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格言联璧(国学大书院)
62061400000003

第3章 存养类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数也宜多:

曰穷理,曰尽性,曰达天,曰入神,曰致广大、极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数也宜少:

曰谨行,曰慎行,曰约己,曰清心,曰节饮食、寡嗜欲。

译文

充分发挥人的天性禀赋,因为人的本性天良是不可缺的,这样就会有许多可取之处:如穷究事理,尽其本性,通达自然,就可使身心收放自如,造就豁达的胸怀和高尚的品德。人的情欲不可太盛,所以可取之处也有很多:如谨言慎行、自我约束、清心寡欲、节衣缩食、减少奢望与嗜好。

评注

在每个人的天性中都蕴含着一些优越的禀赋,利用好这些禀赋就可以进一步通达事理,培养自己乐观豁达的情怀和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一般人对人生抱有两种态度:一种是“纵欲的人生”,竭力追求世间享乐,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以致纵情任性到无法自拔的地步;另外一种则是“禁欲的人生”,视欲望如毒蛇,苛求自己去过枯燥乏味的生活。“纵欲的人生”就如一把烈火,如果沉迷其中,必会引火烧身,害了自己。但“禁欲的人生”也太过狭隘,因为完全禁欲使人形同槁木死灰,毫无生气。关键还要靠我们去认真对待,适度把握,才不会被欲望所左右。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虚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论天下之事;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

定其心,应天下之变。

译文

心胸开阔就能包容天下万物;拥有谦虚谨慎的态度就能接受天下的真知善德;思想平和才能谈论天下的善恶得失;用心沉稳才能探讨天下的学说事理;安定心气才能应对天下的风云变迁。

评注

炼心如炼金,百炼而后为真金,百炼而后为真心。修身养性也好,参禅悟道也罢,都得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做起。想要生活得坦然自在,我们就要洗除心灵上的尘埃,而后才可以像天上的白云一样自在飘游,任意逍遥。区别看待世间万物,让自己的本性在净秽之间徘徊、生死之间轮回,是无法拥有一尘不染的心灵的。

清明以养吾之神,湛一以养吾之虑,

沉警以养吾之识,刚大以养吾之志,

果断以养吾之才,凝重以养吾之气,

宽裕以养吾之量,严棱以养吾之操。

译文

处事清明可以培植我们的身心,精求专一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虑,沉着机敏可以培养我们的胆识,刚正大度可以培养我们的气质,行事果断可以培养我们的才干,端正庄重可以培养我们的风度,胸襟开阔可以培养我们的情怀,严峻肃然可以培养我们的节操。

评注

有的人以为拈花弄月、寻山问水就是圣贤的情趣所在,于是也便纷纷效仿,其实他们只看到了表面形式,而没有悟得其中的真正内涵。若要说到存心养性,则更与世外高人有天壤之别了。真正的情趣之乐不是来自外界的事物,而是源自心底,从心底迸发的快乐是最具感染力的,它表现于外的形式便是寄情于景。那些凡夫俗子看到的只是寄情之景,却没有体会到本心的快乐,所以也就难以培植高洁之士的胸怀。

自家有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涵育以养深;

别人不好处,要掩藏几分,这是浑厚以养大。

译文

自己的优点长处要掩藏几分,这是用涵养化育来培养深沉的品格;对他人的缺点,我们也要掩藏几分,这是在培养自己深厚大气的风度。

评注

自己的才智要深藏不露,但不露并不等于不用,在该用之时也要尽力而为。即使是有才之士也应忌讳炫耀卖弄,如果在众人面前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没有谦虚的求学态度,势必会引起他人的厌恶。而对于他人的缺点,如果我们能够拿出宽广的胸怀去包容,去谅解,这样便可为我们赢得更多的美誉。当然,对别人的包容也要有度,切不可一味地姑息迁就,甚至包庇纵容,而要给予他人悔过自新的机会,毕竟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啊!

