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追求“完美”要不得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汉书·东方朔传》
追求完美,是人类自身在成长过程中的一种心理特点或者说是一种天性,它更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然而,过于追求完美却不见得是一件好事。因为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有了好的工作,又要有好的生活;有了好的生活,又要有好的爱情;有了好的爱情,还要有好的身体。这样的生活态度不会给人带来轻松,反而会压力重重。也许人们正是有了这种不满足于现状的心态,才会不断地追求奋斗,生活中才多了那么多的精彩瞬间。但是时间长了,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情景:似乎任何一件事情都达不到让自己满意的状态,吃不好,也睡不好,总觉得心里有个疙瘩,很不舒服。过这样的生活不是会很累吗?
其实,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真的不需要太过于追求完美,因为天底下几乎没有什么事情是可以做到尽善尽美的。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就像水到了100℃就会沸腾,低于-4℃就结冰一样,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追求完美也是一样,如果超过了这个度,那么反而会离完美越来越远,所以实在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追求它。
一个渔夫在一次打鱼的时候,捞到了一颗珍贵的珍珠,他很高兴。但令人遗憾的是,珍珠上面有一个小小的黑点。渔夫就想:如果能想办法把这个小黑点去掉的话,那这颗珍珠就会成为无价之宝了,到时候我就发财了。于是,他把珍珠去掉了一层,但是黑点仍然存在,又剥了一层,黑点还是存在。直到最后,黑点消失了,但珍珠也不复存在了。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何尝不是如此,过分追求完美,最后反而更加不完美,我们所付出的代价往往就是把“大珍珠”也追求没了。让自己跌进过分完美所造成的误区里,心被渐渐地磨出了老茧,却浑然不知。所以,人的期望不能过高,够好就行了。浪费太多时间和力气去追求完美,结果却常常是没有时间做好任何事情,想要面面俱到,却是一面也不到。
《管子》说:“斗满人概,人满天概。”古人用斗作为量器,一斗的标准是斗要平,如果太满了,就用一把尺一样的东西把多余的部分刮下来,而这用来刮斗的东西就是“概”。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斗满的时候,人会把它概平;而人满的时候,上天会把他概平。人是最不容易满足的动物,不满足的根源就在于人的贪心,正因为贪心,人们才会费尽心机去寻找十全十美的东西。但生活中的缺憾却不可避免地存在了,如果人人都对缺憾无法释怀,那么就一定会造成心理的负担、障碍乃至疾病。如此得不偿失,又何必执着呢?要知道,有时候完美也是一种缺陷,缺陷未必不是另一种完美。
有一个人,他坚信完美的存在,并且声称不管自己做任何事情都要力求完美。于是,他在写书的时候,不仅要求内容精彩,还要求字形完美、纸张完美,甚至如果他在写的过程中出现一丝丝的错误,就要立刻换上另一张纸重新再写。就这样,他为了写一篇自己心目中的完美文章,写了停,停了写,很多年过去了,他依然在写写停停中徘徊。这个人的迂腐让人觉得可笑,其实生活中的事情,能够终结时就让它终结,如果和事情本身没有多大的关系,就不要再费心费力地追求了。如果一个人常常对问题的细枝末节甚至一丝一毫都不肯漏掉,后果只会是枝节横生,甚至给别人也带来无穷的牵连。试想一下,闻名世界的维纳斯雕像若不是失去了双臂,那她是否还能像现在一样受到人们的推崇?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男人,倾尽一生在寻找一个完美的女人,以至于直到他70岁的时候,还没有结婚。于是有人问他:“你寻找了一辈子,也找遍了世界上很多地方,难道就连一个完美的女人都没有遇到吗?”这个男人十分伤心地说:“有一次,我碰到了一个完美的女人。”那个人又问:“那你为什么没有和她结婚呢?”这个男人很无奈地说:“没有办法,她也正在寻找一个完美的男人。”
毫无疑问,故事中的男女主人公都在追求一种至善至美的爱情,在他们的心中都为自己想象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异性,他们也希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找到和心目中所想象的一模一样的人,可是最终他们谁也没有遇到。完美是一句极具诱惑力的口号,却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过于追求完美,只不过是堵死了通往爱情、通往婚姻的那扇门,自己已经掉进了完美的陷阱却全然不知,还以为睡在了席梦思软床上。
事实上,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完美的,有志未必有心,有心未必有力,有力未必有钱,有钱未必有情,有情未必有爱,有爱未必有缘,有缘未必有分,有份的又未必能在一起和平相处。所以,这个世界上也根本不存在完美无缺的爱情,真正的爱情不只是最初的浪漫情怀,更多的是爱情过后的平淡的岁月,是一种浪漫过后的真实的生活。那种生活,就如一条小溪在生命的长河中缓缓流过,波澜不惊,又淡然地在你的生命长河中荡涤出一条涓涓细流,时刻滋润着你的生命。所以,我们不必追求事事都有好的表现,不必一开始就要求自己做到十全十美,保持一颗平常心,才是完美的心境。
在爱情中,我们不要刻意地奢望对方能够给予我们很多,而是应该想着怎样为对方付出,更应该对这份爱情心存感激,尝试着做一个懂得爱与被爱的人。也唯有尝试了,才会懂得爱情不是完美的,有着许许多多的缺点,但也终有一些东西是值得我们欣赏的。爱情,不必过分追求完美,它要的是一种畅快的心情,一种愉悦的感觉,一种超脱的自由,一种淡然的态度。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现代医学甚至认为,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这些人往往对自己要求过于严格,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谨小慎微,会因为过分地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优柔寡断的性格让他们面临意外时会不知所措。由于时刻都过度认真和拘谨,因此缺少灵活性,也很少会有自由悠闲的心境,缺乏随遇而安的潇洒,从而使自己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
