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67

第67章 《创业史》——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

必读理由

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是新中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是今天的人们了解当时历史的方便途径。梁生宝买稻种情节曾入选中学语文课本。

柳青——当代著名小说家

柳青

柳青(1916-1978年),当代著名小说家,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1928年加入共青团,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1943年在米脂县一个乡政府任文书,历时三年。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并在长安县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被迫停止工作。1978年6月13日因病逝世。

柳青长期生活在农民中间,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比较真实地反映了近几十年历次重大历史时期农民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

除了代表作《创业史》,他的作品还有:《地雷》、《咬透铁锹》、《种谷记》、《铜墙铁壁》。

深度解读

1959年春,柳青的长篇小说《创业史》开始以连载的形式发表在《延河》杂志第4-11期上,每期两章。1961年出版单行本。

柳青原计划写四部,但只完成了两部。第一部写互助组阶段,第二部写农业生产合作社的成立和巩固。“文化大革命”后,改定了第二部上卷和下卷的前四章,但整个计划终未能完成。

1960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创业史·第一部》;1979年6月,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创业史·第二部上卷》。

以梁生宝互助组的发展为线索,《创业史》反映了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进程中的历史风貌和农民思想情感的转变。小说一方面写了坚决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梁生宝、高增福等贫雇农,另一方面写了富农姚士杰、中农郭世富、村长郭振山,梁三老汉代表中间派。

民国十八年——1929年冬,宝娃随寡母因饥饿逃难到渭南下堡村,村民梁三娶妻收子,宝娃改名梁生宝。梁三欲创一番家业,无奈一次次以失望告终。土改后,梁三分得了土地,重萌创业雄心。养子生宝加入了共产党,一心要办互助组,要集体创业。于是,矛盾便在两代间发生。1953年春,梁生宝去买稻种,梁三不满向生宝娘发火。当天,富裕中农郭世富正给新房上梁,梁三和村民非常羡慕,他觉得发家致富才是庄稼人的榜样。

此时正当春荒,郭振山发动村中大户拿出余粮借给困难户,不料郭世富等人拒不吐口,郭振山十分尴尬,困难户们也非常失望。

从此,郭振山一心个人发家致富,极少关心群众利益和集体事业。

梁生宝一路上省吃俭用买回稻种,分给众人后,自家的倒不够了,这使梁三大为不满。

改霞和生宝彼此产生好感。郭振山劝改霞到工厂去当工人,改霞找生宝商谈。

村民间的借贷失败后,困难户加入了生宝的互助组,进山割竹挣钱。进山前,生宝拿出与供销社订购合同的预支款分给众人做安家费,众人感到了组织起来的优越性。

梁三对生宝的做法很是不安。

生宝进山后,郭世富仗着财大气粗从郭县买回的稻种要比生宝买的多一倍。他故意让人敲锣吆喝:“唔——喜愿分百日黄稻种的,都来分啊!不限互助组不互助组……”他要比下梁生宝,在众人心中建立威信。

富农姚士杰的女人坐月子,他雇来栓栓媳妇素芳来家做月工,并借机诱奸了她,然后挑唆她勾引生宝,破坏生宝的名誉。

互助组的欢喜留下来照看田里的庄稼,上级派来韩技术员指导密植水稻,二人耐心地向群众宣传推广科学育秧,渐渐使恪守旧制的乡民信服。

生宝带人进山劳动进行很顺利,只有栓栓不小心割伤了脚。生宝便尽心照料他,并代栓栓干活,他博得了众人的拥戴。

栓栓受伤的事被他爹王二直杆得知后,到生宝家大闹一场,并宣布坚决退组与富农姚士杰搭伙种地,梁大老汉家也接着退了组,任老四等人也开始动摇,八户之中只剩下生宝、有万、欢喜三户。生宝毫不动摇,耐心细致地做思想工作,终于使动摇的人稳住了阵脚,同时他又吸收了二户新组员。经过一番苦干,到秋天,生宝互助组的密植水稻获得了大丰收,产量比单干户要高一倍。他们自动向国家出售余粮1.2万斤,大大促进了蛤蟆滩的统购统销工作。

郭世富因此病了。姚士杰则公开顽固反抗统购统销方针。

经过党的教育,郭振山又重新为集体的事奔波,他组织起一个声势浩大的送粮队,欢天喜地去交售余粮。

梁生宝、有万和欢喜到县上互助合作训练班学习回村后,在党支部的领导下筹建灯塔农业合作社,梁生宝被推举为社长。

梁三老汉开始理解儿子的事业。

生宝一心办互助组,与改霞之间缺少沟通,对她考工厂的事产生误会。改霞带着几分惆怅离开了下堡村,去参加祖国的工业建设,当了一名工人。

这部小说结构严谨细密,语言洗练生动,使小说极富感染力。在艺术描写上,善于运用细节烘染,心理刻画细致入微,同时又俯视开阔。

不过,本书情节发展迟缓是不足。

读《创业史》思考今后农村的出路

《创业史》(第一部)描写的是虽然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但它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一、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先经历了土改,分田到户,然后搞人民公社,再然后是承包到户。如今,我们发现农民的分散经营也存在许多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目前,提出让农民合作的声音越来越强。虽然我们不能简单、机械地搞农户合作,但是,重温我们在社会主义改造时走过的老路,了解当时农村互助组建立、巩固和发展的过程,了解当时各种人物在合作化运动中的思想和心理的变化过程以及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对于我们今后的出路仍然会有重大的启发和反思价值。

二、了解本书中的典型人物,有助于我们思考今后的出路。

主人公梁生宝代表了当时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形象。作为基层干部,他具有公道、能干的可贵品质,和为集体事业贡献一切的自我牺牲精神;作为农民的儿子,他勤劳纯朴、老实厚道、甚至有些多情善感。梁三代表了老一辈农民的形象,他善良、勤劳、倔强、保守。他由衷地感谢带来土地、带来创业希望的共产党,但又不理解、不能接受社会主义的新事物,思想和性格上充满着种种矛盾。蛤蟆滩上的“三大能人”身份性格不一:郭振山阳奉阴违、装腔作势;郭世富外善内奸、贪婪狡黠;姚士杰则阴险狠毒、诡计多端……这些人物几乎包括了当时农村社会各个阶级阶层的典型,组成一个矛盾统一的农村社会。

毕竟,任何时候,任何社会,人们都会有不同的思想、不同的价值观。现在和今后仍然是这样。这些人物的思想或许就包含着今后的出路,很可能不是惟一的出路。

三、学习柳青为了工作深入农民生活的精神。1952年,为了写《创业史》,柳青把全家从北京迁到陕西省长安县的皇甫村。他把一座破庙只稍作修整当成住处。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止,柳青在这个山村里一住14年。在那里,他经历了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各个阶段,亲眼目睹了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变革这场历史巨变。当他被迫离开皇甫村时,很多村民并不知道柳青是个大作家。他把自己打扮得与当地农民别无二致,和当地的农民一样剃着光头,穿着对襟黑袄,常戴一顶当地农民喜欢的帽子。为了熟悉集市上农民的粮食交易情况,他也和关中农民一样把手缩在了袖筒里,不动声色地和人家捏指头估价。柳青要使《创业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面镜子”,他最终做到了。

另外,本书也有不足,我们应该站在新的历史高度对该书所反映的内容进行重新认识,对书中梁生宝等一系列形象的真实性、典型性也要重新审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