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天子家奴
6236800000016

第16章 靠山一倒,黄粱梦断

光绪皇帝自从戊戌变法失败后,就被慈禧太后一直囚在瀛台,后来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又随慈禧西逃,在西逃路上才算有了点儿自由。一个皇帝只有在逃亡的路上才有自己一点儿自由,真是一个悲哀的笑话。光绪回京后仍然被囚于瀛台,孑然一身。最喜欢的珍妃死了,瑾妃也不敢违命前来,平时显得非常孤独。时刻想着国家大事的光绪伤感自己犹如笼中之鸟,而且还无法讨得主人的喜欢。就连慈禧太后身边的太监都可以欺负他,真是一个窝囊的皇帝。李莲英曾讽刺他既有万岁之名,又不用分心操持国家大事,真是洪福齐天,乐得逍遥自在。

当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被束缚了身心的时候,常常就会忧思过度,难免会生病,况且又得不到及时的调养,所以日益严重,以致形容枯槁。即便如此,在慈禧的万寿节,光绪皇帝还要抱病前往,不过连率领众大臣行祝寿大礼都难以进行,只好早早勉强拜寿,以避免和大臣在一起举行活动,空耗体力。

慈禧见光绪颜色憔悴,行动气喘吁吁,不由起了恻隐之心,让他不必陪侍一旁,命他先行回去休息。

金秋十月的一天,慈禧带领后宫嫔妃、福晋、李莲英等泛舟昆明湖,慈禧太后兴致大发,自己扮作观音大士,命李莲英扮作童子,并拍照留念,日暮方归。

归途中,天气渐凉,侵入肌骨,慈禧回到寝宫闹起了痢疾。不过尚能理朝政,并批阅奏折多件。谁知第二天,竟不能御殿,再加上光绪帝一向身体欠佳,一时间无人能处理国事。

第三天,慈禧、光绪同御便殿,直隶提学使傅增湘陛辞(离开朝廷,辞别皇帝)。慈禧嘱他,近来学生思想,多趋向革命,此风断不可长,要他尽心尽力,挽回风气,言谈间颇多感伤。自此光绪再也没有临过朝,不仅如此,就连慈禧太后也休息宫中,不再御殿。

御医料定情况不妙,早早通知军机处,两宫脉相均不稳定,还需高明医生诊视,以免误了病情。军机处立即加强了皇宫的保卫工作,所有出入人员都要严格搜查。

慈禧身染重病,军机大臣、北洋大臣、直隶总督袁世凯和李莲英都非常着急。因为他们两人都是依靠慈禧太后才爬上了高位,获得了显赫的地位和荣耀。同时,他们又都是光绪帝的大仇人,袁世凯是戊戌变法的告密者,李莲英则亲自将光绪帝囚在瀛台。

光绪皇帝虽身染顽疾,毕竟正值壮年,未必会归天。而慈禧太后年过古稀,太医又称脉相不好,万一慈禧暴死在光绪皇帝之前,光绪皇帝一定会先将他们二人拿下问罪。

袁世凯急急忙忙找到李莲英,李莲英却气定神闲,胸有成竹地告诉他自己已经有所准备,不必担心。袁世凯见李莲英如此自信,便点点头放心去了。

慈禧太后则认为光绪身体病重,无法理政,立刻下旨立醇亲王载沣的四岁儿子、荣禄的外孙溥仪为嗣。庆亲王奕劻大惊,认为立嗣不合礼制,急忙入宫谒见慈禧太后,力陈按照支派而论,溥伦应是第一个继位人,其次就是恭王溥伟……怎么会轮到溥仪?