以虚养心,以德养身,以仁养天下万物,以道养天下万世。

译文

用谦虚来培养自己的品质,用道德来培养自己的身心,用仁爱之心对待天下万物,用道德来教诲子孙后代,恩泽后世。

评注

谦虚是铸就自身良好品质的基础,谦虚的心态表明自己尊敬他人,有要求完善自身的真实渴望,所以便会虚心向优于自己的人学习,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质。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他的家风和对子孙后代的影响。如果能时刻以道德规范来约束自己,检点自己的行为,就会对子孙后代言传身教,使良好的家风代代相传,家世长盛不衰。

涵养冲虚,便是身世学问;

省除烦恼,何等心性安和!

译文

谦逊的涵养是安身立命的学问;除去烦恼才会使心境安静平和。

评注

涵养的深浅全凭一个“缓”字,需要我们从小慢慢培养,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养成的。培养性情,积聚涵养,必须要做到耐烦、耐惊、耐怕,做到这些,才能够达到自己难以企及的高度。世上的人遇到不如意的事时,动不动就烦恼,甚至杞人忧天。烦恼的心情于事无补,只会使自己更痛苦。惟有耐心地寻求解决事情的方法,才会让我们摆脱烦恼,求得清静。

颜子四勿,要收入来,闲存工夫,制外以养中也。

孟子四端,要扩充去,格致工夫,推近以暨远也。

译文

颜子的“四勿”应牢记于心,闲暇之余,要克服外在的诱惑以培养心中的正气。孟子的仁、义、礼、智四端也要尽力扩充,下功夫格物致知,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评注

颜子指的是孔子的学生颜渊,他的“四勿”指的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出自孟子的“四端”,在原文中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喜怒哀乐而曰未发,

是从人心直溯道心,

要他存养;

未发而曰喜怒哀乐,

是从道心指出人心,

要他省察。

译文

人有喜怒哀乐之情,但没有表现出来,这是从凡人之心直接追溯到道德之心,要他学习克制人性的涵养;不表现人的本性却说出了喜怒哀乐的情绪,这是从道德之心指出人的本性,要人们反省改正。

评注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有的人把情绪的变化埋藏于心底,从不轻意向外表露,这是因为他们能够控制好自己的情感。有些人没有表现出喜怒哀乐的情绪,但对于情绪的变化却用言语表达得贴切中肯,这是因为他们从多变的情绪中早已悟出了感情的丰富性,并时刻反躬自问,从而使自己能更加透析世事。

存养宜冲粹,近春温;省察宜谨严,近秋肃。

译文

存心养性要谦抑专一,近似于春天般温暖;反省自身应当谨慎严格,类似于秋天般肃然。

评注

修身养性,要明舍得之理,当舍则舍,当得则得,能进能退,能屈能伸,无论遇到什么情况都能应对自如,这才算是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对人要有宽容之心,以展现自己的博大胸怀;对己则应严格要求,在平日生活中对自己的言行多加谨慎,只有严于律己,才有可能成为他人效仿的榜样。

就性情上理会,则曰涵养;

就念虑上提撕,则曰省察;

就气质上销熔,则曰克治。

译文

对性情上的领悟即为涵养;对每一个念头时加提醒就是省察;气质上的融汇淡雅就是克治。

评注

自省克治能够得到安静,这就是涵养,修得高深的涵养就能够洞晓事理,从而进一步自省以求长进,两者相辅相成、互为因果、相互促进。涵养与克治是人心的两把助推器,在开始的时候,克治力居多,取得进步之后,涵养力居多。等达到轻车熟路的地步时,就能运用自如,毫不费力了。前代的儒家名士经常提及修身养性、反省自察,如果做不到反省自察,就无所谓修身养性了。古人云:治心如治病。反省自察,就如同切脉问疾,克治自身,就如同服药除病,修身养性,就是在保护元气,以杜绝外界任何疾病的侵袭。

一动于欲,欲迷则昏;一任乎气,气偏则戾。

译文

被欲望所诱惑,就会因私心杂念而利令智昏;任由心性肆意妄为,就会因气性偏执而变得暴戾。

评注

私心杂念的产生关键在于在萌芽的那一时刻,能够在萌芽的那一时刻将其压制下去,斩草除根,就会彻底免去后患。如果任其发展下去,势必会在将来带来难以想象的危害。当我们回头审视自己曾经所犯的过错时,总能把是非看得很清楚,知道犯了什么错,错在什么地方。但当时因缺少自控力,还是没有管好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可见,无论是作恶,还是从善,都是由最初的一念造成,能克己便会成为积德行善之人,难以自制就会成为罪恶之人。