二、龙涎香:由痛苦孕育而成
很多时候,人们只看到别人光辉耀人的一面,却不知道别人在成功的背后经历的痛苦。殊不知最好的东西需要最痛苦的孕育,才能形成。
龙涎香是一种名贵的香料。它与麝香几乎是所有高级香水和化妆品中必不可少的配料。据说作为固体香料时,它的香气可以长达百年,被誉为“天香”和“香料之王”,但很多人却不知道它孕育中所经历的痛苦。
《星槎胜览》上给龙涎香赋予了一个美丽的传说:“龙涎屿,独然南立海中,波击云腾,每至春间,群龙所集,于上交戏,而遗涎味……其龙涎初若脂胶,黑黄色,颇有鱼腥之气,久则成就土泥。”由此,先人相信龙涎香是“龙之唾液”。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科学的,只是人们从它奇异的香味,幻想出的美丽传说而已。人们觉得这样美妙的香料,一定很传奇,很高贵。
当经过海洋生物学家们反复研究,终于向人们揭开了龙涎香的神秘身份的时候,让我们大吃一惊。原来,它源于抹香鲸的体内。抹香鲸最喜欢吞吃章鱼、乌贼、锁管等动物,而章鱼类动物体内坚硬的“角喙”可以抵御胃酸的侵蚀,在抹香鲸的胃里不能消化,如直接排出体内的话,势必割伤肠道。于是,在千万年的进化中,抹香鲸慢慢适应了这种“饮食”习惯,它的胆囊能够大量分泌胆固醇进入胃内将这些“角喙”包裹住,形成罕见的龙涎香,然后再缓慢从肠道排至体外,有的抹香鲸也会通过呕吐排出。稀世香料就这样产生了。
原来这样奇异的香料的出身竟如此卑微,经历了如此痛苦的过程,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奇怪的是,龙涎香在刚刚诞生的时候,不仅不香,而且还奇臭无比。它需要在海波的摩挲、阳光的曝晒、空气的催化下,臭味才能慢慢消减,然后淡香出现,逐渐变得浓烈;颜色相应也会由最初的浅黑色,渐渐地变为灰色、浅灰色,最后成为白色。白色的龙涎香品质最好,只是它需要经过百年以上海水的浸泡,才能散发出奇异的香气。
龙涎香的产生是一个长期漫长的过程,就像我们人的成长一样,需要经过多年的打磨。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一次“龙涎香”,给自己一个锻造的过程呢。不要因为一时的失意,而去否认自己的能力,也许你就是一块正在孕育中的龙涎香。应该相信自己一时的苦难只是上天对你的考验,千万不要妄自菲薄。因为上天选中了你,希望你能像龙涎香一样,为人间带来奇异的芳香,才会让你承受别人所不曾经历的痛苦。
三、接受真实的自己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不喜欢自己,因为他们无法接受自己。
不接受自己的人,常常心情郁闷,对生活中的一切都没兴趣。他认为自己思想怪诞,怀疑自己患有某种精神疾病;他还抱怨周围的亲友、同事、邻居不能理解他等等。实际上,他没患任何精神疾病,问题在于他不能接受自己,从而影响到他对别人的接受,进而产生其他方面适应的困难。由于他不曾意识到这点,无病自扰之,表现出自暴自弃的倾向。
可见,对所有人,正确评价自己、接受自己都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建立正确的自我观念,适应环境,促使性格健康发展。接受自己,去除自卑感,是精神健康的重要保障。
怎样才能增进自我接受感呢?
第一,要克服完美主义,认识到自己不可能做到十全十美,因为这世界并不完美。家人、友人同样有缺点。十全十美是不可能达到的,所以,应当“知足常乐”。要容忍体谅,不但要与他人相处容易,亦要做到对自己的行为不苛求。不要做时钟的奴隶,尽可能在时间限制内完成工作,记住“欲速则不达”。要明白讨好所有的人是不可能的,所以根本不必去尝试。“受欢迎”的本意是使他人赏识你的本人,而不是你的最好表现。尝试一下“畅所欲言”,坦诚和直率能消除许多障碍与心理压力。要对自己有信心,你和任何人一样有可取之处。切勿过分自责,任何人都有彷徨的时刻;不必为“爱”与“恨”过分担心。切勿自悲自怜,你的遭遇并不重要,你对遭遇的反应才是最重要的。
第二,要做到真正了解自己。自知者明,自胜者勇。你可以通过比较法(与同龄、同样条件的别人相比较)、观察法(看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分析法(剖析自己,了解自己的工作成果)等来认识了解自己。
第三,要树立符合自身情况的奋斗目标。这样会使你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才智,增强自信心。
第四,要不断扩大自己的生活经验。每个人都要经历适应环境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你也许发挥了才干,也许暴露了缺陷。这没关系,教训和经验都将促进你对自己的了解。
最重要的是诚实坦率、平心静气地分析自己。要有勇气承认自己的缺陷,肯定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确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增进自我接受感到的动力。
四、塑造一个最好的“我”
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无穷的潜力,我们要学会描绘自己的心理蓝图。
在美国西部,有个天然的大洞穴,它的美丽和壮观出乎人们的想象。但是这个大洞穴没有被人发现之前,没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因此它的美丽也等于不存在。有一天,一个牧童偶尔来到洞穴的进口处,从此新墨西哥州的绿巴洞穴成为世界闻名的胜地。
我们每个人都有140亿个脑细胞,一个人只利用了肉体和心智潜能的极小部分,若与人的潜力相比,我们只是半醒状态,还有许多未发现的“绿巴洞穴”。正如美国诗人惠特曼诗中所说:“我,我要比我想象的更大、更美/在我的,在我的体内/我竟不知道包含这么多美丽/这么多动人之处……”
我们告别了20世纪,回想过去人类艰难求索的历程,最值得骄傲的不是“登月”,也不是网络,而是人类发现自身蕴藏着无穷的潜力。
