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宁夏文化蓝皮书:2010
6176800000045

第45章 黄河文化的建设与发展(5)

宁夏回族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建设启动大会以来,吴忠市委、政府围绕塞上江南、回族之乡两张名片和黄河穿城而过的独特优势,以打造具有鲜明“塞上江南”风光和浓郁民族特色的滨河生态水韵城市为目标,以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建设为龙头,大力实施城市西移东扩和项目带动“两大战略”,纵深推进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三城联创”活动,做活“路、水、绿、特”四篇文章,加快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环保、公共服务、城乡发展“七个一体化”进程,有力地推进了沿黄城市建设,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已初具规模。

截至目前,吴忠市区城市规划区面积由不足30平方公里扩大到67.5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由23平方公里扩大到37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4.6%(市区达到49%),是全区唯一一个城市化率一年提高两个百分点的地级市,并顺利通过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园林城市、卫生城市的检查验收,获得“中国最佳休闲旅游城市”入围和2009中国旅游竞争力显著提升城市。力争2010年通过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和中国旅游城市的验收。

二、西移东扩战略中,文化建设频显亮点

吴忠市按照“一堤六线”的建设思路,重新审视在沿黄城市带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道路扩城、水系活城、生态扮城、特色塑城”的城市建设理念,以黄河两岸30平方公里区域为重点,大力实施城市西移东扩和项目带动战略,加速推进新区建设,城市西移东扩步伐明显加快。

目前,吴忠市新区道路框架基本形成,投资18亿元新建、改建39条城市道路,总长105公里,并配套完善了供排水工程。水的文章越做越活,开挖了全长11公里、宽200米、深2.5米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和罗家河拓宽改造等工程,建成湿地湖面15个,城市水面从原有的7000亩扩大到现在的2万亩,新增水面1.3万亩。绿化配套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回乡情韵等园林文化小品20多个,新增城市绿地1.78万亩,城市绿地面积达到2.15万亩,城市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分别达到36%和38%,人均公共绿地达到17平方米。教育、卫生、交通、供水、供电、供暖、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协调推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

黄河金岸重点建设项目全面铺开。今年该市开工建设项目325项,建筑总面积359.2万平方米,完成投资40.1亿元。其中,市区开工项目158项,完成投资22.69亿元。开工建设了黄河大桥及连接线项目和“两馆一中心一广场”、黄河楼等文化建设重点项目。投资近1亿元建成了秦韵休闲广场、唐风文化广场、兴隆公园、清宁河生态走廊等场所,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

三、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突显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特色

打造沿黄特色城市。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资本。有特色才能有魅力,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吴忠市把建设沿黄城市带、打造黄河金岸、繁荣黄河文化作为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推进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举措来抓,依托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坚持以城带乡,大力推进以滨河生态水韵城市建设为主的城乡一体化;坚持三产并举,大力发展以清真食品、******用品为主的民族特色产业;立足吴忠的地理特点、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和文化特质,通过“道路扩城、生态连城、项目带城、水系活城、特色塑城”。重点抓好黄河两岸30平方公里区域开发建设,体现滨河生态水韵城市特色,塑造个性化形象和品牌。招商引资,争取国家及自治区政策支持,建设好标准堤防工程、城市道路、供排水、“两馆一中心一广场”、教育园区、黄河楼、体育中心、青铜峡医院等重点项目,做大新区。抢抓承办第二届中国(宁夏)回商大会的有利时机,筹备召开好中国沿黄城市发展论坛,加快推进与麦加、迪拜、吉隆坡、亚历山大等国际城市的合作步伐,建立面向******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合作平台。加快金积、峡口等中心集镇建设,紧紧围绕“塞上江南”“回乡风情”特色,在黄河两岸规划建设一批个性鲜明、古朴典雅、风格迥异、功能完善的黄河小镇。结合生态移民、“塞上农民新居”建设、危窑危房改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产业集聚、布局集中、用地集约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中心村、千户村,形成特色鲜明、功能互补的城市体系。

四、大力推动特色文化发展,人文立市

吴忠市地域独特,具有深厚的文化资源,尤其是回族文化、民俗文化充分彰显了吴忠市地域文化特色,是发展特色文化,扩大文化对外影响力应重点挖掘、利用和弘扬的。

人文立市,提升城市品位。历史文化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代表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和品位。要紧紧围绕“塞上江南”和“回族之乡”等品牌,充分挖掘黄河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民风民俗,全面实施文化精品引领、公共服务提升、活动品牌培育和遗产保护等工程,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诗人和摄影家来吴忠采风,精心筛选各个时期名人名家咏颂黄河的诗作、辞赋、文献、歌曲等,拍摄吴忠的风采,多角度、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回乡文化,实现由城市品牌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以纵深推进“三城联创”为载体,进一步完善《青铜峡大峡谷旅游区总体规划》,围绕108塔、金沙湾、鸟岛、牛首山等旅游资源,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努力把黄河大峡谷建设成国家4A级景区,使其成为沿黄城市带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和宁夏第四大旅游台柱。

吴忠回族自元代形成以来,与各族人民携手开发了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回族文化。吴忠是我国回族比例最高的地级市,是名副其实的“回族之乡”。吴忠有1200多座清真寺,可谓是清真寺建筑的博物馆。同心清真大寺、马月坡寨子、板桥道堂、四旗梁子拱北等都是回族建筑的精华。节日、宗教、饮食、服饰、文学艺术、体育等都极具地域和民族特色,有许多可挖掘的文化内涵。

