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6176800000042

第42章 黄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2)

(二)“黄河金岸”的生态旅游城镇文化建设各具特色,彰显了个性魅力沿黄城市因其共同的自然山水与人文教化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文化建设上注重对历史传统文化资源的发扬光大,精心打造、强化各自的特色优势。例如,有“塞上湖城”“凤凰城”美誉的银川,是山水相伴的西夏古都、日新月异的回族自治区首府,它在规划和建设中注重既有厚重与博大的城市文化特质,又充满神秘西夏文明的沉淀。吴忠努力打造“滨河水韵之城”和“回族之乡”两大文化名片,于浓郁的回族风情中透出温婉与灵秀的气质。石嘴山气质硬朗、挺拔,是“西北重工基地,塞上湖泊水乡”,又是“山水园林之城”,有星海湖、沙湖、生态园林、天河湾生态湿地公园、玉皇阁古建筑等特色景观。中卫定位于“浪漫沙都”:透着浑厚与沧桑的气质,有沙坡头特色景区,沙漠、黄河、湿地的拼盘式景观,体现出古老与现代的交相辉映。每座城市都独具文化特色,尽显风情魅力。即便是黄河边上的小镇也特色鲜明、别具风貌。例如,青铜峡以“特色旅游小镇”为建设理念,以“文化”为灵魂,依托黄河、秦汉古渠等旅游资源,突出水文化,体现出“水镇、古镇、文化镇、生态镇、风水镇、夜生活镇”六大特色。

(三)“黄河金岸”的文化与经济社会相得益彰,共同发展文化是与经济社会发展结伴而行,相互融汇的。“黄河金岸”的文化建设注重文化与经济发展的结合。略举如下三点:一是会展文化活动。2009年宁夏政府主办的六大会展活动:首届中国西部(银川)房·车生活文化节、2009宁夏(香港)经贸文化旅游活动周、2009中国(宁夏)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首届中国宁夏国际文艺旅博会、首届中国(宁夏)园艺博览会、首届中国西部(银川)服装服饰节等。这些会展活动的成功举办就是文化和经济的二重奏。二是生态园艺观光文化活动。宁夏园艺产业园、中宁枸杞观光园、灵武长枣采摘园、贺兰山生态葡萄种植园等各具魅力的特色产业园,生态农业和观光旅游业紧密结合既有文化特色,又取得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三是利用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兼具历史地理特色文化与现代人文理念,继续开发打造文化旅游精品活动。围绕大漠风光、湿地园林、“两山一河”(贺兰山、六盘山,黄河)、“两沙一陵”(沙湖、沙坡头,西夏王陵)、“两堡一城”(将台堡、镇北堡,古长城)、“两文一景”(回族伊斯兰文化、西夏文化,塞上江南景观),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旅游活动。亮丽多姿的文化与旅游资源交相辉映,在母亲河黄河文明的浸润中,焕发着光彩照人的无穷文化魅力。

三、“黄河金岸”文化建设中的几点思考

以深邃博大的黄河文化底蕴为依托,努力打造宁夏“黄河金岸”文化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保护,弘扬民间艺术,使历史文化永存

历史名胜和文化遗迹不可再生,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加强保护也有失传的可能。明代“河东墙”和“长堤”、银川明长城等历史古迹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坏。应积极搜集整理民间文学艺术,建立民间艺术档案。组织对部分民族民间文化遗产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工作,记录整理各种艺术流派和各种体裁的传统艺术表演、唱腔、服装、道具等,对老艺人独特的表演技艺、经验及他们所了解的史料应进行记录、整理和学习,尤其是将濒临灭亡的民族民间文化瑰宝抢救性地记录下来。另一方面,给予民间艺人以适当的资助,鼓励其带徒弟传承技艺。通过财政拨款、鼓励社会捐赠等形式扶助以民族民间文化为创作对象的艺术表演团体,鼓励他们进行创作、参加演出。对于具有重要价值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采取重点扶持政策,使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经过挖掘、整理,焕发出新的光彩。