慈禧不听奕劻的劝告,仍坚持自己的意见,并称木已成舟,无法改变。李莲英也在一旁极力奉承慈禧,让奕劻不必再做无谓的抗争,并让他前去光绪处传达此意。

奕劻奉旨来到瀛台看望光绪,只见光绪皇帝两眼无神,气喘吁吁,骨瘦如柴,恐怕命在须臾。身边只有两个年近60岁的老太监伺候。见此情景,奕劻心想,身为一国之君,却这般惨不忍睹,不禁老泪纵横。

奕劻知道多说会传到别有用心的人耳中,连忙把慈禧的意思跟光绪说了。光绪虽然重病在身,仍觉得此事不妥,认为立长君比较好,并要他答应在慈禧面前力争“承嗣穆宗,兼祧光绪”。奕劻对光绪说一切包在他身上,又询问了病情,就回报慈禧去了。

李莲英很快就知道了光绪想立长君的意思,立刻恐惧起来。如果慈禧一旦变卦,不立溥仪,将对自己不利。于是,他在慈禧面前造谣说光绪对慈禧身体抱病非常高兴,而且还面露喜色。

慈禧对此不辨真假,立刻大怒,并吩咐李莲英像对付慈安太后那样毒死光绪,李莲英立刻领命而出。

这天中午,李莲英到了瀛台,把毒药混杂在光绪吃的药中,让光绪服了下去,然后离开了。出来后,他恰好遇到了皇后正在瀛台外边徘徊,李莲英突然灵机一动,满脸谦卑地问安,并称光绪大限已到,让她进去见上一面。皇后却苦于没有慈禧太后的懿旨而不敢擅入。李莲英则大包大揽,说一切都由他负责,让皇后尽管进去。

李莲英为什么突然间对皇后这般礼貌?原来,他看到最近几天形势急转直下。首先,光绪必死无疑,而且看样子慈禧也不会坚持多久,自己的靠山眼看就要倒,自己的将来变得扑朔迷离。如今,慈禧太后立了年幼的溥仪为帝,将来一定又是太后秉政。到那时,现在的光绪皇后,也就是将来的皇太后就会像慈禧太后一样掌握实权。自己现在有恩于她,说不定将来会得到她的青睐,攀上新的高枝。就算她看不上自己的行为,也不至于得罪她,也算为将来留条后路。

过了几天,下午三点,慈禧听伺候光绪的太监禀奏,说是皇上疾大渐(正在咽气,即将死亡)。慈禧太后立即带领皇后、瑾妃到瀛台,此时的光绪已经气若游丝。

根据大清律例,在皇上弥留之际,必须着长寿礼服,否则对皇上升天不好,因为若只穿寻常衣服,就不会引起玉皇大帝重视,也会被祖宗责备。

太监们刚要为光绪换衣服,却被他制止了——他不同意。慈禧可能觉得自己欠他太多,因为她一辈子没给光绪好脸色看过,也没给他好话听过,如今到了最后关头,出于对光绪的最后的关爱,就依他的心愿,免得光绪死后还怨她,所以没有坚持让太监给他穿衣服。

到了下午一点,做了一辈子傀儡的光绪皇帝终于驾崩了,这一天是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一日。光绪驾崩时,只有慈禧、皇后、瑾妃、李莲英和几个太监、宫女在侧。王公大臣、军机大臣、御前大臣,一个也没有,场景非常悲凉。

慈禧太后见光绪皇帝崩逝,也不免有些悲痛,哭了几声。随后,立即回去传谕降光绪帝的遗诏,并颁发新皇帝登基喜诏。其实,这份遗诏早就写成,就等着光绪皇帝死后诏告天下呢!