人是万物的灵长,是宇宙的精华,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光扬生命的本能。为“生命本能”效力的就是人体内的创造机能,它能创造人间的奇迹,也能创造一个最好的自己。
一个人相信自己是什么,就会是什么。一个人心里怎样想,就会成为怎样的人。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幅“心理蓝图”或一幅自画像,有人称它为“自我心象”。自我心象有如电脑程序,直接影响它的运作结果。如果你的心象想的是做最好的你,那么你就会在你内心的“荧光屏”上看到一个踌躇满志、不断进取的自我。同时,还会经常收听到“我做得很好,我以后还会做得更好”之类的信息,这样你注定会成为一个最好的你。
美国哲学家爱默生说:“人的一生正如他一天中所设想的那样,你怎样想象,怎样期待,就有怎样的人生。”美国赫赫有名的钢铁大王安德鲁·卡耐基就是一个能充分发挥自己创造能力的楷模。他12岁时由苏格兰移居美国,先在一家纺织厂当工人。当时,他的目标是决心“做全厂最出色的工人”。因为他经常这样想,也是这样做,终于成为全厂最优秀的工人。后来命运又安排他当邮递员,他想的是怎样“做全美最杰出的邮递员”,他的这一目标也实现了。他的一生总是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地位塑造最佳的自己,他的座右铭就是“做一个最好的自己”。
做一个最好的自己,不一定非要当什么“家”,也不一定非要出什么“名”,更不要与别人比高低,比大小。就像人的手指,有大有小,有长有短,它们各有各的用场,各有各的美丽,你能说大拇指就比小拇指好?决定最好的你,既不是你物质财富的多少,也不是你身份的贵贱,关键是看你是否拥有实现自己理想的强烈愿望,看你身上的潜力能否充分地发挥。人们熟知的一些英雄模范人物,就是在最平凡的岗位上,充分发挥人的创造能力,做好每一件事,创造最好的自己。只要我们坚信自己拥有“无限的能力”,便可以创造和谐的心理、生理韵律,也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人格魅力。
五、身体残疾不是缺陷
残疾不是一种缺陷,至少身体有残疾的人,他们的心灵仍是健全的。一个天生就没有手脚的人,却以自己的不懈努力成为公众人物和著名主持人,这就是日本青年乙武洋匡的成长历程。他给人们留下的不仅仅是震撼和思考,更给我们带来了他与众不同的思想。
现年23岁,仍在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学系念四年级的乙武洋匡,已经是一个知名的人物。他的自传出版后,七个月内就销售了380万本;日本TBS电视台也请他策划主持“新闻的森林”栏目。
让那么多人注意到这个年轻小伙子的,当然是他身体不健全的特征——从出生开始,医师就判定他是“先天性四肢切断”,换句话说,就是“天生没手没脚”。
但乙武的魅力所在,却是他面对先天残疾的态度。励志的故事,大多数人都听过不少,但当乙武以短小到几乎没有的手脚,认真地在篮球场上进行他所谓的“超低空运球”的时候,还是相当令人感动的。更何况,在他从小到大的成长历程中,他又学游泳,又参加运动会赛跑,甚至参加学校的橄榄球队,还积极从事社区发展工作,“身体不健全”对他来讲,只是一个“特征”,而非“缺陷”。
值得指出的是,乙武对于“残疾”却以个性化的体验提出了与众不同的诠释,正如他在自传中指出的:
“虽然的确没有什么人会觉得‘残疾者才有吸引我的魅力’,不过也用不着在意,最后还是要看每个人自己的魅力。
“如果自己不能接受工作内容,也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自尊’吧!也许社会的确不容易混,不过我可不想‘无可奈何’地工作。
“一般人常说,‘要克服残疾’或是‘跨越残疾的限制’,我和我的爸妈却完全不适用这种形容词。因为我们没有把残疾当作一种缺陷。”
“小孩子很纯真,看到残疾者会问‘为什么?’只要解答了他们的疑问,他们就会毫无成见地接纳。我希望更多人问我,最好是当面来问我‘为什么?’否则他们如果把这个疑问一直留在心底,就会形成对残疾者的‘心理障碍’。”
人们注意到,乙武的成功其实来自于他对自己充分的自信。
乙武说:“我认为我的个性是脆弱的,但我从来没有因为残疾而感到脆弱”。他觉得自己有时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这是个性脆弱的表现,但这与身体残疾没有什么关系。事实上,从他出生后第一个月,第一次与他的母亲见面时,他母亲说出的第一句话超乎在场所有人的想象,“好可爱”。他在小学时的老师,刻意让他过着与正常小朋友一样的校园生活,从这两点来看,乙武能够以不同眼光看待自己的先天残疾,已是其来自有。
面对现在的成功,乙武有些不习惯,他说:“成了名人有很多的限制,像现在和女孩子一起走,别人看了觉得很奇怪,成为目光的焦点。”
乙武现在就有了盛名之累。不过,乙武相信,虽然成为名人对他来说带来不少限制,但也因此有机会可以把自己的一些想法传达给许多人,这还是很有意义的事。例如,他会觉得,现在各界对他瞩目,或许过些时候就不会再有人去评论他,他不愿自己只是带起一股热潮,而希望能够有持续性。目前,他通过媒体,一方面接受访问,把自己成长的一些想法告诉别人;另一方面,在他自己的节目中访问别人,传达别人的想法。
“既然有残疾者做不到的事,也应该有残疾者才能做到的事。上天是为了教我达成这个使命,才赐给我这样的身体。”这句话也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深思。
六、化解心中的嫉妒
嫉妒是一种难以公开的阴暗心理,它常对人们造成一种严重的心理危害。日常工作和社会交往中,嫉妒心理常发生在一些与自己旗鼓相当、能够形成竞争的人身上。比如:对方的一篇论文获奖,人们都去称赞和表示祝贺,自己却木呆呆坐在那里一言不发。由于心存芥蒂,事后也许或就这篇论文,或就对方其他事情的“破绽”大大攻击一番。对方再如法炮制,以牙还牙。如此恶性循环,必然影响双方的事业发展和身心健康。
所以,克服嫉妒心理要先想后果,认清危害性。
其次,如果被嫉妒心理困扰,难以解脱,一定要控制自己,不做伤害对方的过激行为。然后不妨用转移的方法,将自己投入到一件既感兴趣又繁忙的事情中去。
工作及社交中嫉妒心理往往发生在双方及多方,因此注意自己的性格修养,尊重并乐于帮助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对手。这样不但可以克服自己的嫉妒心理,而且可使自己免受或少受嫉妒的伤害。同时还可以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又能感受到生活的愉悦,何乐而不为呢?