文化遗产的生存环境是文化持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可以通过建设文化生态保护区来维护文化遗产生存环境。保持文化生态,将文化遗产在适宜其生存的社区和环境中原汁原味地加以保存,使其成为“活化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经济文化互惠共赢,促进社会整体发展、全面进步从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看,宁夏是经济欠发达小省区,兴许这一最大的实际区情,致使发展经济成为中心和重心。虽说从中央到地方已经把文化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摆在突出位置,而且宁夏党委、政府提出了“小省区办大文化”的目标,“黄河金岸”中专门强调了黄河文化展示线,但是有些部门甚至文化部门(各市县)在政策落实上,仍然是偏重经济,强调GDP的提高,对于文化的建设和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经济文化二重奏变成了文化搭台经济主唱,甚至演变成了经济的独角戏。殊不知,经济是短效应,文化才是具有持久魅力的长效应和无价之宝。如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文化成为人民群众的鲜活生活主体,不仅仅是标签和表层现象,真正推动宁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这需要用战略眼光真正认识到文化的深刻和深远意义,切实加强落实精神文化建设。

以经济建设为载体促进文化发展,以文化品牌建设促进经济发展,二者可以相互作用,互惠共赢。应整合宁夏“黄河金岸”的旅游资源,以基础设施托起旅游景观,以生态环境扮靓旅游景观,以产业发展拓展旅游景观,以文化理念打造旅游景观,以机制创新开发旅游景观,发挥沙湖、沙坡头的龙头作用,带动提升青铜峡大峡谷、西夏王陵、水洞沟遗址、中华回乡文化园等景区、景点的品位和功能。打造品牌文化活动,增加旅游文化亮点和吸引力。可模仿“桂林印象”,如常态举办黄河水上实景大型文艺表演。同时,依托滨河四百公里无障碍交通的优势,积极策划并举办沿黄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摩托车赛、黄河水上漂流等特色赛事活动,依托“塞上江南·神奇宁夏”的主体形象,加快建设沿黄河旅游景观长廊,培育新的旅游精品,把现代气息、历史神韵和地方特色融于黄河文化建设之中,打造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之地。

宁夏依托与阿拉伯国家和******世界合作交流的人文优势和清真食品、******用品的产业优势,既实现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又增进友谊,可收到多重效应。可以中华回乡文化风情园为中心,建设******休闲娱乐生态园、清真饮食文化城、******水上娱乐中心等旅游休闲文化中心,促进黄河岸边******文化和经济的共同发展。

(三)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宣传黄河文化,为打造“黄河金岸”提供更多智力支持不论是经济社会的发展,还是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说是人才问题,人才源于教育。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着力于提高人的素质,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和挖掘人才资源,加快宁夏科技文教建设,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构建教育资源布局合理、利用充分,多门类、多层次的现代化教育体系。开展特色创新教育,建立高级人才培养基地和实训基地,造就一支对黄河文化有一定研究,学有专长、训练有素,具有创造力和凝聚力的专业人才队伍。

建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对中国传统文化和黄河文化进行系统、专业的研究,挖掘文化内涵。

定期举办有关黄河文化的研讨会、座谈会、论坛、民俗文化博览会等,对黄河文化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交流,通过组织专家学者的研讨,为更科学的保护、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使我们的历史宝藏在大众化学术普及中引发社会共鸣和更多的关注,为“黄河金岸”建设发展的软环境注入丰富的文化营养。通过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的命名活动鼓励各地对民族民间文化的整理、保护和开发,使传统节庆活动得到恢复和发展。

宁夏黄河文化建设在规划和设计理念上,应具有国际水准和精品意识。每一个项目、每一个景点、每一个园区、每一个楼盘、每一个街区要彰显出个性品位和文化蕴涵,都应打造成世界一流、独具文化艺术魅力的精品,追求卓越。

在全球化的互联网时代,各种形式的创意宣传本身就是一种生产力,媒体发挥的宣传作用非常大。珍贵的史前岩画、独特的古寺庙建筑、雄浑的古长城遗迹、久远的丝路驿站等历史遗迹,无不闪烁着黄河历史文化的光芒,它们需要更多、更好的宣传,让全国和世界的朋友了解宁夏这块神奇的热土、美丽富饶的地方、开放创业的乐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习借鉴沿黄兄弟省份的文化建设经验可以加强宁夏黄河文化的建设。

