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11

第11章 柳永(1)

【词人简介】

柳永(约987-约1055),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世称“柳屯田”。天性风流,好出入市井,喜寄情风月,终身潦倒。是北宋婉约派词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用词晓畅,音律谐婉,擅用俗语,多写歌妓舞女,常以羁旅之思入词,为慢词的兴起和发展做了很大贡献,其作品在当时流传很广,人称“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存世词有213首,多收录于《乐章集》。

甘草子(秋暮)

秋暮,乱洒衰荷,颗颗真珠雨。雨过月华①生,冷彻鸳鸯浦。

池上凭阑愁无侣,奈此个、单栖情绪!却傍金笼共鹦鹉,念粉郎②言语。

【注释】

①月华:月光。

②粉郎:俊俏的情郎。

【赏析】

柳永《乐章集》中多有写闺怨情思的佳作,本词就是一首绮丽粉艳的闺情词。词人用秋暮时分富有华彩的意象,烘托出闺中思妇“无侣”的愁苦。全词笔调婉约,辞色华彩,其中“真珠”、“月华”、“鸳鸯”、“金笼”等意象虽然绮丽多姿,却无法消减人物的凄苦和空寂,以丽景衬哀怨,更显悲情。

上阕描写了女主人公池上独赏的寂寥情境。起首一句“秋暮”点明时节,秋天本就容易惹愁思,又有“衰荷”入眼、秋雨“乱洒”,颇有“秋风秋雨愁煞人”的意境。其中“乱”字有如神笔,既生动地描写出秋雨洒落荷叶上的跃动画面,又把雨打荷叶发出的凌乱声响带至耳畔,人物孤身赏秋、独自凭栏的纷乱心境也隐隐显出。一个“乱”字声形俱貌,将环境、心境融为一体,可见词人炼字功力之深。“真珠雨”比喻新颖,反衬秋荷之“衰”、思妇之愁。

“雨过月华生,冷彻鸳鸯浦。”这两句描写秋雨过后月照江浦的情景。以上句结尾“雨”字作下句开头,是顶真手法,不但能贯通语气词调,而且具有回环往复的效果,体现闺妇的柔媚细腻。雨水不仅扰乱了衰荷,还惊飞了池塘里的鸳鸯。“冷”字既符合秋季气候特点,还有孤冷空寂之感,可见女主人公内心的愁苦寂寥。另外,词人不选别处,偏以“鸳鸯浦”入词,并极言其“冷”,更能衬托鸳鸯分飞、情侣两分的境况。

下阕起笔就点明了人物愁苦的原因是“无侣”,所以才独自“池上凭阑”,暗生愁绪。“奈此个、单栖情绪”引出情境转换,从写室外的水池转入描写闺房内的情景——人物因“无侣”而“单栖”,漫漫长夜,孤枕难眠。

闺妇心中纷乱寂寥,只好以调逗鹦鹉聊作排遣。“却傍”二字有百无聊赖、无可奈何的意味。虽然有能逗趣的鹦鹉为伴,但佳人的心思显然不在笼中鸟,而是由鹦鹉学舌“念粉郎言语”,想到了远方的情郎。此句妙处在于,词人没有直叙思妇对“粉郎”绵长的思念,也未道出“言语”的内容,而是通过女主人公教鹦鹉“念”情郎的话,将相思表达得委婉含蓄,别有情调。鸟语喧闹,反而愈添凄凉,闺中思妇好似笼中之鸟,孤独寂寞,却无人慰藉。

除了比喻、顶真修辞手法的运用,反衬手法也是本词的一大亮点,词中纷繁的华美意象,具有花间词香软绮丽的特点,但却都是为了反衬人物内心的空虚和不安。柳永词以铺叙见长,但其小令中也不乏佳作,这首以闺情为主题的《甘草子》就是其小令中的代表。

【大师导读】

柳耆卿“却傍金笼教鹦鹉,念粉郎言语”,《花间》之丽句也。

——清·彭孙遹《金粟词话》

曲玉管(陇首云飞)

陇首①云飞,江边日晚,烟波满目凭阑久。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忍凝眸?