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水平,是消除和化解嫉妒心理的直接对策。
伯特兰·罗素是20世纪声誉卓著、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之一,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他在其《快乐哲学》一书中谈到嫉妒时说:“嫉妒尽管是一种罪恶,它的作用尽管可怕,但并非完全是一个恶魔。它的一部分是一种英雄式的痛苦的表现;人们在黑夜里盲目地摸索,也许走向一个更好的归宿,也许只是走向死亡与毁灭。要摆脱这种绝望,寻找康庄大道,文明人必须像他已经扩展了他的大脑一样,扩展他的心胸。他必须学会超越自我,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学得像宇宙万物那样逍遥自在。”化解嫉妒心理的良方有以下五点。
1.胸怀大度,宽厚待人。
19世纪初,肖邦从波兰流亡到巴黎。当时匈牙利钢琴家李斯特已蜚声乐坛,而肖邦还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人物,然而李斯特对肖邦的才华却深为赞赏。怎样才能使肖邦在观众面前赢得声誉呢?李斯特想了个妙法:那时在演奏钢琴时,往往要把剧场的灯熄灭,一片黑暗,以便使观众能够聚精会神地听演奏。李斯特坐在钢琴前,当灯一灭,就悄悄地让肖邦过来代替自己演奏,观众被美妙的钢琴演奏征服了。演奏完毕,灯亮了。人们既为出现了这位钢琴演奏的新星而高兴,又对李斯特推荐新秀深表钦佩。
2.自知之明,客观评价自己。
当嫉妒心理萌发时,或是有一定表现时,能够积极主动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和行动,从而控制自己的动机和感情。这就需要冷静地分析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同时客观地评价一下自己,从而找出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当认清了自己后,再评价别人,自然也就能够有所觉悟了。
3.快乐之药可以治疗嫉妒。
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快乐,正像嫉妒者随时随处为自己寻找痛苦一样。如果一个人总是想:比起别人可能得到的快乐来,我的那一点快乐算得了什么呢?那么他就会永远陷于痛苦之中,陷于嫉妒之中。快乐是一种情绪心理,嫉妒也是一种情绪心理。何种情绪心理占据主导地位,主要靠人来调整。
4.少一份虚荣就少一份嫉妒心。
虚荣心是一种扭曲了的自尊心。自尊心追求的是真实的荣誉,而虚荣心追求的是虚假的荣誉。对于嫉妒心理来说,它要面子,不愿意别人超过自己,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正是一种虚荣、一种空虚心理的需要。单纯的虚荣心与嫉妒心理相比,还是比较好克服的,而两者又紧密相连,相依为命。所以克服一份虚荣心就能少一分嫉妒。
5.自我抑制,是治疗嫉妒心理的苦药,自我宣泄,是治疗嫉妒心理的特效药。
嫉妒心理也是一种痛苦的心理,当还没有发展到严重程度时,用各种感情的宣泄来舒缓一下是相当必要的。
在这种发泄还仅仅是处于出气解恨阶段时,最好能找一个较知心的朋友或亲友,痛痛快快地说个够,暂求心理的平衡,然后由亲友适时地进行一番开导。虽不能从根本上克服嫉妒心理,但却能中断这种发泄性朝着更深的程度发展。如有一定的爱好,则可借助各种业余爱好来宣泄和疏导。如唱歌、跳舞、书画、下棋、旅游等等。
不过,嫉妒是人的天性。自古以来,有不少关于嫉妒的记载与描述。在古希腊、罗马的神话中,男性的和女性的神或英雄多有嫉妒的品性。在男子占统治地位的社会里,人们往往把嫉妒看成女人的特有心理特征,在汉字里,“嫉妒”二字皆用“女”字作偏旁,也是一证。我国明代人谢肇淛写过一部笔记小说,叫作《五杂俎》,其中汇集了从古代到明代包括皇后和民女在内的上百个以嫉妒闻名的女性。公元5世纪时,南朝宋明帝刘彧为惩治妒妇,曾命人写过一本《妒妇记》。莎士比亚的《驯悍记》,也着重描绘了女性的嫉妒。其实,嫉妒并不限于女性,男性也嫉妒。很喜爱艺术的古罗马皇帝埃追安(亦译阿提安)就非常妒恨诗人、画家与巧匠,因为这些人在艺术方面超过了他。中国古代惠施当了宰相后也嫉妒在才学上超过他的庄子。
嫉妒犹如醋,是人生的调味品。有一点适宜的嫉妒并不坏。嫉妒而不失去理性,则可以由不安、痛苦和怨恨转化为危机感、紧迫感、好胜心、上进心和忧患意识,催人奋起直追,激人取长补短。
七、与虚荣心做斗争
我们的社会似乎不太谴责虚荣,仿佛人人爱慕,无须谴责,然而许多悲剧和社会问题却皆源于此。
日本福富太郎在《智慧赚钱法》一书中提到获得财运的第四十八种方法“勿一味追求时尚”。而前人认为吸引女性的要素有下列五项:胆量、金钱、面貌、才干、幽默感。可是现在的年轻人却本末倒置,觉得能言善道、仪表堂堂最为重要。因此,鼻子较塌的人便赶快去整形动手术,如此爱慕虚荣的人,怎么可能节俭致富呢?这类人在公司虽抱怨薪水太低太少,但却不知如何争取合理的薪水,瞻前顾后,亦没魄力脱离公司,独立经营事业。他们能否受到女性欢迎,也是颇令人怀疑的。
若除了外表,其他一无可取的人,大概也不会有财运了。观察目前社会上,那些口口声声谈装扮、标榜个性风格的年轻人却多半也穿着路边摊上的衣服,每个人都像穿制服似的,并无什么特色可言,就好像打着宣传广告说:“我崇尚流行”,而实际上却没有自我一般,如此的流行,便意味着盲目,更是种浪费。
