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必读经典
6245400000076

第76章 《战争与和平》——献给俄罗斯精神的史诗

必读理由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是古今往来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战争与和平》是古今往来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作品以恢弘的构思和卓越的艺术描写震惊世界文坛,成为举世公认的世界文学名著和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英国作家毛姆及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称赞它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小说”,“是我们时代最伟大的史诗,是近代的伊利亚特”。书中流露出的对人性的悲悯情怀和对人生意义的阐发是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的。

托尔斯泰——为俄罗斯精神立传的文学巨匠

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1828-1910年),俄国作家、思想家,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伟大的文学家,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杰出的作家之一。他被称颂为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的“天才艺术家”。

1828年9月9日,列夫·托尔斯泰出生于俄国图拉省晓金区。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家庭,但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由姑妈抚养长大。

1844年托尔斯泰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期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1847年4月从大学退学,1849年开始担任行政官员,凭家族关系周旋于莫斯科上流社会。

1851年4月,厌倦了上流社会生活的托尔斯泰参军服役,先后在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地参加战斗。1856年底他以中尉衔退役。

在高加索时期,托尔斯泰开始文学创作。《战争与和平》与《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并称为文学艺术上的三个里程碑。

托尔斯泰晚年力求过简朴的平民生活,1910年10月从家中出走,11月7日病逝于一个小站,享年82岁。

深度解读

从1863年起,托尔斯泰以6年时间写成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小说一共分4卷,一共130多万字,它奠定了托尔斯泰第一流小说家的地位。《西方正典》作者、美国著名文学教授兼批评家哈洛·卜伦甚至称之为“从文艺复兴以来,惟一能挑战荷马、但丁与莎士比亚的伟大作家”。

19世纪五六十年代,俄国社会矛盾激化,封建农奴制度出现危机。在这历史的转折时期,托尔斯泰像他的许多同时代人一样,关心和思考着俄国的命运,力图认清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这前后,他通过办学和作为和平调解人进行的活动,与农民群众有了较多的接触,这使得他在思想感情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巨大作用。这对小说基调的确立起到导向作用。在《战争与和平》中,托尔斯泰摈弃了个人英雄主义,作者将所有的赞美都倾注到了普通老百姓身上,倾注到对俄罗斯民族顽强精神的讴歌上。

《战争与和平》以战争问题为中心,以库拉金、保尔康斯基、劳斯托夫、别竺豪夫四家贵族的生活为线索,展示了19世纪最初15年的俄国历史。小说描写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人物,如拿破仑与亚历山大一世,也有许多虚构的人物,各个阶级的人的生活及其思想在书中都有体现,堪称一部再现当时社会风貌的恢弘史诗。小说的故事主轴与历史背景十分庞大,从1805年7月一直写到1820年12月,居于叙事中心的是1812年的卫国战争。

小说情节如下:

1805年7月,拿破仑率兵征服了欧洲,法俄之间正酝酿着激烈的战争。然而在彼得堡上层的人们依旧过着恬静悠闲的生活,达官贵人们都汇聚在皇后的女官兼宠臣安娜·巴甫洛夫娜举办的家宴招待会上。

赴宴的有宫廷官高位重的伐西里王爵和他漂亮却行为不端的女儿爱伦,还有个头高大健壮的年轻人彼尔。彼尔是莫斯科著名贵族别竺豪夫的私生子,从小出国留学,时年20岁,学成回国到首都谋职。他一进宴会厅,对人们议论拿破仑征战欧洲颇感兴趣。在这里,他高兴地结识了英俊而刚毅的青年安德烈——先朝保罗皇帝的退职老总司令包尔康斯基的长子,两人很快成了好朋友。

此时,安德烈正应库图佐夫将军的召唤,担任他的传令官,跟征战欧洲的拿破仑军队作战,任即将分娩的妻子和妹妹玛丽再三挽留,也改变不了他的决心,他期望通过这次战争为自己带来辉煌与荣耀。出征之前,安德烈把妻子从首都送到了在莫斯科郊外居住的父亲那里,委托父亲加以关照。在波兰追上了俄军总司令库图佐夫后,总司令派他到联合纵队去任职,并受到嘉奖。

