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国学养生密码:国学精粹与百姓养生
6205100000045

第45章 《菜根谭》:中和闲适的养生之道(1)

谈养生首先要谈自慎

《菜根谭》是明朝万历年间洪应明写的一本语录体著作,被后世誉为修身准则和处世大全。书中有这样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意思是说,为人处世以遇事要尽可能谦和地让一步为高明,因为谦让一些恰恰是日后进一步之方便;待人接物抱着宽厚容人的态度最幸福,因为会给别人带来实惠,也会为给自己带来利益打下基础。

宽容是人类最高的美德之一,是一种博大而深邃的情怀。在日常交往中,处理事情,所持观念发生碰撞是常有的,当别人触犯到自己时,宽容、理解,真诚地对待他人,对他人、对自己都是有利的。真正能在实践中落实退让之道,化解所遇到的矛盾,眼前的路就宽畅得多了,这是有修养、有智慧、有远见的人才能真正化为行动的。待人宽厚与严于律己是相辅相成的。待人宽厚,为的是给人以自新的机会,律己之所以要严,是因为不严只会让自己一错再错。

养生也是同样的道理。宽容对待他人会让自己更安乐、更幸福,而严于律己会让人慎重对待自己的生命质量,也就是“自慎”。《呻吟语》有一段名言:“饥寒痛痒,以我独觉,虽父母不之觉也;衰老病死,以我独当,虽妻子不能代之。自爱白全之道,不自留心,将谁赖我?”自慎之道贵在“自留心”。生存在现代社会中的人们,不能自慎而能平平安安的,是没有的。如果养性修身的人不知道自慎这条最基本的原则,就说明他根本不懂得养生之道。因此,谈养生首先要谈自慎。

慎饮食。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特别指出了“节食”的问题。要求“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多则难消也”。明代著名医家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告诫人们:放纵自己的口腹之欲,看似身强体壮,但这种饮食方法会对内脏造成伤害。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暴饮暴食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伤脾胃,脾胃若伤了,整个身体的健康也就岌岌可危了。

慎起居。“起居”,是指日常生活。中医所谓起居调摄,主要包括作息规律、劳逸适度和节制房事等内容。《黄帝内经》指出,“起居有常”是保持健康长寿的基本要素之一,如果“起居无节”,就会影响健康,引起早衰。“起居有常”首先要求作息有规律,顺应四季和昼夜的更替规律来调摄起居,是中医防病保健的一条重要原则。在看待劳逸问题上,华佗认为:“人体常欲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唐代医家孙思邈也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但莫大疲。”这些见解都说明:有劳有逸,劳逸适度,才能使人体的生理功能保持在良好的状态之中。在房事上,中医主张节欲保精,但不赞成禁欲养生。男女相需好比天地相合,是自然界阴阳调和的一种表现,禁欲则违反自然规律和人性,所以《三元参赞延寿书》说:“男女居室,人之大伦,独阳不生,独阴不成,人道有不可废者。”但是,男女同房只有在双方身体状况良好,情欢意洽,配合默契的情况下,从容和缓地进行,才对健康有益。

总之,只有自慎,才能活得有滋有味,健康而长寿。

养生先养心,心养则寿长

就养生而言,在中医里有“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的说法,也就是说,在中医看来,养心是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生的核心和关键。《菜根谭》中,有不少关于养心的箴言,如:“世人为荣利所缠缚,动日尘世苦海。不知云白山青、川行石立、花迎鸟笑、谷答樵呕,世亦不尘,海亦不苦,彼自尘苦其心尔。”又如:“耳根似飙谷投音,过而不留,则是非具谢;心静如月池浸色,空而不著,则物我两忘。”这些都是在教导人们要精简欲望、放下心灵上的包袱来调养心志。

《内经》中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贪婪和欲望,所谓欲望无止境,如果不懂得节制,迟早会被埋葬在欲望之火中。所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才是长寿的不二法门。

中医讲究“养心调神”,这与《黄帝内经》中的论述是一致的。但是要做到“养心调神”不是容易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人的情感活动和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精神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更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中医发现,一些机能性疾病是由精神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官能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因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有时甚至造成危及生命的严重后果。

另外,良好的情绪是人体一种有助于健康的力量。现代医学证实,不良心理因素是一种强烈的“促癌剂”。如果长期处于不良心理因素的影响中,患各种疾病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甚至会导致癌变。

保持良好的情绪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具体该如何做呢?

第一,树立正确的养生保健观。古人说:“养生莫若养性,养性莫若养德。”所谓养德就是注重道德修养。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能心胸开阔,开朗乐观,生命之树常青。

第二,培养宽宏大度,襟怀坦白的品格。不要愤世嫉俗,对周围的一切都看不惯,整天牢骚满腹,怨天尤人,这些负面情绪对身体健康都非常有害。

第三,广交朋友,乐于互相交谈。当你遇到困难,受到挫折,甚至遇到不幸时,首先要冷静下来,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绪,然后向亲朋、同事倾诉,从他们的劝告和开导中得到力量和帮助,这样,苦闷的情绪会慢慢消失,心情会慢慢变得豁达、轻松。

第四,培养广泛兴趣。琴棋书画,养育鱼鸟,种植花木都是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或者在情绪不佳或紧张的工作之后,观赏一场相声或哑剧,欣赏一下优美动听的音乐,都有利于缓解紧张的情绪、消除心理上的苦闷。尤其是老年人,更应用丰富多彩的爱好,调剂、点缀晚年生活。

