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生活离不开经济学
6207900000018

第18章 生存细节——职场的奥秘(2)

鲶鱼效应是经济学中的一个概念,即采取一种手段或措施,刺激一些企业活跃起来投入到市场中积极参与竞争,从而激活市场中的相关物流企业。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所以市场上活沙丁鱼的价格要比死鱼高许多。于是渔民们千方百计地想法让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以便卖上好价钱。沙丁鱼生性懒惰,不好游动,喜欢安静,追求平稳。所以运输过程中绝大部分沙丁鱼会在途中窒息死亡。但却有一条渔船总能让大部分沙丁鱼活着回到渔港。原来是船长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一条以鱼为主要食物的鲶鱼,鲶鱼生性好动,四处游走,搅动了“死水一潭”,沙丁鱼为避免成为鲶鱼的果腹之食,便一改往日的懒惰,不停地游动。所以,一条条沙丁鱼才可以活着到达渔港。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的实质是一种负激励,是激活员工队伍之奥秘。公务员是个大家公认的“铁饭碗”,他们每天机械地做着同一件事情,上班、看报、喝茶、聊天,处理一些临时情况、下班…… 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最近温州市人事工作会议传出一条消息,从今年开始,该市将在全省率先试行公务员聘任制,决定聘任一些专业强、技术高的公务员。使公务员能上也能下、能进也能出,实现公务员“流动”起来。而且被聘任的公务员薪酬将是一般公务员的数倍。这一举措,改变了政府机构等级森严、官僚主义丛生、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激活公务员队伍提高行政效率,增强了公务员的责任感、危机感。在拓宽选人、用人渠道的基础上聘任制发挥“鲶鱼效应”。

推行这一效应的还有深圳市,他们也沿用了事业单位聘用制,建立和完善公开招聘、签订聘用合同、定期考核、解聘辞聘等一系列制度,这些政府雇员,就是从政府从社会上雇用的在法律、金融、经贸、信息和高新技术等方面有特长的人才。他们合理的知识结构、独特的雇用身份和追求效率、积极进取的敬业精神,必然会给整个政府机构带来生机和活力。正是这种“鲶鱼效应”提高了服务效率。

在企业管理中,“鲶鱼效应”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渔夫”相当于企业的管理者,管理者要实现管理的目标,需要引入鲶鱼型人才,以此来改变企业相对一潭死水的状况。“鲶鱼”是企业管理中所必需的人才,鲶鱼型人才在企业中要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极力发挥激励性作用,而实现自我价值。鲶鱼型人才的到来会给那些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沙丁鱼”员工带来竞争压力,能够唤起“沙丁鱼”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胜之心。企业中的“沙丁鱼”,并不是一开始就是一种懒散的状态的。也许,现在你还是一条沙丁鱼,你的领导可能是渔夫或鲶鱼,那么你最好和组织保持同方向,不要往后游,否则就有被吃掉的危险,永远充满激情地向上游,争取变成鲶鱼或渔夫,到上一层工作岗位上去搅动一番。

当今社会,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鲶鱼效应不仅在众多企业中都被推广和使用。还在动物的世界里流行起来。看来,羊和沙丁鱼是一样的,只有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才会有强烈的求生意识,动物都如此,人们更应如此,适者生存,这是人类一切问题的答案。在动物的世界里,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这是一种生态平衡,我们也可以这么说——在动物世界里,弱者也有一片天!和动物世界一样,在人的世界里,也没有绝对的强者和弱者,只有相对的强者和弱者!

在田径场上,跑得快的便是强者;在考场上,分数高的便是强者!可是,田径场上的强者并不一定是考场上的强者,考场上的强者也不一定是田径场上的强者!因此,其实“弱者”也可以是“适者”。要想做强者,先做“适者”吧。

经济学家

罗伯特·卢卡斯(Robert Lucas)

卢卡斯,1937年,生于华盛顿的雅奇马。1955年,卢卡斯从西雅图的罗斯福公立学校高中毕业。芝加哥给予他奖学金,但芝加哥没有工学院,从而终止了他做工程师的梦。 罗伯特·卢卡斯的著作主要包括:《理性预期与经济计量实践》、《经济周期理论研究》、《经济周期模式》和《经济动态学中的递归法》。1995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化繁为简——奥卡姆剃刀定律

实例证明:世界上那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多都是能“剃繁”的高手。他们总是能够审时度势的有所创新,以致事业能生机盎然。

传说在亚细亚的一座古城里,有一辆古代帝王遗留下来的战车,车辕上系有一个十分复杂的结子,谁要是能打开它,谁就会占领亚洲。许多人试着解开它,却都没有成功。亚历山大大帝经过这里时,同样像先前的人一样去解这个结子,但同样也失败了。他灵机一动,抽出腰间的剑将这个结子一劈两半,大呼:“这样不就解决了吗?让亚洲在我的剑下屈服吧!”

