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讲到了个人的道德修养问题。国家的兴衰成败,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人,而君主最重要的是要知道每个官员的优缺点,以及如何在使用他们时做到扬长避短。一要知人,二要善任,这两点是不可缺少的。
用其所长 补其不足
原文
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言嗜欲之本同,而迁染之途异也。夫刻意则行不肆,牵物则其志流。是以圣人导人理性,裁抑流宕,慎其所与,节其所偏。故《传》曰:“审好恶,理情性,而王道毕矣。”
治性之道,必审己之所有余,而强其所不足。盖聪明疏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勇猛刚强者,戒于太暴;仁爱温良者,戒于无断;湛静安舒者,戒于后时;广心浩大者,戒于遗忘。
译文
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意思是说人的嗜好、欲望在本性上是相同的,只因为后天的环境、教育经历等不同而使每个人的个性、志趣显得千差万别。如果对自己要求严格,刻苦修炼、锐意进取的话,则行为就会循规蹈矩;如是一味追求物质享受,就容易随波逐流,性情转向不好的方向。所以圣人在教导、改造人的时候,注重培养性情,抑制物欲,对给予他些什么东西很慎重,对他的偏激嗜好加以节制。所以《左传》中说:“审视人的好恶,陶冶人的性情,王者之道全在于此了。”
改造人性的办法,一定要明白自己的长处,克服自己的不足。一般来说性格聪明爽朗的,要警惕聪明反被聪明误;孤陋寡闻的,要警惕把无知当作高明;勇猛刚强的,要警惕遇事急躁冒进;善良温和的,要警惕做事优柔寡断;恬静从容的,要警惕失去良机;心胸广阔的,要警惕粗心大意。
评析
事物都是具有两重性的,人的性格也是如此,有正就有反,有优也有劣。如果过于精明,就易于聪明反被聪明误;如果铁面无私,就难以做到法外施恩,酌情处理;如果刚正不阿,遇事就不易变通灵活……用人要用其特长,这就要求把握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和能力所长,不仅要把他们放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他们放在适合自己性格特点和能力特长的岗位上,这样才会扬长避短,发挥他们各自的所长。
修身养性 方可处世
原文
文子曰:“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者,虑患未生,戒祸慎微,不敢纵其欲也;“志大”者,兼包万国,一齐殊俗,是非辐辏,中之为毂也;“智圆”者,终始无端,方流四远,深泉而不竭也;“行方”者,直立而不挠,素白而不污,穷不易操,达不肆志也;“能多”者,文武备具,动静中仪也;“事少”者,执约以治广,处静以待躁也。
夫天道极即反,盈则损。故聪明广智,守以愚;多闻博辩,守以俭;武力毅勇,守以畏;富贵广大,守以狭;德施天下,守以让。
此五者,先王所以守天下也。
《传》曰:“无始乱,无怙富,无恃宠,无违同,无傲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犯非义。”此九言,古人所以立身也。
译文
文子说:“人们修养心性之道,应该是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所谓“心小”,就是说要谨慎周密,有防患未然的意识,不放纵内心的欲望;所谓“志大”,就是说胸怀大志,有实现天下大同的志向和力挽狂澜的气势,以及坚持公正无私的准则;所谓“智圆”,就是说智慧圆融,循环往复,没有穷尽,像泉水一样永不枯竭;所谓“行方”,就是说正直端方,不屈不挠,纯洁清白,不变情操,不利欲熏心;所谓“能多”,就是说文武兼备,言行合乎道德规范;所谓“事少”,则是说要善于把握事物关键,能做到以静制动,以静待躁。
天道运行的规则是物极必反,盈满则亏。所以聪明多智的人,就必须使自己大智若愚;要想见多识广、博学明辨,就必须使自己觉得孤陋寡闻;要想武勇刚毅,就必须使自己知晓天理,有所敬畏;要想富贵显赫,就必须有所节制;要想兼济天下,就必须保持谦让恭顺。
这五条原则,是先王治理天下的法宝。
《左传》中说:“不首先制造混乱,不凭借富贵侮辱人,不依靠权势胡作非为,不违背协议,不傲慢无礼、目中无人,不恃才自傲、逞能欺人,不报复仇恨自己的人,不去做违背道德、不仁义的事。”这几句话就是古人立身处世的原则。
评析
本节讲到的五条原则是帝王治理天下的法宝,主要都是从修身养性方面说起的,我们现代人从中也可以学到许多有益的东西。无论我们在人生中遇到任何困境,都不可丧失信心、失去斗志,更不可随波逐流,不知该何去何从。我们要树立正确的做人准则和远大理想,勇于同逆境搏斗,才会让生活更加充实,生命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