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励志每天学点怪诞行为学大全集
6203500000004

第4章 大脑就爱找借口(3)

不要低估你自然、自由运作自我的宽阔感带给你的持久不变力量。要记住,身份认同系统的目标是分离,随时随地排除这种不自然的分离,持续不断返回此时此刻正在进行的事物。你不必奋力达到平静或放松的状态,透过搭桥,你会进入当下的情境,无论在什么环境都是如此。如果你很紧张,不必对抗,只要觉察它的存在。如果你的呼吸很短浅,也只要知道这件事就可以。你不需要修复任何东西、任何事情。

有了搭桥,你会因为真实自我有空间可以喘息而感到更愉快,你也会从身份认同系统的掌控中解放出来。这些练习都有疗愈的效果,因为它们可以降低恐惧、焦虑和紧张。就像很小的小孩子一样,你的觉察是宽广的,你的自我是回归自然的,这样的你,将会发现自己无限的可能。

我们怎么在不知不觉中被大量的信息催眠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是自己想去面对的,当事情发生的时候,会觉得无力应对及反抗,悲观的人就用自我催眠的方式麻痹自己,选择逃避,觉得踏出舒适圈是一件非常骇人的事,把决定权交个命运,处于一种庸庸碌碌状态。

一个学生参加主持人大赛的半决赛,请我支招让评委在三分钟之内记住她。我根据她的情况,应用上面的步骤,拟定了一个出场的方式:

上场之后,落落大方地摆好站姿,并不说话,而是拉远目光,先将观众扫视一遍,然后收回目光,与评委老师一一对视,并以优雅的姿态与评委打招呼:“各位老师好,我们又见面了!”

这是个“荒唐”的招呼,因为这些评委与她之前没有见过,于是就会有评委问:“这位选手,我们什么时候见过面?”

正中下怀的问题,她按照步骤回答:“昨天晚上,梦里!”这时,她便开始最为关键的三句话介绍,这三句话是这样的:“××,带着二十一年梦想的××(停顿),××今天把二十一年奋斗所得的能量展示给大家(停顿),请看××接下来的表现!”

这个开场成为了该环节最有吸引力的开场白,这位学生最后也如愿以偿地赢得了比赛。这个过程就是对上面六步的具体应用:开场的冷场引起了评委与观众的紧张;接着与评委对视,让评委感到意外,忍不住去注意该选手的形象——这正是她的优点;接下来,一句“我们又见面了”再次引起评委老师的好奇,而回答则给这些善于用画面思考的评委带来了想象,他们对选手的感觉就会更为贴近,自然非常想要知道选手的名字;而最后三句介绍,重复了四次名字,又将一个为梦想努力的女孩的形象完全展示出来,这一来评委怎么会不记得这位选手呢?

要走出舒适圈,最重要的是从小处做起,先完成那些你力所能及的事,选择一种较小的无效行为模式,通过准备式的训练来学会控制恐惧行为模式是恐惧专家们使用的一个秘诀。通过身体上的行为来改变生活中的细微的行为模式,你会逐步踏出舒适圈。当你踏出舒适圈,你就是在改变行为模式,开始控制自己。当你在某一领域重新控制自己,你就会有信心在其他领域得到改变。切记脱离实际,无论你的恐惧行为模式是什么,都要做好准备,逐步改变。当你迈步踏出舒适圈,无论步伐多小,都要奖励自己。

当画面清晰地展现在眼前时,我们往往会多想几次,而这正是一个重复的过程,然而事实上,这是一种偷换概念的行为,但是由于我们已经被美好表象催眠,有句话叫做:“谎言重复一千遍也会成为真理。”听者已经被大量重复信息催眠了。如果说一遍、两遍我们的左脑会通过评判机制将其抵挡在外,那么一个月、两个月甚至三年、五年每天不断地循环灌输,再强大的评判机制也有被摧垮的一天。

人的一切行为都受到内心各种各样感觉的影响,这些感觉来自于过去储存在大脑里的画面。最重要的是,这些画面在进入人的大脑时伴随着什么样的情绪体验,这种情绪体验就直接影响此人下一次在遇到同样事情时所采取的决定。人在快乐的时候,内心的阻抗与评判是最少的,此时发生的事情也最容易被接纳。不仅如此,人在面对变化万千的世界时,经常会有一种对“恐惧”这种感觉的忧虑,即我们所说的不安全感。而这种不安全感,会使我们在行动的时候犹豫不决。

