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每天懂一点净化身心的禅心佛语(圣严法师开示心理减压秘法)
6205400000010

第10章 悲智并用,看满天花雨(2)

老人的儿子很英武,善骑射,他见到家中又多了一匹好马,不禁跃跃欲试,老人劝阻他他却不肯听从,有一天偷偷骑着这匹马出去,结果不慎从马背上跌落,摔断了腿。邻居们前来探望,老人不仅没有抱怨,反而安慰其他人说:“谁知道这不是福气呢?”

第二天,边塞起了战事,朝廷迅速征兵,每家每户的成年男丁都要应征入伍。战争持续了好几年,边塞一带的人家,十室九空,幸运的是,老人的儿子因为腿瘸而躲过了这一劫。

这位老人是智慧的,他能够看穿每一件事情背后即将发生的转折,能够清醒地认识到世事无常,人世间的沧桑变化不能够完全用常理分析,这就是“无相”的道理。知道了什么是无相,才能更好地理解“无住”。

圣严法师说“无住”就是不把一个现象或一桩事情当成是特别的、不得了的重要,也没有把一样事情看作是不重要的。升官发财不是人生最重要的追求,吃饭呼吸也不可以忽视。世界上的任何人、事、物,都没有绝对的重要与不重要,绝对的好坏善恶之分,或许恰恰就是我们一直执着地认为重要的事情,却偏偏成为了将我们引入深渊的诱饵。

从前有一个和尚,他的邻居是一个屠夫,两个人相处的时间久了,彼此成为了朋友。和尚每天早上要起来参禅礼佛,而屠夫每天清晨也要磨刀、烧水,安排好一天的工作。因为各种特殊的原因,两个人都曾经因为起床晚而影响到了每天的正常生活,所以后来他们相约以后不管是谁先起来,都去敲一下对方的房门,把对方也叫起来工作。

两个人互相遵守着这个约定,直到多年之后,两个人相继去世了。和尚认为自己一生都在潜心修佛,做尽了善事,死后必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而屠夫也明白自己手里的一把屠刀杀生无数,死后必定坠入地狱,忍受万年痛苦和煎熬。

然而,让所有人都很吃惊的是,屠夫上了西天乐土,而和尚却下了地狱。

他们困惑不解,找到了佛祖请求开示。

佛祖说:“和尚每天虽早起打坐,却会把屠夫叫起来让他杀生;而屠夫呢,每天早起都在做善事,叫和尚起来诵经。”

和尚认为每天的打坐诵经是最重要的事情,而清晨的忙碌准备也是屠夫每天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和尚认为自己一直在做善事,而屠夫一直明白杀生是恶,但换了一个角度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巨大的逆转。只有真正理解了其中深意的人,才能获得真正无相无住的智慧。

智慧是春天溪水畔第一棵吐芽的嫩草,新鲜洁净,生机勃勃;智慧是夏日清晨第一颗凝聚在荷叶上的露珠,晶莹璀璨,熠熠生光;智慧是秋风里第一片摇曳起舞的落叶,化作春泥,只待来年满园芬芳;智慧是冬天第一朵飘落的雪花,纤尘不染,洁白无暇。智慧无相无住,它使人能够把握禅机,超越一切存在,明辨是非,超越不是欲求,明辨即为放下,来去自在,福泽广积。

莲心禅韵:

禅机:佛教禅宗和尚在谈禅说法时,用一些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使人能够触机领悟。

无相:即外离一切相,也就是在起心动念之中排除一切杂念并且不执着于一切想法,从而达到离相的境界。

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我们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激励失意之人。不要慨叹生命的短暂,而是要在有限的生命中注入无限的激情,如此,心情会随之改变,生活会随之改变,命运也会随之改变。

当我们要在一个蓄水池中注满清澈的河水时,蓄水池已经固定,增加输水管道的长度也只是拉长了水流的距离,我们需要去做的是将管道拓宽,这样才能更快地将水池注满。

事实上,当我们真正改变了心灵的宽度时,生命的长度也会悄然增加。圣严法师说:“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这真是一种人生的大智慧。禅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宽度和量度都是禅的智慧。心宽,放下一切自我执著而引发的烦恼;量大,用包容的心去容下他人的一切,才能获得真正的洒脱,做到真正的慈悲,获得真正的智慧。

有一个久战沙场的将军,因为厌倦了战争和尘世里的奔波忙碌,便找到大慧宗臬禅师,要求剃度出家,并请求禅师为他开示。

他说:“禅师,我已经看破红尘,红尘俗世中的种种,都不过是过眼云烟。禅师您慈悲,请您收留我,让我随您修行吧!”

宗臬禅师说:“你贵为将军,声名显赫,能将功名利禄全部放下吗?”

将军说:“功名利禄如粪土!”

宗臬禅师:“可是你尚有家眷,还有太多尘世俗缘割舍不下,你不能出家!”