杳杳②神京③,盈盈仙子,别来锦字④终难偶。断雁无凭,冉冉飞下汀洲,思悠悠。

暗想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岂知聚散难期,翻成雨恨云愁?阻追游。每登山临水,惹起平生心事,一场消黯,永日⑤无言,却下层楼。

【注释】

①陇首:山头。

②杳(yǎo)杳:遥远渺茫的样子。

③神京:指汴京。

④锦字:又称织锦回文,常用来指代妻子寄给丈夫的书信。

⑤永日:长日。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羁旅情怀、伤景思人的长调。词人用清丽悠远的笔触描绘出一幅秋暮清江图,此间景中含情、寄情于景,抒发了思念远方佳人的伤离之情。

上阕首句化用南梁柳恽《捣衣诗》中名句“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由此铺展开一幅“千里清秋”图。高山巍峨,闲云翩飞,暮霭幽沉,秋江上烟波浩渺。景物由远及近,由高而低,山的沉静和云的灵动相得益彰,斜阳余晖与江上烟波相互映衬,秋日的美丽景致充满眼帘,令人愉悦。但是,从“凭阑久”三字可知词人面对美景并未感到喜悦。古诗词中,凭阑者多心有所思,“久”字可见其沉思之深,与“日晚”相呼应。千里关河、萧索秋日,令词人触景伤情,不禁发出“忍凝眸”的感叹,“忍”即不忍,之所以不忍长时间凝视眼前景象,是因为萧索的风景会引发愁情,因此有不堪远望的心情。

中阕开篇道出了词人“久凭阑”时心中所思:“杳杳神京,盈盈仙子”。柳永多出入花街柳巷,此处“盈盈仙子”当指汴京青楼某位丰丽秀美的女子。“锦字”典出前秦窦涛之妻苏蕙,二人原本伉俪情深、生活幸福,后窦涛被奸臣所害、获罪远徙,苏蕙织锦为回文《璇玑图》诗赠其夫,情真意切,流传甚广,后世便以“锦字”指代妻子寄夫之信。“终难偶”,是说词人思念的“仙子”虽然也想给词人寄送“锦字”,然而分隔遥远,词人又漂泊不定,书信终究未能寄达。本可期冀鸿雁传书,但“断雁无凭”中“断”字表达出传书无望、鸿雁难当此重任之意。“冉冉飞下汀洲”中“冉冉”形容鸿雁慢慢飞动之状,只见鸿雁、不见“锦字”,可知词人心中惆怅哀婉,由此也就有了“思悠悠”之句。

“暗想当初”领出下阕,具体描写词人的悠悠情思。当初“有多少、幽欢佳会”,词人与“仙子”共度无数美好时光,然而人生“聚散难期”,本是佳期欢会,转眼便是“雨恨云愁”的离别。其后一句“阻追游”,昔日快意戛然而止,愁情油然而生。词人内心的复杂情绪并非一次“凭阑”引出,而是每每“登山临水”时都会被惹起的,此处言愁之多、之频、之浓。“一场消黯,永日无言,却下层楼。”愁深却无发泄途径,词人最终也只能暗自神伤、默默无言地独下层楼。虽说“无言”,实际上却有万语千言无法倾诉,词止而情不止。

此词写于词人离京之后,在最易引发愁情的秋日傍晚凭栏远眺,既望不见京师气象,也难见“盈盈仙子”,沉痛之感由此生发出来,缓缓流淌于字里行间。

【大师导读】

柳永以一个男子写旅途,登山临水,登高望远,开阔博大。所以,他的词里边就出现了一个开阔博大的境界。柳永写出来的正是我们中国的兴象的“气之动物,物之感人”的感发的传统。

——叶嘉莹

雨霖铃(寒蝉凄切)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①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注释】

①都门:指汴京。

【赏析】

江淹《别赋》有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自古以来,离情别恨是文人墨客创作的重要题材。《雨霖铃》中离别之情被渲染得极为浓重,是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上阕采用白描手法,尽情铺陈离别场景;下阕寓情于景,重在抒发离愁。

起首三句道明时间、地点和情景:凄冷的清秋,秋蝉鸣响,黄昏将近,一场骤雨后,词人在长亭与恋人作别。“都门”三句写离别时的心情:帐中设宴,无奈离别在即,词人食不知味。正留恋情浓之际,那边兰舟催发,何等煎熬!柳永笔墨精炼,仅“留恋处、兰舟催发”七字,就把欲留不得、欲离不舍的矛盾而缠绵的情态横陈纸上。随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喷薄而出,把离情推至高潮。接着,以“念”字引出对离别后的遥想,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空阔,然而词人孑然一身,漂泊无依。此处既有身世之感,又含相思之情,自身前途未卜,情人又相见无期,实乃一片愁云惨雾。

