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愫眼看世界
6237600000056

第56章 多事之秋的西奈半岛

元月28日清晨,从开罗乘车颠簸150公里便到了埃及东北角的伊斯梅利亚市。

同苏伊士市一样,伊斯梅利亚市是紧贴苏伊士运河的两座重要城市和码头。相对苏伊士市,伊斯梅利亚市既在苏伊士运河畔,又是开罗通往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高速公路的中转站,是埃及的非洲部分连接亚洲部分西奈半岛的枢纽,由此原因,伊斯梅利亚市的地理位置和战略意义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苏伊士运河从地中海的塞得港入口,流经伊斯梅利亚、苏伊士两座城市和168公里河道,进入红海北端,运河河面平均宽度135米,平均深度13米,后经埃及政府多次拨款扩建,运河的航行水域有1800平方米扩大到3600平方米,通航船只吃水深度由13米增加到22米,使通航载重量有当初的几万吨提升到25万吨。

这条开凿于1859年,竣工于1869年的伟大工程,把欧亚及东北部非洲像口袋一样扎到了一起,使欧洲大西洋沿岸各国到印度洋缩短了5500公里到8000公里,里海沿岸国家到欧洲的海运历程则缩短了12000公里。运河同时把大西洋、地中海和印度洋连接起来,也不同程度的影响了这里的气候。

与绕道非洲好望角相比,欧亚的航运快捷了8000到10000公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就是一场深刻的革命、伟大的壮举。结了能,省了时。由此可知苏伊士运河的价值和繁忙程度。我们到达伊斯梅利亚的第一站,就是参观游览苏伊士运河。由于是人工河,运河的宽度比较均衡,即便是在伊斯梅利亚市也一样,只是这里多了港口和河岸建筑,港口的两岸,均有用阿文和英文书写的“苏伊士运河港口”字样,最招眼的是把守港口的兵站。

乘坐渡船三五分钟可到对岸,游人纷纷在岸边、在船上合影留念。我们的游船不知不觉间到了河对岸。这条百十来公里长的人工河,不仅让欧亚两洲的舰船通航有了捷径,同时也把原本完整的埃及分成东西两半。把运河东岸的西奈地区由非洲内陆变成了亚洲的半岛,西奈地区从此换了一个名字叫西奈半岛!

是否是称谓的变化,给这个原本悄然无声的地区带来灾难性变化,谁也不敢轻易下这个定义。但实际的情况是,自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后,英国就于1882年派出十万十字军驻扎到运河地区的西奈半岛两岸,直到二战后的1954年,埃及人才把赖着不走的英国军队赶出西奈半岛,收回了运河的全部管理权。这一百多年期间,英埃两国围绕殖民和反殖民的斗争不断,使西奈半岛蒙受了巨大灾难。

英国殖民统治者还未彻底赶走,西奈半岛的东端战事又起。从1948年起,这个多事之秋的半岛又饱受了五次“中东战争”的洗礼。

“中东”,亚洲视角上的西亚地区,而西方人却给这里安了一个别名“中东”,通常惯以西亚和北部非洲埃及等地域。

“中东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持续时间最长的战争,战争的主体是以埃及为首的临近阿拉伯国家与以色列之间的战略纷争。

历史追溯到五千年前,看待五次“中东战争”,才能清晰的看到战争的根源。

西奈半岛及其附近地域,阿拉伯民族和犹太民族都曾在此建立过国家。最早和此后的几千年,巴勒斯坦一直都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抗击十字军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牺牲。公元前13世纪,犹太人的祖先希伯莱人征服阿拉伯人,在巴勒斯坦建立希伯莱王国。此后,巴勒斯坦先后被波斯帝国、希腊、罗马和土耳其等外来民族征服,阿拉伯人和犹太人都饱受磨难,阿拉伯人就地坚守斗争,犹太人则经过三次大起义和三次大屠杀被害人数达150多万人,幸存者几乎全部逃离或被驱逐出巴勒斯坦,流落到世界各地。从而也结束了犹太民族主体在巴勒斯坦生存的历史。直到20世纪初,犹太人在政治、经济上同巴勒斯坦基本上没有什么联系了。

