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出旅行,确定目的地之后,我认为剩下的就是背着包走人,一切都可以“到时候再说”。旅行最吸引人之处不就是不可预知吗?老公要忙的事就多了,查资料、定路线、上网咨询去过的人、预定住处,对各种可能性做出预测和预案……
在“简单人”眼里,“复杂人”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喜欢高标准严要求自己,他们更勤奋,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到最好。有时候,这种过分了的“高标准”就像是故意和自己为难。如果事情发展与自己期望的不同,就会感到焦虑。
“简单人”和“复杂人”只是粗略把性格相对极端的两类人,当一件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时,你的反应会是“计划都被打乱了”还是“车到山前必有路”?你有完美主义倾向事事对自己严格要求,还是大而化之随遇而安?
顺序和计划对“复杂人”非常重要。看杂志,“复杂人”一定是从第一页读起按顺序到最后一篇文章,而“简单人”则是从自己最有兴趣的看起。讲求计划的好处是做事有始有终,从不半途而废。而“简单人”的问题恰恰是因为没有计划,所以最容易放弃,过于随心所欲,怕操心怕麻烦,缺乏耐性不能坚持。
一般说来,“复杂人”不太适合做领导,他们喜欢事事亲为,不能很好地放权,容易纠缠于细节,决断力不足。“简单人”的兴起而至并不是总能完美地兴尽而返。一次假日,我临时决定要去张家界,当天买票第二天俩人就上了火车,结果到了当地,游人爆满,吃住行全是问题,狼狈不堪。
不过从另一方面看,“简单”也可淡化了他因“复杂”而引起的焦虑,会开始渐渐地从积极的方面考虑问题,更信任别人,不再事事较真。在冲突中建立规则宽容忍让,在矛盾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大概不仅是“简单人”和“复杂人”的生活之道,也是所有婚姻关系、人际关系的相处法则。每次制订的高标准和复杂流程给自己带来的巨大压力,还没开始,眼前仿佛就竖起了一座山,然后越挖土越多,以至于遮蔽了视线,几乎无法前行。直接导致的后果是,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形,感到无从下手,又有畏惧心理。
人从生下来就在寻找安全感。对于婴儿来说,母亲的乳汁是驱散饥饿的源泉,温暖的怀抱是避免危险的港湾。然而,谁也不能避免饥饿和寒冷,从第一次感到饥饿后的啼哭开始,孩子开始体验挫折。挫折是“需要”和“被满足”之间的失之交臂,在一个人的成长中是无法避免的。
挫折是个体成长中的一把双刃剑,如果孩子的绝大部分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那么在他的内心深处便会形成基本的安全感。在基本安全感的基础上,挫折能使孩子逐渐意识到自己的能力范围,意识到危险的存在并且逐渐学会应付它。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隐含着幼年形成的冲突与挫折,甚至人的一生都在不停顿地应对这些冲突与挫折。
和“复杂”相比,那些“简单”的人不具备科学的意义。“简单”与“复杂”更造就了互补的和谐。如果我们一味追求一致,难容“异己”,那倒是真有“强迫”的味道了。“在冲突中建立规则宽容忍让,在矛盾中互相学习共同成长”。这是“简单人”和“复杂人”的共处之道,找出自己生活过于复杂的根源,学会化繁为简,才能收获轻松的人生。
人的一生就是没完没了的选择,有的人一遇选择就想让别人拿主意,有的人却更愿意自作主张。到底,别人的意见究竟对我们来说有多大用?
人格分裂,你能承受几层
人为什么会陷入失控的状态?
失控的人,他们只针对某些特定的人有这样的行为,当人们处于失控状态时,实际是失去了对自我的感觉,或是出现了自我分裂的现象。虽然,我们出生的时候感觉、知觉、直觉和思考四种功能一应俱全,但如果不去用它们,汲取经验的能力、对自身与周围世界的理解,就会遭到削弱。这四种功能,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信息。
婴儿都能对知觉做出反应,知道自己湿、冷、饿还是不舒服。他们通过看、听、闻、触摸、品尝来感知周围的世界。他们有感情,会高兴、难过、惊恐,在孩子自己能够明确意识到这一切时,他们的内心体验是真实存在的。
如果没有知觉,我们就不知道是否受伤、生病或疼痛。如同知觉让我们保持健康一样,在没有其他可用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依靠直觉引导我们避免危险。
思考,是我们对经历和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加工,形成抽象的概念。对于其他三种功能传递来的信息,我们通过思考对它们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理解,造就一个与外部世界和谐而精彩的内心世界。许多在这些功能上存在不同程度障碍的人,实际上是受到分裂教育形成的。
杰克3岁时,他的父母,迪克和简,带他到城里给他买冬天的衣服。走走停停了一个小时,时间有点晚了,于是他们急急忙忙地从商店里出来吃饭。杰克有点累,结果一不小心摔倒了,膝盖很痛,他开始大哭了起来。
他的父母急忙拉起他,几乎同时说道:“你又没有受伤,哭什么。你就是想引起别人的注意,别浪费时间了,也不怕别人笑话。”这些话影响了杰克的感受,扭曲了事实。这一经历对杰克产生了负面作用,他的内心体验被父母从外在的表象所扭曲。
杰克的身体和心理可以从这次的摔伤中痊愈。但如果杰克不断面对这样的遭遇,慢慢地就无法体验自我、认识自我了。
如果我们“接受”别人对自己的定义,就会认为他们的评价更真实。
用别人的观点来认识自我,这种从外在因素认识自我的逆向方式,只能使自我认识更加模糊。行为的差异无法以常人在不同场合,不同角色的不同行为好像是完全不同的人,每个人格有其个别的姓名,记忆,特质及行为方式。通常原来的人格并不知晓另一个人格的存在,而新出现的人格则对原来的人格有相当的了解。新人格的特质通常与原人格特质相当不同,如原人格是害羞,压抑的,新人格可能是开放,外向的。
即使我们的父母真正了解我们的内心世界,其他因素也会影响我们,使我们与自我分裂。我们会发现自己不由自主地失控。
除了被迫自我分裂 、主动自我分裂,以及因为疾病和意外带来的精神上的伤害之外,我们还会因为创伤丧失自我认识。当感觉和知觉处于极度痛苦时,我们会失去认知能力,这样的情况会自发地产生。只要是难以忍受的事情,都会给我们的情感带来巨大伤害,而这样的事情无处不在。
这种情感上的冲击,是一种精神上的打击,超出了我们的承受能力。我们只能记得这种事情的零碎片段,在其情感、态度、知觉和行为等方面是非常不同的,不时甚至处于剧烈的对立面。在主体人格是积极的、友好的、顺应社会的和有规可循的地方,后继人格可能是消极的、攻击的、逆社会的和杂乱无章的。
那些受到反向定义的人,是由别人来告诉他什么是他所需要的,他的感受应该是怎样的等等,他并不清楚自己的真正感受。他们通常不相信自己的感觉,也把握不了自己的经历有什么意义。他们与自我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着分裂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