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幼儿情商与教养0~3岁
6251300000019

第19章 健康情感

幽默是一项情商技能,每个人的幽默才能也是各不相同的。然而每一个孩子都能同等地享受幽默,并用以获得社会承认,应对无法避免的心理矛盾和焦虑感。你可以鼓励孩子和家人的幽默感,它不仅可以使家庭气氛和谐愉悦,同时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应付特定的精神问题和矛盾。

幽默能让你的孩子掌握许多办法,来应付生活中的压力和烦恼。幽默感可以使孩子在尴尬处境中不失面子,可以帮他调整情绪,委婉表达难以出口的意思。

作为父母要鼓励孩子讲笑话,在困难中发现幽默。笑话能表达人的好恶,孩子们可以用幽默来表达对他人的正面或负面情感,来保住自己的社会地位。人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情景,两个孩子悄声说笑话,不让别的孩子听见,有时一个笑话会被当成高级机密,在占统治地位的团体中流传,绝不会告诉那些较低一级地位的同学。事实上,当某个孩子被告知一个笑话的内容时,便意味着他得到他人的接受。

正确对待孩子任性或发脾气

有的孩子有时在父母面前执拗,不听爸爸或妈妈等人的话,让做什么偏不做什么,不说话,也不理睬人,顶多点头或摇头;也有的孩子动不动就大哭不止,甚至一哭便是半天,哄劝都无济于事,就是恫吓打骂也不怕;还有的孩子专门对妈妈或爸爸耍脾气(其中以对妈妈的居多),妈妈或爸爸脱身,哭闹便会停止;有的孩子见到好吃的、好玩的便不走,非要爸爸妈妈买,不买便闹;要去什么地方不去不行,不去就闹;有的孩子不只是哭,而且连哭带骂,或又闹又打,甚至满地打滚、扯大人的头发、衣服等。

孩子任性和发脾气的原因

当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须知,孩子的这种表现恰恰是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表现,3岁前的孩子对父母的依赖性很大,各个方面几乎都要靠父母照顾。自我意识产生之后,孩子一反过去安静、听话的习惯,而突然变得十分任性、自做主张、情绪波动、好吵闹、爱发脾气、好哭、好斗起来。如果引导不当便会形成恶习,而不好矫正了。在发生这种情况时,家长首先要分析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如果合理,在哭闹之前便应该满足;如果已经哭闹一阵之后,父母才意识到孩子的要求是合理的,那么,家长应告诉孩子:“会答应你的要求的,但是你要止住哭闹,否则,什么也得不到!”家长要这样说,也要这样做,否则是没有好结果的。

孩子的任性和哭闹多是家长不良的教育方式造成的,可以说是一种恶性循环。一般情形多是这样:第一次孩子提出要求(或合理、或不合理),家长没有答应,孩子开始哭闹;家长心疼孩子,怕他哭坏了,便不管这要求是否合理,都答应或满足了他;结果是孩子胜利了,他总结出经验:大人就怕哭闹。从此,他便有了制服大人的法宝——哭闹。他也总结了另一条教训:这个法宝并不是对谁都灵,谁不怕哭闹,不理这一套,他便不在谁面前用这法宝。所以,我们也常见到好哭闹的孩子也不是对所有的人、在所有的场合都又哭又闹。

家长应总结一下自己以往对孩子的态度和教育方法,是过分溺爱、百依百顺,偶尔一次没有顺孩子的心,他便哭闹;还是管束过严,孩子对家长出现过抵抗心理,任性是他们表示不满的方式。家长应该将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设身处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为什么孩子要这样。这就是说,家长要理解孩子,理解了才能沟通。这样才能防止恶性循环的出现。

家长应反省一下自己平时处事待人的态度是否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爱发脾气、耍泼、蛮不讲理等行为有形无形地影响着孩子。孩子是父母的肖像,不仅遗传因素起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后天影响。婴幼儿模式识别能力很强,如果反复给予同一刺激,就会在大脑中固定下来,形成某种能力。家长长期给孩子以爱发脾气、耍泼、蛮不讲理等行为刺激,久而久之,孩子也要继承并形成这些坏行为。