人心如谷种,满腔都是生意,物欲锢之而滞矣。

然而生意未尝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镜,全体浑是光明,习染熏之而暗矣。

然而明体未尝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译文

人心好比谷种,满腔盎然的生机,但因外物的诱惑或心中的欲望禁锢了生机的发展,而使之停滞下来。但生机又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距离远一些罢了。人心如同明镜一般,全身皆是光明,但因沾染了污垢而使之暗淡无光。但这并不就表明光明之体不存在了,擦拭完之后它依然可以绽放光芒。

评注

导致人走向错误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界的影响,一是自身产生的歧途。两个方面尤以后者危害更大,因为从内心中产生的恶念根深蒂固,是难以铲除的。再加上气性的束缚,物欲的遮蔽,受到内外的夹击,那就更难以反省自身,以上也是君子谨慎行事的地方。

果决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闲;因循人似闲,人中常有余忙。

译文

办事果断的人,表面看起来好像很忙碌,其实心中常有空闲的时候;因循守旧的人,表面看似很清闲,其实心中常有许多思虑。

评注

在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时,时常觉得心中有从容空闲的时候,这样的人才是有真正涵养的人。如果为了应酬而费神劳力,生怕怠慢了客人,甚至心系一些庸人自扰或是能力之外的事,只会让自己累得疲惫不堪。

寡欲故静,有主则虚。

译文

清心寡欲就能心平气和,心有主见就会处事虚心。

评注

不为外界的事物所诱惑就称为心静,不为外界的事物所张狂就称为谦虚。心要如天平般安然自得,任事外之物来去自如,自己只管静心养身,追求中庸之理,这是何等的清闲自在!

无欲之谓圣,寡欲之谓贤,

多欲之谓凡,徇欲之谓狂。

译文

没有欲望杂念的人被称为圣人,欲望杂念少的人被称为贤人,欲望多的人被称为凡夫俗子,纵欲的人被称为狂人。

评注

在中国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中,道家主张无欲无求、清心寡欲,这话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是十分困难的。心无所求,超然物外,就需死守“义命”两字,明白义理,领悟生命,才能透彻世间万物,使心地自然明白,魂梦自然受用。如果心灵不净,就无法穷通事理,易被身外之物所扰,产生过多的私心杂念,而使自己为利益所驱,不能自主行事。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人之心境,多欲则忙,寡欲则闲。

人之心术,多欲则险,寡欲则平。

人之心事,多欲则忧,寡欲则乐。

人之心气,多欲则馁,寡欲则刚。

译文

在人的心胸中,欲念多了就会变得狭隘,少了就会变得宽广。在人的心境中,欲念多了就会变得忙乱,少了就会变得闲适。在人的心术上,欲念多了就会面临危险,少了就会相安无事。在人的心事中,欲念多了就会变得忧愁苦闷,少了就会心情愉快。在人的心性气质上,欲望多了就会软弱无能,欲望少了就会坚毅刚直。

评注

心为万物灵性之根,但也是万恶之源,除却心头火,求得一分清凉世界,做到心无挂碍,这就是快乐的根本。生活中需要有一颗平常心,介于知与不知之间。无欲无念、无牵无挂,才能体会到自然的博大精深之处。因此,凡事应顺其自然,为人要平静淡泊。能保持自己的身心纯洁,就会摆脱被外力支配的境地,否则我们就会被欲望指使着行动,而没有自主之力。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动,忌坐驰,忌旁骛,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诀;勿忘勿助,得一渐字诀。

译文

安静沉默、从容不迫、谨慎严肃、勤俭节约,以上四者便是监督自身的箴言。忌讳欲望过多,盲目行事,用心懈怠而不能专一,以上四者都是自身的主要缺陷。经常训练自己的德行修养,坚持不懈便是根本;不要忘记在不间断的过程中,也能够找到修成正果的关键所在。

