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6176800000038

第38章 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11)

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要依托宁夏日报报业集团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网络媒体速度快、容量大、传播范围广等特点以及宁夏新闻网、宁夏网已有的品牌优势,全面承担起宁夏的网络新闻宣传、网络文化建设工作,围绕“地方新闻、地方文化、地方服务、地方舆情”,努力打造宁夏回族自治区综合性门户网站——新的宁夏新闻网;打造“网上宁夏新闻总汇、网上宁夏百科全书、网上宁夏百姓家园”。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成为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了解民生民情、汇聚民智的重要窗口;成为让世界了解宁夏的最权威最全面的主流媒体之一和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大社会影响、较强竞争实力的新媒体;成为集新闻传播、思想交流、文化传承、娱乐消费、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门户网站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思想文化平台。

一是促融合。实现真正的资源整合,认识首先要到位,党和政府主管的重点新闻网站,是与报纸、广播、电视同等重要的新闻宣传阵地。在报纸和网络之间,如果把网络媒体当成传统媒体内容的发布渠道、视作传统媒体的附属,就陷入了误区。当然,如果过分强调网络媒体的独立性,势必造成内容与承载媒体之间的分离。报网有机融合、联动报道这样一种组织形式,必将促成相得益彰、各领风骚的态势。建议尽快实施《宁夏日报》历史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工程;通过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的整合组建,促进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加快报业数字化进程,在继续提供传统报纸和刊物等纸媒产品基础上,同时生产网站、手机报、网络电视等数字化产品,形成内容产业的全媒体形态,构建覆盖广泛、技术先进、传输快捷的宁报集团现代传播体系。对于重大主题、重点报道,报网之间联合作战,共同策划,同步实施,后期深化,持续扩大影响力。具体而言,当新闻事件发生时,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应组织派遣文字、图片、音视频的全媒体采访小组采集第一手资料,现场同步在网上、手机报上第一时间滚动播报,向读者发布传递信息。在此过程中,读者互动反馈将对原有素材不断丰富和拓展,等到次日,报纸发布调查核实过的信息,不仅可以进行深度的、全景式的报道,还可以把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的互动情况通过报纸的评论予以引导和确认。报纸内容超越纸质形态,通过多媒体原创、全媒体发布,抢占舆论引导制高点,把握舆论引导主导权。

二是抓生产。要努力争取从顶层设计上做好网络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政策、源头上解决网络文化产品的生产供给不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传统优秀文化产品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的数字化、网络化传播,努力打造网上《文化宁夏》品牌,建设网上图书馆、网上博物馆、网上展览馆、网上剧场建设,积极发展网络影视等新兴文化产业,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和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生产能力,建设丰富多彩的网络精神家园,形成一批具有宁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三是造氛围。坚持政治家办网,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主流舆论,既是建设中国特色网络文化的内在需要,也是提供优秀网络文化产品的重要内容。要在网上开办新闻发布会。要构筑官民互动的网络平台,在网上开启“民声通道”和“网上****”;鼓励党政部门新闻发言人及各行业、各领域的权威人士、专家学者等开办博客、播客。要把握网络传播规律,重点围绕社会思潮、社会热点问题和各种文化现象做好网上热点的舆论引导,积极营造昂扬向上、团结奋进的网上主流舆论,为网络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共建共享氛围。

四是强服务。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部署,代管代办自治区各部门自办的行业宣传网页、各市县区的新闻网页,提供信息服务、技术平台,建立有利于增强宁夏新闻网自身活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运行机制。拓宽融资渠道,努力壮大网站实力,建设宁夏连锁绿色网吧,按照政府推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有效监管的思路,争取建立一个以银川为基础、覆盖全区的连锁网吧管理体系;依托“社区信息苑”建设网络文化基层服务点,拓宽网络文化服务渠道,提供文化传播、便民服务乃至电子政务等多种服务功能。

