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127

第127章 刘辰翁

【词人简介】

刘辰翁(1232-1297)字会孟,号须溪,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人。少登陆九渊门,补太学生。景定三年(1262)进士。因与权臣不合,以母老为由请为濂溪书院山长。入元,不仕。

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作方面,词属豪放风格,受苏、辛等人影响颇深。其词风有苏辛之色,但又不流于轻浮,形成自己独有的清空疏越之气,对元明词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须溪集》、《须溪词》。词存354首。

西江月(天上低昂似旧)

新秋写兴

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

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梦从海底跨枯桑,阅尽银河风浪。

【赏析】

刘辰翁生活在南宋末年,经历了国破家亡的巨变,其词作洋溢着浓烈的爱国情怀。这首《西江月》在词人诸多抒发故国之思的作品中,极具代表性。

上阕以浓重的笔墨,描写人们在七夕佳节狂欢的景象。“天上低昂似旧,人间儿女成狂。”首两句落笔于七夕热闹欢快的情景:天上的日落日升还像以前一样,人间男男女女也如往常欢庆七夕。“低昂”有升落之意;“成狂”二字传神地描写欢度佳节的场面;然而“似旧”二字,隐隐含有今日不同往昔之意。

“夜来处处试新妆,却是人间天上。”“试新妆”是宋代七夕的习俗,据《梦梁录·七夕》记载:“其日晚晡时,倾城儿童女子,不论贫富,皆着新衣。”也就是说,到了农历七月七日,全城男女老少都会穿上新衣。“却是”二字别有深意。刘辰翁作此词时,都城临安已经沦陷,山河破碎,人们却依然穿上新衣过节,喜气洋洋,丝毫不见丧国之痛。临安城看上去就像人间天堂一样,人们全然忘却了国仇家恨,令词人更感悲哀。

下阕着重描写自身感受,以及对故国的哀思。“不觉新凉似水,相思两鬓如霜。”不知不觉中,初秋的凉意扑面而来,作者心里充满对故国的怀念,两鬓已生出如霜白发。这两句中,一个老迈之年仍牵挂国事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传神地表达了他面对祖国山河飘摇现状时的悲痛。

结尾写他在七夕的梦境。“梦从海底跨枯桑”,即有沧海桑田之意,旨在表现人世间的巨大变化;“阅尽银河风浪”中“银河”二字,暗指七夕鹊桥相会的典故。表面写梦境,实际上表达的是词人在亡国后,陡生的阅尽世事的沧桑感,凄凉之境溢于言表。

最后两句是整首词的词眼,前文中“狂欢”、“新妆”、“人间天上”都是为此所做的铺垫,通过对比和层层渲染,更能衬托出词人内心的悲凉。词人自身的遭遇暗含其中,其家国之思、亡国之痛十分感人。

作者以自己这个独醒的爱国者和普通百姓做对比,流露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感伤,表达了他对故国的深切怀恋,以及对山河沦陷的无限感伤。

【大师导读】

《须溪词》多真率语,满心而发,不假追琢,有掉臂游行之乐。其词笔多用中锋,风格遒上,略与稼轩旗鼓相当。

——清·况周颐《餐樱庑词话》

辛、刘词格略同,特刘多亡国哀思之音耳。

——龙榆生

浣溪沙(点点疏林欲雪天)

感别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为伊憔悴得人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相逢恨恨总无言。

【赏析】

从词题“感别”可知,这首小令写的是分离前后男女惜别、相思的情怀。

“点点疏林欲雪天,竹篱斜闭自清妍”,前两句点明分别的时间是冬季,天气阴沉,地点是“竹篱斜闭”的郊外住所旁。时值寒冬,天气寒冷而逼仄,似乎正酝酿着一场风雪。农家小舍的竹篱笆门兀自斜闭,丝毫未受恼人天气相扰的影响,此刻男女主人公却要话别。作者采用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营造出凄凉、冷寂的氛围,周围萧瑟的环境和氤氲的天气,加重了分离时难舍难分的意境,离愁油然而生。

“为伊憔悴得人怜”由景及人,词人开始正式描写男女主人公分别的场景。“为伊憔悴”化用柳永《蝶恋花》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之句,真实刻画出思妇形象。女子因为不舍男子离开,逐渐消瘦憔悴,男子看到她为自己伤心难过,更生发了无限爱怜。