有时狭小拥挤的环境、枯燥无味的生活也会使孩子因身体倦怠、精神不振而引起情绪烦躁,产生哭闹等不良行为。

家庭生活随随便便,作息无制度,生活无规律,这样散漫的家庭,常常使孩子不能养成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事的良好习惯,反而容易遇事任性,我行我素。

父母感情不好,或者离异,缺乏完整家庭正常生活的孩子,也容易性格孤僻任性。因其他原因被冷落或缺少父母疼爱的孩子,往往也不十分听话。

矫正孩子任性和发脾气等不良行为的方法

面对孩子这些行为,有的家长认为不必大惊小怪,长大了自然就懂道理了。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俗语说:“三岁看老。”孩子的行为品德影响着他的成长,进行道德教育越早越好,一旦不良行为习惯形成,想改也难了;试想长大也不时任性耍蛮,岂不令人操心?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时代的需要,哪一位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一旦孩子出现这些不良行为,家长也不必为此而忧心忡忡,只要及早矫正还是不难的。

家长要辩证地看待孩子的任性和倔强,千万不可轻易地给孩子断言:不听话、不乖、犟、不是好孩子等等,尤其不能在孩子面前反复这样说。社会生活经验证明:那些从小倔强的孩子,长大后多成为有主见、有能力、有作为的人;而一味老实听话的孩子却可能成为盲目顺从、依赖性强、平庸无能的人。心理学家曾追踪调查200名3~5岁孩子到青年时期,其中100名反抗性较强的孩子中有84人意志比较坚强、有主见、能独立分析和判断事情;而在另100名几乎看不出有反抗性的孩子中,只有26人具备上述优点。其中的关键在于教育。

大凡脾气“犟”、任性的孩子,自我意识强,好胜心重,有某种程度的韧性。家长要善于发现并利用这些“闪光”之处,正确引导,就可能培养出良好的意志品质:坚韧、顽强、有毅力。任性的孩子常常又表现为不达目的不肯罢休,非常执拗,甚至于胡搅蛮缠。如果家长以“犟”制“犟”,一定要砍他的“棱角”,那么,后果不仅是不愉快的,而且有可能使孩子形成固执、违抗的性格。一旦家长与孩子的感情破裂,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则凡事总逆着大人行事,教育就更难了。为此,家长应注意以下事项:

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

孩子越小,环境对其影响越大。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宽敞明亮的居室可以安定孩子的情绪;蔚蓝的天空、辽阔的原野、碧波荡漾的湖泊、白帆点点的江河、一望无际的大海、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等自然环境可以开阔孩子的胸怀;数量充足、式样新颖、丰富多彩的玩具,可以满足孩子的心理欲望;家庭成员之间、邻里之间和睦相处、尊重谦让、互敬互爱的人际关系,可以保持孩子愉快的心情,并由此而得到强化。

环境的布置、家具的摆设,也要考虑尽量避免为孩子创造借机发脾气、任性的条件。不允许孩子动的东西,例如:电视机、录音机、玻璃器皿、钟表、糖果盒等等,要放好,使孩子看不见、拿不着。两三岁的孩子特别好动、好奇,大人愈不让拿,他愈要拿,这便诱发了孩子的任性、发脾气。

给孩子更多的爱

一般地说,充分享受母爱的孩子,长大后性格都比较温和友爱,而过早失去母爱的人,容易暴躁。所以,父母爱孩子,不只是关心他吃穿,还要说话和气,动作轻柔,态度可亲,做孩子的朋友,而不是高高在上、动辄训斥、甚至打骂、令人望而生畏的阎王老子。这种爱要高尚宽广,不偏袒,不护短;是优点要鼓励,是缺点要批评;对孩子施以慈母严父之爱,而不是娇宠溺爱。

安排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

有相当多的父母忙于自己的工作或事情而无暇考虑为孩子安排活动,可是却不见得认真考虑是否对孩子有益,或是否符合孩子的趣味;更有的家长,只贪图自己轻松自在、玩得痛快,根本不带孩子、也不为孩子安排活动,只把孩子吃喝准备好,寄放一处便以为完事了。上述种种都是不负责任、缺乏爱心的表现。爱孩子,便要从有利于孩子发展的角度出发,安排丰富多彩的有益活动。平时,在工作之余与孩子谈天,为孩子讲故事、读儿歌、说谜语、一起做游戏;早晚带领孩子锻炼身体;节假日带领孩子旅行、郊游、参观、参加庆祝活动、走亲访友等等,使孩子受到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教育,得到团结友爱的情操的熏陶,培养活泼开朗的性格。