庆亲王奕劻闻听光绪崩逝,便急忙入宫,面见慈禧,要求新皇入嗣,承继穆宗(同治皇帝),并表示大行皇帝亦不可先后,还是由嗣皇帝兼祧为好。

慈禧心中老大不高兴,可皇帝新亡,她不好大动肝火。这时,李莲英认为此时是向光绪皇后、将来的皇太后表现的时候了,便劝慈禧说,庆王爷奕劻之言实在是为大清江山社稷着想。

慈禧见奕劻坚持己见不动摇,又有李莲英在一旁助阵,况且自己也没有精力与奕劻争论下去,只好同意奕劻,并去拟旨。这样一来,隆裕皇后算是大赢家,也算是光绪有后了。

果然不出李莲英所料,兼祧之制已定,隆裕皇后非常感激奕劻亲王和李莲英,因为同治皇后已死,她便是名正言顺的皇太后了。

后来,宣统皇帝登基一年之后,摄政王载沣被隆裕太后逼下台,造成了清帝宣告退位。摄政王载沣要抄李莲英的家,被隆裕太后拦住,算是救了李莲英一命。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奕劻拟完兼祧之旨以后,时已夜半,方才退出。第二天是十月二十二日,奕劻将拟好的兼祧之旨拿给慈禧太后看,慈禧太后召军机大臣与皇后、摄政王与摄政王福晋,议论多时,复用新皇宣统的名目,发了一道上谕。尊慈禧皇太后为太皇太后,光绪皇后为皇太后。

午膳时,已经成为太皇太后的慈禧忽然一阵头晕,晕倒在饭桌上。幸好李莲英急忙与太监、宫女们扶慈禧到寝宫,又令太医一阵急救,这才醒转过来。

原来,慈禧晚年曾长期为面风、消渴和痔疮便血等病症折磨。而且据脉案记载,慈禧在光绪十二年(1886年),50岁时便已患有面风,其症状是“左眼下连颧”时作跳动、“视物不爽”等。面风到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才有所好转,但消渴症和痔疮始终没有治好。

慈禧这次病发突然就是因为消渴症才出现了昏迷。她清醒过来之后,召光绪皇后、摄政王载沣及军机大臣等齐集病榻之前,吩咐身后事:将国政交由摄政王办理,并令军机大臣现场拟旨。

奉太皇太后懿旨:昨已降谕,以醇亲王为监国摄政王,秉承余之训示,处理国事。现余病势危急,自知不起,以后国政,即完全交付监国摄政王。若有重要之事,必须禀询皇太后者,即由监国摄政王禀询裁夺。

慈禧太后叮嘱完毕,喉中突然一股浓痰涌上来,噎得她差点儿背过气去,周围的宫女太监连忙给她冲了口清茶,这才缓过来。这期间,所拟旨意经过反复斟酌修改,并参考隆裕皇后的意见,终于定稿。傍晚时分,慈禧的眼神渐渐迷离起来,随即辞世。统治大清王朝近50年的慈禧太后终于离开了这个世界,仅仅比光绪皇帝晚一天。

棺椁是早已备下了的,是选用上等金丝楠木制成的。内棺是楠木红漆填金的,在内棺四周细微的万字锦纹上,刻着藏文佛经,经文整整齐齐全部贴金,在棺盖上有九尊团佛,还有凤凰戏牡丹的花纹。

外棺也是金丝楠木制的。棺木外面涂了49道漆,最后一层是金漆,还有喇嘛在上边写的四大天王咒,用来超度亡灵。

慈禧的棺材内部到底都放了些什么东西呢?历来众说纷纭。

但根据李莲英的记载,棺中除慈禧的尸体外,其余全是奇珍异宝。有人根据他的手记粗略地统计了一下,仅大小珍珠就用了33565粒,红蓝宝石3455块。其他金、银、翠、玉还未计算。

正因为慈禧在棺木中装的宝贝太多,在她死后仅仅20年,慈禧的墓就被盗墓者多次光顾,最后那棺中的宝物都落入大军阀孙殿英的手中。

慈禧入棺后,众王公大臣举哀,礼毕后,只剩下李莲英仍然伏于灵前,恸哭不起,比起当年他爹他娘死的时候,哭得还要厉害。不仅如此,他的哭相还很特别,一边哭一边唱着说故事。大意是慈禧太后不应该独自留下他一人在世间,若在天有灵把他也接走等。他表情极其悲痛,足足哭了半天。

其实,在场的人之所以会哭,大多是因为不得不哭,只有李莲英才是真的伤心。首先,李莲英从咸丰六年(1856年)9岁进宫起,一直到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60岁止,一共伺候了慈禧51年;其次,慈禧太后一死,使他失去了靠山,再也不能作威作福不说,自己的归宿如何,他自己也没底,脑袋保不保得住都难说;最后,他还想通过一番表演打动光绪皇后,因为现在他的命就在隆裕太后手心里捏着,只要隆裕太后说一声不能杀他,那他就可保无虞了。相对于保命,这点儿哭声算什么,所以他痛哭不止,谁拉也拉不起来,其实是在等隆裕太后的一句话。