(三)其他方面的建议

党中央、******2007年6月出台的《关于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意见》是指导全国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文件,但是直到现在,我区尚未出台相应的贯彻意见,没有形成一个指导全区互联网新闻宣传工作、网络文化建设的文件。因此,建议自治区尽快研究出台专门针对我区互联网新闻宣传、网络文化建设管理方面的文件;建议加强网络新闻宣传和网络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建设,将新闻网站的建设纳入全区信息化发展建设范畴,逐年予以项目和资金支持。自治区网络新闻宣传主管部门在继续加强监管工作的同时,加大对新闻网站的指导和支持力度,加强对网络新闻宣传从业人员的培训。

(杨学农: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副总编辑,宁夏互联网新闻中心总编辑,主任编辑)

培育和发展我区文化市场之研究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研室

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是全面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突破点和着力点。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加强文化市场的监督和引导,生产优秀健康的文化产品,推动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以民族文化为在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是满足不同层次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有效途径。宁夏未来的发展,实力靠经济,影响力靠文化,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大发展,已成为增强全区文化“软实力”的迫切需要。

一、文化市场内涵及态势

(一)内涵

文化市场,是指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以商品形式进行交换的场所,目的是把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作为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放到市场上去交易,通过价格规律和供求变化关系,引导和促进文化再生产。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必须借助于市场对文化资源的基础配置作用;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会更好地促进文化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紧密结合我国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部署,具体研究分析文化市场特征与规律,是培育和发展文化市场的关键。

(二)态势

近年来,宁夏在加快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同时,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壮大和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文化市场呈现空前的繁荣。目前,以国家文化产业规划分类来划分,我区已形成了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演艺、娱乐、文化会展、动漫等文化市场。文化市场发展态势如下。

1.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大力发展影视制作业,形成了立体式宣传宁夏形象的影视制作市场。

影视制作产业以宁夏成立50周年为契机,进入形象品牌宣传的高潮期,尤其是通过与央视主要媒体的合作,加大了对宁夏发展成就、民族文化和历史文化等影视作品的创作力度,提高了宁夏的文化形象,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全区现有18家影视节目制作机构,电视自办节目28档,全年节目制作3.85万小时,每年的广播电视广告收入约1.2亿元。先后拍摄了专题片《中国回族》《花儿的家乡》等影视剧片200多部。

2.丰富图书创作内容,大力发展出版发行业,形成了多角度展现宁夏社会发展全景的出版市场。宁夏出版业基本形成了以发展成就类、回族文化类、宁夏历史地理类、文学艺术类、地域特色类等为内容的出版物,树起了以回族历史文化研究为特色的图书市场品牌。目前,全区年图书出版超过900种(含再版图书)、期刊36种、公开发行报纸15种,出版物发行单位700余家,其中,批发单位65家,零售单位696家,从业人员2000多人,每年的书刊交易量2400多万本,交易金额达4亿多元。其中,《朔方》《黄河文学》等期刊,在西部地区有较大影响。全区音像出版社1家,年出版音像制品50多种700余家。

3.激发文艺创作活力,大力发展演艺业,形成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群众文化演艺市场。

积极推进政府由“办文化”向“买文化”的转变,激发了演艺团体的创作活力,创作出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极大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2009年,全区有专业艺术团体34个,艺术场馆10个,演出机构28个,节目表演种类有传统戏、地方戏、歌舞剧、话剧、曲艺、杂技等。

文艺创作日益繁荣,涌现了《海上生明月》《铁杆庄稼》《清风明月》《月上贺兰》《花儿》等一批优秀文艺作品,多项文艺剧目、剧种在参加全国性文艺汇演活动中获奖,其中有10项金奖,一些具有回族特色的优秀剧目在全国巡演,引起了较大反响。