运用良好的教育方法

抓小、抓早,不能迁就

孩子第一次出现任性,要特别引起家长的重视。如果孩子提出的要求不合理,撒娇、哭闹,家长也一定不要让步,千万不能为了使他不哭而满足他的要求,一次顶住了,以后就好管了;这次没有顶住,下次便会变本加利。有的家长怕孩子哭起来没完,会哭坏身体。其实,只要你不迁就,态度坚决,大哭一会儿,达不到目的,他也就不坚持了。而且在他发脾气时,让他哭一会儿,发泄发泄也有好处。

家长对任性的孩子要因势利导,耐心说服教育

例如,孩子不管大人忙闲、天气好坏偏要去公园或其他地方玩耍,家长应该说明情况并答应以后安排活动日程;或者以其他有趣的活动取代。对爱搞“破坏”的孩子的活动,家长不要硬性禁止,而要知道,这样的孩子多是因为活动,家长不要硬性禁止,而要知道,这样的孩子多是因为好奇而去拆卸玩具或其他器具。家长应该在进行爱护这些器具教育的同时,支持并帮助他拆装,还要一边拆装,一边讲解原理。最好为孩子准备一些旧玩具、小型旧器具(废弃的)供他拆装。有时孩子纯属胡闹,他要打人,不让打便哭闹;他要摔东西,不让摔便哭闹等等。家长应知道这种情况的出现,通常是由于疲劳或过度兴奋而引起的失控现象。此时,家长要把孩子稳住,直到他平静下来,然后慢慢地对他讲,或与他讨论:为什么不应该这样做。家长要严肃地告诉他:不可重犯这种过失;还要耐心地告诉孩子,知道他心里不好受,下次再发生这类事情时,家长一定帮助他管住自己。这样,孩子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避免正面冲突

孩子思维的主要特点是直观形象,许多家长懂得孩子发脾气哭闹之前便借机转移孩子的注意力,使他忘掉引起他不快的事物或情境;即使孩子哭闹一阵之后,也可运用这种办法中止他的哭闹,但不可轻易许诺,即不要哄骗孩子。孩子人小,记性好,许诺而不兑现,会使父母丧失威信,孩子也更不好管了。

沉默有时也是一种惩罚

当孩子任性、哭闹时,只要不是破坏性的,家长不妨试一试这种办法。在沉默中,使他适当地发泄,获得暂时的满足,并使他冷静下来,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进行反思;在沉默中,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痛心,从而使他受到良心的谴责。家长在沉默中要表现出痛心的样子,做有关的事情,例如为他擦泪、擦汗等,表现出对他的爱,只是对他的错误行为不满;当孩子已经认识了错误,家长应表现出极大的喜悦,并表示亲昵,拉拉他的手,亲亲他的额头,抚摸他,拥抱他等,让他感受到父母对他全身心的爱。切不可一味冷淡他,事后又絮絮叨叨。一般说,家长与孩子关系越是亲密无间,这种沉默的“惩罚”手段奏效越是明显;而家长与孩子关系不够融洽,则要慎重,用得不好,反倒疏远了关系。

在惩罚孩子的其他过错时,恰当地运用“沉默”这一手段虽然也是可以奏效的,但要与说理相结合。

教育要一致

家庭成员态度和方法都要统一,不可一面有人管教,一面有人庇护。这个道理几乎尽人皆知,但是却常常因为心疼孩子而重犯这类错误,致使孩子没管好,反而毛病越来越多。所以,一人管孩子(当然不应是粗暴地打骂了)其余的人一定要硬下心肠,保持教育的一致性。