毫无疑问的,创造流行,使之蔚然成风,可引入财源。但是追随流行者,花钱必形同流水,因流行如巨轮不断向前转,追随者必须不断跟进才行,之所以推断追求流行者不能存钱,道理即在此。
披头发型曾经风靡一时,其实,披头士可能是因没钱上理发厅而蓄长发,本意不在模仿,他们所企盼的是摇滚乐能成为旷世之音,而无心插柳柳成荫,其披肩的长发竟也成为注目的焦点,甚至为英国赚进大量的外汇,其成为乐坛巨匠,是因为对音乐的狂热和不同流俗的胆量,他们的流行是走在时代前沿的,不同于一味地模仿,故能致富。
以84岁高龄谢世的西班牙画家达利·萨尔巴托生前有许多特别的举止,据说留着八字胡的他,常带着心爱的狗四处溜达,告别时会与人道“午安”,他有一幅画作“钟像”,即是一种从树上垂下来的软体动物,这些都是抢眼之处。
达利的装扮的确不同凡响,但如果他和庞克族一样,则毫无意义。因流行重在能表达个性,盲目跟从他人,未免是东施效颦了,我猜测达利是有心装扮成别人都无法模仿的样子,做强烈的自我宣传,他的策略果真奏效,所以其作品在绘画作品市场能久居高价位,并被评为20世纪足以和毕加索媲美的伟大画家。
福富太郎还提到喜欢时髦、爱慕虚荣的人,不仅知道“现在流行什么”,更热衷于“未来的时尚”,这类人是罕有钱财的。其实,虚荣心重的人,所欲求的东西,莫过于名不副实的荣誉,所畏惧的东西,莫过于突如其来的羞辱。
虚荣心最大的后遗症之一是促使一个人失去免于恐惧、免于匮乏的自由;因为害怕羞辱,所以不定时地活在恐惧中,常感匮乏,经常没有安全感,不满足;而虚荣心强的人,与其说是为了脱颖而出,鹤立鸡群,不如说是自以为出类拔萃,所以不惜玩弄欺骗、诡诈的手段,使虚荣心得到最大的满足。问题是,虚荣心是一股强烈的欲望,欲望是不会满足的。虚荣心所引起的后遗症,几乎都是围绕在其周遭的恶行及不当的手段,所以严格说来,每个人的虚荣心都应该和他的愚蠢等高。
真正的成功,是不会因某些成就而沾沾自喜的;若为所成就的事物感到骄傲,也应该是心存感恩、健康的骄傲,而非不得当的“虚荣”!
虚荣心一旦形成(成熟)后,它所结合的诸多不良的心态、习惯和行为,会让你只看得到眼前,却离成功越来越远。
八、内疚不完全是坏事
如果一个人在铸成大错之后,却没有内疚的感觉,他就不能辨别是非,或者不了解那些行为的是非标准。
有些内疚情绪是遗传下来的,而另一些内疚情绪则是人们在生活中获得的。我们知道,处在不同环境中的人可能具有不同的甚至相反的道德标准。然而,人们在每一个场合都会受到特定道德标准的教育。他如果违背了这种道德标准就会产生内疚。
在某些情况下,内疚情绪是好的,它甚至能激励有德行的人产生美好的思想和行动。内疚情绪配合积极的心态会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但是并非每种内疚情绪都能产生良好的结果。当一个人有了内疚情绪,而又不用积极的心态去消除它,其结果往往是有害的。
伟大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说:我们的工作进展得越远,以及我们对神经病患者精神生活的认识和研究越深,我们就越清楚地感觉到,两个新因素迫使我们最密切地注意到它们就是抵抗的来源……这两个新因素,都能包括在我需要得病或我需要受苦的表述中……这两个新因素的头一个就是内疚感或犯罪的觉悟……
弗洛伊德是正确的。因为内疚情绪常常会激发人们去毁灭自己的人生,毁坏自己的身体,或者用别的方法残害他们自己,以赎清他们的罪过。很幸运的是,今天这样的方法很少被采用了,文明国家也不允许人们使用这些方法。然而我们还是能够经常发现与它们极相似的情况,即下意识对他们自己的残害。
下意识心理具有同有意识心理一样能有效的力量,当一个人不用积极的心态去祛除自己的内疚情绪时,下意识心理就能使他受到伤害。
体谅别人是我们每个人应有的品德。婴儿很少注意到别人是否舒适和便利,他想要什么就要什么。但是,他在成长过程中,终会逐渐认识到还有别的人活着,自己必须在某种程度上顾及他们的存在。自私是人的共同特点,我们每个人只有通过成长,逐渐减少自私。当我们长大到足以了解自私是一种不良品行时,我们在只顾及个人利益时,就会感到一阵内疚的刺痛。这是好的,因为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或当我们能在使自己愉快和使别人愉快之间进行选择时,内疚能使我们思考问题。
汤姆斯·根住在俄亥俄州克利夫兰城。他6岁的孙子每天傍晚都要跑到街道拐角去迎接他下班回家,这使他很愉快。当孙子迎接到他时,他总是给孙子一小包糖果。
一天,这个小孩迎接到祖父后,充满期望地问道:“我的糖果呢?”这位上了年纪的先生力图隐藏自己的哀伤情绪。“你每天都来迎接我”,他犹豫了一下,然后接着说,“仅仅是为了一包糖果吗?”祖父就从衣袋里掏出一包糖果,递给孩子。他们向房子走去,谁也没有说话。这孩子伤心了,显得很不高兴,他知道他伤害了自己所爱的祖父的心。
那天晚上,这个6岁的孩子和他的祖父一起跪下,高声祈祷。祈祷中这个孩子加了一句自己的话:“请上帝让祖父了解我爱他。”
这个孩子由于自己所做的事而感到不愉快和痛悔,这是好的。因为不愉快和痛悔能迫使他采取行动,祛除内疚情绪,对他所做的错事做出补偿。
九、心存怨恨的人不快乐
一个失败型个性的人,在寻找失败的借口和原因时,往往会责备社会、制度、人生、运气。对于别人的成功与幸福,总是愤愤不平,因为他认为,这些都足以说明生活使他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愤愤不平是企图用所谓不公正、不公平等现象来为自己的失败辩护,使自己感到好过一些。可是实际上,作为对失败者的安慰,怨恨是非常不可取的办法,比生病还糟。怨恨是精神的烈性毒药,它使快乐不能产生,并且使成功的力量逐渐消耗殆尽,最后形成恶性循环,自己并没有多大本领而又非常怨恨别人的人,几乎不可能和同事很好相处。对于由此而来的同事对他的不尊重或者领导对他工作不当的指责,都会使他加倍地感到愤愤不平。