难倒众人的绳结却被亚历山大简单的解决了,原来复杂的事情往往是很简单的,只是我们总一厢情愿的把它想的很复杂。

“如无发要,勿增实体”——这便是经济学中所说的奥卡姆剃刀原理(Occam's Razor,Ockham's Razor)。后人常常转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但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即只承认一个确实存在的东西,凡干扰这一具体存在的空洞概念都是无用的累赘和废话,应当一律剃除——化繁为简。

事物总是朝着复杂的方向发展的,许多时候我们总是被复杂迷惑着,因而在我们做过的事情中,可能有许多都是毫无意义的。就像在工作中,我们总是忙得一塌糊涂、不知所措。而如果运用这把“剃刀”去掉多余的部分,破解迷惑,找到最关键的部分,那样的话,忙忙碌碌、焦头烂额的工作便会远离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变得很简单。

对于一个企业管理者来说,在制定决策时运用“奥卡姆剃刀定律”再合适不过了。一个好的理论决策应该是清晰、简单并突出重点的,企业管理者制定的决策亦是如此。在制定决策之前,应尽量剔除身边的干扰,具有清晰明确的思路,保持事情的简单化。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任何小小的失误可能都会使决策理论盘根错节。所以要先将企业的关键脉络明晰化、简单化,用奥卡姆剃刀无情的剔除所有累赘,只有简单才能对付复杂与繁琐。当然,奥卡姆剃刀所倡导的简单化并不是胡乱的、粗暴的剔除,而是要穿过事物的复杂性,有条理的剔除。这也就提醒我们的企业管理者:抓住了企业的主要矛盾,自然决策就可以清晰简单、有的放矢的制定了,正确的决策当然就能使企业保持正确的方向了。

著名管理大师杰克·韦尔奇说过:“越是简单化的管理,越能实现较高效率,就越能体现创造和智慧。”而更多的实例证明:世界上那些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大多都是能“剃繁”的高手。他们总是能够审时度势的有所创新,以致事业能生机盎然。

总之,只有保持事物的简单化,并适当变革、创新我们的思维,奥卡姆剃刀才能在经历风霜后依然锃亮锋锐!

如果你还在被繁杂迷惑着,赶快去寻找那把奥卡姆剃刀吧,保持事物的简单化。

经济学家

罗伯特·福格尔(Robert Fogel)

福格尔,1926年出生在纽约市。1944年进入康奈尔大学,1948年获得学士学位。在哥伦比亚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60年在那里得到硕士学位。1963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58年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开始执教。1965年,他同时兼任罗切斯特大学的教授职位,1975年到哈佛大学任教授。福格尔1977年曾任经济史学会会长,1980年任社会科学史学会会长,1978年以后又一直任国立经济研究局的项目理事。福格尔的《铁路和美国经济增长:计量经济史学论文集》的出版,标志着“历史计量学”或“新定量经济史学”的诞生。1993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当断不断,反受其乱——时间的机会成本

工作中不如意就会跳槽,这是大多数人的想法。可是我们都忘记计算时间的机会成本了,如果成本太高,我劝大家考虑清楚再跳。还要执意跳槽的,看看下面的文章吧。

陈伟本科毕业念的是计算机,毕业之后到一个网络公司做了技术员,由于表现出色,他很快升到了技术部经理。但由于公司规模小,盈利额低,行内竞争又激烈,业务局面一直都打不开,陈伟的薪水也是一直“原地踏步”状态,他觉得这样没有什么发展,于是干脆的辞职离去。

辞职后,他遇到两份不错的工作,一份是某企业技术支持,另一份软件开发。陈伟选择了在一个国内企业做软件开发的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便发现自己的性格似乎和工作“格格不入”。加上越来越多的人才涌入公司,年过而立的陈伟职业危机感也日益增强。于是他想到了如果当初选择技术支持的工作,虽然职位和原来相比要低一些,可能要比现在也好,现在又要返回起点做重新选择。

