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社记者柯青看完了一篇小说《书信结良缘》后,颇感到有点滑稽。这篇小说的内容是说有一对男女青年,男的在内地,女的在边疆,他们都是科技人员,互相谁也没有见过面,只是事业上的共同语言把他俩维系在一起,四年来,他们互相通信,探讨一些学术上的问题。今年,女的从边疆回到内地,他俩都得了A市科技成果一等奖,才晓得了对方的性别、年龄。于是两人结成了美满的姻缘。生活中真有这样的奇事吗?不可能。平素就善于打破沙锅问到底的柯青,伸了伸腰,打了个哈欠,按他的作息时间,本该是打会儿羽毛球了,然而这篇小说已像个无形的主宰者左右着他的行动,使他不得不懒汉拿扫帚——破个例,开始怀疑它的真实性。按平时的习惯,他是决不肯轻率地改变自己的时间的。他刚穿好风衣,传达室王大爷就拿着信和报纸进来了:“小柯,有你的封信。嗯,字怪秀丽的。”说完瞪大了双眼,三步一回头地走了。小柯打开信一看,白皙的脸上的每块表情肌都被笑的姿态驱使着,像个精粉花卷似的:“好,他又发表了。”可再往下看,他的双眉间皱成了个“川”字形:“嗯?难道是他——王宗力?《书信结良缘》的作者,‘理力’是他的笔名。好小伙子。”“小柯,文联来电话,让你明天上午九点三十分到文联会议室,出席一个座谈会。”王大爷在院子里说罢,飞了他一眼,抿嘴一笑走了。小柯应了一声,心想:破罐子破摔,反正今天的时间又浪费了不少。索性踱出了屋子,两脚在地上画了几个圆,然后便推着车子往家走。
人们总是认为秋天是可恶的,预示着严冬的到来不远了。不是有“秋风萧索”“落叶满长安”的说法吗?然而,也要看到秋天也是收获的季节,春种秋收是必然的规律。秋空是那么的晴朗,像洗过一样;秋天的习习微风掠过小柯的面颊,使人感到沁心的惬意、舒畅。他又想起了那没有结果的回忆,不,刚刚有结果的回忆:
还是今年春天四月的时候,报春花已绽出偌大的花蕾,大雁一列列飞向北方,春天的气息掩盖着一切,喜鹊喳喳地报着春天的信息,它宣告着严冬的逝去和春天的到来。柯青刚刚从山西大学中文系毕业分配到报社当记者。他,二十二三,白皙的脸上配着一副黑边方框眼镜,鼻子不高不低,小小的、薄薄的嘴唇上泛着一层淡淡的胡髭,留着微卷的头发,再配上那洗白了的工作服,给人一种既雅静,又有点“洋”味的感觉。在大学里,他的小说就经常在一些文学杂志上发表,为此,许多痴情的姑娘每每见了他总投以倾慕的一瞥,还有的给他写来了缠绵悱恻的求爱信,然而那真是对联贴在厕所门上——没找对门。分配到报社后,他更是如鱼得水,一连又发表了三个短篇小说。
然而,造物者在造人时总是不能让他一帆风顺,而多少给他点小不舒服,使他活下去。
一天,他接到一封从西藏发来的信,感到特别惊讶,是谁的来信呢?匆忙打开一看:
柯青同志:
我是个支援西藏建设的知青,酷爱文学,但修养很浅。你的小说我都拜读过了。前几篇写得挺真实的,特别是那篇写中学生生活的,尤其使我感动,说老实话,我给我的伙伴们念时,大家都潸然泪下,我也激动得彻夜难眠。但看到你最近的一篇《爱的硕果》时,不免使你的形象在我的脑海中矮了半截。一个作家,首先要自我修身,要对他的作品能产生的社会效果负责。而你的这篇小说,不仅没有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而且还注入一些不健康的毒汁,使它发生效力。在这个小说中专门制造了一些三角恋爱来哗众取宠,用一些刺激性的字眼来诱惑人,真像现在评论家说的“无影不爱,无戏不爱”。柯青同志,请你好好想一想,这样的文学作品有什么社会价值呢?恕我的坦率,冒昧给你提意见,不对的地方,多多包涵。
另外,我在生活中发现了些闪光的浪花,把它们写成了一个短篇小说,今寄予你,请你在百忙中对我这个不成功的作品不吝指正,有机会见面再谈。
此致
敬礼
王宗力 1981年4月11日于拉萨
生活竟是这样的无情,使柯青这个崭露头角的文学青年犹如浇了一盆冷水,浑身湿淋淋的,感到有点发烧。当他发表了前几篇小说时,引起了山西文坛的关注,许多老作家认为他的小说真实地表现了十年动乱期间人民的痛苦生活。小柯像吃了蜜一般,从口里一直甜到心里。但也有一些几经波折的、好心肠的老同志提醒他:“小柯啊,写真实是对的,说实话也没错。但是,要考虑到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啊,你们还年轻,社会还看得不透。”或着把嘴贴在他的耳朵上:“小柯,你能保险再没有一个反右运动?到那时,送你顶帽子,然后到监狱或农村蹲上二十年,搞个屁创作,现在要安分守己,混碗饭吃就行了。”