彼尔回到莫斯科,他继承了别竺豪夫伯爵身后所有的遗产,一跃成为莫斯科数一数二的资本家、社交明星。他的亲戚伐西里早就窥视别竺豪夫家的财产,本想通过篡改遗嘱来谋得,失败后,又处心积虑地要拉拢彼尔,一方面为他在彼得堡谋得一个不小的官职,又挖空心思巧安排,让已是宫廷女官的女儿爱伦嫁给彼尔,以图钱财。结果他的计谋顺利达成,但这桩婚姻却成为一场悲剧。彼尔发现了妻子与好友多勃赫夫之间的暧昧关系,愤而与之决斗。在幸运击倒对方后,他与妻子分居,自己也陷入了善恶和生死的困扰之中。在加入共济会后,受哲学熏陶,他原谅了妻子。

当安德烈再次回到总司令身边,俄奥联军对法的奥斯特里齐战斗就要打响了。由于在战前的军事会议上否决了几位老将军的意见,采取了马上出击的战略,结果惨败。安德烈受伤被俘,途中昏迷,被敌人误以为活不成而丢下,库图佐夫也以为安德烈阵亡,给他的父亲去信报丧。可是安德烈在老百姓的救治下又康复了。愈后的他直奔老家。是日夜晚,妻子莉沙正好产下一名男婴,但她却在分娩中死去了。安德烈在孤独与绝望之中给妻子最后一个吻,他觉得人生已再无意义,决定终老于领地。

1807年6月,俄与法言和,和平生活开始了。

1809年春天,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因贵族会之事而去拜托罗斯托夫伯爵。在伯爵家他被充满生命力的年轻小姐娜达莎深深地吸引了。但由于秃山老公爵强烈反对,只好互相约以一年的缓冲期,而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即出国去了。但是,年轻的娜达莎无法忍受寂寞,且经不起彼尔之妻爱伦的哥哥阿纳托尔的诱惑,而擅自约定私奔,因此,与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婚约即告无效。

1812年,俄法两国再度交战,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于多勃琪诺战役中身受重伤,而俄军节节败退,眼见莫斯科即将陷于敌人之手了。罗斯托夫家将原本用来搬运家产的马车,改派去运送伤兵,娜达莎方能于伤兵中发现将死的安德烈·保尔康斯基。她向他谢罪并热忱看护他,但一切都是徒劳了,安德烈·保尔康斯基仍然逃不过死亡之神而去世了。

彼尔化装成农夫,想伺机刺杀拿破仑,但却被法军逮捕而成为俘虏。其妻爱伦于战火中仍继续其放荡行为,最后,因误服堕胎药而死亡。

几番奋战后,俄国终于赢得胜利,彼尔于莫斯科巧遇娜达莎,两人便结为夫妇,而安德烈·保尔康斯基的妹妹玛莉亚也与娜达莎之兄尼克拉结婚,而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

俄罗斯精神与人民创造的历史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没有一个上流人物可以称得上英雄,拿破仑不是,库图佐夫也只是一个有才干有魄力的军事家。托尔斯泰把大量的篇幅用以关注那些富有乐观精神的士兵、粗陋却质朴善良的人们。托尔斯泰曾经表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忾,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除了歌颂俄罗斯人民的高贵品质,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20世纪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

“优秀”贵族离开了人民群众是打不了胜仗的,同样,共产党的精英离开了人民群众也是无法取得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的。如何融入人民,进而领导人民取得经济战线上的胜利,小说给出了令人信服的答案。

托尔斯泰是一个使命感和责任感很强的文学家,他对人性有着深刻的理解,并有着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强大精神力量充盈在小说之中。这对今天的读者有什么意义呢?对此,著名作家王安忆曾说:“现代人的生活被异化了,大家都太忙碌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可以提示现代人精神生活的存在。因为这么一个时代,精神生活已成奢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