吴忠民俗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和内涵丰富的民风民俗文化。民间艺术有同心山区的口弦、花儿,盐池的信天游,青铜峡的劳动号子等,回族舞蹈有汤瓶舞、盖碗舞、羊响板舞,传统武术及体育项目有何家棍、张家枪、杨氏回回拳、木球、穆民扇、方棋等,还有民间工艺剪纸、陶艺、麻编、刺绣、柳编、二毛皮制作工艺。

民俗文化有传统节日、社火、庙会、婚俗等。依托各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还有许多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如古峡传说、花马池传说、牛首山神话、回族民间故事等。这些文化遗产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挖掘、收集、抢救、保护和研究的。

发展吴忠地域特色文化,就是要在系统挖掘整理推出文化的基础上,着力培育吴忠特色文化品牌,大力弘扬具有吴忠风格、吴忠特色的地域文化,不断增强吴忠文化的民族性、包容性和影响力。

吴忠市作为黄河沿岸最有条件打造水韵特色的城市之一,将开发好、利用好滨河大道,使其发挥出最大的效应。2010年,沿滨河大道两侧,将重点实施黄河大桥桥头堡、黄河堤岸砌护、黄河楼、体育中心、会展中心以及两岸3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房地产开发项目。加快水系建设和生态绿化工程,抓好黄河大峡谷旅游景区和黄河古镇建设。开发建设一批古朴典雅、风格迥异、独具特色的黄河人家和农家乐项目,集中改造和规划建设一批中心村和千户村,进一步完善功能、营造环境、提升品位,把滨河大道打造成为一条集居住生活、旅游观光、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黄金线。把吴忠市打造成滨河生态水韵城市。

(郑彦卿:宁夏社会科学院国史研究所所长;蔺保飞:****吴忠市委宣传部文化科科长)

彰显中卫特色文化服务宁夏“金岸”建设

****中卫市委宣传部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自治区党委、政府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科学发展观,培育宁夏新的经济增长极、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打造“黄河金岸”,经济建设毫无疑问是其核心,但打造“金岸”,不能仅仅靠“经济”来支撑,还需要文化尤其是特色文化来提升。正如自治区主席******所说的那样:打造黄河文化展示线。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挖掘创作有关黄河体裁的各类文艺作品,布局、镶嵌在“黄河金岸”,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示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让人们充分领略黄河古老沧桑、气势磅礴的深邃文化底蕴。

中卫,作为黄河入宁第一市,位居黄河文化展示线之首,独特的区位因素,决定了它在“金岸”文化建设上必须有所作为,且有大作为,大力彰显宁夏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

一、以丰富遗存为基础,展示“金岸”历史文化

宁夏依黄河而生,中卫因黄河而名。中卫的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得益于黄河的滋养哺育,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化,留下了丰富历史遗存,为展示黄河金岸历史文化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史前岩画书写“金岸”昨日辉煌。岩画是人类祖先留下的辉煌遗产。位于卫宁北山大麦地和黄河南岸香山一带的10000多幅史前岩画,是史前时代人类居住、迁徙、流转这里而遗留下的不朽印记。这些岩画,开凿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同时,中卫市沙坡头区一碗泉、长流水旧石器时代遗址、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是中卫古代先民生息繁衍留下的史前文化的见证。

丝绸之路见证“金岸”昔日繁荣。中卫自古是边陲要塞,是中原通向漠北和西域的必经之地,素有“关中屏障、河陇咽喉、贺兰之固”之称,境内众多的古代城堡烽燧和横亘东西、分置南北的秦、汉、明长城都是历史见证。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还成就了中卫古代丝绸之路北道重要驿站的历史地位。追溯历史上中卫行政建制的形成和发展,物质文化的传承与积淀,正暗合了古丝绸之路东段北支的开通发展史。由于这一时期人员来往频繁、物资交流广泛,中卫还素享“水旱码头”“丝路古城”的盛誉。

名刹古迹展示“金岸”古今深邃。据史料记载,中卫人信佛肇自隋唐,卫宁地区建庙礼佛之风在明清时期达到了巅峰。民国时期,20多万人口的中卫地区,寺庙道观竟达200多座,平均每千人拥有一座,堪称天下之最。如今,位于中卫市区的高庙、中宁县石空大佛寺、海原西华山寺庙群等,无不是古代宗教文化的遗留与诠释。

石窟村塞折射“金岸”西夏文明。中卫境内遗存着的天都山石窟、南华山灵光寺遗址等还是灿烂西夏文化的存证。“天都山山寨”正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水川之战”“定川砦之战”旧址。据考证,成吉思汗曾两次亲自率军转战在今中卫地区,其病危、病死的“哈老徒之行宫”(即海喇都),正是海原县城西南处的天都寨行宫。位于中卫市沙坡头区香山乡南长滩村的100多户拓姓人,从他们的文化印迹、生活习俗等方面,可以明晰地看出西夏文化的烙印。据考证,他们正是西夏王朝拓拔氏族的后裔。

这些珍贵的史前岩画、独特的古寺庙建筑、雄浑的古长城、久远的丝路驿站等历史遗迹,无不闪烁着黄河“金岸”端头——中卫悠久的历史文化光芒。近年来,中卫市全力通过设立北山岩画保护研究所、建设菜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陈列馆、开发建设高庙公园、建设中卫市博物馆等措施,进一步加大对境内黄河沿岸历史古迹的保护和挖掘力度,为展示“金岸”丰富、厚重的历史文化做出了积极努力,全方位提升了中卫历史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