除了广告,权威的催眠能力在很多别的场合也得到了体现。人们对权威的崇拜和权威情结的迷恋,让他们对所谓的权威信服、听从。名人的成功带着人们所羡慕的光环,因此,名人在人们心目中已经成为一个羡慕、崇拜、想要模仿和接纳的榜样。名人的行为、语言甚至外在的装饰、声音、眼神都会被人们的潜意识接纳,达到催眠效果。

榜样的催眠力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他们的催眠效果,使后人不断传承他们所带来的美好东西,并且在传承的过程中挖掘深的层次、扩充新的内容、纠正现有的缺陷,加上时间的沉积,使得我们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正如牛顿所说:“如果说我有什么伟大之处,就是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日韩流”,第几次催眠了你?从早期风靡大陆的日剧《排球女将》、《东京爱情故事》到最近几年流行的韩剧《蓝色生死恋》、《浪漫满屋》等,日、韩剧总是能在中国荧屏上刮起一阵收视旋风。

生活中,我们经常给自己制定目标。然而一旦目标实现不了,我们就会放弃这个目标转而寻求其他目标,遇到困难之后,想到的不是改变目标,而是变化方法接着去尝试。

每个人都追求完美,所以在人生的路上,我们往往会关注那些我们没有的品质、能力、经历等等。很多时候我们会做一些事情来弥补这种缺憾,以满足内心深处对完美的渴望。但在行动的过程中,自我认知与外部客观环境总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就会受挫,渐渐地就会积累很多的负面情绪,生命是一个不断完善与提升的过程。但有时,人们往往太执著于弥补自己的缺点,忘记真正的自我,在外界变化中不断失落而陷入痛苦。人总有一些“缺陷”是难以改变的,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些缺陷恰好也是让我们独一无二的特质。甚至在某些情况下,缺陷还让我们具有与众不同的魅力。

为什么听笑话会肚子疼

很多人都会有这种经历,遇到好笑的事情笑得合不拢嘴,同时还会伴有肚子疼,为什么听笑话会肚子痛?

在美国就有一位名叫迈克·史密斯的7岁男孩,因为“笑神经搭错”,从而出现了听笑话肚子疼的奇怪症状。迈克的母亲玛格丽特说:“他从出生之后,就从没有笑过一次,即便是听到最可乐的事情也板着脸。而每当他听到笑话时,他就会莫名其妙的肚子疼起来。我们怀疑,他的肚子疼是否和所听到的笑话之间有联系。”

当医生对迈克进行检查之后发现,迈克很可能患有一种名为“笑肠症”的罕见怪病,他的幽默感的神经很可能“搭错线”,了解他读各种可笑程度不同的笑话和漫画,以观察他胃肠道和大脑的反应,意外地发现与负责肠道疼痛神经相连。

有时候,人们对自己说过的错话或做过的蠢事,表示懊悔的时候,会问自己是那根神经搭错了;对于别人突然之间不可思议的举动,人们也会说他(她)是不是“搭错神经了”。但是,如果你听到好笑的事情时,会笑的肚子痛,是否也是那根神经搭错了?

大脑有1000亿个神经元,单是在大脑皮层中就有约140亿个神经元,大脑的触点形成无限多样的回路,产生无穷无尽的思想。当我们内心有一个意念涌出的时候,脑中的一些神经细胞便会释出与该意念有关的神经传递素把讯息传送给其他脑神经细胞。

所以,当一些神经细胞错误地把带有特定意念信息的神经传递素传给“非”目标细胞时,心理会产生较为微妙的变化,在反馈给大脑,对身体各器官产生反应,这也从一个侧面证明“搭错了神经”是有可能的。

结果发现,有部分人在笑的时候,肠道就会开始蠕动,而他大脑中通常负责幽默的区域却没有任何变化。在最好笑的片段,肠道运动最剧烈,甚至仿佛抽筋一般,从而导致听到笑话时,就会肚子疼。同时,根据不同人所持有的态度不同,那么他的内心活动就会有很大的不同,心理对事物的感受程度不同,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力不一样,感受点高低决定同一件事情对不同人的影响度,有些人所谓的笑点很低,简单的事情都会让其捧腹大笑,身体的器官敏感度就会比一般人高,引起变化较为明显,容易导致笑到肚子痛,

