先后到固原、西吉、海原、隆德、泾源、同心、灵武、吴忠等地,以花儿为重点对国家级、自治区级名录项目做了调查、采录工作。对马生林等40余位民间花儿代表性传承人进行了抢救性录音录像,建立了录像档案资料。目前已基本完成了全区濒危民间艺人的调查统计工作。

(二)以传人为核心,在县城和乡间建立传承点

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的技艺,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又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我们在回族山花儿、回族器乐、回族服饰(着重于回族民间刺绣工艺)主要流传地,以当地的项目传承人为中心,选择建立传承保护点。各传承点(基地)的传承保护项目不同,工作开展情况各不相同,保护工作方式也各有侧重。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乡间自然传承保护点、教育传承保护基地、综合性传承保护实验基地。如:在海原县文化馆建立以马生林、马汉东、李海军等为核心传承人的山花儿传承保护点,以代表性传承人李凤莲为核心的西吉县文化馆山花儿传承保护点,以马占昌为核心传承人的泾源县新民乡山花儿传承点;在回族口弦流传较为普遍的西吉、同心两县设立了口弦制作与演奏的传承保护点。以民间泥哇呜制作艺人杨达吾德的回族民间器乐制作坊、吴忠万缇妮回族服饰有限公司为基地,尝试扶持建立回族民间器乐、服饰的生产性开发试验点;中华回乡文化园和镇北堡西部影城为综合性展示、展览基地。这些传承保护点都是经过“保护中心”实地考察论证,与当地文化部门协商确定的。对选择确定的传承保护点(基地),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领导小组予以授牌确认。

(三)由文化馆实施项目传承保护点的管理、指导对设立的“宁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传承保护点”原则上由所在县的文化馆为责任单位,文化局为监管方。宁夏回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与传承点(基地)签署任务书,规范和制约传承保护各环节和各方的权利与义务,使得项目保护管理工作科学、规范、有效。任务书由“保护中心”(甲方)、传承点,基地所在县文化馆(乙方)、传承点,基地所在县文化局(丙方)共同签订,规定各方主要职责,其中要求较详尽地制订传承点(基地)的传承保护工作计划、工作内容与进度、传承保护工作成果及其最终提供形式等。文化馆由专门工作小组对传承人及其围绕他所建立的点、所实施的传承行为予以记录,协调、帮助开展传习活动,汇总上报相关信息。

(四)教育传承的实施

教育传承是目前最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形式之一。在此背景下,我们向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提出与宁夏教育厅联合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家级项目学校传承计划。通过民族民间艺术教材进学校、民间艺人进课堂,在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同时,共同为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做实事。

具体计划是:选派各级文化馆(站)专业干部和艺术类高等院校教师、学生,组成“志愿者服务团”,帮助中小学校建立以山花儿演唱、自娱性乐器制作和演奏为主题的学生课余艺术兴趣小组,进行不定期的课余艺术活动辅导,发现和培养一批热爱本土民间艺术的青少年艺术人才。

在民族民间艺术底蕴深厚的宁夏南部山区中小学开设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欣赏课程,使中小学生欣赏和了解山花儿、回族民间自娱性乐器等本土优秀的民间文化,学习和掌握经典的宁夏民间艺术曲目;共同合作举办“花儿小唱家”“民乐新星”选拔、表演比赛等活动,将传统艺术之根通过学校教育深深植入新一代的心田,弥补长期以来中小学校艺术素质教育的缺失,丰富基础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我们欣喜地看到,海原县、西吉县、银川市兴庆区教育局等已开始实施“花儿进校园”活动,并且开展得有声有色。海原县还专门编写了教材。在银川回民一小,全校1000多名师生学唱花儿,音乐课开设花儿欣赏课,全年安排80课时,聘请民间花儿歌手赵福朝教唱原汁原味的花儿,同时,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改编契合他们生活实际的花儿歌词,通过一年的学习,学生可以熟练演唱七八首宁夏山花儿曲目。石嘴山市第十三小学也开展了“回族文化”欣赏学习课程,他们专门到“保护中心”寻求帮助,购买了口弦、泥哇呜等乐器,聘请民间艺人教师生们学习演奏。

(五)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孵化基地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传承发展客观上面临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政府的保护工作专项经费仅能满足普查、整理等前端工作的需要,许多深入性的保护工作缺乏经费支持尚不能展开,造成一些有市场开发价值的项目只能限于记录、整理,传承脉络微弱,难以焕发生机并保持其在当代社会活态的发展。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虽身怀绝技,但由于大多数处于偏远山区的农村,不但生活窘困,更缺乏产品开发的意识和营销手段,难以通过手艺进入市场,创造和凸显自身价值。帮助有市场开发潜能的刺绣、剪纸等项目的产品进入消费市场,使传承人通过技艺和劳动获取价值进而以手艺为荣,自觉自愿地将珍贵的传统技艺传承发展下去有重要的意义。

银川文化城是拥有经营场所、推广渠道、创业辅导专家团队等资源优势的文化产业发展平台,“保护中心”与银川文化城达成共识,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孵化基地,协助有能力、有发展意愿的传承人借助这个良好的平台走向市场,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开发的新模式。2009年8月组织召开了第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产品开发论证会,选取了回族乐器、刺绣、剪纸等手工艺项目及其产品,邀请专家、传承人和包装设计公司、营销企业等一同为产品的开发出谋划策。

