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我们的成功可以复制
6206900000012

第12章 马云:用胸襟和坚持崛起的梦想(6)

【复制成功:卓越领导者的共性】

成功领导者应该具备基本的能力,但由成功到优秀,由优秀到卓越,还有一段距离。卓越领导者能充分认识自己,并拥有超出一般领导者的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共性。德鲁克认为,在他所接触的卓越领导者中,他们都具有共性,这种共性有如下几方面:

首先,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都有广泛的追随者。追随者是领导者展开工作的重要基础。领导者之所以有追随者,在于领导者拥有的能力和经验,能成为下属学习的榜样。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都非常重视追随者,因为任何领导都希望获得别人的支持,只有群策群力,才能众志成城。

其次,卓有成效的领导者都非常善于选择。他们知道企业最需要什么,并能有效地进行选择,从而为企业发展谋取最有利的地位。

最后,卓有成效的领导者必须要以身作则,坚守责任。优秀的领导者,都是以身作则的楷模,坚守责任的典范。他们明白“自立乃立人之始,自助为助人之基”,要想使下属能听从自己的号令,就必须先严格律己。

马云说当自己到60岁时,还能和现在这帮做阿里巴巴的伙伴们站在桥上,听到广播里说,阿里巴巴今年再度分红,股票继续往前冲,成为全球……马云说,只有那时才叫真正成功。

马云的这番内心告白,是他过去和将来的最大愿望。他告诉我们,成功是一种坚持的成功,创业是一辈子的创业。正如马云所言,放弃就等于失败,只有坚持才能成功。虽说在外界看来今天的阿里巴巴已经非常成功了,但是马云仍然不忘告诫公司员工,要对外界的赞誉置若罔闻,坚持创业精神。

马云表示:因为阿里巴巴要做102年,有一天如果自己上了什么封面,就把自己当做上了一个娱乐杂志一样。不要认为那是成功,成功是很短暂的,背后所付出的代价是很大很大的。

在马云心里,创业之路没有终点,一直会伴随创业者的一生,他也一直在试图告诉创业者们一件事:从创业的第一天起,创业者每天要面对的是困难和失败,而不是成功。自己最困难的时候还没有到来,但有一天一定会到来。只有永保“零度”状态,才不会自满,不会故步自封,成就才会更大。

对自己说“YES”,即使90%的人不同意

“别人可以拷贝我的模式,但是不能拷贝我的苦难,不能拷贝我不断往前的激情……这才是竞争力。”

“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多数人死在明天晚上,见不到后天的太阳。”

——马云

马云曾说,自己并不想做商人,只想创办一家企业,做一个企业家。在他看来,生意人、商人和企业家是有区别的。生意人以钱为本,一切为了赚钱;商人有所为,有所不为;企业家影响社会,创造财富,为社会创造价值。赚钱是一个企业家的基本技能,而不是所有技能。

一个伟大的公司当然也需要赚钱,但是光会赚钱的公司不是伟大的企业。阿里巴巴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就是永远不把赚钱作为第一目标。马云觉得伟大的公司首先能为社会创造真正的财富和价值,可以持续不断地改变这个社会。

很多企业家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就把为众人服务作为奋斗的目标。比如比尔?盖茨,他在创业之初就已经把“让千万人都用得上电脑软件”作为目标;譬如山姆?沃尔顿,他主张天天低价,立志建立一种既便利又廉价的商业模式;再如马云本人,他刚开始创业的使命就是“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当然,仅有使命是不行的,必须产生财富,这样自身创造的价值才可以得到人们的认可。

有了这样的认识,马云提出了一个“YES理论”。他认为,如果要说创造价值和赚钱哪个重要,他会说Yes,都重要。但一定要问哪个更重要,则创造价值更为重要。如果创造了价值没有钱,这个价值根本不是价值;如果创造了这个价值,结果没人愿意付钱,这是垃圾,这不是在给社会创造价值,而是在创造垃圾。