上阕将离别场景描述的非常生动,下阕则直抒胸臆,升华主题。下阕首句以情语起,先作“多情自古伤离别”的泛论,再谈及个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层层渲染,步步递进。到此处,似乎已将离情道尽写透,谁料词人笔锋一宕,开始描写别后的虚景:“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扁舟夜发,词人酒醉清醒后已是拂晓,惊起却难觅情人踪迹,眼前唯有对岸杨柳,晓风残月。寥寥几语,词人与情人离别后那种凄清冷落的心境瞬间全出。词人先做点缀,以百川下海之势倾泻离愁之苦,紧接着大力渲染,以晓风残月之景烘托凄凉心境,衔接自然、浑然一体,显示出高超的点染技巧。

“此去经年”四句将别后想象的情景由近景推至远景,由“今宵”至“经年”;由“千里烟波”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到“更与何人说”,虚景与实景相互映衬,既丰富了内容,也使意境更为开阔。“良辰好景虚设”一句,烘托了词人与情人离别后愁绪满怀、孤单萧索的心境。最后以问句结尾,极尽渲染之能事,突出词人对情人的爱之深、念之切。

《雨霖铃》以铺叙为主,白描见长,无论是勾勒环境,还是描摹情态,都生动自然。全词清丽哀婉、曲折回环,是柳永词中含蓄婉约的代表,在当时传唱广泛,风靡一时,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大师导读】

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清·刘熙载《艺概》

送别词,清和朗畅,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自而稳惬。

——清·黄苏《蓼园词选》

这首词写出都南行时长亭送别,上片从日暮雨歇,送别城外,设帐饯行,到兰舟催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叙述离别的场面和双方惜别的情怀行动,犹如一首带有叙事性的剧曲,写出了动人的惜别的一幕。

——吴熊和

柳永对于离情别绪的体会,真是细致而又到位。

——周国平

“今宵酒醒何处”是一个问句,有大量的流浪意识在里面。不知道生命将要漂流到哪里,会在哪里醒来。

——蒋勋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赏析】

本词最显著的成就,在于塑造了一位用情至深、满怀思念的志诚男子形象。相较于数量众多的表达女子伤春情怀或相思情意的闺怨词,写男子日暮倚楼望春、思念爱人的作品比较罕见,故而本篇更显得熠熠生辉。

上阕描绘了一幅远人孤身凭阑望春图。主人公登上高楼,目极远方。“伫倚”二字写出他登楼已久,当是心中有所思量。“风细细”三字状景极具动感。首句一出,一位身倚高楼、衣角在风中飘飞的文人思客形象便跃然纸上。

“望极春愁”写出了他久伫高楼的所望所思。“春”字交代节令,可见主人公久倚高楼所思的是黯然春愁,不过,究竟是思乡之愁还是怀人之愁,并未点明,而是用“黯黯生天际”暗表其怅然之悠远绵长。

“草色烟光残照里”,萋萋春草漫及天涯,最易惹离思别愁,由此可推测主人公的“春愁”是离别之愁。“残照”说明已至日暮,连天芳草在沉沉暮霭中呈现出朦胧如雾的光色,夕阳的斜晖笼罩高楼,更增添惆怅感伤。凭阑人多愁思,凭栏人常无言,柳词中的主人公也不例外——“无言谁会凭阑意”。他形单影只,满怀愁思无人倾诉、无人理解,只好默默无言,“春愁”的深切和苦意更浓。

下阕词境顿转,“疏狂一醉”、“对酒当歌”,由哀婉转而疏阔,直抒胸臆。主人公不堪春愁煎熬,想要借豪饮而酣醉、酣醉以忘忧,想要借高歌而纵情、纵情以暂欢。然而愁思郁结,即时纵酒高歌也无法消解,只落得“强乐还无味”的结果。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结尾两句终于点破“春愁”的具体内容。为了远方爱人,哪怕被相思之苦折磨的瘦削、憔悴,也绝不后悔,表达了主人公对感情的忠贞和执着。这两句被后人传诵成为千古名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谈到“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为其中第二重,被引申为坚毅执着的精神的写照。

【大师导读】

此首上片写境,下片抒情。“伫倚”三句,写远望愁生。“草色”两句,实写所见冷落景象与伤高念远之意。换头深婉。“拟把”句,与“衣带”两句,更柔厚。与“不辞镜里朱颜瘦”语,同合风人之旨。

——唐圭璋

长守尾生抱柱之信,拼减沈郎腰带之围,真情至语。

——俞陛云

他慵懒、疏狂、无味,是因为他爱了一个人。为了爱那个人,越来越瘦,可是对方好像也不理他,而他并不后悔,所以那个“为伊消得人憔悴”的“衣带渐宽终不悔”,变成了他自己生命形式的执著。

——蒋勋

归朝欢(别岸扁舟三两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