1881年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俄国人怒而屠杀犹太人,19世纪末,大批犹太人陆续移居巴勒斯坦,这是犹太人第一次向巴勒斯坦大量移民。1897年,第一次全世界犹太人大会和1917年《贝福尔宣言》出台,世界舆论给犹太人提供了支持。大量的犹太人,尤其是东欧的犹太人涌入巴勒斯坦。1930年,纳粹迫害犹太人时,移民更是激增。大量的移民潮,对当地阿拉伯人的生活环境造成很大的冲击,犹太人与阿拉伯人开始出现暴力流血冲突。

1947年,联合国大会通过“联大181号决议案”,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和以色列两个独立的国家,决议规定把巴勒斯坦总面积的57%划给占32%人口的犹太人,这让原本只拥有7%土地的犹太人欣喜若狂,让阿拉伯人感到灭顶之灾,世界舆论哗然。犹太人乘势于1948年成立以色列国。阿拉伯人反对该决议,未建立阿拉伯国家。

5次中东战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因土地纷争的加剧而点火爆发。

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于1948年5月16日凌晨,阿拉伯国家联盟7个成员国共集结军队4万多人,向以色列发起进攻。战争一开始,阿拉伯国家处于有利的地位,刚刚建国的以色列处于劣势,全国有总兵力3.4万人,飞机33架。在联合国安理会调停下,阿以双方同意停火四周,此时阿拉伯联军已经占领了以色列过半的领土。以色列借四周停火开始大力扩充军备,此时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立即发起支援以色列的行动,以色列政府正式建起的一支正规国防军,得到了来自世界各地犹太人的资金捐赠和美国、英国等新型轻重武器的支持,军力已大大加强。等阿拉伯联军再行攻击时,战争双方形势发生了变化。以色列军队针对埃军的弱点,一口气发动了约夫战役、希拉姆战役、霍雷夫战役。阿军无力抵抗,全面败退,被完全被赶出了巴勒斯坦。

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以色列险胜,阿拉伯国家军队死亡1.5万人,以色列军队以死亡6000人的代价占领了80%的巴勒斯坦总面积,这场战争中有近百万巴勒斯坦人被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缘由在于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后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堤蓝海峡,以色列于1956年发动了与埃及争夺通行权的战争行为。

1956年10月,以色列联合运河原占领者英法两国的军队向埃及发动进攻,意图重新控制运河。这场战争以军和英、法联军出动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10个步兵旅及装甲部队率先突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驻西奈的有3万部队,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防御联军进攻运河,下令撤回运河区。以军出兵在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

与此同时,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200余架飞机袭击埃及海、空军基地和塞得港,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港口。埃及军民奋起保卫塞得港,使英法军队始终没能完全占领。英法的行为受到国际社会的谴责,接受联合国停火决议后宣布停火。同年12月,英法军队全部撤出埃及。在整个战争过程中,英法对埃及的轰炸持续6天,地面战斗40余小时,埃及方面死伤2万多人,损失飞机200架,五大城市遭到严重破坏,1.2万幢住宅毁于战火。以色列虽然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但取得了通过堤蓝海峡的航行权。

伴随第二次中东战争结束,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建立了巴勒斯坦武装力量“法塔赫”,成为以色列的心腹之患。从此,法塔赫为了建立独立的巴勒斯坦国,不断的袭击以色列,对以色列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为削弱阿拉伯联盟的力量,消灭巴勒斯坦解放组织,进而占领巴勒斯坦,以色列发动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以色列军队首先发动了对埃及的军事攻击,1967年6月5日,动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个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把战略纵深扩大了6.5万平方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人被以军赶出家园,沦为难民。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占领了埃及和叙利亚的土地,使数百万巴勒斯坦人民失去家园,阿拉伯国家为了抗争不公平和收复失地,于1973年10月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

此时的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过于麻痹,疏于戒备。埃、叙抓住战机,联合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对以色列发动突然攻击。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对以色列形成极大威胁。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仅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同时阿、以分别使用了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萨姆-2、萨姆-3、响尾蛇”和“蜻蜓”空空导弹等各种战术导弹,经过半个月的激烈较量,最终互有突破,埃及控制了西奈半岛十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标。

1982年6月,以色列为镇压活动在叙利亚和黎巴嫩等国的巴解游击队武装,悍然出动四个旅约2万余人的地面部队,在大批空中力量的支持下,空袭贝鲁特和黎南部地带,第五次中东战争随即爆发。

