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精品铸造了宁夏花儿文化品牌
2009年4月8日,宁夏自治区党政主管领导在全区文化局长会议上全面部署2009年全区文化建设任务,其中有两条明确了宁夏花儿要走精品和品牌的路子。在“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中提出,文化精品工程是衡量一个地方文化发展繁荣程度的标志,是引领文化活动上水平的“龙头”。要落实“课题式设计、项目式管理、工程式推进、台账式督查”的要求,提高组织程度,增强主体活力,体现绩效考核,达到最佳效果。要以“五个一工程”为导向,突出宁夏区域地方特色,加强戏剧、文学、影视剧本等文艺创作,繁荣书画、剪纸等民间传统艺术,培养、引进、利用全国有影响的作家、评论家,办出在全国有影响的名刊,拿出在全国有冲击力的名作;高起点、高水准策划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宁夏花儿、宁夏坐唱、宁夏道情等品牌项目,使之叫向全国、走向世界;在全国范围内以招标的方式,讨论选题,招聘剧作家、导演和其他从事舞台艺术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得力的工作班子,创排一批进军“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文华奖”“百花奖”“金鹰奖”等全国和世界级奖项的精品力作。在“大力实施文化活动品牌工程培育工程”中也强调,在搞好精品创排的同时,全力策划实施一批重大文化活动项目。在继续提炼、升华、包装举办好中国西部花儿歌会、宁夏文化艺术节、银川国际摩托车旅游节、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中国(宁夏)国际清真食品******用品节、全国大漠健身运动会等重大节庆活动的基础上,全力运作,精心策划,争取在宁夏举办中国回族(******)国际文化艺术节,在巴基斯坦、土耳其、马来西亚和阿拉伯国家分别举办宁夏文化活动周,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宁夏国际影响力。《讲话》特别强调,要邀请国外有影响力的演艺团体和中央“心连心”艺术团、《同一首歌》《欢乐中国行》等节目组到宁夏演出,组织宁夏优秀剧目到全国巡演,整合文化、广电资源,倾力打造庆祝新中国60周年专题文艺晚会。
政策的有力支持、政府财政的强大支撑,宁夏回族花儿作为打造宁夏品牌文化的窗口之一,就被推到了前台。
首先,作为前奏,《同一首歌》唱响了宁夏、宣传了宁夏,把宁夏回族花儿提升到了全国的艺术水准。9月份,宁夏邀请《同一首歌》来宁夏举办“走进宁夏,情系回乡”为主题的演唱会。演艺界名人梁静茹、朱明瑛、李贞贤、维塔斯、蔡明、王力宏、韦唯、阿宝等,在《同一首歌》中融流行歌曲、经典民族歌曲与宁夏回族花儿为一体,从服饰、建筑、风俗民情、节日仪式等多方面,全面、深刻地用歌声和表演宣传了宁夏回族的代表性建筑纳家户清真寺、中华回乡文化园、回族花儿,以及回族特殊乐器口弦等宁夏特色文化节目。
其次,通过聘用全国著名导演、编剧、工程技术人员,与我区演职人员进行优化组合,把宁夏花儿打造成宁夏文化的典型形象。10月23日演出的大型原创回族舞剧《花儿》,铸造了宁夏回族花儿文化的品牌形象。
《花儿》的取材来自宁夏回族花儿早已就有的古老题材,是讲述东方的花儿姑娘与牧羊人之间凄美的爱情故事。这个故事的素材可以上推固原市编排的歌舞剧《尤素夫的尼卡哈》,而回族风俗剧《尤素夫的尼卡哈》的素材原型又可以追溯到宁夏南部山区广泛传唱着的花儿《马五哥和尕豆妹》等花儿内容。然而,《花儿》火了,其他形式的花儿并没有赢得《花儿》这么大的影响,这是为什么?一方面,其他花儿艺术形式包括花儿本身,很大程度上只流传于民间,主要是以一种自然形态存在,受众面显然也只能大多是该地区的老百姓;另一方面,正因为《花儿》的编剧、编排、导演、技术、道具等动用了国家一流的资源,再加上来自民间老百姓喜闻乐见、耳熟能详的题材,《花儿》实际上经历了把生活艺术化、把艺术典型化的创作过程。经过如此艰辛的努力,《花儿》再现的就是宁夏回族在宁夏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发展、挣扎、拼搏的生命史和心灵史。长期以来回族文化的深厚积淀和独特的地域特色在《花儿》中被凝结成了一种亮丽的文化符号。这个文化符号构成了外界辨识宁夏、认同宁夏的一个品牌,一个简洁而典型的名片。
《花儿》的精华《金色汤瓶》被纳入张继刚导演的国庆60周年献礼巨制《复兴之路》就是明证。
四、《花儿》走向品牌之路的启示与思考
首先,宁夏回族花儿文化与宁夏地域特色文化之间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也即怎样普及花儿与如何提高花儿文化品牌的问题。花儿只有普及,才能突出宁夏回族为主体的多民族的地域文化特色、彰显多元共生的繁荣局面,也才能最终达到以品牌文化形式提高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回族花儿文化形象打造宁夏地域文化特色,这个路径也许容易操作,但也往往容易受到限制,反而显出单一的面孔,很难体现出广泛的地域特色。
著名导演张继刚导演的宁夏《花儿》是舞剧,在舞蹈中,回族文化元素因易于动作化、表演化而表现出一种直观的特征,这对宁夏回族文化的造型很有帮助,外界人们易于接受的其实就是一种形象化了的文化。但对宁夏本土来说,回族花儿当中孕育着的太多优秀文化该如何表达?显而易见的一个现实是,不可能把所有这些优秀花儿文化都具象化、形象化、造型化。那么,面对不断孕育于民间、涌现于民间的花儿,究竟该如何以歌唱的形式继承好、保存好,显然还需要巨大的工作来做。前文讲到的定期、不定期地举办花儿演唱活动、举办花儿歌王大赛是其中一种形式;对花儿传承户、传承人进行建档管理,持续跟踪搜集、研究,既保护花儿这种纯民间形式,又纳入政府的统筹规划,肯定是目前最有效的一种抢救措施。然而,这项工作要做到长期性、延续性,恐怕并非易事,这是主管部门值得思考的一点。
其次,从固原市与中卫市的联合、《花儿》聘请全国著名人士的加盟,打造一种品牌的成功可能还会带来我们对另一问题的思考,就是宁夏对文化建设有没有持久的经费支持,和宁夏怎样解决本土人才的培养问题。
《花儿》以及固原市和中卫市联合打造精品的成功,一方面说明需要雄厚的经费作保障,本土人才与外聘人才需要强强联手、优化组合;另一方面,如果没有张继刚、丁颖、张宗灿、赵季平等全国知名人士的参与,能不能催生全国范围内对花儿的关注?这又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名人效应”是消费时代的通病,只能顺从不可逆反。但长远来看,宁夏文化要能持续引起全国的青睐,避免借鸡下蛋的耗资,本土人才的培养就必须纳入政府工作的长效机制当中。其实,《花儿》的走红,宣传能力能不能跟上是问题之一,更重要的是考验了本土演艺综合人才能不能跟上的时代性问题。要使宁夏回族花儿成为宁夏地域文化的一大亮点,抓好普及与提高之外,如何培养花儿传承过程中的综合素质高的人才是摆在宁夏人面前的一个长期的艰巨的系统工程。
(牛学智: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