纠正孩子的故意调皮行为

现代绝大多数小家庭中都只有一个孩子,他们享受着过去的孩子所享受不到的良好的生活条件。娇气任性,由于一些家长过分溺爱和迁就,使这些“小皇帝”动不动就发脾气。对于这些不良行为,必须及时加以纠正,以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要想纠正孩子的这种行为,家长必须彻底改变过分溺爱和迁就孩子的态度,消除孩子认为自己是“小太阳”、“小皇帝”的优越感。假如孩子已经形成了故意调皮的习惯,并且通过一般的说服方法也不起作用时,不妨按下列方法去试试。

孩子故意调皮时,父母暂时不要理睬他,也不要流露出迁就或怜悯之情,更不要站在旁边说赌气话:“让你哭,看你哭得了多久……”。此时的父母可以适当收掉一些孩子哭闹时可能碰坏的东西,然后关上门离开,让他独自“表演”。

要注意教育的一致性,此时切莫让爷爷奶奶去护着孩子,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责备孩子的爷爷奶奶或拿出好东西给孩子。不然,就会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使孩子觉得自己有后盾,以后还可以故技重演。

下点“狠心”,不能半道易辙,成为孩子泪水的俘虏,向孩子检讨求和:“妈妈不好啊,宝贝不哭了,一切都怪妈妈……”细心的父母只要留意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此时的哭闹调皮具有鲜明的表演性,如果家长不理他,让他去哭闹,过一会儿,当孩子透过泪水发现屋里没人时,他就会很快地停止哭泣。但是,如果家长马上出现在他面前,或听到附近有人活动、说话时,他往往又会很快地进入角色,大哭大闹起来。

在哭闹的气氛淡化后,孩子也不再打滚时,可以给孩子讲好孩子不应该这么做而应该怎样做之类的道理。使孩子感到父母并不是不喜欢自己,而是讨厌自己故意调皮。这样,就可以防止孩子产生情感错觉。

对于爱调皮的孩子,父母只要认真地、坚持不懈地按照上述方法去做,使孩子感到用那一套办法既费力又不管用时,就不愁不改掉这坏习惯了。

正确对待孩子好哭

哭是人发泄悲伤、委屈、痛苦等情感的形式,过于高兴也会哭。孩子哭,总是有原因的,家长应认真考察。

如果孩子受了委屈而伤心,家长应给予安慰,是家长错怪了他,应该向孩子道歉。

如果是因不值得的事或因为不顺心而哭闹,家长应让他发泄一会儿,然后低声亲切地抚慰他:“知道你心里不好受,可是继续这样哭喊,会哭坏的。”再用“心理转移”的形式,引导他看书、看风景或玩新鲜玩意儿,或将孩子带到别的环境。

有的孩子哭哭啼啼,时断时续,没完没了,还时不时地从手指缝里偷偷看看,这时,多是孩子撒娇、任性。家长不要担心,更不要显得又急又怕;而要冷淡他,让他知道家长不喜欢他这样。

有时,孩子因为愿望得不到满足而哭闹,家长应考虑其愿望和要求是否合理。不合理的,不能迁就;合理的,要满足,一时不能满足,要耐心向孩子解释。但要告诉孩子:哭闹是得不到的;不哭了,再给。

如果哭闹毫无道理,找不出原因,哭得反常,家长应考虑孩子是否生病了。

家长在孩子哭闹之后,应表示爱抚,并告诉他:“你一天天长大了,好孩子要坚强,有事告诉大人,有话好好说。”教给孩子学会克制自己的不良情绪并学会控制和调节。

正确对待孩子的“人来疯”

3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形成并发展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常常要引起人们对他们的注意,并要试验自己的力量。而人的气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不一样,5~7岁的孩子兴奋型最多,5岁又是个高潮。

了解了这些,“人来疯”现象便好解释了。平时,孩子多是家中的“核心”人物,大人们总是围着他转。当有客人来的时候,大人们忙着招待客人,与客人谈话,没有人去注意孩子。当孩子克服了陌生感之后,接着便想吸引大人们的注意,于是就“疯”起来,越“疯”越不像话,闹得客人很尴尬,家长也很恼火,于是,就可能发生不愉快的事情——把孩子打一顿。这种现象几乎在所有的家庭里都有。一方面,孩子希望成人注意自己;另一方面,他又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兴奋起来很难抑制。于是,便出现了上述情形。