“欲与那人携素手,粉香和泪落君前”两句中,男女互为主语。“那人”指女子,“君”指男方。离别在即,男子想牵起女子的纤纤素手,以示安慰。然而在碰触到的瞬间,女子泪洒君前。一切话语都是多余,唯有握住对方的手,才能暂时平息伤痛,而眼前粉泪低垂的女子何等惹人怜爱,加重了对离别的怨恨。这两句是“得人怜”的具体表现,承接上阕的同时,引发了结句“相逢恨恨总无言”。

看着眼前的爱人,想起短暂重逢的喜悦,男子心中涌现了无限的离愁。快乐是短暂的,长久的离别只换来朝夕相聚,还没来得及体会片刻温存,离别又在眼前,愁绪难以用言语形容,只能“恨恨总无言”。

词人要写离愁,却没有做过多雕琢与粉饰,只以简练的笔调,刻画出离别在即时双方的万般眷恋和愁绪。尤其下阕极妙,主语多变,每句都兼写男女双方,一笔双绾,余味深长。

【大师导读】

须溪词中,间有轻灵婉丽之作。似乎元明以后词派,导源乎此。讵时代已入元初,风会所趋,不期然而然者耶?

——清·况周颐《蕙风词话》

永遇乐(璧月初晴)

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永遇乐》,为之涕下。今三年矣,每闻此词,辄不自堪。遂依其声,又托之易安自喻。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钅工无寐,满村社鼓。

【赏析】

词序中交代了创作缘由:宋恭宗德佑元年(公元1275年),刘辰翁诵读李清照的元宵词《永遇乐》,深受感动。三年后,南宋政权濒临崩塌。刘辰翁再读到李清照感喟时事的词作,“托之易安自喻”,在旅途中创作了这首词,抒发对故国的眷恋。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明月皎洁,天朗云疏。在青天这块幕布上,云色显得更加浅淡,故曰“黛云”。面对这清明月色,刘辰翁不禁想到:这皓月、碧空、舒云,诸种美好景色,如今都属于谁呢?“春事谁主”切中主题,虽为疑问句,但答案不言自明,表达了词人对江山易主的感慨。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这三句表达词人对昔日临安的神往和对今时临安的哀怜。“禁苑”、“湖堤”代指临安;“娇寒”、“倦暖”描写词人印象中临安城的春日风光;“前度遽如许”指的是临安突逢剧变,国都沦陷。词人忆及昔日太平盛世,不禁黯然神伤。

“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昔日元宵节的盛况由此道出:每逢上元,临安城街上香车宝马来往穿行,华灯辉煌如昼,满目繁华圣象,那时候,词人总是懒于与人携手同游。谁能料到,几年过去,如今却“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临安沦陷后,元宵节这本该欢庆之日却“断烟禁夜”,街上再无欢声笑语,只有满城愁绪,这时候,即使词人想去游玩,却已经不可能了。词意前后对照,意境急转,悲愁更甚一层。

下阕转写前人李清照的旧事。从“宣和旧日”到“能赋词最苦”,词人由临安想到北宋汴京,现在的临安就像昔日的汴京,经历战火却“芳景如故”,让人有物是人非之叹。词人又由自己联想到李清照,当年李清照追随朝廷南渡后,因国破家亡而懒于梳妆,到了佳节,更是“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只好以辞赋抒发哀愁,人世间最苦之事莫过于此。以上几句既在写李清照,也是词人自身的写照。两人虽隔百年,但经历却十分相似,同样怀有沉痛的亡国之恨。“赋词最苦”一语双关,道尽两人的哀痛。

结尾“江南无路”几句,词人转写自身所感。江南一带仍陷于战乱中,他欲归家而不能,只能低吟像“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一类的诗句,但其中愁苦却不知有人知否。词人难眠时,空与残灯相对,耳中听着元宵夜祭祀的鼓声,心里感慨万千。身处乱世、时逢佳节,有家而不能归,这样的处境实在令词人伤心不已。

刘辰翁词风以遒劲著称,但他也不乏细腻凄婉之作。这首词描写细致传神,情由景生,且真挚动人,正如序中词人自言,与易安词相比,“虽辞情不及,而悲苦过之”。

【大师导读】

易安词句感人深,元夕长吟恸不禁。宁料三年仍此夜,满村社鼓更哀音。

——缪钺

刘辰翁在总体倾向上继承稼轩的遗风,只是身经亡国的时代巨变,已无稼轩的豪迈之气。他的独特性在于吸取了杜甫以韵语纪时事的创作精神,用词来表现亡国的血泪史。

——袁行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