怨恨是使自己觉得自己重要的一种方法。很多人以“别人对不起我”的感觉来达到异常的满足。从道德上来说,不公正的受害者和那些受到不公正待遇的人,似乎比那些造成不公正的人要高明。
心怀怨恨的人,是想在人生的法庭上证明他的公正,如果他有怨恨之感就证明生活对他不公平,而有一些神奇的力量将会澄清那些使他产生怨恨的事情,使他得到补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怨恨是对已发生之事的一种心理反抗或排斥。
怨恨的结果是塑造劣等的自我意象。就算怨恨的是真正的不公正与错误,也不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因为它很快就会转变成一种习惯情绪。一个人习惯于觉得自己是不公平的受害者时,就会定位于受害者的角色上,并可能随时寻找外在借口,即使对最无心的话、在最不确定的情况中,他也能很轻易地看到不公平的证据。
习惯性的怨恨一定会带来自怜,而自怜又是最坏的情绪习惯。这个习惯已根深蒂固,如果离开了这个习惯,就会觉得不对劲、不自然,而必须开始去寻找新的不公正的证据。有人说这类人只有在苦恼中才会感到适应,这种怨恨和自怜的情绪习惯,会把自己想象成一个不快乐的可怜虫或者牺牲者。
产生怨恨的真正原因是自己的情绪反应。因此,只有自己才有力量克服它,如果你能理解并且深信:怨恨与自怜不是使人成功与幸福的方法,你便可以控制住这种习惯。
一个人有怨恨之心,他就不可能把自己想象成自立、自强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自己灵魂的船长、命运的主人。怨恨的人把自己的命运交给别人,把自己的感受和行动交给别人支配,他像乞丐一样依赖别人。若是有人给他快乐他也会觉得怨恨,因为对方不是照他希望的方式给的;若是有人永远感激他,而且这种感激是出于欣赏他或承认他的价值,他还会觉得怨恨,因为别人欠他的这些感激的债并没有完全偿还;若是生活不如意,他更会觉得怨恨,因为他觉得生活欠他的太多。
十、消除病态的恐惧
正常的恐惧和病态的恐惧两者之间有一定的区别,弗洛伊德给出了一个绝妙的解说:一个人置身于非洲丛林,看见蛇会感到恐惧,这是很正常的事,这种恐惧感有利于保护自己。但如果一个人居住在房间里也感到恐惧,以为在他的房间里有一条蛇正藏在地毯下面。那么,我们可以说这种恐惧就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理解人类的心理是极有帮助的,这种理论可以用来考察我们一般人的恐惧心理。如果一个非洲贫穷国家的母亲害怕自己的孩子会因饥饿而死,这种恐惧感是正常的;但在美国,如果一个富有的母亲告诉别人,说她的孩子将会因为营养不良而饿死,这种恐惧就是病态的、不正常的。其实,这种恐慌心理可能根源于她平时的愧疚、恐惧和仇恨。
其实,我们很多的恐惧就是像上述那样产生的。让我们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对自身状况的许多焦虑,它们就像弗洛伊德所说的地毯下的蛇一样,是人幻想出来的。有时候我们会担心自己的健康,怀疑自己患上了什么重病,为此深感焦虑和不安。我们担心自己的心脏、血压、肺部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害怕失眠。如果有一点很轻微的症状,我们就开始摸自己的脉搏,力图寻找证据来证明自己生了什么大病。我们不是为自己的身体健康焦虑,就是为自己的性格担心。我们缺乏自信,犹豫不决,因为失败而唉声叹气。我们觉得自己低人一等,认为别人的见解远比自己高明,自己只不过是他们嘲笑的对象罢了。这样的话,我们的精神世界就会变得黑暗、没有光明、没有温暖。我们感觉不到别人对我们的赏识,感觉不到友情和爱情的美丽,感觉不到家庭生活的欢乐。
我们对自身感到不安,为自己可能的失败和潜在的危险而焦虑,这种不安和焦虑常常会改头换面以其他形式表现出来。为最亲近的人忧虑,是一种对自身忧虑的替代和转移,替代了我们对自身的忧虑。很多母亲会为女儿的道德操守而担心,这只不过是一种假象。实际上,这位母亲潜意识里对自身的道德深感疑虑,烦恼不已,不过想寻找某种替换而已。我们常常听到商人抱怨税收太重,攻击政府。那些人认为,这些外在的、毫不相干的事件导致了自己沮丧忧郁的心境,但实际上,他们焦虑的真正根源仍潜藏在他们自己的内心深处。
我们必须认识到,焦虑会利用各种各样的伪装来掩盖自己。有时候,这种焦虑会演变为恐惧症——害怕高地,害怕禁闭的房间。现代心理学追溯到人们童年时代隐秘的记忆,揭示了人们恐惧感的真正心理根源。很多人过着忧郁不安的生活,有时候独自一人会感到非常恐惧;而有时候却远远地避开人群,害怕进入他们的圈子;有时候一想到失去别人的爱和尊重,会战栗不已,害怕遭到别人的轻视和抛弃。
如果女人害怕爱,感情就会枯萎,她就会变得像一尊冷漠的大理石像一样;男人害怕成功(实际上,我们许多人是害怕成功的),便会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耗费自己的青春。卡尔·蒙尼格在他的名著《反对自己的人》中写道,现代人陷入一种群体性的恐惧,仿佛害怕自己变得成熟,害怕自己取得成就。灵魂承受着恐惧和负罪感的折磨,就是为了让自己失败!
