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人简介】
石孝友,生卒年不详,字次仲,南昌(今属江西)人。乾道二年(1166)进士。以词名世,常用俚俗之语写男女情感。仕途不顺,不羡富贵,隐居于丘壑之间。有《金谷遗音》。词存154首。
眼儿媚(愁云淡淡雨萧萧)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别来应是,眉峰翠减,腕玉香销。
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
【赏析】
“愁云淡淡雨萧萧,暮暮复朝朝。”上阕开篇用“愁云”、“雨”的意象,渲染沉闷、凄冷的氛围。连用“淡淡”、“萧萧”、“暮暮”、“朝朝”四组叠字,烘托气氛抒发感情。“复”字揭示等待时间的漫长。“淡淡”和“萧萧”分别表现阴霾的天色和淅沥的雨声,把阴雨天气描绘得十分形象,为下文铺写相思做好铺垫。
接下来三句是词人看见淡淡愁云和萧萧细雨后生发的感慨。本来是词人思念对方,却设想对方在别离后因相思而日益憔悴,以至于“眉峰翠减,腕玉香销”。从对方角度着笔,表达的却是词人内心的情感,更显意味深长。
下阕直接描写词人独居的寂寞,表达思念之切。“小轩独坐相思处,情绪好无聊。”独坐小轩中,相思之情萦绕心头,却无法和对方团聚,茫然四顾只觉得百无聊赖。“情绪好无聊”直抒胸臆,未做渲染和烘托,反而更显得真实自然,耐人寻味。
“一丛萱草,数竿修竹,几叶芭蕉。”词人妙用量词,以“一丛”、“数竿”、“几叶”引出之意象皆是成群结伴的,惟有置身其中的词人形单影只。另外,古人认为萱草可以解忧,眼前纵有“一丛萱草”,词人还是愁绪横生。“修竹”和“芭蕉”也都成了添愁加恨之物,令整个环境都笼罩着哀怨情绪。以此收束全篇,表达石孝友相思之情的难排难解。
通过“愁云”、“雨萧萧”、“萱草”、“修竹”、“芭蕉”等一系列物象,词人描绘出一副凄凉幽寂的图景,展现人物在细雨中对情人的无限思念。全词语言平淡朴实,清新自然,又凝聚着一抹淡淡的忧伤,情感虽不够浓烈,却极为真挚,读之令人回味。
【大师导读】
叔原(晏殊)小令婉丽,次仲(石孝友)小令雄秀,真先后两雄也。
——清·陈廷焯《云韶集》
高处亦不减淮海(秦观)。
——清·楼敬思
卜算子(见也如何暮)
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
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住也应难去也难,此际难分付。
【赏析】
这首小令是抒发离别愁绪的佳作,抒情手法独特,语言朴实,向来为人注目。
离别诗词多以绘景开篇,以景抒情寄托不舍与愁思,但石孝友却以两句浅显易懂之语开篇陈词,别具一格。“见也如何暮。别也如何遽。”相见太晚,相别又太匆忙,有情人无法长相厮守。开篇以“暮”和“遽”两字直接表达词人的“不满”,“如何”并非表达疑问,而是寄托无奈。
“别也应难见也难,后会无凭据。”这两句进一步道出主人公忧心所在:世事变化难以预期,更难准确预期重见之日。第一个“难”字指双方恋恋不舍,不忍分别;第二个“难”字指由于可能出现的重重阻碍,想再聚首也十分困难。第一重“难”出于主观,尚能克服;第二重“难”则是客观的,是不可知的、不能左右的,令人畏惧且无奈。
下阕“去也如何去。住也如何住”两句,表达主人公对“去留”的犹豫。但这份“犹豫”又显得十分无力——形势所迫,即使犹豫也不可能留下,去是必然的结局,但他心里有千万般不舍,洒脱离去又谈何容易。主人公置身于看似“进退两难”的境地,实是“无路可走”。
“往也应难去也难”与上阕“别也应难见也难”句式相同,前后呼应。离别令人揪心,一个“难”字已无法表达留恋之意。“此际”指当下离别之时,“难分付”是口语,指不好办。离别让人伤心不已却无可奈何,只能一声长叹,寄希望于他朝重逢。
这首词里并无人物、景色描写,全是情感的直接抒发。词人抛开繁复的铺垫和渲染,直接剖白人物内心,道出因离别生出的伤感和恐惧,颇能触动读者的心思。在众多以借景抒情为主要手法的离别词里,显得别具一格。
【大师导读】
词中白描高手,无过石孝友。《卜算子》……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清·李调元《雨村词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