此时的光绪帝皇后(后来的隆裕太后)是双重重孝在身:既死了慈禧婆母,又死了丈夫光绪。再说她虽入宫当了皇后,身为六宫之主,可她一天也没做过主,一切都听慈禧的。如今慈禧一死,她有点不知所措。现在李莲英哭声不止,别人又劝不下来,加上李莲英最近对她还不错,于是,劝李莲英不要再哭了,一切都由她做主。

李莲英终于等来了他想要的那句话,有了这句话,他就有了一道护身符。所以,当下就停止哭泣,忙不迭地叩头谢恩。

李莲英早就做好了“跳槽”的准备,慈禧死后,除了有关慈禧的遗物之外,对宫中的其他一切事物他都推到自己的得意门生小德张那儿,说自己年迈体衰,自太皇太后龙驭上宾之后,悲伤过度,对事情颠三倒四,恐误了隆裕太后的大事。

李莲英的这种以退为进的策略,可谓一石二鸟。一来看似把大权交给了办事机灵的小德张,使小德张快速上路,实则避过风头,此时自己不宜张扬;其次就是摆脱慈禧太后的干系后为投向隆裕太后做准备。

李莲英千方百计为自己留条后路,为的是防止有人借他失势之机加害于他,如今没了后顾之忧,自己退下来也不会遭到不测,便在慈禧百日孝满(指慈禧太后大丧)后,请求“退居南花园养老”。这一请求得到隆裕太后的批准。

李莲英在原籍有一偌大的花园,在北京还有七八处外宅、四五处买卖,还过继了四个侄儿。可谓家财万贯,庄田连片,骡马成群,子孙满堂。以他的家私来说,除了比不上皇家,比王爷也不在其下。可他为什么不回到家乡去安度晚年,享受天伦之乐,而甘愿过这孤独的生活呢?

其实,重点就在这南花园上,这南花园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据老北京人说,这南花园在故宫西华门外南长街,也叫“咬春园”。为什么叫“咬春园”?原来,这儿春天向皇宫进鲜萝卜,名曰“咬春”,所以就叫“咬春园”。到了清代乾隆年间改称为“升平署”,皇宫内戏班就住在这儿,所以又叫“南花园”。园内种植花卉树木,并广种蔬菜,还建有暖室,培植一些名贵花卉,如芍药、牡丹等,到年终岁末,送进宫去,以备帝王后妃们观赏。从这儿不难看出,这确是一个幽雅僻静的养老好去处。

尽管寻了一个远离宫廷争斗的地方,他还是非常害怕有人会暗算他,在慈禧的梓宫奉安之时(比光绪梓宫奉安迟半年),李莲英一刻也不敢离开隆裕太后,生怕有人趁机下手杀他。

咸丰皇帝的陵寝在东陵,所以慈禧的梓宫当然也要在东陵安葬。从东陵提心吊胆地回来之后,李莲英就住在南花园,平时也很少出门,只有到了清明、十月初一这两大凭吊的节日,李莲英才会到东陵给慈禧去烧纸。

十月初一对李莲英来说确实与众不同。首先,李莲英是在咸丰六年(1856年)十月入宫当太监的,而且一来就分到了慈禧手下,从此开始了他飞黄腾达的一生。其次,慈禧是十月初十生人,而且又死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十月二十三日,这就是说慈禧“生于十月,死于十月”,而随着慈禧而得势失势的李莲英,当然也是“发迹于十月,失宠于十月”。因此,每年的九月底,无论刮风下雨,李莲英都要赶到东陵,在慈禧墓前哭诉自己如今的惨淡,回忆当年的辉煌。可以说,慈禧一走,带走了李莲英的一切。