第二节 黑就是白:为什么错觉让我们视而不见或信以为真

为什么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我们常说:“快乐的时光总是很短暂,痛苦的时光则总是很漫长。”也就是说,人们对时间的估计与这段时间的活动内容和心情有关,假如内容有趣、心情愉快,当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事后回忆时却会觉得很长;假如内容无聊、心情很坏,那么当时会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事后回忆时会觉得很短。所以,热恋时情人间的幽会,总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其实,这是一种错觉,是情绪欺骗了我们的大脑,让它产生与客观实际不符合的感受。

什么是错觉?错觉是人们观察物体时,由于物体受到周围环境干扰,或自身的生理、心理等原因,而产生与实际不符的判断性的感觉误差。错觉普遍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在火车站站台上,当和我们所坐的列车并排停靠的另一辆列车启动时,我们会以为是自己所坐的列车启动了。在列车上,当我们翘首窗外时,窗外的田野、森林如快马般向后飞驰,这是运动错觉。假如问一个孩子,是一斤棉花重呢还是一斤铜、铁重?孩子会脱口而出,是铜铁更重,这就是所谓的大小-重量错觉。对于热恋中的男女,通常会觉得自己的情侣最美丽最可爱,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同样,几乎所有的小孩,都会认为自己的妈妈漂亮要比别人的妈妈漂亮。这些是爱的错觉。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有宽大玻璃窗的房间要比它的实际面积显得大一些,这是整体-部分错觉;穿横条纹的衣服要比穿竖条纹的衣服显得人胖,这是几何图形错觉;同一个姑娘,穿一身黑衣服要比穿一身其他颜色的衣服显得苗条,这是色彩错觉;人在夜晚行走时,天上的月亮总像是在跟着自己走,这是心理错觉。

从以上这些例子,可以看到,错觉的产生是普遍存在的“正常现象”:一方面,只要产生错觉的条件具备,同一个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会产生同样的错觉;另一方面,在一定的条件下,错觉的产生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视同仁的。比如,我们在刚才提到的缪勒-莱依尔错觉,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让不同的人来看,效果都是一样的。对一个人来说,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错觉是一种正常的知觉,在这个条件下不产生错觉反而是不正常的。

那么,是什么因素导致了错觉的产生呢?原因比较复杂,通常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生活环境和条件会影响我们对同一事物的感觉。同样一餐饭,分别让一个来自贫困家庭的儿童和一个来自富裕家庭的儿童来吃,会吃出不同的感觉:在多数情况下,前者会觉得味道更好,而后者对这个味道的评价则会差许多。同样这俩儿童,因学习成绩较好分别获得100元的奖金时,前者会比后者感觉得到的更多。

其次,错觉的产生,与我们的生理构造息息相关。某些几何图形错觉,可能是视觉分析器内部的兴奋和抑制的诱导关系造成的。这种关系可能会造成视觉的某些错位现象。

另外,过去的经历,也会导致我们对当下的处境产生错觉。人们对事物的知觉是在自己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当目前发生的情境与过去的经验相矛盾时,如果仍然按照经验习惯去知觉当前的事物,那么就容易发生错觉。

虽然,错觉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等于说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客观事物,相反,利用错觉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周围的世界。近年来,人们在对错觉现象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已经将视野转到利用错觉理论进行产品的研究开发上,目前错觉已经在电影电视、广告制作、服装设计、商品装潢、军事工程等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这些都将利用错觉的原理,为我们呈现一个更切合我们感官体验的世界。

我们拥有预知别人下一步行动的能力

所谓的第六感,就是除了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之外的第六感“心觉”。通常我们都是通过感官(五感)包括眼(视觉)、耳(听觉)、鼻(嗅觉)、舌(味觉)、肌肤(触觉)来感知外在的世界。但也有一些人提到,我们拥有第六感,能够超感官地感知周围事物。

勤文像往常一样下班回家,等电梯的时候,电梯门打开,一个陌生男人已经在里面了。勤文迟疑了一下,这时候男人脸上露出夸张的笑,问道:“上去吗?”一瞬间,勤文突然觉得心里抽搐了一下,身上还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不过,她看电梯里的这位先生并没有什么不得体的举动,并且他也没有转身,要是自己不上去显得有些不大礼貌。于是,她向往常一样上了电梯。结果,在电梯里她被强奸了……勤文报了警,在和警察做笔录的时候,她才忽然意识到,其实几天前自己就注意到这个人了,他总在自己的小区附近闲逛……

为什么勤文的身体,能够预测到情况异常,并提前做出反应呢?是不是勤文拥有自己所没有察觉的第六感呢?还是她具备一定的超能力,能预知未发生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