有时候,恐惧感会引起肉体上的痛苦,我们便会用肉体上的痛苦来掩藏内心的恐惧。这一点,常人难以察觉。研究身心关系的医学表明,全部疾病,从普通的感冒到关节炎,通常是由人们深层的恐惧心理造成的。事实上,艺术家和小说家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托马斯·曼在他的巨著《魔山》里描写了很多这样的例子。他们过于敏感,非常恐惧,借着与肺结核做斗争来逃避现实中的奋斗。当然,与现实生活中需要勇气的战斗、抗争和挣扎相比,生病自然要容易得多。我们现在明白了,有些慢性病患者实际上是害怕现实中的抗争和奋斗,潜意识中想让自己生病,在疾病中可以寻求到安慰和舒适。疾病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个巧妙的借口罢了。
十一、看到自己的长处
对于一个人来说其最难做到的就是能否真正做到正确地认识自己,欣赏自己,与自己和谐地相处。通常人们总是喜欢用大众的评价标准来要求自己,框定自己。常常会看到别人是如何如何的优秀而看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其实质上,看到自己的长处使自己更好地发展下去是十分重要的,同时还不至于使自己陷入失败者的阴影之中,从而使自己快乐起来。
曾有一位朋友,在大众的眼里,长得是胖了点,然而却非常的可爱。她工作非常出色,人缘也很好,年纪并不大,年收入就达到15万以上了。可她就是跟自己过不去,采用各种方法减肥,花去10万元不说,一点儿效果也没有。如今她终于想明白了,若有所悟地对我说:“上帝是公平的,他赐予我胖胖的身体,却在其他方面最大限度地补偿了我。我发现自己做什么事都很顺,机会运气也很好。”笑容真正地回到了她的脸上,那一刻她发现了自己是多么的迷人。
有一位歌唱家长着一副暴牙,她为此感到非常的自卑、苦恼。每次演唱的时候,总是试图掩盖自己的缺陷,然而却一直没有成功。直到后来她终于改变了自己的想法,认为暴牙能够转化为独一无二的优势的时候,她大胆地露出了暴牙,全心全意地去演唱,后来人们为她那极具张力的个性所深深吸引,她终于走向成功。
医学之中有一个跨栏定律说的是:每当你自身有某个缺陷的时候,必定会有其他优势进行补偿,只是需要你去努力发现而已。蚂蚁难道能与大象相比吗?蚂蚁能和大象相比些什么呢?可以想象,一只小小的蚂蚁怎么能和身躯庞大的大象相提并论呢?是不是有点儿太自不量力了,它们之间的反差太大了啊。但是如果换个方式比的话,会怎么样呢?比如说,不比力气大小,就比一下谁的身体小,蚂蚁能够在小孔里自由地钻进钻出,而大象对这却只能干瞪眼了,这种情况下蚂蚁就具有了一定的优势。又有人会说,你这不是强词夺理吗?哪有这样的比法。那就再换个方式比较一下看看。蚂蚁虽小,但它能够轻松搬动几倍于自己体重的物体,大象却无论如何做不到这一点。由于它本身的体重巨大,它的力气固然非常的大,然而如果让它搬动比自己体重大几倍的物体却如何也做不到。对于这点,小小的蚂蚁却毫无疑问地又胜过了大象。
世上本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即使你的本事再大,你也总会有不如别人的地方,同样的道理,即使你再怎么不行,也总有比别人强的地方。也许你先天有智力障碍,但你拥有音乐天赋,通过拼搏,说不定你能成为一位小提琴手,也许你今生都无法走路,但是只要你拥有一颗聪明的脑袋,通过努力,你很有可能会成为一位成功人士。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重要的是你能否正确地对待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优缺点所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在任何时候,我们都需要善待自己,理解自己,掌握自己,不要只看到自己的优势和长处,也不要只看到自己的短处和不足。正像有人说的,消极时想想自己的长处,得意时想想自己的不足,只要心态平和!不要刻意地去关注自己的不足,其实人人都有缺陷,我们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和发挥自己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用长处去弥补自己的不足。即使无法和别人相比也没有什么要紧,人的一生其实就是充满着机遇与挑战的,在人生的许多时候,如果你能换个角度去看待的话,那么你自身的短处与不足就有可能正是你的优势所在,就看你如何去发挥了。
因此,我们应该学会为缺点而欢呼,因为缺点未必是缺点,如果真是缺点的话,必有一补偿性的优点存在,只要你能够发现它,就一定能够取得更大的成功。
曾经有人说:一个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难战胜的人是自己。
让我们试着发现自己,试着重新认识自己,由此我们便会慢慢地喜欢自己,学会欣赏自己,学会了爱自己,一种内在的力量便产生了。
明白这一点后,我们不再以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了,不再以自己的眼光去看待别人,于是我们学会了欣赏别人,发现别人的优点,人际关系自然走向协调。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与你合作、生活。
十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生活中的美就存在于大千世界之中,需要我们用全部的心去感受,那你就会知道原来美就在我们的身边。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可能会有人抱怨人生之旅的坎坷,人情世故的冷漠。然而,殊不知他们在这种生活中常常会把自己推向一个无情的沙漠里,生活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美好的,对于热爱生活的人则更是如此。生活往往是琐碎繁杂的,有时甚至如同一杯苦酒。可是你如果有勇气举起这杯酒,等到你把这杯苦酒慢慢饮尽的时候,那么你自然就会发现苦涩中蕴涵着甘甜的美。
什么是美?美就是生活当中的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那份感动,生活是战胜困难、挫折后成功的喜悦,是勇气、是信心、是饮完那杯酒后苦尽甘来的心情;生活是那只在大海中航行的小船,迷路时有灯塔为你指引前进的方向;生活是沙漠中的行者,口渴难耐时会有人捧上甘洌的清泉。哦,生活需要勇气、需要美德、需要真诚,你将载满所有美德,献出自己的一份美,世界将会由你而变得不同。我国是一个具有优秀文化传统的文明古国,鲁迅先生说过:我们国家自古以来就从不缺乏优秀的传统美德,有为民服务的人,有埋头苦干的人,有鞠躬尽瘁的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将更要求发扬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优良美德。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奉献出自己的一份真诚,那么美就在你我身边!
