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在谈论气功流派时总是这样评价:“儒家执中,道家守中,佛家守空。”一个“空”字把佛家功的特点揭示出来了。佛家功强调心性的修炼,功法以禅修为代表。但因佛学流派不同,功法也有所区别。动功与静坐,是佛家功修养身心的最具代表性的保健养生功法。静坐我们在前面已经讲过了,这一节主要讲佛教的动功养生功法。所谓“动功”,一是指练功时,躯体在空间的位置不断地发生变化的一类功法;二是将意念活动,各种调整呼吸的方法与肢体运动(包括自我按摩、拍击)结合起来的一类功法。“动功”虽然从外形上看不断运动变化,但精神活动却相对宁静,即所谓“外动而内静”、“形动而神静”。“动功”按练功姿势可分为卧式动功、坐式动功、站式动功、行走式动功等。还可按有无规定套路分为套路动功和非套路动功两大类。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种最有名的佛教动功功法。
1.达摩易筋经
传说这是达摩老祖的一种养生功法,“易”指移动、活动;“筋”,泛指肌肉、筋骨;“经”,指常道、规范。顾名思义,“易筋经”就是活动肌肉、筋骨,使全身经络、气血通畅,从而增进健康、祛病延年的一种传统健身法。
在古本十二式易筋经中,所设动作都是仿效古代的各种劳动姿势而演化成的。例如:春谷、载运、进仓、收囤和珍惜谷物等动作,均以劳动的各种动作为基础形态。活动以形体屈伸、俯仰、扭转为特点,以达到“伸筋拔骨”的锻炼效果。因此,对于青少年来说,这种方法可以纠正身体的不良姿态,促进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对于年老体弱者来讲,经常练此功法,可以防止老年性肌肉萎缩,促进血液循环,调整和加强全身的营养和吸收,对慢性疾病的恢复,以及延缓衰老都很有益处。
易筋经是一种意念、呼吸、动作紧密结合的一种功法,注重动静结合,一方面是在练功方式上强调动功与静功的结合。另一方面是指在练动功时要“动中静”,即保持精神宁静的状态,全神贯注,呼吸自然;练静功时要“静中动”,即在形体外表安静的姿势状态下,保持气息运动的和谐。只有动静结合,意、气、体三者互相配合,才能炼精化气气生神,内养脏腑气,外壮筋骨皮肉。
2.少林气功内劲一指禅
此功法是我国福建少林寺特有的练功术,经过数百年的提炼、充实,它已经成为武林界推崇的上乘功法。它不同于一般的少林动功和禅林静功,是一种包括动功、静功、“竞技”、“技击”等功法的独特功夫。能疏通经络,调理人体的气血,使之达到阴阳平衡,脏腑协调,从而起到防病祛病,健身延年,精、气、神、力合一的作用。坚持练此功法,功底随时间而深厚,不仅可以“外气内收”,积蓄“内劲”,而且可以“内气外放”,为患者导引治病。
“内劲一指禅”的“内劲”,是人体活动的能量,是蕴藏在人体内的潜力,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禅”,是梵语,即安定、止息杂虑的意思。“一指”,是指在练功过程中,必须再加上一个特殊的、关键性的训练方法,即十个手指和十个脚趾有系统、有规律地扳动和按动的锻炼。十指和十趾,分别为人体十二正经的起点或末端,手指的扳动和脚趾的按动,不仅可以积蓄“内劲”,调节释放“内劲”,而且还简便易学,可以缩短练功时间,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少林罗汉卧功
几乎所有功法在饭后半小时内是禁练的,而此功法却要求在饭后立即练习,以借谷气而增强内气,所以能迅速培养内气,在较短期内打通任脉和督脉,使小周天运转起来。通过导引行气,脾胃之气运转起来后,带动肝、肺、肾等脏腑之气同时运转,从而调动五脏六腑潜在的健身、防病治病的能力,所以除了能防治消化系统慢性病外,对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也有很好的疗效。
功法:饭后斜卧床上或躺在沙发上,使上身与地面成30至45度的斜角,放松裤带,两腿散盘,舌抵上腭,自然呼吸,两掌相叠于腹部丹田上,意想腹内有水旋涡转动。然后用右掌以肚脐为圆心,在肚皮上方约10厘米处顺时针方向转圈180次;再用左掌依法逆时针方向转圈180次。手掌带动腹内内气运转,是靠意念去指挥的,是靠手掌的感应去引动的,应做到手掌不能太用力,也不能完全不用力,而是稍带暗力,力与意结合将内气引动运转起来。当丹田真气充实,真气会循经下行至会阴,会阴即出现跳动、热、凉、麻等感觉,还会出现****感,此时应加以克制,排除杂念。转圈完毕后,双腿依然保持盘曲,上身坐正,双手重叠丹田,内视丹田,静坐片刻。呼吸要做到慢、匀、细、长。
4.少林金刚内壮护体功
此功法采用“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的有机结合,使内外达到统一,使体内潜在的内气在意识的指导下全力集中,产生出较大的爆发冲击力,从而达到强壮身体、抗暴自卫的作用。一般人只要按要求苦练20天左右即可承受他人之拳打脚踢,并用于实战,百日后即可大成,为散打实战者必修之功法。
5.少林童子功
此功是专门的练精化气的功法,练法非常简单,每天寝前、早起、午休之时,均可练习。