重新选择意味着起跑线为零,一切从头开始。但时间是有机会成本的,人生并没有留给我们足够的时间“打草稿”。走过很长一段路后再回头,我们丢掉的不仅是宝贵的时间,还有机遇。重新定位时,我们需要付出的可能是加倍的努力。好比买股票,在适当的时候抛会得到最大的利润,但如果抛的太早或太晚,虽然也会有一定的利润,但还会有一定的损失;好比机遇,在适当的时候抓住最适合你的机遇,也许就会给你带来不一样的人生,有些机遇虽然你抓住了,但不是在最适当的时候,也许人生就不会登峰造极;再比如有些人如果你在适当的时候抓住了,就会给你带来一辈子的幸福,但若是在不适当的时候抓,就没有了幸福,因为时间不可以倒流,我们永远挽回溜走的时间。

选择是容易的,但是选择背后的所付出的时间则不可能再来,虽然我们每个人一天的时间都是24小时,24小时中我们是选择创造价值,还是在家中上上网,聊聊天?如果你现在了聊天,那么创造价值的时间将会失去。再举一个比较简单的例子:假设世界首富、微软的总裁比尔·盖茨在走路的时候掉了100美元,这时候,他是弯腰捡钱还是继续走了,对其置之不理呢?比尔·盖茨创业几十载,积累的财产约为1120亿美元,倘若不计利息收益,将时间换算成金钱的话,那么,他的每秒钟就值121美元,假如你已经理解了时间机会成本这个概念,那么你肯定会劝比尔·盖茨直接走过去,因为他将弯腰捡钱的时间花在工作上的话,所获利润会更多,也就是说,他弯腰捡钱的时间机会成本更大。

“时间就是金钱”很多人都知道这句话,却很少有人真正的关心这个问题。我们来算一下,假设有人月薪为4400元,按照每月22个工作日计,日薪是200元,平摊下来每小时25元。再用每小时10元的代价请钟点工来料理家务,而自己用这1小时去做专长的工作,等于赚了15元;而有些人为了省下2元的跨行转账费用,去银行耐心排队1小时来个“现金大搬家”,看上去是赚了,其实呢,潜在“亏损”了23元;如果这些人中刚好有个广告明星,那么他损失的不只是这23元这么简单的了,也许他将损失的是100万。

浪费时间的同时,机会成本就会变大,时间越久,成本越高,二者的关系是成正比的。就如同例子中陈伟选择工作时,只为了一时的高薪水,没有想到适合与不适合,在重新定位、充电、找工作的过程和如果选择一份合适的工作相比较就是在浪费时间,也就是说时间的机会成本更高。当然机会成本就会变大,虽然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可是如果每个人在选择之前能够仔细考虑一下时间机会成本,想必损失就会大大减少。

“机会是经常光顾每一个有准备的人的”。当机会来临的时候,抓住机遇就能获得更大的成功,不要为无谓的事情去浪费时间,浪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所以,当我们在挥霍时间,或者用大把的时间在超市排队换购一些没多大价值的赠品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你为此损失了多少钱?机会就是金钱,千万不要为了几粒芝麻而丢了西瓜。

经济学家

约翰·海萨尼(John C.Harsanyi)

海萨尼 经济学天才、理性预期学派的重量级代表,是把博弈论发展成为经济分析工具的先驱之一,1995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1920年,出生于匈牙利的布达佩斯.1946年,海萨尼到布达佩斯大学注册入学,攻读博士学位。著作有《博弈和社会中的理性行为与讨价还价均》、《关于伦理学与社会行为及其科学解释的论文》、《博弈论论文集》、《博弈均衡选择的一般理论》、《道德、平等和个人美德:一个不正统的功利主义理论》。

童年卖报纸,少年卖保险——满意效应

如果你做了,没有损失,就可能有大收获,可能会很满意,那就下手去做吧,马上就去做!

美国保险业巨星克里曼·斯通生于1902年,童年时代的他卖过报纸,还经常被一家餐馆赶出来,但他并不气馁,而是再次悄悄的溜进去,被感动的客人见他这么执着,于是拜托餐馆的人不要再踢他出去。但结果他的屁股还是被踢得又红又肿,不过对次他毫不介意,而是对自己的努力感到非常满意,因为自己口袋已经被钱填的鼓鼓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