例如,山东沿黄城市滨州对渔鼓戏进行挖掘和整理,并成立渔鼓剧团,排演新剧目;发扬董永身上体现出来的孝敬父母、赡养老人的品德,与国家有关部委联合举办“全国十大孝星”评选和“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暨董永文化旅游节”,传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宁夏的坐唱、花儿、口弦、踏脚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亟待保护和传承。同时,应积极构建、完善信息化、多功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进“数字宁夏”工程建设,提高城市信息网络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实现历史文化信息化。这有利于提升民族和地方文化软实力,扩大宁夏在外界的影响力,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吸引更多的人来宁夏投资创业,共同打造“黄河金岸”,促进黄河文化的繁荣和宁夏经济的发展。

(刘天明:宁夏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研究员;李华:宁夏社会科学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研究实习员)

探寻黄河文化,彰显银川特色

王晓辉,陈朝辉

银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城,始于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建北典农城,此为银川建城之始,又称吕城、饮汗城、丽子园,至今已有2121年的历史。同时,银川还是一座充满灵气的都市,当我们回望银川城市文化史,就会发现黄河文化是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黄河并非银川独有,但银川却因黄河而立,因黄河而兴。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代,人们就在这里开凿沟渠,引黄河水自流灌溉,之后历代大兴黄河水利,造就了阡陌纵横的沃野和繁荣发达的农业,形成了湖泊棋布、波光荡漾、鱼跃鸟鸣的旖旎风光,支撑着生命的延续和城市的发展。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的黄河文化及其滋生的城市精神,应当是值得我们永远珍惜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当我们积极投身于建设“两个最适宜”城市的宏伟实践,阔步迈向发展之路时,请不要忘记我们的根,不要忘记我们的精神家园。探寻黄河文化,彰显银川特色,是每个银川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培育银川精神

一座城市需要城市精神。从功能上看,它体现了城市的风貌、气氛和形象,从内涵上看,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市民精神,是这个城市民众集体拥有的气质和禀赋的体现,它在久远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镌刻着岁月的流痕,烙印着清晰的地域特点。一座城市,一旦有了自己的精神,就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个性,就会有一种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强大的辐射力。

崔波书记说:银川精神就是贺兰山岿然不移,黄河水奔腾不息所体现的精神,简单地讲就是“贺兰岿然,长河不息”。这是植根银川历史的灵魂,针对银川现实的需要,着眼银川未来发展所得出的重要结论和理论成果,同时也是奋力推进“两宜”城市建设的文化支撑。长期以来,黄河文化如此深刻地融入到银川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塑造人文精神的同时,也主宰着人们的衣食住行,引导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黄河物态文化,如今更是为银川精神注入了时代元素。

(一)意志坚定、求真尚义的精神品质

亿万年沧海桑田的变迁,造就了黄河势不可当、坚毅有力的巨大力量,与千百年来这片土地上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发展进程相共振,深深影响着银川人的风骨;锻造着银川人胸怀民族和国家大义,追求真理、追求美好生活、追求远大理想的坚定信念;锤炼着银川人为实现宏伟目标,不怕艰险、不怕苦累、不怕牺牲的坚韧意志;赋予了银川人奋发图强、顽强拼搏、迎难而上、自强不息的品格;展示着银川人放眼天下、勇攀高峰的雄心和胆略。

(二)包容豁达、开放开明的精神气质

黄河不拒细流故能成其长,彰显包含万物、博大虚怀的气象,陶冶着银川人仁爱包容、与人为善的性情。滔滔黄河接纳百川、汇聚千流,澎湃着千古不息的涛声,承载着这片土地的希望与梦想,流过一个个历史的驿站,融入浩浩荡荡的世界潮流,开阔着银川人豁达融合、兼收并蓄的宽广胸襟,培育着银川人顺应潮流、融入世界的开放心态,滋养着银川人善良敦厚、厚德载物的优良品德,使这座城市始终保持着生机与活力。

(三)开拓创新、奋勇向前的精神风貌

奔流不息的黄河展示着厚重和坚实,涵养着银川人务实、诚信的品质和脚踏实地、任劳任怨的作风。亿万年前,伴随着惊心动魄的造山运动,高原湖水奔腾下泄,以百折不挠的气度冲破了高山厚土的重重阻挡,形成今天的九曲黄河。奔流到海不复回的黄河水激励着银川人的激情与豪情,磨炼着银川人积极进取、永不懈怠、追求卓越的执著品质,激发着银川人勇于突破一切艰难险阻、敢于冲破一切束缚禁锢的豪迈气概。

思索、探究银川精神的过程,是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自我认同的过程。当然,银川精神不是一朝一夕所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必然会不断丰富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