评注

对于有涵养的人来说,静默意味着胸有成竹或是虚心求教,从容意味着临危不惧、泰然自若,谨严意味着反省自身、追求完善,俭约意味着安贫乐道、心清性明。而不懂得修身自持的人,则是利欲熏心,为了欲望奔波劳碌,甚至不择手段,就更不要说让其安下心神反省自身了。

敬守此心,则心定;

敛抑其气,则气平。

译文

严格谨慎地坚定善良的本性,就会使心神安定;收敛抑制浮躁之气,就会心平气和。

评注

善良是做人最基本的美德,人人都喜欢拥有诚实、宽厚、仁慈等善良品行的人,而厌恶那些虚伪、自私、恶毒之辈。因为善良能够给人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生活的逻辑关系也是先要懂得给人关爱,而后我们才会有所收获。“满招损,谦受益。”中国人向来以谦虚为本,喜戒骄戒躁。如果一个人傲慢骄纵,目空一切,那他做事就会固执己见,刚愎自用,不会接纳任何人的意见,从而自毁人生,走向失败的边缘。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译文

在人性的涵养中不曾缺损什么,这就是善,在人性之上不可多增添什么,指的就是欲望。

评注

世间没有完美的人或事,但我们必须要有对完美的追求。在培养自身涵养时,能够多修得某一方面的良好品德,就证明了我们向完美迈进了一步,虽然完美的地步达不到,但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无限接近它。

“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想拥有一颗淡泊之心,就要抛弃欲望,而后心中的烦恼才会烟消云散。血气方刚的冲动、争强好胜的攀比、对荣华富贵的追求等,这些都是我们心中的欲望所导致的。只有学会舍弃,能放得下,我们才会心随所愿,神清气爽。

君子之心不胜其小,而气量涵盖一世;

小人之心不胜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译文

君子心无杂念,但宏大的气量却涵盖了一切;小人欲念过多,但因拘泥一角而气度狭隘。

评注

宽容理解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宽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这个空间很广大。因此,一个宽容的人,到处可以契机应缘,和谐圆满,微笑着对待人生。如果为人过于死板、固执,那么逼迫他走上绝路的必定是他自己;如果处世太过精明,一心想占尽天下好事,那么使他处于孤立境地的也必定是他自己。可见,只知方,不知圆会处处碰壁;只知圆,不知方终究会和社会决裂。君子与小人的区别,重要的一点就在于心胸是开阔还是狭小。

怒是猛虎,欲是深渊。

译文

发怒就会如猛虎伤人,欲望好比是难以填充的深渊。

评注

一切恶念、恶言、恶行,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地狱;一切善念、善言、善举,对于自己和他人都是天堂。不要让怒火燃烧理智,熄灭心中的怒火就意味着弃恶从善。有一些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会不择手段地去危害别人的利益。这样不但危害了别人,还会使自己走上毁灭之路。

忿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译文

愤怒的情绪如同火焰,不及时制止就会燃烧掉一切;欲望就像洪水,如果不阻拦就会淹没一切。

评注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曾有过愤怒的时刻,或是怨恨他人,或是埋怨自己,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留下了许多不愉快的记忆。这些都是无形的“包袱”,它消磨我们的斗志,影响我们做事的效率。所以在我们愤怒的时候,一定要控制自己的情绪,扑灭心头燃起的烈火,且不可因它造成更多的损失。人们对幸福的追求方式,也与他们的欲望息息相关。如果欲望包含了太多,更多的是无法实现的事,那就会给生活带来许多不快。

惩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惩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译文

控制愤怒的情绪如同摧毁山峦般坚毅,又如救火般迅速;压制欲望如同填塞山谷般有毅力,又如防洪一样果断。

评注

在愤怒的情绪下,人往往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过激的事来,到时后悔也于事无补了。所以说,当心头有愤怒的火苗时,要及时地扑灭,否则,等到火势扩大时再想补救就来不及了。欲望也是如此,要及时制止,千万不能任其发展下去,如果欲望进一步扩大,它很可能就会吞噬掉一切,包括我们的生命。

心一模糊,万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万事不入耳目;