半个月的军事报复,以军彻底摧毁了巴解组织在叙黎两国旗下的力量。空袭了巴解总部大楼,此间,以军还空袭了贝卡谷地。在这场战争中,巴解组织伤亡3000余人,被击毁坦克100余辆,火炮500门,400多座秘密仓库被占领。叙利亚军队伤亡1000余人,损失坦克400余辆,飞机58架。

经历五次中东战争,可怜的西奈半岛成了死亡之谷。现在的西奈半岛随着1982年4月以色列的主动撤离,表面上沉寂下来。但踏上西奈半岛,战争的余味依然浓浓的笼罩着。

乘船渡过苏伊士运河,我们走进埃及的亚洲领地,首先看到的是被军人控制着的东岸登陆场。这里的军人虽然远远的躲在口岸工作人员后面,但他们用警惕的目光监视着每一位来客,不时拉着枪栓“咔嚓”、“咔嚓”作响,让人觉得这里不单纯是个旅游区。

在西奈半岛的风景区,我们穿过沙漠里建起的桔园、橄榄园,来到环境优美的“十月革命纪念碑”。这是由军人掌管的旅游项目,是纪念第四次中东战争埃及军队重挫以色列军队,收回运河东岸狭长地带领土的微弱胜利而建的纪念碑。纪念碑呈三层塔状,电梯可通达三层,一层到三层间距大约有二十来米高,第三层上塑有形似军刀一样的碑,让人感觉杀机四伏,可能是埃及设计者的复仇用意,游人却不乐意接受。一层大厅里,整圈墙壁上彩色绘制了纳赛尔、萨达特、穆巴拉克等埃及领导人和军方要员策划并指挥战争的写意场面。同时绘有埃及全国军民奋战前线、支援前线的宏大场面。有埃及军人向游人介绍其中的缘由和纪念意义。整个纪念碑簇拥在花卉和草坪中,但两者之间是那样的不协调。

站在纪念碑的二层,运河西岸的伊斯梅利亚市尽显眼底,向东望去,一片茫茫沙漠,这里距以色列边境三百公里,应该说宿敌之间并不遥远。返回运河边,此时的苏伊士运河异常的繁忙,十万吨级的大型集装箱货轮一艘接着一艘,驶向地中海方向,接我们回西岸的渡船迟迟不动弹,时间接近下午一点,我们只好饿着肚子傻等在运河东岸。

和埃及其他城市相比,只有30万人口的伊斯梅利亚市显得干净优美了许多,绿化面积不少,城市间河道分布较广,街道在行道树和花草的映衬下,给人感觉舒服了不少。这个城市建筑受靠近地中海的影响,欧式建筑风格较为明显,也显得洋气一些。在一家不小的埃及人餐馆,我们吃了一顿正宗的穆斯林午餐,土耳其饼夹果酱素菜,烤海鱼,炒米饭,还有西瓜西红柿及黄瓜片等,还算吃得习惯。

稍事休息后,我们驱车再次东渡运河六十公里纵深,去参观西奈半岛以色列曾占领过并修建的巴列夫防线遗址。说实话,在漫漫黄沙的西奈半岛,如果不是为国家的尊严考虑,要这样的地方没有多少实际意义。车在风沙中行进了一个多小时,我们走进了一片绿洲,巴列夫防线也随即到了。

在茫茫沙漠中看到绿洲,会使人多少有些兴奋,巴列夫防线四周遗弃的坦克、大炮、装甲车及半遮半掩的掩体,使人觉得即便是难得的绿洲也难掩住人们对战争的排斥和不悦。

进入巴列夫防线同样要收门票的,不用说这里一定是军人把守的。进入巴列夫防线主阵地,首先要进入设在半坡上大门,埃及军人做必要的检查后,我们才被允许放行进入更高处的掩体和阵地。在进入掩体的途中到处都能看到以军留下的废旧武器和军事设施,阵地与掩体之间与铁丝网隔成许多走廊。进入一座较大的掩体内,尤如进入一座兵营,里面有许多间房子,食堂、医院、通讯、补给、宿舍,一应俱全。这里是西奈半岛的最高地域,不出掩体就可以清楚地观察到埃及纵深和远处的以色列国土。这里禁止拍照和录像,我事先有所准备,给领头的军人一盒从国内带来的清凉油,问题全解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