功法:侧身而卧(蜷身),以左右食指塞两耳孔,以舒适不透气为度,闭目,闭口,轻合齿,如此,用鼻自然呼吸;待心静后,由鼻呼气时,将气送至两脚板,吸气时不要管它,如此两三次即可。以后仍是自然呼吸,3分钟内,口内生津,咽下就是,随之10分钟内,练至很舒适,觉精管、尿管有收缩感为宜。此功不仅可以强身健体延年益寿,而且可以治遗精早泄、中气不足、身体衰弱和控制生理冲动。
6.少林秘传换气功
此功出自少林寺,亦称“呼吸术”。原是为僧人强体魄、长气力而创的一种功法。动作简单,老幼病弱都可练习,并且效果明显,祛病强身收效很快。此功的锻炼方式,通过俯身压迫肺部,配合呼气,达到“吐故”目的;通过振臂扩张肺部,配合吸气,达到“纳新”目的。实践证明,此功可以治疗多种肺脏疾病,如自汗、盗汗、咳嗽气喘、气促无力、慢性胸膜炎、肺结核。因为肺能辅助心脏,调节人体的血液循环,所以,常练此功又能增强心脏机能,健全神经,焕发精神。因吸烟过量而导致咳嗽痰多者练此功,效果非常明显,练两三天痰便明显减少,其色变淡,坚持月余上述症状便可消失。体格壮健者练此功应注意“提放”,吸气时提小腹、****、****,呼气时放松,这样动作、呼吸、神经控制结合练习,可大长气力。
佛教音乐也是养生的良药
佛教音乐是中国佛教寺院和信众在举行宗教仪式时所用的音乐。佛教认为,音乐有“供养”、“诵佛”作用。《法华经·方便品》云:“歌呗诵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已成佛道。”
佛教作为宗教,音乐作为艺术,佛教的传播是以音乐为一种媒介手段。佛教传入东土以后,其音乐风靡天下,而音乐的感染力和传播功能较之其他艺术更加强烈。佛教音乐有自己的独特艺术形式,它吸取了民间音乐、宫廷音乐、宗教音乐的长处,是佛教音乐家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和亲身体验总结出来的。它是中国民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特征是与佛教的教义息息相关,用四个字来表达就是“静、淡、虚、远”。因此,佛教音乐特有的韵味很吻合人们宗教膜拜和祈求幸福的心理。佛教音乐,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其宁静、清淡、脱俗、高雅、独特风味浓厚,用其表达情感,是其他音乐所不能替代的。唱者身心合一,物我两忘;闻者,胸襟豁然,神游情动,使人意念净化,于袅袅音声中陶冶人们的情操、体味人生的真谛。
佛教音乐各式各样,大致来说,佛教音乐养生包括以下几个内容:
1.梵呗之音
中国汉地佛曲的发展是由梵呗开始的,梵呗是传自印度的一种带有吟诵性质的佛教音乐,它包括咏经、歌赞两个方面。魏陈思王曹植在东阿县(今山东)的鱼山删治《瑞应本起经》,制成鱼山呗,是为东土梵呗之始。这种音乐形式具有极强的旋律,在韵律方面也是比较优丽,深受当时文人雅士和名门贵族的喜爱。尤其是在南北朝时期,到处都可以听到梵呗之音,对于听者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使人们在思想上和精神上都得到放松,从而有益于身心健康。
2.流行音乐
是佛教音乐与当时的流行音乐相结合的一种形式,比较接近于人民的生活,容易被理解并得到流传。尤其是在唐宋时期,佛教盛行,一些娱乐场所就经常演出一些佛教音乐,并举办佛教音乐会,吸引很多人来听。不仅如此,这些佛教音乐对于提高人民的欣赏水平和审美能力有不少的帮助,从而有利于人们的养生。
3.真言唱诵
真言,俗称“咒语”。指的是佛家密语,是佛、菩萨从心中流露出的真实想法,是真心真意的表露,有很强的养生功效,它的力量是不可低估的。从养生的角度来看,配以乐谱并以唱诵的形式来表达真言,可以用来治疗疾病,帮助修禅者入静。修习者在唱诵的时候要保持身心一致、注意力高度集中,这样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真言还被用来降妖驱魔,在民间广泛流行。真言唱诵对人们的养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对保持人们的身心健康益处多多。
佛教音乐对于非佛教的人来说,同样可以欣赏,领略佛教文化深邃的含义,产生净化心灵的效果。佛教音乐能够让心灵统一调和,从而达到感觉之美,达到佛教所说的“常、乐、我、净”,享受安详。一个心灵安详的人,必定会使自己的身体无穷受益。
现代医学研究还证明,佛教音乐具有镇定大脑活动、舒缓脉络的特殊功能,对于降低人的心率和血压有很好的作用,因此对于冠心病、高血压、神经衰弱患者及孕妇都有着神奇的疗效,对恢复心智体力、消除烦恼也很有帮助。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聆听佛教音乐,对于现代人可以起到调节精神紧张的作用。可见,佛教音乐确实是养生的良药。
佛门常用的拿捏按摩疗法
在佛教的医学中,治病救人的方法有很多,根据释迦牟尼的归纳,主要有按摩疗法、药物疗法、食疗法、针灸疗法、坐禅疗法等,尤其是按摩疗法的基本方法更是经过释迦牟尼亲自研究试验确定的医疗方法之一。拿捏和按摩能使人体阴阳恢复平衡,从而达到祛病的目的。同时还可以通过推动和激发气血运行,疏通郁闭,补养气血,协调脏腑功能,调节神经系统,对人体健康起到治病保健的双重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