生活就是这样捉弄人,人们都感到先前打了个左脸,往后一定还是要打右脸的。一开始,柯青不以为然,坚定信念——为人生而创作。但后来,他的许多朋友都远远地看他,而不向他靠近,他似乎变成了一颗定时炸弹,一接近他,时间就到了。有几个亲近的朋友见了面也只是假笑一下便像老鼠见了猫似的逃逸了。他感到了事情的严重性,就像自己得了传染病,走向生命绝境一般,凄凉,悲怨……
他苦苦地思索着:一个人的一辈子,如果就有半辈子蹲在监狱里,任人蹂躏,任人宰割,那么他的一生还有什么意思。学下上天揽月的本事,人家要枪毙你,你也只是比阿Q多“唉”一声,悲惨,不幸。
许多无聊的、胆小怕事的作家在这个时候,徘徊不进了。彳亍在十字街头。于是乎,大批的作家便灵机一动,原地转一圈,面容突变,想出了一条创作的规律:“题材够不够,恋爱往上凑。”中国的文坛便涌现了一股“恋爱热”。票房价值也逐日上涨,柯青看到这种局势,也像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浑浑噩噩地相信了“老人就是知识”的真理,卷进了这股无形的浪潮。在他们搞创作的几年间,第一次感到了创作的困难竟有这么大,甚至没写的,便是“××恋”“爱的××”也要出一身汗才可磨出。
他捏着这个知青的信,盘桓在迎泽大街上。春光融融,气候宜人,正是播种的季节。公共汽车,小车川流不息,仕女如云,喇叭声、录音机里下流的歌曲声、叫喊声汇成了一支无名的旋律。许多“业余华侨”在欣赏着自己不美的美,嘴里吐着一股浓重的酒臭,哼着黄色歌曲:“只要你爱我真心真意,我今生今世难忘记……”“丽人”们也在这时失去理智地挑逗着“色鬼”们,把身上每块足以使男子动情的肌肉一晃一晃地摆动着。柯青目睹这可恶的行径,远远地朝前看了看,蓦地心里感到一阵的负疚。一阵“喳喳喳”的声音在他头上回响,接着出现了蓝色的闪光。他抬头一望:唐明饭店正在建设中,一个看起来像工程师的拿着一张图纸正在和几个身穿工作服的小伙子研究如何施工,水泥圈梁上蹲着几个女青年,她们手执电焊正在焊接钢筋,火光闪烁,照着她们丰满的身躯。虽然那些“业余华侨”已走在了这个楼底下,然而,柯青被这建设的场面深深感动了,没有斜视这些“追求自由”的英雄们,而为这些工人师傅们的精神所倾倒,十一点三十、十二点三十、一点……他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未来,感到了自己的羞愧,他们需要什么精神食粮呢?
那一天的晚上,他认真地把王宗力的小说看了几遍,虽然技巧还不高,但文中流露出作者的气质和作品的感染力却是催人泪下的。已是寅时了,月亮也斜下去了,他破例晚睡一会儿,摊开纸给王宗力写回信:
宗力同志:
你的来信收到了,真实像一支箭击中了我的要害。咱们虽然素不相识,但从你的作品和信中可看出你是一个果敢直爽的青年。我也是一个刚出校门的初生牛犊,虽然理论上比你学得多点,但在思想上与你相比,却相形见绌。愿我们成为好朋友,共同献身文学创作。
你的作品也看过了,不客气点说是不成功的,无论人物塑造,还是表现手法,都还须继续努力。但你的文章朴实无华,给人一种清爽的快意,这一点还是要保持下去,以后在业余时间多看点理论书籍,我手头也没什么可看的书,暂且把《漫谈小说创作》给你寄去,有什么困难,请来信。有机会见面再谈。
此致
敬礼
柯青 1981年4月20日于并
时间就像流水一般,一年过去了,他和王宗力一直保持通信联系,他们共同探讨文学创作的规律,共同讨论国家大事,文学事业这条无形的纽带把两颗火热的心连在一起了。
“小柯,你上哪儿去?”小柯的妈妈一手遮着刺眼的太阳,看到小柯推着自行车一直往前走,便叫了一声。
“嗳,回家呀!”柯青转过身来一看:呀,已走过家了。妈妈两只眼已笑成了一条线,双手在围裙上一拍:“你呀,你,又被什么迷住了。”柯青也莞尔一笑,母子俩便一同进屋了。
