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阕描写会猎的壮观景象,起首一句奠定了奔放豪爽的格调。“老夫”是作者自指,其实苏轼此时才年近四十,用“老夫”自称有时不我待之意;“狂”字展现出高昂的词调,也写出了作者意气风发的姿态。
“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着重刻画词人与众人会猎时的装束。作者装束如少年一样,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架着苍鹰,随从“锦帽貂裘”,整装待发,声势豪壮。众人扬鞭跃马,千骑共进,如同飓风过境般驰骋于平冈之上。“千骑卷平冈”既表现了声势之浩大,也点明词人身份。宋代傅干《注坡词》曰:“古者诸侯千乘,今太守,古诸侯也,故出拥千骑。”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作者兴致昂扬,欲唤出众人跟随自己身后,看他如何像当年的孙郎一样射杀猛虎。“孙郎”即三国吴主孙权,《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建安)二十三年,权将如吴,亲乘马射虎于庱亭。马为虎所伤,权投以双戟,虎却废。”作者以孙权射杀猛虎之事,比拟自己的英武豪情,酣畅淋漓,令人神胆俱振,而前文的“狂”也由此可见。
会猎场面激发了词人建功边疆的豪情。下阕中他慨然而叹:“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此时酒意酣浓,雄心烈胆也被激发起来,即使已两鬓生霜,又有何惧?“鬓微霜”与“老夫”相呼应,以“老”对“狂”,更显壮怀。
借着酣浓的酒意,作者疾呼:“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朝廷什么时候才能够明了自己的雄心壮志,让我奔赴边关建功立业呢?据《史记·冯唐列传》记载,汉文帝时魏尚为云中守,抵御匈奴,颇有战功,却因“坐上功首虏差六级”被削爵罢官。冯唐向文帝劝谏,于是文帝遣冯唐为史,持节赦免魏尚,重建功勋。此处苏轼以汉文帝遣冯唐赦魏尚之事,表达自己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的心迹。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中的豪情壮志溢于言表。此处意为:假使朝廷能够派遣自己奔赴边关,我一定拉起犹如满月的硬弓,射向西北入侵的豺狼。“天狼”是星斗名,《晋书·天文志》:“狼一星,在东井东南。狼为野将,主侵略。”此处作者以天狼星代指扰乱北宋边关的西夏国。
苏轼词豪放恣肆、气象恢弘,开豪放一派,虽历经千古而流传不朽,本词是其豪放词中传世最广、也最出色的作品之一。上阕由会猎入笔,下阕却将笔意落于抵御外侮,起承转合间毫无阻滞,一气呵成,作者之匠心独运,由此可见。
【大师导读】
上片出猎,下片请战,有“横槊赋诗”的气概。词中历来香而软的儿女柔情,换上了报国立功、刚强壮武的英雄事业。
——吴熊和
“何日遣冯唐”,盖以冯唐自比,兼采左思《咏史》“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及王勃《滕王阁序》所谓“冯唐易老”等意。
——俞平伯
“亲射虎,看孙郎”,是想象,也是虚写,虚写正好补足画不出来的情绪。作者以虚实结合的手法,突出了太守的豪情壮概。
——周振甫
词中“亲射虎”的“孙郎”也罢,“持节云中”所暗含的魏尚也罢,都只是词人自视具有雄才大略和其乐观情绪的象征和喻托,绝不能理解成词人请缨上阵、亲自去射杀什么天狼。如果这样,此词就变成了豪言壮语的传声筒。
——陈祖美
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为悼亡爱妻王弗所作。“乙卯正月”指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正月,其时苏轼正于密州知州任上。年已不惑的词人因反对新法备受压迫,又忆及亡妻,心情更是悲苦难耐。
上阕写实,抒发爱妻逝去后这十年来的相思。他与亡妻天人永隔已经十年,互相遥思却又无对方消息。“茫茫”二字细腻表现出作者因思念亡妻而生出的怅惘。“不思量,自难忘”写词人即使不用思量,亡妻的形象与旧时相处的情节仍然历历在目。这三句曲折婉转,将作者十年来的苦思表达得深沉悲切。
沉痛的哀思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倾泻而出。爱妻逝去后,词人风尘仆仆,千里奔波始终困顿不堪,如今在离乡千里的地方,即使想到爱妻坟上痛陈深情,也无法做到。实际上天人永隔,岂是“千里”能够比拟,作者此处的慨叹意味着他将生死隔离的现状暂时忘却,两人之间仿佛只剩地理距离,其中微妙的思绪,尤其感人。
随后词人又表达了担心:即使此时相逢,恐怕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因为经了十年风霜,自己已满脸沧桑、鬓角斑白。“尘满面,鬓如霜”是对自身情况的描写,暗含着处境艰难、宦途险阻之意。
下阕由实及虚,回归主题,写作者的梦境。“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作者夜里入梦回到故乡,妻子正像往常一样在窗前梳妆打扮。久别相见本是件快乐的事,但作者与爱妻却“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此处有“无声胜有声”之境,千般愁绪、万种情思俱在“千行泪”中,其哀痛心情深婉动人。
结尾作者由梦中回到现实,发出“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的痛叹。想来在那千里之外的短松冈上,明月照着爱妻的孤坟,她一定也因思念自己而肝肠寸断。苏轼转换立场,写妻子思念丈夫,更反衬出自己悲痛绝伦、无法自抑的心情。
今人惠淇源《婉约词》有评曰:“通篇采用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作者虽长于豪放词,却也有情意婉转、哀怨凄沉的婉约词风,此词即为其中集大成者。
【大师导读】