俭朴生活,养生之妙药

《菜根谭》中说:“藜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意思是说,能过藜苋粗食生活的人,往往是冰清玉洁的有修养之士;而很多华衣美食的人,往往奴颜婢膝博取其所求的荣华名利。这就是淡泊使人志节高洁,肥甘使人丧失气节的道理。

生活俭朴确实是良好的美德,一个人在境遇不好的时候,俭朴是不难的,如果他在有了比较高的地位或较多财富后仍然保持俭朴的品格,就很确实是难得了。

作为一代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这个名字可谓响彻华语世界,他的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难解之谜,在华人社会具有无可替代的影响力。“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加一部《越女剑》,十五部经典武侠作品确立了金庸武侠宗师地位,更有金迷们尊称其为“金大侠”或“查大侠”。畅销的书、不断翻拍的金庸武侠影视剧给金庸带来了丰厚的版税收入,他完全可以过上奢靡的生活,但是恰恰相反,生活中的金庸,是一个非常节俭的人。平常穿衣、吃饭都非常简单。看看他一日三餐的菜单你会非常惊讶的,他每顿饭的餐食,就是一碗米饭、一盘青菜、或一小盘鱼或肉,有时,就多炒一个鸡蛋。用餐时,不小心,餐桌上掉了一粒米或一片菜,他都要用筷子夹起来吃了。穿亦然,衣料自然是最好的,但款式我行我素,从不受潮流影响,且够穿就行。正因为如此,金庸先生已经八十多岁高龄了,却依然十分健康,这和俭朴自然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食取称意,衣取适体,即是养生之妙药。”清代养生家曹庭栋的这句话真正的道出了俭朴对于养生的重要意义。饮食、穿衣是养生的大事,但如果认为只有购买珍异之物,才对身体有好处,不是更增加烦恼吗?很多人食物只求满足心之所欲,但是如果心里喜欢淡泊宁静的生活,那么食物虽然是肥甘厚味也必然觉得不舒服。衣服舒适合体则可,即使是鲜衣华服,穿起来也并不一定舒服,一行一动也会觉得别扭。因此,吃的东西使自己如意,衣服能合身,就是养生的妙药。

学会忙里偷闲,就是在为健康储备能量

现代人的忙碌是有目共睹且有切身体会的,很多人在忙忙碌碌中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他人的认同,觉得自己的人生价值得到了最大的体现。但他们没有看到自己付出的代价比获得的成就要多得多。越来越多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却不自知,直到无情的病魔找上门时才翻然醒悟,却已经晚了。

正如《菜根谭》中所说:“天地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昼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意思是说,天地看起来没有什么变化,但其实它的气象万千没有一息稍停,这就是静中之动。日月不停地运行、奔驰,而光明永久地存在着,这就是动中之静。人应该像自然界一样,在闲暇时,要有吃紧的想法,忙时要有悠闲的享受,这是忙里偷闲、闹中取静。

是的,有张有弛才是真正的生活之道,才是最适宜养生的生活方式。泰戈尔在《飞鸟集》中写道:“休息之隶属于工作,正如眼睑之隶属于眼睛。”不会休息的人就不会工作,只有休息好了,才能更好地工作,才会有更好的生活。如果一味地、盲目地忙,连革命的本钱都搞垮了,那人生也就没有忙的意义了。我们崇拜陈景润,但不赞成他那种不顾一切,废寝忘食,以致英年早逝的生存哲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休闲与工作并不矛盾。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最重要的是能拿得起、放得下。工作时就全身心投入,高效运转。放松时就放松,把工作完全放在一边,不要总是牵肠挂肚。去钓鱼、去登山、去观海,完全将工作抛诸脑后。

另外,我们的工作与休闲也应该搭配得当,不能忙时累个半死,闲时又闲得让人受不了。可以隔三差五地安排一个小节目,比如雨中散步、周末郊游等。适时地忙里偷闲,可以让人适时从烦躁、疲惫中及时解脱,为了更好地工作而积蓄精力。

人体就像“弹簧”,劳累就是“外力”。当劳累超过极限或持续时间过长时,身体这个弹簧就会产生永久形变,导致老化、衰竭、死亡,所以每个人都要小心地保持它的弹性,不要超过它的弹性限度。因此,适当休息和减压是保持“弹力”的良方。这样才能提高人体的承受力,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嬉笑欢乐多添寿,郁郁寡欢命不长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风光,草木欣欣。可见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菜根谭》中的这句箴言是在告诉我们:在狂风暴雨的日子中,飞禽走兽都会感到忧伤而惶惶不安;天气平和而澄明的时候,草木也会充满欣欣向荣的生机。从这些自然现象中可以看出,天地间不能一天没有祥和安宁之气,人的心中不能一天没有愉快喜悦的心情。从养生的角度来讲,就是说“好心情是健康的良药”,事实也的确如此。

1934年抗菌剂发明以前,曾经有个男人出现了肾脏感染。当时这还是一个很严重的病症。他平时易怒易躁,时常有不满情绪发作。他的病情越来越严重,而那些不良情绪刺激了他体内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

后来这位患者遇到了一位巫医。这位巫医让他的情绪变得愉悦起来,让他充满了热情、希望和信心。之后,内分泌平衡在这个男人体内形成了最佳保护,体内的自我免疫系统是那个时代唯一的治疗手段。后来他逐渐痊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