小柯的爸爸是山西省的老作家了,小柯母子俩进来时,爸爸正在和一位青年作者谈话,小柯也凑过来:“爸爸,我以前跟你经常提起的那个青年王宗力,又发表了一篇《书信结良缘》,可我怀疑它的真实性。你们看呢?”“嗯,看过了。”爸爸接着说:“有才华,文笔很优美,看来像多血汁的作家。生活中的事实不等于作品的真实,没有合理的想象便没有文学创作。我看很真实。呀,不是你提起她,我还忘了,告诉你一件高兴死你的事,文联决定调王宗力回省,西藏的那项工程已完成了。原来她是咱省的知青,当时就业相当困难,正好西藏需要支援,她自愿报名参加,好孩子。”那青年接上话:“真是好样的,作家首先应该有自我修养,明天她参加座谈会。”“什么,明天他就来了!太好了,太好了。妈妈,记住明天中午我要请那位西藏客人。”“嗳,知道了。”母亲答应着,爸爸和那个青年也笑得合不拢嘴。怪得很,中国的汉字就是这样,这可把柯青欺骗了——他真不知道是“他”还是“她”。按名字应该是“他”。
仲秋的月亮放出淡淡的寒光,柯青躺在床上,把着《书信结良缘》仔细地玩味着,不知何时,他已进入了甜蜜的梦境:一个健壮的小伙子立在他的面前:“柯青同志,我们终于见面了。还记得咱们每次通信,结尾总要写上‘见面再谈’吗?谈什么呢?咱们共同为创造新的有益于‘四化’的精神食粮而奋斗吧。我相信: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两双有力的大手紧紧地握在一起。
一轮红日害羞地露出了地平线,冉冉升起。火车站的时钟已报了七点。整个太原市笼罩在一种橙黄的颜色里。
小柯醒来后,三下五除二穿好衣服,吃过早饭便来到文联会议室。一路上,总觉得有许多东西要写出来,昨日一天的思想活动写成一个短篇也可以了,但他想不下一个题目。来到会议室,人还寥寥无几,他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于是决定到门口百货大楼买一件衣服——因为要见远方的客人。等他回来时,座谈会正要开始,他找了个座儿坐下。主持人清了清嗓子道:“今天,特意请来了山西文坛新秀,支援西藏建设归来的王宗力同志。她先后在省内外杂志上发表了七八个短篇,出版了一部长篇小说,近来又发表了短篇小说《书信结良缘》,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趁此机会,我们请王宗力同志谈谈她的创作经验。”一阵掌声压住了她的第一句话。柯青坐在那儿傻呆呆地惊讶着,像一尊泥塑似的,“怎么,‘他’是个女青年,是‘她’而不是‘他’。”一片红晕从他的脸上飘过。她,二十二三岁,红扑扑的脸上,嵌着一双明珠般的眼睛,水灵灵的,似乎从这面能看到那面。衣着也跟她的文采一样朴实无华,使人一看到她就想起了“美是自然的美”,那可真是自然形成的美。当她高声说道:“我的老师就是报社的柯青同志,可我们从没有见过面。”大家像正看电影中听到了一声“地震了”似的,“唰”的一下子,几十双眼睛盯着柯青,那目光就像是要求他对“从没有见过面”做注释似的。
“你就是柯青?”
“你就是王宗力?”
几乎是同时发出了这样的肯定的问句,他俩激动得都站了起来。
会散了,柯青邀宗力来到家里,母亲赶快把丰盛的午餐端上了桌子,小柯也像过节似的忙个不停,母亲问宗力:“孩子,二十几啦?”“二十三。”“有对象了吗?”“没有,噢,有了。”于是两人嗤嗤地笑了。“我家小柯就不着急,真没办法。”母亲又嘀咕了一句。不一会儿,小柯的爸爸也回来了。“噢,柯伯伯,您回来了,请坐。”“吃,吃,应该主人请客人嘛,请坐。”宗力这才恍然大悟:“他就是柯青的爸爸。”一家子全乐了。就这样他们用完了午餐。
今天的夜特别宁静,月亮也圆得出奇,天空像洗过一样。柯青和宗力漫步在迎泽大街上。
“柯青,我真的谢谢你对我的帮助。”宗力毫无拘束地说。
“哪里,小王,我真的感谢你对我的批评,我一直以为你是个男青年,长得又高又块儿,哈哈,原来……”柯青也毫无顾忌——报社记者有这种经验。
“你近来有什么新作吗?”
“没有,噢,我准备写一个短篇,但还没想好题目。嗳,你怎么叫宗力呢?怪像个男孩子的名。”
“我呀,我崇拜郭沫若先生对力的赞颂,我坚信革命的力量是巨大的。”
“你成家了吗?”
“没有。”
“那你怎么对我妈……”
“嗯……”宗力捂着嘴朝柯青笑了笑。
“你以后还能随时批评我吗?”
“你以后还能随时帮助我吗?”
“一定的。”两人几乎是同时说出了这三个字。
月亮偏下去了,两个人的影子渐渐吻合了。
这一夜,柯青又失眠了,他索性坐在写字台前,一顺手又拿起了《书信结良缘》,唉,这还需要怀疑她的真实性吗?于是他掏出了笔,灵感来了,写下了《春种秋收》这个题目。
1982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