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74

第74章 《悲惨世界》——震撼人心的辉煌巨著

必读理由

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被誉为“人类苦难的百科全书”,是法国19世纪浪漫派领袖雨果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创作的又一部气势恢宏的鸿篇巨著。《悲惨世界》问世已有一个多世纪,它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千千万万人民不断造访的一块艺术胜地,而且将永远是人类文学史中一块不朽的胜地。《悲惨世界》蕴含着巨大的精神力量,值得人们去感受与领悟。

雨果——“法兰西的莎士比亚”

维克多·雨果(1802-1885年),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领袖,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

雨果出生于法国东部紧挨瑞士的省城贝桑松,父亲是拿破仑手下的一位将军。雨果从小天资聪慧,9岁就开始写诗,15岁时在法兰西学院的诗歌竞赛会得奖,17岁时在“百花诗赛”得上第一名,20岁时出版了诗集《颂诗集》。

1827年,雨果发表剧本《克伦威尔》及其序言。剧本虽未能演出,但那篇序言却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成为文学史上划时代的文献。

雨果几乎经历了19世纪法国的所有重大事变。他的创作历程超过60年,其作品包括26卷诗歌、20卷小说、12卷剧本、21卷哲理论著,合计79卷之多,给法国文学和人类文化宝库增添了一份十分辉煌的文化遗产。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诗集《光与影》。

1885年,雨果逝世。法国人民为这位伟大的诗人举行了国葬。他的遗体被安葬在法国专门安葬伟人的先贤祠。

深度解读

《悲惨世界》发表于1862年,是雨果的代表作。这本书从构思到完成耗费了他近40年时间,是他写作时间最长、花费精力最多的作品。

《悲惨世界》以卓越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一幅自1793年法国大革命至1832年巴黎人民起义期间,法国近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的辉煌画卷,展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奴役劳动人民、逼良为娼的残酷的现实。作品以敏锐的笔触揭示了社会的矛盾和丑恶,以饱满的激情讴歌了人性的光辉。

《悲惨世界》是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而创作的,当时一个贫苦农民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又因黄色身份证而不能就业,这深深触动了雨果。在本书开头的“作者序”中,雨果指明了创作目的:揭露因法律和习俗造成的压迫,暴露这个世界如何因贫困使男子潦倒、因饥饿使妇女堕落、因黑暗使儿童羸弱,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这部作品结构庞大,枝叶繁复,全书共有五大部分:“芳汀”、“柯赛特”、“马吕斯”、“卜吕街的儿女情和圣丹尼街的英雄血”及“冉·阿让”;围绕的中心问题是穷苦人民的悲惨的命运和处境,可以说它描写的是主人公·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而被判处19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利埃的大门。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没想到冉·阿让会偷走银器潜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10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经看见过冉·阿让。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惟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眉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让得知芳汀已经不治身亡的消息后,利用一根藏匿下来的钟表发条做成锯条,锯断窗棂成功越狱。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8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利尤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利尤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中,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家,但在深爱着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帮助下,马利尤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的美好姻缘。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利尤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虽然马利尤斯最终接受了冉·阿让,但此时已经命悬一线的冉·阿让惟一的愿望就是珂赛特能在自己死后,为他立一块无字的墓碑。

苦难的百科全书,人道主义的不朽丰碑

《悲惨世界》是世界文学的一个丰碑,在世界文学宝库中占有无可争议的不朽地位。通过冉·阿让的赎罪过程,雨果融进了法国的历史、建筑、政治、道德哲学、法律、正义、宗教信仰等极为丰富的内容。这些博大精深的主题总结起来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集中地体现了人道主义思想。作者在作品中叙述冉·阿让终生遭到法律的迫害,以此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与内容,此外,他又以芳汀、珂赛特、商马第等其他社会下层人物的不幸与苦难作为补充,在小说里倾注了他真诚的人道主义同情。他对人的苦难的同情无处不在,无处不有,它渗透弥漫在整个悲惨世界里,似乎包容了一切,不能不使人有一种浩博之感。

其次,集中体现了社会批判精神。在《悲惨世界》里,与对劳动人民深切的同情同时并存、水乳交融的是作者对黑暗的社会现实的强烈抗议。在这里,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尺度。他把下层人民的苦难,明确归之于“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他整部小说的目的,就在于揭露这种压迫如何“人为地把人间变成地狱,并且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

另外,小说还集中体现了高昂的民主主义激情。在整个西方文学中,很少有作品像《悲惨世界》这样,对一次革命起义作过如此正面的、完整的、如此规模宏大、如此热情奔放的描述,其画面都是以壮丽的色彩、细致的笔法绘制出来的。雨果有着汪洋恣肆的写作风格,这给《悲惨世界》定下了高昂的革命民主主义的基调,这种进步的革命理念也突破了人道主义的框架,给这部浪漫主义杰作注入了许多现实的内容。

更为重要的是,雨果把世间的一切不幸,统称为苦难。作者认为,那些生活在社会边缘、有代表性的人物所经受的苦难,无论是物质的贫困还是精神的堕落,全是社会的原因造成的。而且,雨果作为人类命运的思想者,其深刻性正在于他把这些因果放到社会历史中去考察,以未来的名义去批判社会的历史和现状,以人类生存的名义去批判一切异己力量,从而表现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的永恒性矛盾。可以说,正因如此,只要读者用心灵去感受和领悟这部作品,无疑对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知识,让他们打下观察、分析和创造社会的基础,必将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最后再让我们回过头来读一下雨果所写的序言:“只要是法律与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还存在一天,在文明昌盛时期因人为因素使人间变成地狱,并使人类与生俱来的幸福遭受不可避免的灾祸……只要在某些地区还可能发生社会的毒害,换言之,只要这世界上还有愚昧与悲惨,那么,像本书这样的作品,也许不会是没有用的吧!”

《悲惨世界》让人相信,上帝不但存在,而且无处不在。这上帝,换种叫法,便是道义。这道义包容一切,原宥一切。这道义便是对一切苦难的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