别人问马云喜欢能干的员工还是听话的员工,他也说Yes,就是既要听话又要能干。因为马云相信,能干和听话是不矛盾的。能干的人一定不听话,听话的人一定不能干,这种人要来根本没用,因为不听话本身就不能干。

多年以来,马云给人一种“特别坚持自己是对的”的感觉。不仅来自他坚持对自己说“Yes”,而且马云认为,一个人被说服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马云也曾经犯过错误。

在2000年的时候,高盛和软银的投资到位后,马云决心大干一场,阿里巴巴把摊子铺到了美国硅谷、韩国,并在伦敦、中国香港快速拓展业务。但是此时,管理的危机随即出现,他手下的那些世界级的精英都开始向马云灌输他们各自的理论和方法。阿里巴巴美国硅谷研发中心的同事说技术是最重要的,一家全球500强企业的副总裁坐镇香港总部,他们认为向资本市场发展是最重要的。

都是精英的言论,都说得有道理,马云开始拿不定主意了。他说,50个聪明人坐在一起,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此时,才成立一年的阿里巴巴已经变成了跨国公司,员工来自13个国家。

对于未来的发展,马云确实无法拿定主意,公司在风雨飘摇之中,最后还是马云对自己说了“Yes”。2000年底,阿里巴巴破釜沉舟,启动“回到中国”战略,随后进行全球大裁员。

在一个重大决定面前力排众议是需要勇气的,做任何事都能一直力排众议则是难能可贵的。自信,是一个简单的词,但要真正做到并不容易。这个世界不缺思想家,思想家太多,就难以统一思想。马云的做法是,对自己说Yes,即使有90%的人不同意。

马云说,如果再早一点对自己说Yes,后果就不会那么糟糕。对周围的人,马云说出了这样的话:“如果认为我们是疯子请你离开,如果专等上市请你离开,如果带着不利于公司的个人目的请你离开,如果心浮气躁请你离开。”

回想1995年,马云从美国回来后,在美国朋友的协助下,他开始为自己的海博翻译社建立首页。当时中国的网络是用速度很慢的拨号上网连接方式,足足花了三个半小时才打开一半的网页。但是即便如此,马云仍然相当自豪,他证明了互联网的存在。

随后,他决定进入互联网行业。在决定辞职前,马云找了二十几个朋友咨询,大多数说不行,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马云不顾大家的劝告,坚持行动。对于他的这个举动,朋友们都说他是个傻子。

马云后来回忆说,刚开始做互联网,能不能成功自己也没信心。只是觉得做一件事,无论失败与成功,总要试一试。

马云说,一个人如果在14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40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但是在创业的过程中,他一直强调的是,永远对自己说YES。因为他知道,很多时候,创业者被别人说服往往是犯错的开始。

【复制成功:生气不如争气】

在中国商界,有一个专门在专利的肩膀上“跳舞”的人,他就是叶建荣。1990年,叶建荣与朋友合作承包了一个校办工厂,进行技术类产品的生产和开发。第一单生意是给一家工厂设计某种化妆品的塑料包装盒。叶建荣按照厂方的要求进行设计和生产,产品令厂方很满意。但很快他被告知合作结束了,原来他设计的产品外观已被对方抢先申请了专利,产品也被对方交给其他单位生产。成果被抢占,叶建荣相当窝火,同时也令他清醒地认识到专利对于保护自己成果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叶建荣真正开始了他的专利人生,无论发明什么,他都会在第一时间申请专利。

任何人遇到劳动果实被抢的“灾难”,情绪都会受到影响,叶建荣也如此。与别人不用的是,他能从吃亏中吸取教训,进而敲响申请专利的警钟!

生意场上,不顺心之事时有发生。若一味生闷气,不仅气坏了身子,也于事无补,倒不如调整情绪,以最好的状态投入“战斗”,在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情绪是可以调适的,只要你操纵好情绪的转换器,随时提醒自己、鼓励自己,就能让自己常常有好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