心一执著,万事不得自然。

译文

如果用心懈怠松散,那么任何事都不会做好;如果用心有了疏漏,那么做所有事都不会聚精会神了;如果用心过于拘泥,那么一切都不可见其本来面目了。

评注

如果想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选择某一领域,作为自己的努力方向,最重要的是要耐得住寂寞,心无旁骛,把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业务工作,坚持不懈,勇往直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自己专一而精深,不断取得成功。一个人如果过多分散精力于其他领域,就可能盲目碰壁,无所作为。当然,对自己所从事的事业也不能受传统模式的束缚,而是要懂得革旧除新,要有创新的意识。

一念疏忽,是错起头;一念决裂,是错到底。

译文

一念的疏忽往往就是错误的开始;因一念不能善始善终,便会一错到底。

评注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无论是高等的科学研究,还是平常生活中的小事,都要以认真的态度对待,如稍有疏忽就可能会影响整个事业的进程,甚至半途而废。做事不但要专注,还要有恒心,绝不能三心二意。如果遇到一点挫折就灰心丧气,不能坚持到底,将永远不会成功。

古之学者,在心地上做功夫,

故发之容貌,则为盛德之符;

今之学者,在容貌上做功夫,

故反之于心,则为实德之病。

译文

古代学者注重在内心涵养上下功夫,因此外在表现便是以德高望重为标志;现代的学者注重在外表上下功夫,在内心涵养之上,表现出来的是实际德行的缺陷。

评注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毕竟,一个人的能力或人品是无法单凭外表来评判的。不要盲目崇尚华丽的外表,内在的充实才具有真正的价值。璀璨夺目的钻石在被雕琢之前没有一丝光泽。

只是心不放肆,便无过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无逸志。

译文

只要心不放纵,就不会出现过失;只要用心专注而不懈怠,就没有不能坚守的、任意放纵的志向。

评注

随心所欲之人,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一样,虽然能够在天空中肆意翱翔,但那只是暂时的,不久就会落个粉身碎骨的下场。用心恒久专一,将来必有所成,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没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一生就只能任岁月蹉跎,无所作为。

处逆境心,须用开拓法;

处顺境心,要用收敛法。

译文

身处逆境时,思想要开拓通达,奋发有为;身处顺境时,就要动用收敛言行的办法,约束自己,避免放纵。

评注

自己超群的知识才干和所享受的荣华富贵,都要尽量收敛隐藏,且不可炫耀自夸;生活中遇到的艰难困苦,是对我们意志的磨炼与考验。在当代社会,考查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其处于逆境中的态度,如能够坚毅刚强地与逆境斗争,或是忍受着苦难勇往直前,这样的人将来必成大器。姜尚垂钓数载得以兴周灭纣,韩信受胯下之辱才能统兵灭楚。可见要想成就大事者,必先苦其心志,劳其体肤,铸就他钢铁般的意志,这样才能发挥其最大的潜能。

国以逸欲而亡,家以逸欲而败,身以逸欲而为昏恶、为戕贼,而后带来无穷的忧患。有忧患意识是很正常的事。孟子曾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可见安乐是使人走向欲望的魔窟,只有心中常存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才能明白如何在逆境中趋利避害,摆脱困难。

世路风霜,吾人炼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颠倒,吾人修行之资也。

译文

人生世途的沧桑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冷暖炎凉的世情是我们克制性情的时机;世事的是非颠倒是我们修身实践的依据。

评注

“置之死地而后生”,挫折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会遇到的,只不过形式、大小不一而已。只有经历过挫折才能激起你更大的勇气,迈向更广阔的天地。所以,在遇到挫折或灾祸后,不应该产生畏惧的心理,而应该“吃一堑,长一智”,在总结了挫折和失败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前进,这样才会使我们不断完善自我。

青天白日的节义,自暗室屋漏中培来;

旋乾转坤的经纶,自临深履薄处得力。

译文

清明彪炳、光明磊落的情操,是从压抑、困顿中得来的;扭转乾坤的治国韬略,是从如履薄冰的谨慎中得来的。

评注

每个人都会遭遇挫折,那时也想到过放弃,但一方面又不甘心、不愿意这样轻易地松手,因为放弃了,就承认了自己的失败。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失败,那就是:跌倒了不再爬起,受挫了不再努力,这样我们将会一无所得。

名誉自屈辱中彰,德量自隐忍中大。

译文

人的名望和声誉,在屈辱中才能得以彰显,德行与度量在隐忍中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评注

