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宋词三百首大师导读
6200700000045

第45章 李之仪

【词人简介】

李之仪,字端叔,号姑溪居士,无棣(今属山东)人。元祐中,从苏轼于定州幕府,其诗作颇受苏轼赞赏。后人编有《姑溪居士前集》五十卷,《后集》二十卷。词作有《姑溪词》。其词“长调近柳(永),短调近秦(观)”。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赏析】

李之仪在论词时说过:“长短句于遣词中最为难工,自有一种风格。稍不如格,便觉龃龉。”足见他对词作要求之严。这首《卜算子》语言浅白通俗,却深具韵味,很贴合他对词的观点和主张,是其词作中的精品。

上阕用词简单,不在技巧上多作雕饰,吟诵起来朗朗上口,颇得民歌神韵。不过,这几句词所表达的感情却十分深婉。前两句以“长江头”、“长江尾”点出别离的现状,后两句直言“不见”,以“共饮长江水”作结,情意皆在言外。

“长江”作为整首词意象的主体,在此代表了两人空间上的阻隔,此外,以流水寄托相思,亦有绵长不尽之感。分隔两地的人一在“头”,一在“尾”,江水之遥,何止万里?但总算还能“共饮”同一条江里的水,聊以慰藉。此时“长江”之水又成了两人之间唯一的牵绊与联系。可转念再想,明明每天都共饮长江水,偏偏不得相见,主人公心中离愁之广、思念之深,由此可见。如此一来,“长江”又成了两人生离的罪魁祸首。

意象是为情感服务的,意象内蕴的多变,正契合主人公内心情感的起伏。然而这些矛盾与变化在词中是隐而不发的,词人只用平淡之语叙述事实,结构、用意虽精巧,却能浑然化出,不露痕迹。

下阕仍将“长江”与“别离”结合起来,抒发离愁别恨。“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看似是慨叹长江之水浩渺无际,离愁别恨永无止息,一发心中幽怨,实则包含更深的意蕴。主人公清醒地知道江水不可能“休”,离恨也不可能“已”,仍期盼着长久的离别能够早日终结。这种明知不可能而期盼的心情,更深层次地凸显出主人公难解的愁苦。

末尾“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赋予这种无法可解的相思以永恒的意义。从悲观的角度看,永远不止的相思是痛苦和煎熬,因为它意味着两人永不能相守;换个角度看,永久的相思也意味着永久的情意。两个人隔着遥远的距离相互守望,奔腾不息的江水此时成了他们爱情的见证。

“君心似我心”用五代词人顾夐“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诉衷情》)的词意,体现了两人的心心相通。“只愿”二字,是主人公的深情和专情的写照,同时也隐隐表达出一种恐怕对方负心的担忧。“定”是衬字,一般来说,用衬字的词,其语言都走通俗一路,这首《卜算子》也不例外。“不负”是主人公对自己坚贞情意的表达,词人纯以口语写出,如出水芙蓉不事雕饰,清醇感人,其艺术魅力至今不衰。

【大师导读】

姑溪词多次韵,小令更长于淡语、景语、情语。至若“我住长江头”云云,直是古乐府俊语矣。

——明·毛晋《姑溪词跋》

李之仪的词,很隽美俏丽,另具一个独特的风调。他的《卜算子》,写得极质朴精美,宛如《子夜歌》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

——薛砺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