事前预防

为了预防这种现象出现,客人来时,家长在适当地招待客人之后,引导孩子认识客人,与客人打招呼,并适当地夸奖孩子有礼貌的行为,还可以让孩子给客人表演节目,满足他自我表现的欲望。适可而止,之后便可引导他做其他活动,或将他引开。家长要经常告诉孩子,客人来时不要闹,不要影响家长与客人谈话。平时应该使孩子逐渐养成不妨碍大人做事的习惯。

事后正确处理

如果孩子已经在客人面前开始“疯”了,家长应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例如,用一件他喜欢的玩具或新颖的图书吸引他,或让他表演节目等,使他安静下来。不能粗暴地对待,以免使孩子变得在人面前不敢讲话,见不得“世面”,怕羞、胆怯,一见生人或人多便慌乱、不知所措。

所以,正确看待和处理孩子“人来疯”,不仅可以避免尴尬的局面出现,而且有益于培养孩子自我控制的能力和学习交往的本领。

正确对待孩子的怕羞

因胆怯、怕生或做错了事怕人嗤笑而心中不安或难为情的怕羞心理,大人也是常有的,孩子这种羞怯感更是常会出现。有的孩子持续的时间短,有的孩子持续的时间长;有的孩子出现的次数多,有的孩子出现的次数少;有的孩子为不值得的事也要怕羞。

正确认识怕羞

家长应该认识到孩子在陌生人面前怕羞,不肯出来,或说不出话来,这是一种正常的自我保护的心理反应。在没有了解对方的情况下,谁都会这样,应该给孩子观察和了解对方的机会和时间;人多往往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对自己的信心产生动摇,也会使孩子产生迟疑、不爱张口等羞怯心理;面临新的环境,也会出现慌乱怕羞等现象。

孩子怕羞的原因和不当的处理方法

孩子出现羞怯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信心不足,缺乏勇气和胆量。家长看到孩子这样常常又急又气,急的是:孩子因为怕羞而没有得到表现的机会;气的是:本来可以轻而易举办到的事,孩子偏偏不争气!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常常忍不住埋怨孩子:这么大了,还怕羞!还有的讽刺孩子:没舌头了,让猫叼去了。甚至斥责、辱骂:没用、见不得世面,“上不了台面儿”、“熊包”、“窝囊”、“废物”等等。这样做不但于事无补,反而增加了孩子的懊恼和沮丧的心理,使他更觉得自己无用,从而失去自信心。

正确对待怕羞的孩子

面对怕羞、见不得世面的孩子,家长应该给孩子以安慰和鼓励。让孩子觉得“自己和别人一样,别人能做的事情我也能做”;给孩子更多的交往机会,让孩子与小伙伴接触,有意无意地向勇敢不怕羞、大方活泼的同伴学习;让孩子在游戏中充当角色,鼓励他做出的“成就”,夸奖他扮演得很像,游戏进行得“成功”等;让孩子在与大人接触中学会礼貌待人,会称呼,大方不扭怩;鼓励孩子在同伴和大人面前表演节目。

让孩子适应新环境。家长可以让孩子主动邀请刚认识的小朋友做游戏,拿出图书或玩具请新朋友看或玩,让孩子主动前去向客人问好,或询问新朋友的姓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等等。

克服孩子的羞怯心理,并不等于让孩子冒失莽撞、没话找话。应该培养孩子处事审慎,允许孩子了解对方之后再确定自己的态度。当孩子因不喜欢这个人,而不愿接近或交谈时,也不要勉强。

有生理缺陷或有疾病的孩子自卑心理特别强烈,周围成人或孩子的态度又能极大地影响和加强这种自卑心理。所以,家长要鼓励这样的孩子坚强,有毅力,做一个生活中的强者。

如果孩子突然出现异于往常的羞怯,家长应认真了解原因,对症处理,消除孩子产生羞怯的因素。假如是无缘无故地怕见人,或不愿出门,总是爱躲起来。这时,应该考虑是否出现心理或精神问题,应该向医生请教。这时,更不要喝斥或辱骂孩子。

正确对待孩子的“缠人”