不论多大的祸端,都是因缺少一时的忍耐造成的,对此,我们不得不谨慎对待呀!能够忍别人所不能忍之事,就能成就别人所不能成就的事业。自古至今,有大智大勇的人,必能忍受小的耻辱与愤怒,并能够享尽福寿,恩泽后世。能够担当天下大事者,也必是那些有容忍之心、沉默济世的人。

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洒脱是养心第一法。

译文

谦恭礼让是保护自身的最佳方法,安静祥和是立身处世的重要方法,涵养宽容是屈己待人的首要方法,豪放洒脱是培养心性的最佳方法。

评注

为人处世要谦虚谨慎,如果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力大或学问多,不懂还乱说,只会贻笑大方。一个人应该用诚实、谦虚的态度去对待知识、对待别人。不懂装懂,自欺欺人的做法既会妨碍自己的求知进步,又会给别人留下取笑的把柄。

批评他人时不过于严厉苛刻,而是抱着宽容的态度耐心劝导。给别人留条后路,就等于给了对方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时也是自身进行改造、完善的一次机会。

喜来时,一检点。怒来时,一检点。

怠惰时,一检点。放肆时,一检点。

译文

沾沾自喜的时候,愤怒难熄的时候,懈怠松弛的时候,肆意妄为的时候,都要对自身进行检点。

评注

喜怒无常,轻举妄动,只是心浮气躁的外在表现,如果这方面的缺陷不根除,必会后患无穷。如果想要消除这种浮躁之气,就要在平心静气之时反省自身,扪心自问,寻找出自身的缺陷及时改正,如此方能遇事时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免受外界或心神的干扰。

自处超然,处人蔼然,

无事澄然,有事斩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译文

个人独处时能超然物外,与人共处时能温顺和睦,无事可做时能享受安闲的生活,有事可为时能果断干练地从事,得意时能淡泊宁静,失意时能泰然自若。

评注

独处时不觉空虚寂寞,与人相处时显得和蔼亲切,这是对心性的最好修养,是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与追求。空闲时,能尽情享受生活带来的快乐,有事时,就集中精力去处理,这是为人处世的基本要求。得意时,不忘形,不卖弄显摆;失意时,不绝望,不灰心丧气,这是为学成事的最佳意志。

静能制动,沉能制浮,

宽能制褊,缓能制急。

译文

安静能克服浮躁之气,沉稳能克服虚浮之心,宽宏大量能克服心胸狭窄,平缓能克服急躁冒进。

评注

当成功与自己擦肩而过时,许多人埋怨命运不济,苦恼自己得不到机会。其实并非没有机会,而是因为内心充斥着自以为是、猜疑臆断,将机会挤挡在了命运之外。想要在机遇降临的时候及时地捕捉住,不仅需要充实自己掌握机遇的能力,还需要不断剔除心中的杂草:浮躁、狭隘、自大……留空间给机遇扎根,我们才会取得成功。

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

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

译文

天地间万事万物的本质,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品味出其中的真谛;天地间蕴含的玄妙规律,只有心静的人才能够彻底掌握其中的道理。

评注

灯动就不能照物,水动就不能鉴物。人的本性也是如此,如果轻举妄动就会违背万物的事理,只有静心思考才能心清性明,洞晓万物之理。一天十二个小时,如果有一刻离开“静”字,就可能方寸大乱。打开房门,接受阳光的照射,时光的变迁在静中交替往复;百花齐放,繁花似锦,美丽的景色在静中盛败相交;每日为事务奔波应酬,但仍能保持一颗淡泊安然的心境。静中蕴含着动,有静才有动,如果在寻求事理时一味地盲目草率,就难以对事理探究清楚。睡觉也是如此,心静便能睡个踏实觉,如果心有杂念,则可能会在噩梦中惊醒。惟有心静,才能坦然自得,无忧无虑。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