将军:“禅师,我现在什么都放得下!妻子、儿女、家庭,全部都可以放下。请您为我剃度吧!”

宗臬摇摇头,仍然不肯为他剃度。

将军无奈地离开了。几天之后的一个清晨,他再次来到寺中参禅礼佛。宗臬禅师问:“将军,你为什么这么早就就来庙中拜佛呢?”

将军回答:“为除心头火,起早礼师尊。”

禅师听到他用禅语回答自己的问题,心中对他出家的诚意大为赞赏,但还是开玩笑似的对他说:“起得这么早,不怕妻偷人?”

将军一听,勃然大怒:“你这老怪物,讲话太伤人!”

大慧宗臬禅师哈哈一笑,对将军说:“轻轻一拨扇,性火又燃烧,如此暴躁气,怎算放得下!”

这位自以为已经放下了一切的将军不仅未能将心头的执著放下,更没有真正领悟到禅宗的智慧,被人稍稍一激,立刻变得暴躁,已然犯了嗔戒,“说时似悟,对境生迷”,他既没有正确地认识自己,也不能以一颗宽容的心去对待别人,又怎么能算是真正看破红尘了呢?

真正的宽容,是包容清净的,也包容污秽的,包容爱的人,也包容恨的人,包容善良,也包容邪恶。真正的量大,要像广袤的苍穹,容纳群星也容纳尘埃;要像浩瀚的大海,容纳百川也容纳细流;更要像无垠的虚空,无所不含,无所不摄。

苏东坡被贬谪到江北瓜洲时,和金山寺的和尚佛印相交甚多,常常在一起参禅礼佛,谈经论道,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

一天,苏东坡作了一首五言诗: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作完之后,他再三吟诵,觉得其中含义深刻,颇得禅家智慧之大成。苏东坡觉得佛印看到这首诗一定会大为赞赏,于是很想立刻把这首诗交给佛印,但苦于公务缠身,只好派了一个小书童将诗稿送过江去请佛印品鉴。

书童说明来意之后将诗稿交给了佛印禅师,佛印看过之后,微微一笑,提笔在原稿的背面写了几个字,然后让书童带回。

苏东坡满心欢喜地打开了信封,却先惊后怒。原来佛印只在宣纸背面写了两个字:“狗屁!”苏东坡既生气又不解,坐立不安,索性就搁下手中的事情,吩咐书童备船再次过江。

哪知苏东坡的船刚刚靠岸,却见佛印禅师已经在岸边等候多时。苏东坡怒不可遏地对佛印说:“和尚,你我相交甚好,为何要这般侮辱我呢?”

佛印笑吟吟地说:“此话怎讲?我怎么会侮辱居士呢?”

苏东坡将诗稿拿出来,指着背面的“狗屁”二字给佛印看,质问原因。

佛印接过来,指着苏东坡的诗问道:“居士不是自称‘八风吹不动’吗?那怎么一个‘屁’就过江来了呢?”

苏东坡顿时明白了佛印的意思,满脸羞愧,不知如何作答。

苏东坡是古代名士,既有很深的文学造诣,同时也兼容了儒释道三家关于生命哲理的阐释,而有时候,他也并不能领悟真正的智慧。平时,我们谈生论死,侃侃而谈似乎置生死于度外;平时,我们谈名利如浮尘,恨不得视之为粪土。但是当死亡的恐惧,浮名的诱惑摆在眼前时,我们是否还能够保持一颗平静淡然的心,从容对待呢?

当我们将手中的鲜花送与别人时,自己已经闻到了鲜花的芳香;而当我们要把泥巴甩向其他人的时候,自己的手已经被污泥染脏。不嗔怒不暴躁,不患得患失,不受尘俗牵挂,超然洒脱,才能达到高深的修持境界,获得真正的智慧。

莲心禅韵:

八风:所谓“八风”,是佛教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种世俗常情的力量。

称:就是指各种称赞,各种说好。因推重某人而在人前人后随时宣扬赞美他的一切优点。

宗臬(1089—l163):宋朝杭州径山寺禅师。师从圆悟克勤禅师,高宗绍兴17年诏使住径山,后因反对秦桧而被放逐,绍兴28年诏使再住径山,开创临济宗径山派,对日本禅宗有极大的影响。孝宗隆兴元年8月10日,圆寂于径山明月堂,享年七十五,谥号普觉,塔曰宝光,后获赐号大慧禅师。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佛教是理性的宗教,而禅也是智慧与慈悲相交融的事实。如何才能领悟禅之深意?圣严法师教导信徒,要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要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慈悲如两足,能遍行各地,了无障碍;智慧如双目,能洞察真伪,发现实相。