那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以二十六岁之年病逝,遗有一子,年方六岁。苏洵对东坡说:“汝妻嫁后随汝至今,未及见汝有成,共享安乐。汝当于汝母坟茔旁葬之。”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首词以寄情思,这首小词颇离奇凄艳,其令人迷惘的音乐之美,可惜今日不能唱出了。
——林语堂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句句无比沉痛,句句无比真实,句句有千钧之力。苏轼悼念的是去世十年的爱妻,却准确地写出了每一个曾经痛失爱侣、亲人、挚友的人的共同心境。
——周国平
苏轼是一个天才,他在生命里面所经验到的某一种豁达性,使他不会拘泥于小事件,不会耽溺其中,而是能够把它放大。
——蒋勋
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赏析】
花虽凋零,但青杏新生。燕子在天空中掠出一道道弧线,环曲而行的流水盘绕着村落人家。柳絮被轻风拂走,天涯各处俱长满茂盛的芳草。这是苏轼一次寻常赏游所见,他以词记录下春光纵逝、佳人难寻的伤感遗憾,也蕴含着自己遭受贬谪,一片丹心无人知的苦闷。
上阕写春光易逝带来的伤感,不过妙在没有拘泥于状景写物,而是融入自身慨叹。“花褪残红青杏小”表明写作时正值春末夏初,玩味此句,含意颇丰:一方面,繁花落尽,青杏尤小,伤春之情溢于言表;另则,又可视为把凋零之花与新生之杏做对比,可见旷达意味,恰是“天涯何处无芳草”之豁达语的伏笔。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点出写作地点。“人家”既是写景之着落,又为下阕“佳人”的出现做铺垫。“绕”字写燕子绕舍而飞,也是绿水绕舍而流,情景逼真写实,间有春逝的感慨。这两句将视线远移,描绘出“小桥流水人家”的情境,只见晴空中燕子高飞,溪水环绕农舍潺潺流淌,此情此景令人心旷神怡,又隐有一丝伤春情怀。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两句的景致和首句相契,写枝头柳絮被风吹得越来越少,但天涯到处布满茂盛葱郁的芳草。词人先写柳絮纷飞漂泊、落花残红殆尽,萧然悲怆之感充斥字里行间,可见内心之凄苦,印证着他一生屡遭贬斥的遭遇,但他没有完全沉溺其中,而是忽然又转作旷达语,有一波三折之妙。
下阕写得遇佳人却无缘一晤,自己多情却遭到无情对待的悲哀。“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写作者彳亍而行至“绿水人家”,沿着小道缓缓前行,可以看见院墙里高高的秋千架。然而却无法看到荡秋千者,只隔着高墙听见了佳人的笑声。苏轼以声影形,通过墙内佳人欢快的笑声来衬托其形象,给自己和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
词人站在墙下静静聆听,想象着墙内佳人的形象,但笑声忽断,“笑渐不闻声渐悄”,一下子将他刚提起的兴致也打破了。词人不由得发出了“多情却被无情恼”的感慨,只叹相思无处可寄。
清代李佳《左庵词话》曰此词“亦寓言,无端致谤之喻”,苏轼一生曲折坎坷,多次遭贬,空有一腔忠贞热忱、雄心壮志而不受朝廷重视,自身“多情”为国却被朝廷“无情”抛弃,这正是本词深层蕴意所在。
【大师导读】
“柳绵”自是佳句,而次阕尤为奇情四溢也!
——清·黄苏《蓼园词选》
“枝上柳绵”,恐屯田缘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坡但解“大江东去”耶?髯直是轶伦绝群。
——清·王士祯《花草蒙拾》
絮飞花落,每易伤春,此独作旷达语。下阕墙内外之人,干卿底事,殆偶闻秋千笑语,发此妙想,多情而实无情,是色是空,公其有悟耶?
——俞陛云
苏轼的情感是一清如水,他有眷恋、有深情,在《江城子》里有那样的深情,同时又有豁达,他的深情与豁达刚好变成一体的两面。
——蒋勋
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
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堪笑兰台公子,未解庄生天籁,刚道有雌雄。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
【赏析】
宋神宗元丰六年(公元1083年),苏轼的好友张偓佺在黄州长江边上建造了一座亭台,苏轼为其命名为“快哉亭”。本词即苏轼当时送给张偓佺的赠词,记述了游览快哉亭的所见所感。
上阕虚实结合,以景写情。开篇“落日绣帘卷,亭下水连空”,直接描写快哉亭四周开阔壮丽的景象。夕阳西下时,作者卷起绣帘向亭外眺望,只见水天相接,斜阳西映,景色优美。“知君为我新作,窗户湿青红。”词人幽默地称此亭是专为自己而建,暗示了他和快哉亭主人间亲密的关系。“湿青红”三字说明亭为新建,窗户上的油漆还未干透,色彩明艳。
“长记平山堂上,欹枕江南烟雨,杳杳没孤鸿”,描写的是记忆中的景致:回想当年坐在平山堂上,欣赏浩渺万里的江南烟雨,看孤鸿往来穿梭,那种迷蒙的景致令人难忘。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他曾专门写过一首《朝中措》描绘平山堂的风景。“认得醉翁语:‘山色有无中’”借用欧阳修词中“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之句,用已成的佳句写快哉亭的美景,将眼前山色空濛、水天相接的美景做了彻底概括。
下阕由景发议,以“风”为主线,传神地描写了快哉亭水面上变化多端的景致,并由“风”生发议论,表现了旷达豪迈的胸襟。
“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以白描手法写静景。词人由快哉亭向外看去,眼前开阔平静的江面,恰如一面镜子,远处碧峰倒映,近处亭楼相映,宛若山水画卷。“忽然”一词迅捷而出,瞬间由静态物景转入动态画面。随着风的到来,江面波涛涌起,一位白发老者驾着扁舟随风浪前行。作者以深邃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用夸张手法将长江上风起云涌、波涛壮阔的景致描写得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