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译文

有才能而且性情和缓的人,将来必能成为有用的人才;有智慧而且气性平和的人,才可称得上大智慧者。

评注

对于任何可能影响我们祸福的事情,不要操之过急,不要过分忧心;而应冷静、心平气和地去考虑事情,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遇到问题就慌了手脚,不知从何处着手,或者为了追求速度盲目从事,不注重效果,结果很可能把事情越办越糟。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保持着一种平静的心态,与人无争,不斤斤计较,因为他们早已明白世事的进退之理,懂得何时当进,何时当退,所以总表现出一种成竹在胸的姿态来。

气忌盛,心忌满,才忌露。

译文

脾气忌讳过于旺盛,心声忌讳过于自满,才能忌讳过于显露。

评注

求学问知要有谦虚谨慎和科学的态度,来不得半点虚伪和自满。在治学上,不下苦功,投机取巧,只凭自己的主观意识下决定,没有任何事实根据地胡乱推测,必定得不到真学问。尤其对于孩子来说,骄傲自满容易使他们迷失自己,而父母一些过度地表扬更会让孩子忘乎所以,自以为是。如想克服骄傲自满的情绪,就要与强者作比较,去发现自己的不足,这样才会激励自己奋起直追,追求完善。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决然不露。

译文

有作为的人胸怀坦荡,肯定会有与众不同的表现;有智慧的人聪明伶俐,其才情决断必然不会轻易显露。

评注

口无遮拦,什么话也藏不住,心里有什么就说什么,这样的人不一定就是豪爽洒脱之人,很可能是些缺少涵养与教育的平庸之辈。胸怀之中只能容得下自己,却无法包容他人,稍有作为便向他人显露自夸,只能表明自己心胸狭窄,气量短小,有此性情之人注定了其命运的悲惨。在三国人物中,杨修恃才放旷而招来杀身之祸;周瑜欲与孔明试比高,临终却空发“既生亮,何生瑜”的感叹,究其原因,都与其自身气量的狭小脱离不了关系。

意粗性躁,一事无成;

心平气和,千祥骈集。

译文

心意粗糙,性情急躁,终将一事无成;心气平和,恬静自然,预示着吉祥之事的到来。

评注

不懂得圆融处世,变通地解决问题,遇事只知一意孤行,刚愎自用,这样必定会使性情越来越急躁火爆,不但对身体有害,对事情的解决更是没有任何益处。人的性情偏急就会心气过盛,心气过盛就会导致粗心大意,继而做出些糊涂事来。这样的人做事往往不假思索,不懂得举一反三,无论是治家,还是处世,动不动就发怒,又岂能担当起兴家济世的大任来?

天下的事物,徐缓柔和者有更多的长处,而迫切急躁者有更多的短处。人生中的命运祸福无不与之有着必然的因果联系,这是那些性情偏激者不得不深思的地方。

心平气和四字,没有涵养的人是不可能做到的。而涵养的培植又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只有功夫下到了一定火候,才能够百物兼照,成事得理。如果火候不到,就易动怒,怒而生事,从而牵连自己,所以,要做到心平气和,关键要在培植涵养上下功夫。

世俗烦恼处,要耐得下。

世事纷扰处,要闲得下。

胸怀牵缠处,要割得下。

境地浓艳处,要淡得下。

意气忿怒处,要降得下。

译文

面对世俗的烦恼要能忍耐得住;身处纷纷扰扰的世事中要能闲得住;心中的牵连记挂要割舍得开;身处浓艳之境,要淡然对待;失意愤怒时,要能抑制住自己的情绪。

评注

面对生活,应明舍得之理:先有舍才有得,不舍不得,小舍小得,大舍大得,舍即是得。舍是得的基础,欲得之必先予之,无舍尽得谓贪,人生之大害也。因而,人生最大的问题不是获得,而是舍弃。领悟了舍得之道,对做人做事都有莫大的益处。事物究竟是什么,不在于身外的影响,关键是看我们怎样去看待它。喜可以看成忧,忧也可以看成喜。凡事拿得起,放得下,你才会发现幸福的所在。就如同命运是掌握在我们自己的手里,而不是由他人掌控一样。

以和气迎人,则乖沴灭。

以正气接物,则妖氛消。

以浩气临事,则疑畏释。

以静气养身,则梦寐恬。

译文

心平气和地待人接物,就不会有不顺心的事;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万事万物,就会避免一切不祥之气;以浩然正气处理事情,疑难恐惧就会迎刃而解;以恬静安然的心态滋养身心,睡梦中就会甜美安详。