当一片枯叶从枝头飘落,在空中划出一道生命的轨迹,这是美。
当你站在一潭绿水边,享受清新脱俗,这是美。
当你站在海边,尽情体味那震撼人心的声音,这也是美。
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是追求。
对美的执着是一个人的品质、修养和气度的体现,追求美需要勇气,需要打破陈规。作为一名新时代的青年,对于美,敢爱敢恨,敢追敢弃才是我们应有的品格。
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追求,是发现。送你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找到美。
美是朴素的,耐人寻味的朴素;美是平淡的,一种返璞归真的平淡;美是单纯的,从复杂中体现出的单纯。
美是早晨的雾;美是流水潺潺;美是心中永远的微笑……
晚上,去看看日落或黄昏,夕阳是多么绚烂,被晚霞笼罩着渐渐沉入山的那边。黄昏,已近黑夜,深蓝色的天空或许还没有星星的点缀,但会显得更加静谧,更加深邃。
学会发现美,不仅可以使你的眼睛中留下绚烂的景色,也能舒畅心情,成为你心灵中一处美丽可爱的景点。
生活中的美很多,期待着你的发现。
有这样一个故事:斯蒂芬来到了亚利桑那沙漠的第一个夏天,想自己一定会被热死的。40℃的高温好像快要把人给烤熟似的。
在第二年四月份,斯蒂芬就开始为如何过夏天而担忧,地狱一样的三个月生活马上又要来临了。有一天,当他在凤凰城的一个加油站给车加油的时候,与加油站的主人希普森先生一起聊起这里可怕的夏天。
“哈哈,你千万不要这样为将要到来的夏天而担忧。”希普森先生善意地责备着斯蒂芬,“现在对炎热的害怕只能使夏天开始得更早、结束得更晚。”
当斯蒂芬付钱的时候,他忽然意识到希普森先生所说的话很对。在自己的感觉中,夏天不是已经来了吗?从这之后它便开始了为期五个月的肆虐。
“就像迎接一个惊人的喜讯那样地对待酷暑的来临,”希普森先生说着找给斯蒂芬零钱,“千万别错过夏天带给我们的各种美好的礼物,而对于夏天的每一种的不适都躲在一个装有空调的房间里了。”
“夏天还有美好的礼物?”斯蒂芬急切地问?
“你从不在清晨五六点起床?我发誓,6月的黎明,整个天际挂着漂亮的玫瑰红,就像少女羞红的脸。8月的夜晚,满天的繁星就好像是深蓝色的海洋里漂浮的流水。一个人只有当他在华氏40℃的高温里跳进水里,他才能真正地享受到游泳所带来的乐趣!”
在希普森先生去给另一辆车加油的时候,站在他身旁的一位年轻加油工轻声地对斯蒂芬说:“好啊!你今天得到了希普森的特别服务——免费传授他的人生哲学。”
使斯蒂芬感到十分惊奇的是,希普森先生的话果然有效。他不怕夏天了,4月和5月也就自动与炎炎夏季区分开了。当高温天气真的到来时,清晨,斯蒂芬在天堂般的凉爽中修剪玫瑰花;下午,他和孩子们舒舒服服地在家里睡觉;晚上,他们在院子里玩棒球游戏,做冰激凌吃,痛快极了,整个夏天,他还在野外欣赏了沙漠日出所特有的壮观景象。
过了几年以后,斯蒂芬一家便搬到北部的克来兰德,不到9月,邻居们就为过冬担忧了。当12月的大雪真的落下时,他们的孩子,10岁的大卫和12岁的唐真是兴奋极了,他们忙活着滚雪球,他的邻居们都站在一旁盯着看这两个从来就没见过雪的愣头愣脑的沙漠小子。
到了后来,孩子们都坐着雪橇上山滑雪,去湖面滑冰,回来之后,大人、小孩都围坐在斯蒂芬家的壁炉旁,津津有味地吃着热巧克力。
一天傍晚,一位中年邻居感慨地说;“多年来,雪只是我们铲除的对象,都忘了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如此多的快乐呢!”
过了几年之后,他们又搬回沙漠。斯蒂芬开车到加油站,新主人告诉他希普森先生因年事已高把加油站卖了,在不远处又经营了一个小型加油站。
斯蒂芬便把自己的车开到了那里,拜访希普森先生,并让他给自己的车加油。他更瘦了,满头银发,然而他以往的愉快的笑容依旧。斯蒂芬问他如今的生活过得如何。
“我一点儿不担心变老,”他说,“在这里欣赏生活的美实在是一件十分快乐的事情!”
希普森一边擦手,一边说:“我们有三棵果实累累的桃树,卧室窗外还有一个蜂鸟窝,想想还没有我指头大的美丽的小鸟,看上去真像一只小企鹅。”
希普森开着发票,继续说:“黄昏时,长耳朵大野兔奔跑跳跃;月亮升起来时,小狼在山坡上成群出现。我从来没有看到有这么多野生动物在春天活动。”斯蒂芬开车离开时,他向斯蒂芬喊道:“去观赏吧!”
回家的路上,希普森这位可爱的老人的幸福秘诀一直回荡在斯蒂芬的脑际。是呀,尽管生活会给人带来种种烦恼,但主要的是,你要学会发现和欣赏生活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