宣统即位,朝中大事一切由摄政王载沣做主,他很少与隆裕太后商量。这么一来,不仅隆裕抑郁不快,就连要靠太后吃饭的新任大内总管太监小德张也不痛快。

小德张为了发财,怂恿隆裕太后不顾正值“国丧”期间去修建“水晶宫”,让摄政王载沣很不高兴。可惜他与他的父亲醇亲王奕一样懦弱,政治手段也不多,只好对小德张操控隆裕太后的局面听之任之。

敏感性极强的李莲英立刻嗅出了其中的机会,他通过小德张控制隆裕太后,又让庆亲王奕劻和御前大臣那桐牵制载沣,使他不能有大的作为,以免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来。

李莲英不仅牵制了载沣,而且还挽救了自己的老友袁世凯。原来,光绪死后,隆裕太后在为光绪收拾遗物时,在砚台盒内发现了光绪的御笔亲书,写的是“袁世凯处死”五个字。袁世凯是手握重兵的大臣,隆裕不知如何办才好,便交给了载沣。载沣没有在“国丧”期间动手,而是仔细观察了一段时间。他见国内并无重大变故,于是召集诸亲王会议,取出了光绪帝的手谕,众人面对这么大的事件,一时间无法定论,只有庆亲王奕劻反对处死袁世凯。当时袁世凯手握京畿兵权,倘若把他惩办,恐怕会引起兵变。他建议以袁世凯最近患有的足疾为借口罢了袁世凯的兵权。

载沣也怕士兵哗变,只好照此计从宽办理。其实,袁世凯和李莲英、奕劻是好朋友,奕劻自然会照顾他了。很快,袁世凯便借足疾为名,疏请辞职。载沣见不用自己动手,就将计就计让他开缺回原籍。

宣统二年(1910年)九月下旬,正值金秋季节,厌倦了宫廷生活和官场争斗的李莲英终于决定不再过问任何宫中之事,因为他的身体再也难以支撑下去了。

人一老就容易回忆过去的事,李莲英更是怀念以前和慈禧太后一起的日子,回味当年的辉煌。不过,对于一生弄权的李莲英来说,毕竟大势已去。当他每每想起昔日伴同慈禧太后权倾朝野、为所欲为的情景,怎不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呢?他时而紧锁眉头,焦躁不安;时而无精打采,疲惫不堪,没了半点生气。再加上社会上传闻光绪之死就是李莲英亲自办的,这些话传入李莲英的耳朵里,他变得十分恐惧不安。

李莲英的几个嗣子见此光景,知道他死期将近,立即为他营造墓室。据他的一个王姓太监的同乡说,李莲英生前曾在德胜门外买地二亩余,为自己修建墓室一座,规模虽不宏大,建造倒也讲究。墓室营造耗时一年,花银五六万两。但是,李莲英死后没敢葬入此墓地。

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病入膏盲的李莲英自觉难以医治,恐怕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把几个嗣子及诸弟兄召集于床前,神情悲伤,又将自己的一生历数了一遍,期间如何发迹,如何发家,如何升为大内总管,一一细数。还一再嘱咐他们,要谨慎持家,以防财源枯竭。不仅如此,他还让家人时刻注意动荡的时局,以便随机应变。因为一旦革命党人发起暴动,纲纪就会完全丧失,要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他还对自己的身后大事做了安排:灵柩不要长期停放,发丧等事宜不可冒昧行事,一切都要听从朝廷的安排,请隆裕太后恩准定夺,如不请旨,倘出意外,后果不敢想象。另外,他还把各银号、金店的存款及家中库存开列清单,当即分给各人自存。据李氏后人说,除李莲英的四个嗣子每人分得白银40万两外,其余各屋至少均得20万两,共分掉白银340万两。

李莲英自己在死前还说,宫廷大内尚有存银300多万两,珠宝两箱,此项钱财,不可再去要,就当不是李家的,否则引火烧身。果然,李莲英死后,宫中几个知情的太监企图私分李莲英的财产,被总管太监小德张秘密报告隆裕太后。隆裕太后将财物据为己有并诛杀了参与的所有太监。