(六)与农村文化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实施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主体是广大民众,其承载与传衍地域主要在广大农村,因此,“新农村”发展战略,应把文化保护与农村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广大农民在新的社会环境中享有其传统文化成果,以民间传统文化项目为依托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将有利于唤起民众自觉而快乐地参与文化保护,这也是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在2008年制订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187”项目实施方案》中,就要求各地在选择农村文化示范点时,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要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传承保护工作开展较好的乡村,首先确定为农村文化服务示范点,将国家的文化扶贫补助经费、设备配置等向这些乡村倾斜。

(七)着力推进对回族山花儿的传承保护

宁夏没有“花儿会”这样固定的文化传扬空间,这是宁夏山花儿的特点之一,也是山花儿与生俱来的传承与发展劣势。针对我区歌手们找不到表现的舞台,举办花儿演唱会、歌手擂台赛,给宁夏山花儿的传承发展营造一个相对固定的文化空间,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之一。连续举办“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手邀请赛”(现更名为:“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是多年来我区着力开展的文化项目。今年7月,在国家文化部的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联合西部十二省(区)文化厅(局)成功举办了“第七届中国西部民歌(花儿)歌会”。

通过两年多的运作,我区的保护工作思路逐渐明晰,那就是:用扶持民间传承的方式,激活和修复“自然传承”;用民间艺术进课堂的方式,启动和实施“教育传承”;用规定文化馆(站)工作职责的方式,规范和强化“保护性传承”;用引导和支持民间个人、企业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展文化产业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开发性保护行为,从而形成行之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传承机制。

在实施传承保护工作的过程中,我们认为真正需要保护的是民间艺术的生存机制,也就是使它能够“活态”地传承下去的自我生存能力。这种生存能力包括它的传承体系和传播方式。我们在工作中,着重凸显项目传承人的地位,为他们设立固定的传习空间(传承点),以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但是,由于时代的变迁,传承体系和传播方式赖以存在的社会生活环境已经发生了不可复原的巨大变化,究竟如何把握它的生存机制,怎样保护它的生存能力,这是必须在实践中解决的重要问题。笔者对近年来我区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保护工作的梳理,就是想通过对工作实践的总结,明晰思路,寻找有效的保护工作方式,为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全面保护提供实用的借鉴,促使我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步入保护理念正确、保护方式得当、保护传承成果显著的新阶段。

(雷侃:宁夏文化馆创研室主任,宁夏非物质文化保护中心副研究馆员)

关于实施宁夏文化精品引领工程的思考与对策

秦发生

一、宁夏文化精品引领工程实施总体评价

2002年起,由国家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启动了“国家舞台精品工程”。截至2007年,国家投入两个亿的资金,分五年对舞台艺术各门类的佳作予以资助,力争使其通过进一步的打造、提高,成为立得住、传得开、留得下的舞台艺术精品。截至2007年,全国进入这项工程的有50台(部)剧目。这项工程对我国舞台艺术繁荣和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我区尚没有一部剧目进入“国家舞台精品工程”。但是,不可否认,随着近两年我区文化精品引领工程的实施,我区艺术创作取得了较为可喜的成绩,并对全区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地推动和引领作用。宁夏文化精品引领工程已经成为打造时代文化品牌的工程;成为树立自治区文化形象,推动全区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发展的重要文化工程。

取得成绩突出表现在两点:

一是创作推出了一批具有时代影响力和民族代表性的舞台新剧目。

2009年,为落实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提出“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战略目标和自治区政府实施“文化精品引领工程”及国家实施“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要求,我区文化系统按照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要求,坚持以时代精神和地方特色为主线全力推进文艺精品创作,取得了丰硕成果。先后创演(加工)大型原创回族舞剧《月上贺兰》(精编版,银川艺术剧院)、秦腔历史剧《开边大将》(宁夏秦腔剧团)、京剧《三打白骨精》(宁夏京剧团)、大型音乐晚会《红歌飘塞上》(宁夏歌舞团、甘肃省歌舞剧院)、小品剧《塞上清风》(宁夏话剧团)、京剧《秦皇与卓那湫》(宁夏京剧团)、秦腔《柳毅传书》(宁夏秦腔剧团)、《杂技专场》(银川市杂技团)、大型民俗歌舞《长河大漠塞上风》(宁夏歌舞团)、音乐剧《王洛宾与五朵梅》(宁夏歌舞团)、话剧《工会主席》(宁夏话剧团)、音乐舞蹈晚会《回族宴席曲》(银川市艺术剧院)、秦腔《忠义关云长》(银川市秦腔剧团)、花儿歌舞剧《回乡婚礼》(海原县文工队)、音乐剧《王洛宾的花儿情》(固原市秦腔剧团)、音乐舞蹈晚会《水韵吴忠》(吴忠市民族艺术团)、音乐舞蹈晚会《红歌嘹亮》(石嘴山市文化旅游局)、大型民族舞剧《花儿》(宁夏歌舞团)、方言快板剧《失踪》(中宁县剧团)、歌舞晚会《大地情歌》(彭阳县文化广播电视局)等。其中最值得提出的是舞剧《花儿》,该剧由国家著名舞蹈编导张继钢担任总编导,历经三年创作,于2009年9月底前完成排练合成,10月23、24日在宁夏人民会堂公演,获得观众广泛好评。该剧被国家文化部确定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进京献礼剧目,安排在北京中国大剧院演出。同时,该剧中的舞蹈《泉》(又名《金色的汤瓶》)被遴选参加文化部建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的演出(北京人民大会堂)。《花儿》是继《月上贺兰》之后我区冲击国家舞台精品工程又一台最具竞争力的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