4.放宽文化经营领域,大力发展印刷复制业,形成了门类较齐全的印刷复制市场。积极鼓励和发展民营印刷企业,促进了印刷复制产业较快发展,一些彩色印刷等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引进,极大提高了宁夏印刷水平。目前,全区有印刷企业468家,绝大多数为民营企业,从业人员11000多人,其中出版物印刷企业59家,包装装潢印刷企业71家,专项排版、制版、装订企业60家,其他印刷品印制企业278家,年产值达7亿多元。有一家只读光盘复制企业,年生产能力1600万张,年产值2500多万元。

5.适应产业化发展趋势,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业,形成了带动服务业较快增长的文化会展业市场。把握文化与经济互动日益增强的发展趋势,广泛开展集展览、会议、商贸洽谈、信息交流、旅游、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文化会展活动,使会展业成为拉动服务业增长的新动力。例如成功举办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力的“国际清真食品******用品节暨宁夏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等。

6.贴近文化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娱乐业,形成了日益活跃的文化娱乐市场。坚持把娱乐业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绿色产业”,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快发展步伐,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文化消费需求。目前,全区歌舞娱乐游艺场所达到859家,网吧(互联网服务场所)669家,全区文化娱乐行业总固定资产6.64亿元,主营业务收入5亿多元,上缴税金2000多万元。

7.加快文化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创意动漫业,初步形成了动漫作品创作市场。抢抓商机,建立了集文化创意、信息技术为一体的银川动漫产业基地,在硬件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有力推进了动漫产业的快速起步。目前,银川动漫产业基地拥有13家生产制作企业,从业人员80余人。先后制作的《不周山传奇》在央视播出;举办的首届《宁夏(中国)动漫作品及动漫艺术家插画展》影响范围较广,规模达到全国之最;建成了西部首家集动漫产、学、研为一体的“CCTV新科动漫频道银川制作基地”,成为央视制作基地之一。

二、制约文化市场发展的因素

近年来,我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文化市场“低、短、弱、少、乱”的问题依然存在。

(一)文化消费水平低。我区文化娱乐消费的实力不足影响了文化消费市场。区内大型文化活动以公益性的居多,大型文艺演出多由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买单”。如银川市、石嘴山市、固原地区的隆德县等地建设的文化城,商品交易还不活跃,经济效益普遍不高。

(二)文化产业链条短。文化市场资源条块分割,产业关联衔接不够,市场要素流动壁垒较多,难以形成产业优势。例如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在全国的红色旅游线路上知名度很高,许多客人参观完以后,总有意犹未尽的感觉,认为:看不到当地民俗风情,感受不到地域特色,买不到当地的特色商品。这就说明,我们围绕旅游资源开发的文化商品不够,关联产业衔接不紧密。

(三)文化企业实力弱。随着文化体制改革推进,一些经营性文化单位陆续被推向市场,国有企业“断奶”后,由于设备、技术落后,人才匮乏,整体规模偏小等原因,造成节目制作和传播质量不高,对群众很难产生吸引力,经济效益较低。例如,市、县(区)改制后的电影院,多数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况,经营状况最好的银川市金凤凰电影院每年营业收入仅80万元,相当于(银川)万达国际影城的二十分之一。就出版而言,图书产品结构不合理,教材教辅占到58%。

(四)文艺创演精品少。我区文化体制改革虽然起步较早,但在用人、管事方面尚缺少激励机制,人才市场的“磁力”不强,优秀人才流失严重,自身创作能力弱,许多大型剧目需要请外援来创作、编排。文艺院团缺少既懂专业又会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缺少有实力的名家、大腕,缺少能够在全国叫得响的文化品牌。

(五)局部经营市场乱。由于受执法力量、技术手段、界定标准不清所限,一些庸俗、低级文化产品还有“地下市场”,个别网吧还存在接纳未成年人、上网登记不全等问题。我区文化综合执法实行区、市、县垂直管理,由于文化经营项目审批权、经营权在地市一级,而执法权在自治区一级,造成责、权、利不统一,监管机制还没有理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