宣统三年(1911年)二月初四亥时,李莲英终于在念念不忘慈禧太后的呓语中死去。李莲英死后,他的弟兄子嗣遵照他的遗嘱,经他长子李成武召集诸弟兄商议后,向宫里写了一道奏折,请求隆裕太后降旨发丧。二月初六,隆裕太后传旨,按照祖宗家法,凡有品级的太监,均赐茔地于西郊恩济庄之大公地内安葬,并赐以祭坛和治丧银1000两。

李家接旨后,随即安排发丧日期和丧葬殡仪,旋又请准隆裕太后,“葬仪饬以国家元勋”对待。这样一来,葬礼的规格就立刻高了起来。虽然国库紧张,无法给李家发钱。但其实李家要的是这个名誉,并不缺钱。因有隆裕太后旨意,李家便敢于极力铺张。丧报纷纷散发到京城内外各地,生前好友、朝中大臣都纷纷前来吊唁。李家诸孝子贤孙,披麻戴孝,伏于灵前。退隐章德府(安阳)的袁世凯也令长子袁克定以世侄名义前来北京伏灵吊唁。这场丧礼场面宏大,耗费数万,直到三月初四,才将李莲英的灵柩送往恩济庄大公地内安葬。

为了保证墓地的牢固性,李莲英的墓顶用沙土、白灰、黄土合以蛋白、糯米汤灌浆。据说,当年此地方圆十里内,各村的鸡蛋都被买得精光,尚不足用,而蛋黄则随地乱扔,时值阳春,很快变得腐臭难闻,当地百姓也是怨声载道。

李莲英墓地全部工程包括茔内建石桥、立牌坊、修碑亭、竖墓碑、建祠堂、盖院墙等,费时一年多,耗银两万多两。期间,李成武还调用几百名禁卫军,全副武装,日夜守卫。工程完工后,还长期雇用了当地一个叫孙宝祥的贫苦农民,为李莲英守墓。

1931年,李莲英兄嫂病故后,家人又在祖坟内为李莲英造了一座假墓。墓内是专门打造的一个尺许的银人,算是李莲英的替身,装入棺木。前后算起来,李莲英有三个墓地,即真墓(恩济庄)、疑墓(德胜门外)和假墓(故里)。

李莲英的后人李瑞描述,整个恩济庄茔地,周围都是高大的石墙,向南有高大的门楼一座,进门就可看到整个茔地的面貌,埋葬着自明朝以来的三百多个首领以上的太监,大多数立有墓志碑,但规模都不大,再加上年代久远,很多早已荆棘丛生,十分荒凉。李莲英的墓地却完整无损,而且非常宏伟。还在关帝庙东侧建有李莲英祠堂,也很有规模。其中北房五间,东西配房各有三间。祠堂内悬挂着李莲英的画像,一切还算正常。

李莲英死后的当年十月,就爆发了武昌起义,结束了清王朝200多年的统治,并且建立了“中华民国”。

清亡后,李莲英的后人无法继续享受优厚的俸禄,而且后人中大多提笼架鸟,无所事事,家道遂逐渐衰落。故里庄园的生活更是一落千丈。但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到了民国十年(1921年)前后,仍能维持权贵之家的派头。不过,终因过度挥霍,坐吃山空,生活难以维系。1922年直奉战争期间,全家迫不得已逃往天津。当时,他们拉不下脸来过穷苦日子,没有经济来源还要维持昔日富贵的生活,只得典当家中的珍奇物品换钱。先是出售衣服、家具、布匹、绸缎。到后来,连成套的桌椅板凳、屏风等都卖了。据说,有些家具就是当年慈禧太后给李莲英妹妹做嫁妆的,相当珍贵。变卖的钱用光后,他们就甩卖土地,到抗战爆发前,李家土地、财物已甩卖一空。

1940年左右,昔日李莲英苦心营造的北京多处宅邸,大部分已变卖或典当出去。仅1940年,就卖了后公用库宅院、鑫园澡堂子和西直门外的堂子胡同皮匠铺等旧产。到北京解放前夕,当年盛极一时的所谓李氏的“北京四大家族”彻底名存实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