评注

敬可修身,静可消躁。与人相交,真诚恭敬,就会彼此间留下好的印象,容易找到更多的共同语言,进而消除隔阂与矛盾,建立深厚的友谊或合作关系。身正不怕影子斜,不做亏心事,不怕鬼叫门。对于他人的非议与讥讽不理不睬,能够平静自如地继续自己的工作,有此心态者在动心忍性处必能窥见其高尚的人格和品质。

观操存,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

观度量,在喜怒时;观镇定,在震惊时。

译文

观察一个人的节操,要在其面对利害得失的时刻;观察一个的精力,要在其面对饥饿和疲劳的时刻;观察一个人的度量,要在其面对喜怒哀乐的时刻;观察一个人的沉着镇定,要在其遇到惊险恐惧的时刻。

评注

家贫出孝子,国乱显忠臣。富裕之家的子弟谁更孝敬父母双亲,是难以分辨的。处于和平盛世的年代,辅佐君王的大臣谁更赤胆忠心,也是难以区分的。贫家之子,己身难保,如果还能侍奉好父母,这才是真正的孝子。国难当头,甚至危系江山社稷,仍有大臣忠心耿耿地保护着濒临覆灭的王朝,这才是真正的忠臣。同样的道理,观察一个人的节操高下、精力盈亏、度量大小等,不能只在处于顺境时考查,而应在逆境中观察,这才是考验一个人的最好时机。

大事难事看担当,逆境顺境看襟度。

临喜临怒看涵养,群行群止看识见。

译文

一个人在面临大事、难事时,才能看出他是否有担负起责任的能力;在顺境和逆境中才能够看出一个人的胸襟是宽广还是狭隘;在面临喜怒之事时,才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涵养深浅;在与众人相处时,才能看出一个人是否有见识。

评注

“逆境来时顺境因,人情疏处道情亲;梦中何必争人我,放下身心见乾坤。”遭遇挫折,身处逆境时,该如何面对呢?逆境虽然会带来伤害,但是更能锻炼人、磨炼人的意志。逆境能使人进一步升华自己的心灵,提高自己感悟世界的能力。

人少时总能高谈阔论,抒发己见,可一旦到了大庭广众中就沉默寡言了,这还是证明了其见识少,目光浅。无论在人多还是人少的场合,都能来去自如、自由言论,这才是一个真正有见地的人。

轻当矫之以重,浮当矫之以实,

褊当矫之以宽,执当矫之以圆,

傲当矫之以谦,肆当矫之以谨,

奢当矫之以俭,忍当矫之以慈,

贪当矫之以廉,私当矫之以公,

放言当矫之以缄默,好动当矫之以镇静,

粗率当矫之以细密,躁急当矫之以和缓,

怠惰当矫之以精勤,刚暴当矫之以温柔,

浅露当矫之以沉潜,溪刻当矫之以浑厚。

译文

轻佻之人要以稳重矫正,浮躁之人要以踏实矫正,狭隘之人要以宽容矫正,固执之人要以圆通矫正,骄傲之人要以谦逊矫正,放纵之人要以谨慎矫正,奢侈之人要以节俭矫正,残酷之人要以慈悲矫正,贪婪之人要以廉洁矫正,自私之人要以公正无私矫正,言语过多之人要以缄口沉默矫正,生性好动之人要以镇静矫正,粗心大意之人要以细心严密矫正,焦躁之人要以平和舒缓矫正,懈怠松弛之人要以精心勤奋矫正,刚直暴戾之人要以温柔矫正,浅薄直露之人要以沉稳矫正,尖酸苛刻之人要以淳厚之气矫正。

评注

无论是改正自身的错误,还是纠正他人的缺点,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对症下药,得了什么病就用什么药来医,如果胡乱投医或用药的话,可能会适得其反。有的人思想狭隘,矫正的方法就是让他多去见识一些宏大的场面,以开阔自己的眼界;有的人过于奢侈,就要让他多了解一些贫穷人的生活状况,以反省自我;有的人看问题过于肤浅简单,就要让他多与心思缜密的人交往攀谈,以增长自己的见识、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