佛教的观点中,没有绝对的善与恶,佛教导我们要对一切人发慈悲心,这样即使有人存着恶性,也会逐渐变得慈悲,因为每个人都有善根;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逐步克服自我为中心的劣性,凡事都会下意识地把别人放在前面,从而渐渐地陶冶心性、完善人格,获得更多的智慧。

佛经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远古时,有一座大森林中突然发生了火灾,大量的树木被烧着了,动物的家园被毁,四散逃窜。

林中有一只雉鸟,挺身而出,它拼尽自己的力气想要扑灭这场无妄之灾。它飞向远方的河流,跳进水里把自己的羽毛打湿了,然后再飞回燃烧着的森林中抖落身上的河水。

如此往返,飞来飞去,雉鸟却不觉得辛苦。但毕竟是杯水车薪,于事无补,但它并不放弃,仍然努力地想要扑灭大火。

终于,天帝看到了它奔波忙碌的身影,于是便问道:“你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凭你每次带回来的这点水根本不可能消除这场灾祸!”

雉鸟回答说:“我只想尽自己的力气,以便能让森林里的动物有一个安身之处。森林是动物赖以为生的,我身体虽小,但还是很有力量的;或许这份力量也微不足道,但毕竟是成千上万的力量中的一分。既然有力量,为什么不去尽力挽回呢?”

天帝心生感慨,他又问:“你的力量这么微弱,肯定是扑不灭这场大火的,那你准备干到什么时候呢?”

雉鸟毫不犹豫地说:“我会一直飞到飞不动了为止,直到死才会停止。”

现代人常常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这句话挂在嘴边,而这只雉鸟不仅不为己,反而可以为了他人舍弃自己,它对其他动物的爱已经超越了对自己的爱。在很多人的眼中,也许会觉得它有些“傻”;但是当我们用禅宗的观念再去审视它的行为时,立刻会心生敬意,它确确实实在用一颗菩萨心拯救着其他动物。

禅宗是理性的,它的目标是开启人的智慧,消除人的烦恼,从而使人人皆成菩萨,人人皆入佛道。以慈悲心对他人,则身边处处皆有佛缘,人人成佛,又哪里会有敌人?以智慧心对自己,戒除贪嗔痴疑慢,己心成净土,也自然不会再有烦恼。白隐禅师就是这样一位能以慈悲心对人,以智慧心束己的圣人,他看破了世事,沉默地守护着自己心灵的一方净土。

有一对夫妇,在白隐禅师家附近开了一家小店,家中有一个漂亮的女儿。不经意间,夫妇俩发现女儿的肚子无缘无故地大了起来。

这时使她的父母颇为震怒,免不得要追问来由。她起初不肯招认那人是谁,但是在父母的苦苦逼问之下,终于说出来“白隐”两个字。

她的父母怒不可遏地去找白隐禅师理论,但这位大师只说了一句话:“就是这样吗?”

孩子生下来之后,就被送给了白隐。此时,他的名誉虽已扫地,但是他却并不介意,只是非常细心地照顾这个孩子,他向邻舍乞求婴儿所需的奶水和其他一切用品。

时隔一年之后,这位没有结婚的妈妈终于忍不住了,向父母吐露了真情:孩子的亲生父亲是一个在鱼市工作的青年。

她的父母立刻把她带到了白隐禅师那里,向他道歉,请他原谅他们当年的错误,并请求他允许他们将孩子带走。

白隐禅师依旧无话,他只是在交回孩子的时候轻声说道:“就是这样吗?”

白隐禅师的修为令人赞叹、景仰,他并没有将被人误解、诽谤看作是坏事,而当误会得到澄清时,他也没有过多地表现出欢喜,而是一直默默地承受,心平气和地付出。他以慈悲心对待恶语中伤他的人,并且悉心照顾他们的孩子;又以智慧心对待这件荒唐可笑的“祸事”,从而让自己能够平和地对待,不起烦恼。这样的人,真是圣人!所以他才能够得到众人的叹服,同时获得自己内心的快乐与清净。

真正的慈悲不只是爱你所爱的人,还要去宽恕、爱护你的仇敌;真正的智慧不仅是头脑的聪明,而是用宽厚的胸怀来面对一切祸福,是一种爱人如己的智慧。真正做到了以慈悲心爱众生,以智慧心对自己,以慈悲去包容,以理智去面对,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不会再有敌人,也不会再有烦恼。

莲心禅韵:

从何而来

“请问禅师,世间的一切,像山河湖水,大地草木都是从何而起呢?”有一个小和尚远道而来拜访德韶禅师。

德韶禅师反问道:“请问和尚,你这个问题从何而来呢?”

实相:佛教术语,指一切法的真实体相,也指世间万事万物的真实面目或本来状态。在整个佛教哲学体系中,其内涵等同于实性、空性、涅槃、真如、实际等表示终极性、绝对性、本体性、本源性的概念。《法华经·方便品》中曰:惟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相。要想求得佛法,就必须参透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