每一个孩子都对自己的父母怀有依恋之情。但是,有的孩子过分地依恋妈妈或爸爸,常常到了“缠人”的地步。你走到哪里,他跟到哪里;睡觉让人陪,吃饭让人陪;缠着人讲故事,缠着人要东西,缠着人提问题,缠着人和他玩……成了大人的“小尾巴”,有时很耽误事,很让大人烦。

满足孩子的正常需要

孩子希望从家长那里得到爱抚,且好奇好问,家长对此应该理解并给予满足。在工作之余尽量挤出时间与孩子亲热一番,陪孩子玩一会儿,同享天伦之乐。这既满足了孩子的需要,也调剂了自己的生活,张驰得当,有益于提高工作效率。询问孩子的情况,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与孩子交谈等,也有利于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当孩子得到一定的心理和情绪上的满足之后,告诉他:爸爸妈妈要做事了,好孩子是不妨碍大人做事的。再引导他玩积木、看图书或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孩子便不会再“缠人”了。

认真对待孩子专“缠”一个人

有的孩子专“缠”一个人,甚至“缠”到不讲理的地步。这种情形是家长教育观点和态度不一致造成的。孩子“缠”的那个人往往比较纵容和溺爱他。家长应考虑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尽量保持观点态度一致,即使有了争论,也要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吵。

仔细检查突然“缠人”的孩子

一向很乖的孩子突然很“缠人”,而且显得烦躁不安,家长应检查一下,孩子是否哪里不舒服,是否生病了。

家长要在满足孩子对父母的依恋之情、给孩子充分的母爱和父爱的同时,培养孩子独立自主的精神和自己做事的能力,使孩子健康地成长起来。

正确对待孩子的插嘴

许多家长都有共同的体验,3~6岁的孩子特别爱插嘴,特别是有外人在场时,有时弄得家长很难堪,对客人也显得没礼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如果插嘴是孩子情感的自然外露,应该满足

儿童期的孩子情感外露,他们并没有意识到有时应控制或掩饰。特别是当成人讲到与他们有关的事物时,他们就会立刻兴奋起来,不顾忌这时打断成人的话是否合适,也不考虑周围人的反应,自管自地接上话茬讲起来。家长认识到这是儿童期的年龄特点,那就应当暂时打住话头,允许孩子尽情地说一会儿,以满足他的情感需要和说话欲望。

如果插嘴是孩子纯洁诚实天性的

表现,应检讨自己孩子的天性是纯洁的,他们要比大人诚实,大人出于各种情况,有时要耍点小“计谋”,这时,家长朋友可千万要注意呀!你的身边有一双天真无邪的眼睛,他(她)随时都在看着你,留神着你!譬如,大人常常当面赞扬,背后议论,你若是毫无顾忌地在孩子面前这样做,说不准什么时候,他便会在人前“揭穿”你。别人求助于你,而你又不愿意帮忙,就要找出一些托辞,而你的孩子也恰会在这时给你“露了底”,说出真相。孩子在这些时候插嘴,真叫人恼火!

孩子在这时插嘴,虽然让家长难堪,甚至“坏了事”,可是这也正反映了孩子诚实坦率的天性,这是孩子自我意识和“成人感”的表现。如果他的意见正确,家长要尊重他,而不要粗暴地阻拦,以便培养孩子敢讲话、开朗坦率的性格。如果再冷静地想一下,出现这种情况应该怪谁呢?老实说,这怪家长!一方面家长应注意自己说话的地点场合、后果影响,另一方面也要尽量地给孩子以诚实、热情、肯帮助人等正面影响。有些事、有些话不该让孩子知道的,就应当背地里进行。孩子不知道,他就不能“乱掺和”了。

如果插嘴是孩子在显示自己,应该教育

儿童期孩子情感外露,他们也常常好显示,特别表现在人多的时候,明明是向客人的孩子发问,而自己的孩子偏偏抢先说出答案,或者偷偷地去告诉人家。家长对这种情况应进行教育,告诉孩子这样做并不是帮助,而是逞能,影响了别人动脑思考,自己也不礼貌。

但是,无论怎样说,插嘴总是不礼貌的。一个人像一个“没嘴儿的葫芦”,什么也藏不住,见什么说什么,也是令人讨厌的。所以,家长应耐心地根据不同情况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孩子要有礼貌地听人讲完话之后再发表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在客人面前。家长还可以用游戏的形式训练孩子,使之具有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比如,有的事、有的话应该告诉他这是“秘密”,看他能不能“保守”。以此一方面满足他们好显示的心理要求,另一方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他们乱插嘴的毛病。但是,这种做法要有一定限度,以避免形成说谎的心理机制。

正确对待孩子的隐私

隐私就是不愿告诉别人的或不愿公开的个人的事。它是中性的,可以是不愿告诉人的个人的好事,也可以是不愿公开的个人的坏事(错事)。尊重和保护隐私,既是个性心理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格独立的一个方面。然而,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把隐私当成把柄(见不得人的坏事),或攥在手里要挟对方,或当做笑料到处张扬,这都是由于误解、偏见和陋习所致。有这样一个实例:某小学有个高年级男生,受琼瑶热的影响,写了封情书给同班一女生。班主任老师发现后,虽然及时进行了教育,可是回到办公室时,却又以这封情书为笑料,念给老师听。恰巧该男生经过办公室听到了,羞愧之下,竟一连几天不敢来校上课。这件事颇发人深思。由于生理、心理的早熟,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一些小学生早恋或写情书的现象时有发生。对于少年学生的这种隐私,老师和家长要加以保护。羞耻之心,人皆有之。将此事当做笑料张扬出去,孩子怎能忍受得了?在现实生活中,由此而造成的悲剧不乏其例,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那么,老师和家长如何尊重和保护孩子的隐私呢?

尊重孩子的独立人格

少年期学生的自我意识急剧发展,他们希望像大人那样干出一番事业来,并极力表现出成人的作风和气魄,同时也要求别人尊重他们的意志和人格。这就是少年的成人感,它是个性发展的转折点,充满着矛盾。如果老师和家长不了解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这个特点,还把他们看做小孩,不尊重他们的意见和行动,无视他们自我肯定的需要,遇事讥笑他们、训斥他们,或者在生活上过分照顾他们,使他们的成人感遭到挫折,长此下去,就会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和焦虑的情绪或敌对破坏的情绪,影响其健康人格的形成。因此,老师和家长不但要尊重他们,遇事和他们商量,不要包办代替;而且要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允许孩子有不同意见和保留自己的看法,要尊重和保护孩子的“秘密”。

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老师和家长要关心和爱护孩子,主动接近孩子、了解孩子,平等地对待孩子,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老师和家长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就会把自己的想法,乃至做错的事情都讲出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帮助孩子。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有些父母总是板着面孔,总以长辈的身份对孩子进行说教,这样,孩子会和父母在感情上渐渐产生距离,对父母敬而远之。有些话、有些事不愿意也不敢对父母讲,甚至有意识地避开父母。相反,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一副笑脸,甘心情愿地充当孩子的奴仆,认为孩子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即使做了错事也是理所当然的。孩子对于这样的父母既不尊重、也不信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就是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相信孩子;同时又要循循善诱地引导孩子、启发孩子、教育孩子,做孩子的良师益友。

慎重地处理孩子的隐私

青春前期的少年,早恋或写情书的现象时有发生,发现孩子的这类隐私,教师和家长应拿出真挚的心,伸出温暖的手,去教育和引导孩子。而不能隐私不隐,随便轻率地加以张扬,这对孩子的人格独立有百害而无一利。著名教育家斯霞在其一生的教育生涯中,不止一次遇到这类事。一次,一个六年级的女生,由于平时对同班一个男生产生了爱慕之心,上课时在一张纸条上写上“绝密”二字,偷偷递给这个男生,约他去看电影。此事恰巧被正在上课的斯霞发现了,顿时,这个女生羞得无地自容,以为老师一定要当众数落她几句或训斥她一顿。岂料,斯霞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以后在处理这件事时,还特意找偏僻处跟他俩谈心,晓以利害。这两个学生在老师的真诚帮助教育下,认识到了早恋的危害,发生了可喜的转变。这就是斯霞老师得体教育的结果,值得广大教师和家长效仿。